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

2020-12-14姚思羽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高等教育道德

摘要:由于历史起源、地理环境、经济形式的不同,中西方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相对更注重伦理道德上的内省,而西方道德更多是来自于法律法规的约束。除此之外,西方也在学校道德教育、结果时效性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关键词:道德;道德教育;高等教育

当今社会,全世界都在关注知识和人才的问题。如何提高人才的质量,关键靠教育。在教育中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即道德教育。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影响一个人的德行。一代人的德行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乃至民族兴亡。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道德教育上的差异、产生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这是现实社会的需要,比较二者差异,取对方所长。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国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反腐倡廉,八荣八耻,都给人们了一个道德标准,我们也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但是仍会出现一些道德滑坡事件。大到贪官污吏贪赃枉法,小到乘客为了破例下车妨害司机开车。这一切都不是偶然。一些令人咂舌的事件平常了起来。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社会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

1.1中国道德教育传统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能追溯五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干的儒学,本质就是道德哲学,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善之四断等等[1]人之所以能与动物区分是因为人有仁义道德和自我反省的智慧。因此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规范。虽然有些指导过于片面,但依然为我国的道德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道德与政治分不开。虽然我国的道德重人伦常理[2],但还是为了政治服务。中国传统道德有“治国,平天下”的特点,为了更好的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因此道德多牵扯政德。

其次,道德与个人素质相结合。道德是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对于国家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正义,我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都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把道德视为第二生命。

最后道德与教育相结合。形容老师以“传道,授业,解惑”。评价教育以“习相近也,性相远也”。都证明了古人们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对个人养成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强调人伦常理。道德以人伦为本位,认为人对社会有更多的义务。父慈,子孝,兄爱,弟悌等等都证明了情感本位。[3]由此来看,中国道德传统具有重“伦理”的价值取向。强调人间秩序的和谐。以“仁”为原则,进行自我道德超越。

1.2现代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教育须面向未来。中国现代教育传承了一大部分的传统教育,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顺应与进步。顺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如今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现象已不是新闻,在应试考试的体制下,学校似乎更注重学生的成绩,便忽视了其对学生能力以及个性培养。导致很多人才即使高学历也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更有甚者,高智商做着违法犯罪的勾当。

2.我国道德教育与世界主流价值观在基本方向上一致。为了适应历史潮流发展,我国的德育必须适应世界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国有着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再加上求同存异的精神,可以把时代特点融入到道德教育中形成新的具有竞争力的道德内容。但在保证基本方向一致的前提下,我国的德育又有自己的特点。

1.3中国大学中的道德教育

大学教育是培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国大多高校有着完整而系统的思想教育课程。大学生除了在科学文化上有着很高的修养,普遍也有很高的道德素质。还未真正步入社会的学生们,是社会中最富有正义感的一个群体。他们相信正义,诚信友善。痛恨不公平,追求完美的世界。由于学校里思想品德的教育,学校里公益活动的组织,使他们更具有关爱他人的品质。但辩证来看,当代大学生还有一些缺点:盲目追星,功利性的交友标准,公共场合不文明、没礼貌,虽然这些缺点不能否认我们的素质教育,但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的学校更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关注升学率,因此导致学生更关注成绩、特长等一系列硬件指标。德育自然而然变成一种被忽视的教育。學校教育就丧失了他应有的功能。学生应该是纯真善良,诚信友善的。学校曾以灌输的方式宣传各种各样的具体规范和制度,却不擅长把其与道德的培养相连接。这样的道德教育很难取得成效。

除了学校教育的影响,教师也起着很大的作用[4]。目前教师传统文化知识匮乏,理科教师很少将传统优秀文化渗入到日常教学中,而文科教师又相对死板。大多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只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有些教师为了应付教学,敷衍了事;甚至还有些教师不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都有悖于教师应有的道德水准及行为规范,又如何给学生树立一个道德榜样呢。

我们应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难道思想教育课可以因考试而被主科取代吗?难道老师的任务只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吗?我们要明确学校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如果只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却不顾及忽视道德教育会产生的后果,会给社会发展带来灾难。

