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2020-12-14姚小翠

文学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古诗词教学教学法

姚小翠

内容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有着巨大作用。对外汉语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研究,不仅可以让外国人对中国深远的历史文化有所认识,还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本文深入分析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方法,详细介绍使用具象法、吟诵法、演唱法教授古诗词的一般程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歌,探究每种方法的教学实例。基于对古诗词教学方法和教学实例的探究,总结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对外汉语 古诗词教学 教学法

一.具象法

具象法就是把精神世界的意象展现到现实世界。人们很少提及具象思维,对之研究甚微,其实其与抽象思维一样,是一种独立活动的思维规律。人们认为古诗词语言和意境只有靠抽象思维来认识,而忽略了具象思维在人脑的运动。已有的研究发现,在文学创造中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则为辅助。①这就给了古诗词教学一个很好的启示,利用具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的指导作用,运用具象的方法将古诗词隐含的抽象意境真实呈现出来,可以启发学习者的灵感,从而把握古诗词的丰富内涵。

(一)实施具象教学法的一般程序

1.实景导入。这是教学第一阶段,教师能否成功将新的古诗词语言材料导入课堂,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到教师预设的实景,这与下一环节的教学紧紧相扣。此环节一般可通过教师口头阐述、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和视频等方式设置教学实境,使学生初步理解展示内容之间的联系。

2.感受形象。这一阶段是学生通过对语言材料进行观看、模仿、理解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原古诗词中描述的艺术形象,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表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将抽象的诗词画面转化为个人的描述性语言。在第二阶段的感受形象后,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具体可感的景、物、声、色等。教师在这一阶段采取表演古诗词内容的形式,鼓励学生加入到课堂表演环节。这时如果学生能将其感受到间断性的诗词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便找到了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更深切地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内涵与语言的音乐性。学生在反复运用中形成这種学习方法后,对其今后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和主旨有重大作用。

(二)具象法教学探究——以王之涣《登鹳雀楼》为例

《登鹳雀楼》是意象类古诗词的代表作,作于诗人登上鹳雀楼后,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精神。可以作为具象法教学的典范来探索,原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笔者认为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可以按如下步骤来实施:

1.展示场景。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登鹳雀楼》后,学生脑中已构建出一幅长河落日的壮丽图画,教师准备图片简单展示这首诗歌的意象,如白日、高山,黄河、大海、鹳雀楼,以欣赏风景为名引起学生的兴趣。

2.解释字词,感受诗意。接着进入正式的诗歌内容教学,教师在再次带领学生诵读诗歌时,注意学生读错的字音,并在黑板上标注全诗的读音,在课堂上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如“鹳”字较难写难认,发音为guàn)。在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后,开始逐个字、词的讲解。在讲解字词的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解释字词的基本含义外,还应当以学生能够理解的词语讲解具有多层含义的字词,再利用图片的直观语言,让学生把握整首诗的内涵及意境。诗歌的题目《登鹳雀楼》用图片展示就很形象具体,再简单介绍鹳雀楼得名的由来,因时有鹳雀栖于其上而得名,鹳雀即是一种水鸟。接着可向学生介绍诗人作诗的背景,作者早年曾在朝为官,不久受到奸人陷害,被免去官职,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就写于他三十五岁访友时。向学生解释重点字词,“白”是日间、白天的意思,“日”是太阳,可直接译为“白天的太阳”。其他重点字词依次按照此法进行讲解,再辅以图画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似是不经意的聊聊两行字,实是包含了深远的意境和内涵。

3.翻译诗作,描述画面。详细讲解过字词后,便可以尝试着让留学生将翻译的字词意思串联起来,翻译出诗歌的大意。教师纠正较难翻译或者翻译错误的字词,翻译完毕后可提问学生是否理解了诗人表达的意思,诗人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落日图景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以此诗为例可这样讲解:“诗人和他的朋友一起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太阳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的壮丽图景,不由发出如果要想遍览千山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的感慨。如果是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教师在提问后可留给学生三到两分钟的时间思考,同时如果教学条件允许,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大屏幕上展示《登鹳雀楼》图,播放清幽的古乐,有助于启发学生领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等学生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教师联系图画做总结:诗人面对巍峨高山,日夜奔不息流的黄河水,这样阔大的景象,催发出诗人的万千思绪,于是,他自然地道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千古名句,表达了人生只有不断攀登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越来越高的境界这一深刻哲理。

二.吟诵法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诗词的方法,其产生几乎与古代诗歌的产生时间一致,叶嘉莹先生曾说:“中国诗歌的吟诵传统是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同开始的。”②我国古诗词篇幅短小,音乐性强,读来朗朗上口,对外国学习者使用吟诵法教学非常符合实际,成效也十分明显,能够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上把握一首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感情。

(一)实施吟诵教学法的一般程序

1.教师示范吟诵。示范吟诵是对外汉语课堂必须要进行的环节,是直观的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示范吟诵可以纠正字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作品。大部分的外语学习者在听完教师的示范吟诵之后,还会有很多字音读不准确,教师可逐句示范吟诵,讲解字音。因此,教师的示范吟诵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增加学习兴趣。

2.学生大声吟诵,构建诗词画面。学生在上一环节已能诵读诗作,结合古诗词语言与画面一体的特点,大声朗诵作品可让学生自由想象,在脑海中构建出诗中展现的画面,获得美的体验。

