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基建”背景下“新工科”ESP体系构建

2020-12-14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基建工科应用型

高 小 磊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新基建”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专业人才,筑牢“新基建”发展的人才基石[1]。“新基建”时代需要“新工科”人才具备更高的外语素质,原有的通用英语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更好地满足“新基建”背景下的教育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与时俱进迭代更新,根据时代、行业与学生所需不断完善补充。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修完基础阶段英语课程之后进行的、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英语后续课程。近年来,ESP教学逐渐由语言学习向为需求与目的服务进行转变,服务学校办学目标,服务院系人才培养需要,服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一、 “新工科”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新工科”除部分经过改革的传统工科专业之外, 也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兴专业[2]。 外语能力属于“新工科”人才必备技能之一, 决定其是否能涉猎更多的国际化新领域, 影响其掌握与运用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目前,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多以传统的通用英语教学为主, 并不能按需施教, 无法高标准地满足“新基建”时代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 通过多次问卷调查及访谈, 发现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1. 重专业,轻外语

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普遍受到应用型高校的高度重视,学分多,绩点高,直接影响评定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等一系列指标,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会不断强化专业课的重要性。相比之下,ESP课程甚至不在有些“新工科”专业的课程之列,或者大学英语课时明显减少,学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接受英语技能培训。第一课堂的课时学分不断缩减,第二课堂英语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也无明显起色,针对提升“新工科”人才外语能力的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等线上学习资源有限,学生外语能力培养路径受限,学习英语动机不足,课后自主学习能动性较低。学生学习兴趣匮乏,知识习得存在障碍。

2. 重学轻用,学用分离

“学用一体说”主张一切的教学活动都与运用紧密联系,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融为一体,输入性学习和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3]。应用型高校“新工科”英语教学中教与学之间未能实现精准匹配,缺乏针对性教学和实践性操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进行国际交流、继续深造与工作就业等多方面的需求。对于“新工科”学生英语学习来说,“学”指的是听说读写的输入性学习,“用”指的是一系列“产出任务”。“产出任务”包括应用英语从事工作并进行专业学术交流,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在跨文化背景下针对专业进行交流与沟通,准确理解“新工科”专业技术术语,阅读相关的专业文章。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使用英语去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将惰性知识转化为产出能力,为现实需求服务[4]。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学用一体,切实提升职业素养及学术素养。

3. 教材滞后,教师孤立

教材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选好教材对“新工科”英语教学至关重要。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英语教材普遍采用高等学校通用教材,不能针对某些特定的“新工科”专业学生,不能兼顾英语语言和专业核心知识的融合。另外,因为教材出版具有鲜明的周期性,教材内容很难与时俱进,一般滞后于产业与行业热点,无法及时呈现国际前沿内容,很难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师资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教师和各系部的专业课教师。两类教师的知识短板比较明显:大学英语教师英语水平精湛却不能精通专业知识,无法进一步深入讲解专业课程内容;专业课教师由于语言教学方面经验不足,授课过程中更加侧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并不能兼顾学生外语能力的提升。以英语为载体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创新教育模式,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的教学协作。

二、 “新工科”ESP课程体系创新

为了使“新工科”学生在专业深造和职业岗位等不同境况中能够用英语流利地进行有效的交流,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两点:一是提升学生的通用英语语言能力,二是提高学生职业英语及学术英语水平。ESP课程体系构建是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增强学生运用英语从事工作、进行专业学术交流的能力。ESP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与专业有关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术与职业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ESP教学将对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持续性与教学效果产生有效影响。ESP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更明确,课程设置更合理,教学针对性更强。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学生将切实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更好地解决“新工科”人才外语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应用型高校应按照学生专业与职业需求,创新构建“新工科”ESP课程体系,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助力。

1. 确立课程地位,因材施教,按需施教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 为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做好铺垫, 通用英语教学已无法适应“新基建”时代对于“新工科”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高校在ESP分级分层教学过程中, 应以人为本,将相关专业学生统一编排,按专业分班集中进行ESP教学。 同时,面向所有年级学有余力的“新工科”学生开设ESP课程选修课, 学生自愿参与学习。