2 西方道德教育的现状

西方德育告诉孩子们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伟大的英雄,而是要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英国把这样的教育称为“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5]。道德不应是教导出来的,而应被感染出来,这就要求社会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处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很多学校都设有专门的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健康宣传,然后学生们会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充分体验道德教育的意义,逐步树立正确的公民道德观和伦理观。这在我们后文中会进行详细讨论。

2.1 西方道德教育的传统

中西德育有很大差异。中方重人格培养,强调“性本善”。西方认为人生来有罪。[6]《保罗书》:没有法律之先,罪已经在世上。西方认为灵魂和肉身是分离的,肉身充满罪恶,而灵魂却可以通过上帝来得到洗涤。同时重视一种契约精神,强调法理,以法律为基础、以宗教教条为信仰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着眼于人的行为下限,以“公正”为原则,通过接受上帝的诫命来洗涮罪孽,净化灵魂。虽然西方法律欠缺人文精神,但却与世俗社会联系密切。

2.2美国高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受到很多思想家及其作品的影响。自十九世纪以来一批具有时代性思想的文学家、宗教学家、社会学家把自己研究出来的理论直接用于道德教育中把人文与科学紧密相连。先是约翰杜威提出学校教育要兼顾社会和心理。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后来劳伦斯·柯尔伯格发扬其思想提出: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及学校道德教育的运用[8]。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编写了很多以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为基础来指导实践的著作。唐纳德沃伦在一些编著中表达了公民在美国历史上正确的角色和学校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

而在于如何进行道德实践的教育上,劳伦斯·柯尔柏提出了“公正社区法”1,即通过平衡社区和公正的关系兼顾集体的发展和对个体学生权利的保护。通过培养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来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伯科·威茨强调应关注话题本身的价值,教给学生如何讨论话题以及倾听他人观点的能力。现在虽然没有比较全面的道德教育模式,但努奇提出了一个基本方案:以激发学生对于平等社会的追求来培养他们成为更加积极的道德个体。虽然儿童期的道德教育重要,但成年人的德育也不可缺少。现在或是由于教师的忽视,或是由于学生的敏感,使大学课堂缺少了学习过程中的感情培养。所以诺丁斯说,在学校里通过说话交流的方式可以培养关爱和移情的能力。通过各种课外活动传输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观念。同时学校也要持续提供一个关爱的环境,如果学校可以做到,那么学生也会发展关爱和移情的能力。高校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积极的文化,给学生提供一个道德榜样。

3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

道德反映社会发展的状态。约束着人们的关系。德育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目的。中西方不同的传统、历史背景导致各自文化的差异。中方重“情感”,西方重“认知”;中国遵循内心教育影响外在,西方则强调外在的规范和约束。

3.1中西方道德教育的共性

首先,中西方德育都有深刻的民族性。各民族對于民族文化都有深深的认同感。民族性表现在语言、地域等客观方面。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影响,表现在行为的方式方法上。中西方都有较为显著的民族特色。

其次,二者都有政治性。德育归根到底表现在人们在社会中的活动。良好的道德教育让百姓从心底认同国家政治,因此无论中方还是西方,道德教育都会维持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

再次,中西方德育的途径和内容都有强烈的时代性。随着科技发展,全人类面临着诸多社会矛盾。在解决全球共同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团结一致,相互合作,树立全球的伦理意识。不仅要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环境,更要有全球生态意识,关心人类的福祉。

3.2中西方道德教育的差异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历史特点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由此我们可以借鉴分析。

3.2.1中方道德教育重人本,西方道德教育重神性

以人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我修养,突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直面人生。而西方相反,神本主义是悲观的“原罪教育”,强调要脱离家庭和社会去上帝面前忏悔人生。因此,我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多适应社会的积极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是我们当今时代的文化课题[8]。

3.2.2中国道德教育重人伦,西方道德教育重法理

儒家的人伦道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突出仁义之“情”。以人伦道义的情感从自身出发,然后向外感染社会。中国封建社会能延续千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在于此:拥有明伦钟情、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国就是放大了的家。因此中国人都有一种自律性和自我反思的精神来追求秩序的和谐,适应社会的需要。而西方的自愿奉献来自于“社会契约”。人的关系和社会稳定是由于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法律是最高的基本准则。

