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就业形式的变迁与毕业生就业应对

2020-12-14陈晨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当前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增量增幅均达历史新高,就业难度加大,加上就业新形式的变迁,无纸化就业不断发展,就业难度加大,尽快实现自我调整,主动适应就业形式的更新与积极应对就业挑战,主动接纳就业帮扶与应对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就业形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就业应对

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人,为历史新高,就业工程形势严峻,经济发展迟滞,企业停工停业,招聘计划缩减,小微企业面临破产风险,裁员现象普遍,失业人口激增,入职端口变窄,升学面试与春招碰撞,就业压力异常突出,直接造成今年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一二月份经济已是大幅度负增长。虽然国内经济困境有所缓解,但部分产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供应链断裂、投资受阻,居民收入下降,失业人口增多,消费水平下降,诸多影响因素呈现乘数效应的放大。此外,全球股市反应敏感,实体经济重创,经济负增长,国内经济连锁式冲击不可避免。

经济秩序的受损,直接波及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被打破,中小微等行业的用人计划迟缓缩减,校招需求紧缩。其中波及较大的行业主要是旅游服务、餐饮娱乐、销售贸易、交通运输、证券保险等部门,而这些部门又是历年“招人用人大户”。它们所遭遇的滑铁卢将直接造成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严峻形势。

就供需关系而言,往年由于研究生等选拔性考试在春招启动之季几近确定,春招成为广大毕业生投向招聘市场的井喷期。而今年的春招撞上经济滞缓,需求下降,线下招聘暂停,行业需求突变性调整,行业选择余地断崖式收窄。再加上政策性限制与教育活动的延缓,研究生国家线与复试工作顺延,传统的学生应试后择业期与春招无缝链接被打破,导致处于调剂边缘的学生在就业与升学间难以抉择,机会成本过大,焦虑情绪突显,更甚者,有的年前预约的就业实习难以正常进行,入职过渡难以维系,广大学生只能通过投递简历的方式获取本就相对较少的春招机会,就业困境呈现多重性与外延化。

二、就业新形式的滋生及与客观挑战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赖于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保障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国各高校上半年实施封校与延迟开学,现场招聘取消,招聘计划缩减。为应对就业之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是我们全面强化稳就业的关键,也是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牛鼻子。”[1]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人社部“职等你来,就业同行”、人民网“云端见”大学生就业服务等“国级”线上招聘以及各地人社部门开设的网络招聘平台相继展开。各省市就业指导部门和高校也陆续开通了“鼓励线上服务、简化就业手续平台。与此同时,高校最大限度广揽平台收集筛选、推送精准招聘信息,组织引导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对接,开展线上笔试面试、电子签约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严峻形势。

云宣讲、远程面试、电子签等新形式对于企业还是毕业生来说都是一种新挑战,仍具一定的不明朗性。新形势下的应聘挑战,形式的变革,供需方的衡量标准存在认识偏差,组织形式会因为网络等不可控等因素限制,线上面试存在不确定性和片面性认识,诸如公司介绍能否让学生深入了解公司情况和具体职位;学生在远程面试中自我管理是否可控,对于偏远地区毕业生是否同等机会与到岗是否保证。招聘流程的客观性、全面性甚至公平性能否得到保障等均有不确定的特点。

三、就业形式变迁下的就业应对

新形势下就业认知与就业接纳的矛盾愈渐凸显,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中固有的自我定位偏差由个体向普遍性外延,创纪录的毕业生数量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就业形势的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焦虑情绪也不可避免地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弥漫。此外,在就业进程中,就业难度、单位性质、招聘机会以及个人预期、职业规划等情状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生的主观拖延。今年的特殊社会进程也呈现一定的延迟状态,使得毕业生的主观拖延有了社会归因的依托,就业拖延变得看似理所当然,就业依赖更加普遍。

如何恢复经济有序发展,是摆在国家与各行各业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应对毕业生就业,又是摆在各地高校面前的重要难题。各高校纷纷建立促就业联动机制,出台各类就业帮扶,诸如建立以学生辅导员为就业联络员、各专业教研室分工负责、抽调学生干部为辅助的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凝神聚力、创新驱动,迎难而上,因势而新,夯实兜底保障,织密精准保障网,全面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和“全员责任制”。制定就业工作专案与“一生一信息一政策”帮扶机制,尤其是贫困学生与湖北籍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力度,提供就业补贴,推荐就业岗位,精准就业指导,创新促进就业。

作为毕业生,充分利用各类就业帮扶,实现社会自我的积极接纳与积极应对,积极应对传统面试的有效衔接与新形势下的面试出新快速适应传统校园招聘向云端技术支持下的远程招聘新模式转变,做到对空中宣讲、云端指导、飞行演说、在线面试等形式的迎新而进。同时,善于运用就业“危中之机”,积极学习思政正能量,正视并学习就业渠道、途径、方法、心理等诸多针对性帮扶,实现就业“一网两端”的精准对接,实现供需渠道的互通与需求对接。在程序的简化,线上面试、线上电子签约的运行等方面逐渐实现认知上的“由远及近”,从而在招聘新模式下发挥主体性,增强自我帮助的能力与心态,应对就业新挑战。

小结

就业作为行业供应链条有序运行的重要一环,保障就业是关键,适应当前就业形式的變迁,理性认识就业形势与就业归因,学习架构积极就业观,善于抓住就业帮扶,积极应对,提升就业竞争综合技能与实践行动力,完善就业自我定位与准备,最终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盘和林.减负稳岗扩就业多措并举“稳就业”,光明日报,2020年02月28日.

作者简介:陈晨(1989-),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思政与日常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JDXGSB201806)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
试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基于创业教育角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浅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策略分析
关于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问题的思考
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