3.重复吟诵,体味诗中情感。中国的古诗词富于节奏感,学生反复吟诵可把握诗歌的节奏,根据吟诵曲调高低升降的变化,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只有通过多次的反复地吟诵,学习者才能理解中国古诗人的表露的心境。吟诵在课堂上构建起良好的赏诗品词氛围,激发学生感悟诗歌的灵感。

(二)吟诵法教学探究——以陶渊明《饮酒》(其五)为例

《饮酒》是陶渊明所做的组诗,共20首,是诗人借酒为题抒写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的诗篇。本文选取第五首饮酒诗探究吟诵法的教学方式,其原文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教师诵读。这首诗以抒发感情为主,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教师示范诵读时要结合这首诗感情闲适平淡的特点,读出诗中的感情,将学生带入诗人所营造出的氛围当中。

2.逐句诵读,讲解字音。学生听完教师诵读后对诗歌表达的意思很模糊,大都不能理解一词一句。教师需在黑板上板书,标示全诗的音节,耐心的逐句诵读,讲解字词意思。如讲解“结庐”,可简单的说明是建造房屋、住所的意思,“结”是建造、建筑。“庐”是简陋的房屋,“结庐”在诗中引申为“居住”的意思,其他字词可依此法依次讲解。

3.解释全诗,反复吟诵。解释完字词的意思,教师可请学生将字词的意思加上自己的想象,用话语描述诗中画面。教师与全班同学一起总结,用语言描绘出陶渊明在诗中描绘的宁静清幽的乡村生活图景: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你问我何能如此淡泊,心灵远离尘世,所处的地方自然清净偏远。在东篱之下悠然地采摘菊花,忽一抬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气缭绕,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出奇的美丽,还有山间的飞鸟,与我结伴回家。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想要说些什么,却又忘了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

学生这时已能大体领会诗歌的意思,教师可适当讲解本诗的朗读节奏,进行多次诵读,感受诗中悠远淡泊的意趣。教师可提问学生:反复吟诵这首《饮酒》诗,你有什么感想呢?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再综合同学的意见,为这首诗做总结:诗人辞官回家后,以田园生活为乐,故而能以平和的心境看待大自然的景物,诗中对大自然和日常小事的描写表露出诗人悠闲自得的的归隐心境。为达到感情的升华,教师也可征求学生意见,在课堂上加入诵读古诗词比赛这一环节,更好的引导学生的诵读活动,促进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三.演唱法

古诗词中有部分是诗与乐一体,可将语言、声音、情感结合在一起,具备演唱的特质。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用演唱的形式将古诗词呈现出来,是为演唱法。演唱法一般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是跟着诗词的配乐或是古诗词改编的现代歌曲演唱,这样可以很好的再现古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性特征。演唱法教学不仅使外国学习者感到惊奇和趣味十足,音乐本身具有的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还能帮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体会作品的意蕴。

(一)演唱教学法一般步骤

1.听歌识词,初步感知。教师在简单介绍诗歌背景后,借助多媒体教具播放教学歌曲,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歌唱能力好的教师也可随堂演唱,这样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2.学习字词读音,串讲诗文大意。用于演唱的诗词篇幅一般较长,学生会有许多生词不能理解,教师需根据学生水平讲解。另外古诗文内容艰深难懂,教师可用通俗的语言串讲诗文大意,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

3.融入情感,跟随老师歌唱。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应特别注意语速和感情的融入,选择教学的诗歌演唱出来一般曲调平缓,但教师仍要注意咬字清晰,放慢速度,确保学生能跟着歌唱。教师的歌声融入自己的情感,富有感染力,能引导学生进入歌中境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学会歌唱整首诗词,理解诗中洋溢的情感。

(二)演唱法教学探究——以苏轼《水调歌头》为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担任知州期间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其音乐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从宋代至今在民间广为传颂。因其曲调婉转抒情,旋律优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為教学古诗词演唱材料也深受学生喜爱。笔者认为这首词的教学过程可以按如下步骤来实施:

1.认识全词文字,理解其意。因此词篇目较长,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全词注音的文本,标示出难读的字词,如宫阙(què)、琼(qiónɡ)、朱阁(ɡé)、绮(qǐ)户、婵(chán)娟、胜(旧读 shēnɡ,现在也读 shènɡ)等,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字词意思。

2.翻译并感受诗词。教师组织学生翻译出整首词的大意后,为学生讲解这首词的写作由来和作者抒发的感情:作者与弟弟分别七年仍未得见,在丙辰年的中秋节,作者看到圆月更催发了他思念亲人的心情,因此写下了这首词。全词以咏月为线索,句句都在写月,字里行间饱含者作者思念亲友的感情。苏轼的中秋词,营造出阔大的意境图,显示出他豪放乐观、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3.伴着曲调演唱。学生可跟着音乐视频或者教师演唱这首词,考虑到学生水平教师应给出曲谱,逐句教唱,学生再跟随音乐多演唱几次,基本上能学会。此时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认真演唱一遍,伴着幽幽古乐,学生对苏轼对月思人的感情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便多了几分体会。

四.古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

(一)选择符合学生水平的教学篇目。一般而言,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都应选取汉字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精炼、节奏感强、语音易于诵读的作品,可为初级的汉语学习者选择如《江雪》、《野望》、《清明》、《咏柳》等篇目。另可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思想内涵深刻、赏析价值较高、文化色彩浓厚的作品,比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古》、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古诗词教学教学法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