APP下载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逻辑

2020-12-15黄金鹏

西部论丛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摘 要:社会主义已走过50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走了4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探索中曲折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纪元,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各方面领域的工作推进发展,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进。中国能取得这些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是一条正确的道路,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它的政治逻辑是怎样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逻辑;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大中心问题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所有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对社会主义的学术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工作者,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理论问题。研究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不仅仅是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智库力量,也是当下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闪光点及核心竞争力。理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逻辑,对深入了解我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对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统筹规划全局,发现更为深远的发展机会,关乎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弄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最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征程,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本质论,公有成分和私有成分的比重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指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提出加快改革开放和判断改革开放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

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提出关键在人,强调加强党的建设。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两手都要硬。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提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即将步入21新世纪,世纪之交时,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事业中,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提炼出“三个代表”。“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新的观念,新的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写进党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重大时代课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内容丰富,包括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发展战略,坚持制度,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军事、外交,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这一思想始终,是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邓小平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特”在哪里,有哪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呢?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划时代意义。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语言简短精炼,却把社会主义几百年来来的理论成就概括了,把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才摸索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这其实是和摸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一个路数的:先是失败,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探索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然后一步步取得成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遭受严重困难,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及占领攻打大城市的失败。都是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出,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所以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脱离客观实际,脱离实事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践已经证明攻打大城市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的发动,都已经证明脱离实际,脱离实事求是是要失败的。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山鼻祖,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有着高瞻远瞩的深邃智慧的论断。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提出来,并且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我们知道邓小平文选一共有三卷,三卷的内容可以知道,语言都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却不失深刻的哲理。与毛泽东选集的语言风格相比,更加直白和通俗。“黄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③这样的句子,简单易懂,却一针见血的指出关键所在。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也是一个启示,我们的理论创新,我们的理论影响力,不应该是束之高阁,高深莫测的东西,如果这样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更应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④。

我们由邓小平文选的语言风格,推断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精炼概括,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线索。邓小平不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学术理论家,为什么能够以其大无畏的精神去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研究者那么多,几百年来圣贤层出不穷,一生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研究,不可能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少。邓小平同志早年有在国外留学,青年时期就加入中国共产革命,也当了大官。由此可知,邓小平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革命实践,和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在深入了解中国发展建设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凝练概括。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对出来主持工作的座谈会上有谈到自己的理论学习认识。说自己对社会主义理论也不懂,刚上任做大官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搞建设,就是在思想上认准了路子,敢放开手脚做,一点点长期总结。邓小平理论的可贵之处,就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自己革命,经济建设的实践基础上,以一种政治的高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总结出科学理论。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抛开了一般社会主义学术理论的长篇论述,简单精炼地概括了社会主义。面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状况,文化大革命刚过去,百废待兴,人民群众已经对文化的批斗,文化的革命已经厌烦了,对那些考证文章的长篇大论已经失去耐心了。他们需要简单直接有效的话,对党的领导集体重新充满信心,对当下贫困的日子渴望摆脱。“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现实所迫,也是站在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制高点。马克思对社会历史进步的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是否进步,这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相吻合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崇高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的理想生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凝聚人心的力量所在。就如现在“中国梦”是团结人民群众奋斗的理论武器一样。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不提各种“梦想”,是因为中国已经在快速发展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倍增长,各方面事业推向前进,所以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发展的够快了,有了冒进的苗头,资源消耗浪费,有了浮夸赶业绩的倾向,所以胡锦涛强调求真务实,要实实在在实现发展。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新时代了,之前的那些过渡性的思想已经不能很好的回答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新问题了,习近平同志以其卓越的政治眼光,治国理政的大格局提出“中国梦”,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者习近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系统和全面,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是中国发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需要。“中国梦”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其政治外延直接联系了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及未来的展望。习近平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对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处境深感悲痛,面对耻辱的教训。习近平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复兴为什么不讲崛起,因为我们中华文明古国在古代曾经是世界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有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我们曾经是那么强的民族,如今虽迅速发展,但世界的格局,中心舞台已不是中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人民群众接触到更多的价值观体系,思想意识形态越来越去中心化,追求更加开放,自由的思想。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梦”作为官方正统主流的意识形态,它与人民的个人的小梦想,是相互联系又内在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2012年习近平提出中国梦,1912年是辛亥革命,正好是100年,这个时间提出中国梦是有深刻寓意的。辛亥革命开启了近代明主革命的开端,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结束了几千年以来中国的封建统治,有不可磨灭的功勋。“中国梦”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革命前辈的历史作用,同时也突出了共产党的伟大之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没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做到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资产阶级所提出的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没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也快把这一任务完成了,我们讲复兴,要比中华名族任何一个朝代都强。由此可以推导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远大前途的路,我们必须坚持走,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更加证明了,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梦”的政治导向,不仅仅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试着从更大的历史范围和维度来回答“中国是什么”,“怎样建设中国”这种关乎国家兴衰命运最根本的问题,以此来构建一整套“中国体系”。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国体系”的格局更大,追根溯源,找回中国最真实的样子,向世界證明我们深厚古老的文明不曾缺席人类的进步。

结 语

不论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们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始终的,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注 释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3页。

④ 《乌衣巷》【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

[3]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4]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黄金鹏,性别:男,民族:汉,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暨南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