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弹性的影响路径分析

2020-12-14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永久性植入术

戴 月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52)

近年来,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递增,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数量也日益增多。国内外研究表明,有60%~70%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因对术后生活质量、并发症以及经济压力表示担心,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1]。

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积极的正性力量,逐渐被国内外学者关注。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为临床医护人员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康复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125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患者平均年龄为(53.21+15.73)岁。研究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首次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神志清楚,有较强的交流能力;同意参加并配合本次调查研究。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者;有急性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急性脑梗等;植入其他电子植入装置者,如心律转复除颤器[3];无法配合本研究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1)一般资料调查表。研究小组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经临床专家反复论证。该调查表包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情况两部分。

(2)心理弹性测量表(CD-RISC)。本研究应用2007年肖楠等翻译并修正的心理弹性测量表,包括3个维度25个条目,分别是坚韧性(13个条目)、自强性(8个条目)、乐观性(4个条目)[4]。该测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总分为0~100分,各维度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0~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越高[5]。

(3)医疗社会支持量表(MOS-SSS)。本研究采用肖水源等修订的医疗社会支持量表[5],Cronbach’s α=0.898。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其他支持3个维度,用于测量患者可接受的社会支持水平。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越高,表明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6]。

(4)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该问卷由Herman Feifel编制后经姜乾金等翻译并修订[7]。问卷共有20个项目3个维度,即积极方式维度(8个条目)、屈服方式维度(5个条目)、回避方式维度(7个条目)。该问卷有较高的信效度,采用4级计分法,某维度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越愿意采取此种应对方式。

1.2.2 调查方法 研究小组成员经统一培训后,指导调查对象根据自身情况逐项填写,现场收回并当场核对调查问卷是否有效,对有疑问之处及时复核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每份问卷填写时间为15~20分钟。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25份,有效问卷12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表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运用Pearson回归分析,检验水平为α=0.05。

2 结果

2.1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得分情况(见表1)

表1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得分情况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平均得分为(58.93±12.96)分,明显低于我国正常人的心理弹性水平,即(70.50±13.48)分[8]。由表1可见,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最希望获得主观支持,最常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2.2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见表2、3)

表2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r)

表3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r)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积极方式维度得分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关系(P<0.01),而屈服、回避方式维度得分与心理弹性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3 讨论

3.1 社会支持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指患者借助家人、朋友等提供的情感、行为支持,降低疾病对其自身造成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发现,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40.68±4.85)分,低于国内正常人群水平,即(44.56±8.79)分[9]。本研究中主观支持维度得分较高,而其他支持维度得分较低。有研究表明,陪伴和理解是患者对抗疾病的重要保障,家人的细心照料与支持,使患者感受到被需要、被关爱,可消除焦虑、抑郁情绪,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念。心理弹性水平高的患者,多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各种压力性事件,有助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10]。因此,建议护理人员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主动寻求多元化的支持,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活动。

3.2 应对方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

应对方式是调节与消除压力的主要机制,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应激事件,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患者面对疾病的应对方式也有所不同[11]。本研究显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应对方式总分为(45.01±2.62)分,积极方式维度得分高于回避及屈服方式维度得分。心理弹性水平低的患者,手术后十分担心疾病的预后,害怕死亡,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及生存的信心,往往采取逃避、抑郁等消极应对方式。相反,心理弹性水平高的患者通过各种途径寻求促进康复的方法,积极配合治疗,提升疾病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大部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有待提高。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采取的积极应对方式越多,心理弹性水平也会明显升高;反之,随着消极应对方式的增多,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也会降低[12]。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自身情况采取科学完善的心理干预措施,用共情的方式感知患者的想法,鼓励患者积极、乐观地面对逆境,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心脏起搏器永久性植入术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期间的应用效果
6例X-连锁遗传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
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在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心跳可“发电”
血液发电法确保心脏起搏器不停跳
乐观的解释风格让孩子远离悲观
70年期满自动续期后的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