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论》国际经济交往思想的创新性探析

2020-12-14王暖春鲁国宏

商业经济 2020年9期
关键词:资本论唯物史观

王暖春 鲁国宏

[摘 要] 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国际经济交往活动不断活跃并越发频繁,然而早期经济学家由于受时代局限、阶级立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制约,所提出的有关国际经济交往思想带有明显缺陷。馬克思把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运用到经济学研究,对早期的国际经济交往思想进行了批判,并在《资本论》中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具体思想观点等方面对国际经济交往思想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国际经济交往思想。马克思的国际经济交往思想与以往的相关思想比较,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关键词] 资本论;国际经济交往;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 F2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9-0141-02

《资本论》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正式形成,是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事件。《资本论》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作规律,同时在对这些运作规律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国际经济交往的有关思想。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推进,世界各国间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我国也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梳理《资本论》国际经济交往思想的创新性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对国际经济交往的认识归根结底也是由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国际经济交往实践以及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他们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建立不久,世界市场还处于初步开发时期,此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国际经济交往的实际深深地束缚了他们对国际经济交往的认识。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资本主义生产进入机器大工业时期,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经济交往非常活跃。这些物质条件的丰富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国际经济交往思想的创新提供研究素材,最终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马克思把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以往国际经济交往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多领域的。

一、在研究视角方面,由单一视角转为多视角

国际经济交往活动,从表面上来看的确是属于经济问题,而且以往的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也是从单一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自由贸易的。但是,这只是外在表象,国际经济交往活动主要是以商品为载体的,商品背后隐藏的是人们之间的特殊社会关系,因此国际经济交往活动则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的反映,而且国际经济交往活动的开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马克思对国际经济交往的分析摆脱了以往单一的经济视角,从阶级、历史、外交、安全等多个角度对国际经济交往进行了深刻全面的分析。

从阶级的视角来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学的研究已经俘虏于资本家的利益的需要,因此作为同属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典经济学的国际经济交往的相关论点,也是为资本家的利益服务的,而且此时国际经济交往活动本身也是资本家利益的体现。所以,此时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很难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进行的,其势必会代表某种立场或者某种利益。其导致的结果必将是“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无私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不偏不倚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1]因此,某种国际经济交往思想也必是带有某个阶级的烙印,并服务于某个阶级利益需要的。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马克思认为,国际经济交往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历史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在资本主义时期国际经济交往主要服务于资本增值,随着社会制度的更替,未来国际经济交往会有新的表现形式与价值。从外交的视角来看,一国国际经济交往活动总是以其政府支持和军事实力为保障。例如,从事国际经济交往活动的资产阶级在宗主国的帮助下,采取暴力的方式清除国际经济交往对象国家的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旧生产方式,建立起符合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需要的国际分工体系。从国家安全的视角来看,国际经济交往有可能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状况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例如马克思曾经指出,在资本主义廉价工业品的冲击下,有些国家会沦落为工业强国的附庸,并伴随着政治独立性的丧失。

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才能全方位的把握国际经济交往的有关问题,若把仅从某一视角出发得出的研究结论当普遍真理来看,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在研究方法方面,由唯心主义转为唯物史观与辩证法

马克思之前的有关国际经济交往的相关论述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有关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看作普遍规律,同样也把这一时期的国际经济交往的个别现象看作一般规律。例如,重商主义认为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围绕财富的积累而进行。到了古典经济学时期,大卫·休谟认为“利己是本心”,并且把对经济活动包括国际经济交往活动的有关论述整个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同样,亚当·斯密也认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利己”,并把“利己”作为其绝对优势自由贸易理论创立的基础与分析的方法。大卫·李嘉图创建的国际贸易比较成本理论其基础亦是“利己”。实际上“利己”并非人的本性。这一段时期人们在国际经济交往从主观出发,把暂时现象当做永久规律和研究前提看待,其研究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国际经济交往的相关分析中,尽管使用了若干方法,但马克思最为满意的方法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马克思运用这些新方法对国际经济交往进行研究是对以往国际经济交往问题研究的重大创新与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以及有关的国际经济交往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述。马克思指出,世界市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特别的意义,不仅是其诞生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发展的产物。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国际经济交往不仅具有其一般规律,而且还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运行的特殊规律,并分析了国际经济交往的发展趋势。总之,马克思关于国际经济交往的有关论述在方法论上体现了的唯物史观典型运用,这种论述不仅指出了人类整个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特殊发展阶段的特殊发展规律,是一般性与特殊性分析的典范。马克思非常满意的另外一个研究方法是辩证法。在《资本论》第一卷写作时,黑格尔已被德国知识界抛弃,但是马克思却自豪地借鉴起黑格尔的特有表达方式,即辩证法。不过,这种辩证法是经过马克思改造过了的科学的辩证法。这种科学的辩证法在《资本论》中以及相关的国际经济交往思想的论述中处处可见。例如,马克思不仅分析了国际经济交往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积极作用,而且也分析了国际经济交往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消灭作用。这种科学的辩证法,通过批判旧的国际经济交往形式,使人们又对未来的国际经济交往形式有了新的期待,对未来社会制度也有了新的期待。总之,运用唯物的和辩证的方法对国际经济交往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真正把握国际经济交往的本质,揭示国际经济交往的规律,科学的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三、在思想观点方面,由起步转为成熟

从总体来看,马克思之前的国际经济交往思想还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尽管早期经济学家也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但是其不足也非常明显,其研究也不够全面深刻。重商主义时期只是简单的认识到对外贸易对于增加一国财富的重要性,虽然也意识到发展工业生产有助于扩大出口,增加自身财富,但是关于发展工业生产与出口关系的分析还处于起步阶段。到了古典经济学时期,对于对外贸易的分析有了明显的飞跃式发展,对于对外贸易的原因、作用,以及如何参与对外贸易等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诸多非常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但是由于受到阶级、立场、历史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制约,在分析国际经济交往问题时古典经济学家所依据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本身就存在重大缺陷,因此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国际经济交往观点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没能科学的分析国际经济交往的根源、实质、以及其阶级性、历史性等。

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科学地充分地分析了国际经济交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国际经济交往产生的历史轨迹及未来发展趋势、国际经济交往在资本主义特殊历史发展阶段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国际经济交往的实质等问题,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同时,马克思也对以往经济学家的具体的相关国际经济交往观点进行了批判与发展。大卫·李嘉图在分析对外贸易对利润率的影响时认为:“从对外贸易的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或者从国内贸易转移到对外贸易,据我看来,都不能影响利润率。”[2]并且大卫·李嘉图又进一步认为“利润率不会由于市场扩大而提高”[3]。马克思对此批判道:大卫·李嘉图“根本不懂得对外贸易在不直接降低工人食物价格时所发生的影响。他看不到,对于例如像英国这样的国家,取得较低廉的工业用原料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4]。马克思进而提出了自己关于对外贸易的新观点,认为对外贸易有助于使不变资本的要素和工人生活资料变得便宜,实现利润率的提高;对外贸易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也是其本身的产物;对外贸易通过促进一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从而也有可能导致利润率降低。从而,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对外贸易与利润率之间的正确关系,纠正了以前认识的偏差。马克思的这些创新性观点,从理论上使国际经济交往思想更加成熟、科学。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9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95.

[责任编辑:赵磊]

猜你喜欢

资本论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历史性解读”视野下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施复亮译本《资本论大纲》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论《资本论》立论基础的逻辑缺陷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