3.2.3中国道德教育重“义”与重“利”

“义”即人伦常理,“利”即功利的追求。二者是鱼和熊掌,很难兼得。四大名著之《水浒传》就是讲述道义的故事。强调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战胜对私利的渴望。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出现了很多壮士英雄。而西方相反,强调个人利益至上,很多时候都依靠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安定。

3.2.4中国德育重“整体性”,西方德育重“个体性”

中国德育强调个人若能牺牲自己成全大家,就是崇高的英雄。从古代的“仁爱”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再到如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道德标准。[9]在古代,齐家是无条件的服从家规,爱国即盲目忠君。而在当今,国家、社会、个人的利益基本一致,即使遇到矛盾,也能从传统文化中借鉴经验。而西方认为个人才是实现价值的主体,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在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通过智慧和手段创造自我价值。18世纪康德的“把人性看作是目的”,19世纪尼采的“唯意志论”,20世纪的“人是绝对自由”等,使个性发展走向极端,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独立自主、智慧灵敏。其实过于注重个人发展会导致人们精神生活困乏,人际关系不佳,以及引发道德危机等等。

3.3西方道德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借鉴价值

在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是全球的主题。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导致中西德育之差;时代的主题和道德本身的不同又使二者存在相似的特点。各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会出现一些全球都认同的道德价值观。中西道德比较是为了获得正确的价值启示。

第一,我们要明确目标,加强理论导向。[10]明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联系实际等客观因素,革故鼎新。

第二,育德于教,学科相互渗透。自然学让人心胸宽广,历史学总结世界和民族的发展规律。虽然各学科相差很远,但德育却在其中。除了专业思想政治课,也应重视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通过学校活动,教师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第三,开展心理咨询,健全人格。心理咨询以各种形式加强人们的责任心适应力,在社会交往中树立自信。使提高个人价值,保护尊严。

第四,创造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西方德育在校内外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完善环境,这正是无形的教育。

第五,注重实践环节。理论灌输是思想层面的,只有实践才能收获时效。学校里我们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着手于实践;社会里我们可以通过道德行为引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第六,加强审美教育,内化道德意识。只有心中有了对美的定义才会从内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西方宗教规范着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而在中国,我们只能在教育中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观。

第七,贯彻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一定要把法制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与生活紧密相连,唤起人们的共鸣。多宣传学习基本法律法规,更能体会爱国主义精神。

4.结论

我国传统道德在众多文化之中有着独特魅力。在时代变迁迅速的今天,我们应把这份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把道德教育的精髓惠及全人类。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办了孔子学院,学习领略中国文化之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相信这些美德也是西方人士的共识。我们的传统美德是子孙后代宝贵的财富。这要求我们有一个正确的心态,积极向上的对待面临的挑战。加强全民的道德教育,重视学生们的道德规范,向全社会宣扬乐观积极文明向上诚信友爱的精神。使中国文化更加强大,使人类的精神更加丰富,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未来就更加美好。让这一份文明傳承下去,创造更加绚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尚云丽.仁与理视阈下的道德教育[J].北京社会科学,2014(8):33-38.

[2]袁红军.中西道德教育之比较[J].湖南社会科学,2008(4):169-173.

[3]钱兴.中西传统道德与现代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8(1):11-13.

[4]王星.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失调与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教育研究,2015(10):170-172.

[5]朱茜.中美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J]. 亚太教育,2016(7) :38.

[6]吴海文.中西传统诚信道德教育的比较及其现代价值[J].理论界,2006(7):172-174.

[7]李清.美国学校道德教育模式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66-68.

[8]翟艳芳.中西传统人性论的分野及道德教育的共同主题[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7(12):83-85.

[9]尚云丽.中西先贤人性论下的道德教育观比较研究[J].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课题,2013(4):180-184.

[10]詹万生.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2):34-58.

作者简介:姚思羽(19930910)女,汉族,延吉,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

注释:公正社区法,80年代初提出,让学生更多参与社会,从而提高主人翁意识。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高等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