“新工科”ESP教学重点关注写作和文献阅读两部分, 学生结合自身专业阅读相关外文书籍, 丰富学科的专业知识。 学生要在学习实践中逐渐丢掉只读短文章、不愿啃文献的不良习惯, 提升自身提炼文献综述和编撰论文摘要等的能力。 同时,“新工科” ESP体系构建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需求, 能够让学生接受与特定专业学科相关的知识, 在特定专业情境下进行专业词汇和句法学习, 从而为专业学习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有利于激励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朝着高、精、尖方向发展, 取得更卓越的成绩[5]。

2.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构建校本特色“新工科”ESP课程体系

“新工科”ESP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学术素养为最终目标。“新基建”背景下需要大量具有较高外语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以外语为载体,不断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国际组织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及学术研究,同时开展调研策划与协调管理等相关工作。“新工科”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能够阅读并理解专业书籍,能够听懂国际学术会议内容。基于以上课程教学目标,针对各学科、专业对英语学习的差异化需求进行全面考虑,构建应用型高校校本特色的“新工科”ESP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与需求级别,采用更有目标性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持续改进课程设计,提高教学内涵和教学质量。在综合考虑应用型高校生源英语水平的基础上, “新工科”ESP多元化课程体系模式如图1所示。

“新工科”ESP课程体系包括导学、基础、提高和强化四阶段,其中第三学期与第四学期分别开设的学术英语和职场英语最为重要。学术理论研究是学术英语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实际操作能力是职场英语侧重培养的能力。基于时代、行业与学生所需的“新工科”ESP课程教学目标更明确,课程设置更合理,为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图1 “新工科”ESP多元化课程体系

3. 编写新教材,组建高素质“新工科”ESP课程教学团队

好的“新工科”ESP教材应把专业课知识与语言习得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应用英语能力和专业英语表达水平,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发展现状,掌握专业英语阅读技巧,提高批判性阅读能力。“新工科”ESP课程教学团队应按照“新基建”时代需求,按照“新工科”行业人才需求,收集与时俱进迭代更新的材料,借鉴权威出版社已出版的系列ESP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整合线上已有的最优质的资源,编写反映学科主线、重在语言应用的新教材。教材应主要包括语言聚焦、研究任务、批判性思维、学术技能等关键模块,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实施团队负责制,在充分考虑课程特征与教师专长的基础上界定角色,组建高素质课程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拓展英语教师的专业领域知识。教师要转识成智,将书本知识通过课堂讲授,转化、活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与见识。组建各学院“新工科”专业教师助理团队,其主要职能是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ESP课程专业知识层面的咨询,弥补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实现共同教学,良好融合[6]。

4. 构建与行业企业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新基建”时代背景下,政府与企业的大力支持有利于促进高校更好地发展。东软集团的“大数据赋能医保基金管理和医疗保障”项目,心医数字医疗系统公司大连分公司的“云计算医疗大数据分析平台和应用”项目已经成功入选我国“新基建”重点示范项目,以上企业项目为实现实践、实习、实训、创业一体化提供了平台。企业和应用型高校应进一步对接“新工科”课程体系、课时、教学场地等细节,密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最终形成学校、学生、企业、地区多赢的局面。

应用型高校必须全面进行行业、企业“新工科”岗位工作内容调研,对各个行业、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制定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ESP课程体系构建更应与行业、企业高度融合,紧紧围绕生产实践要求,以“实用+够用”为标准,以符合应用型高校“新工科”学生受众的客观实际能力和未来就业岗位需求。“新工科”ESP教学应充分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英语水平,培养极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实施“新工科”ESP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

“新工科”ESP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若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仅依靠教材知识与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新的自主学习模式,积极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利用优质外语资源有效延伸课堂,推进深度学习。“新基建”背景下将拥有海量的“新工科”ESP优质教育资源,如程序员必备的英文网站Stackoverflow、Github、Medium,西安交通大学开发的《职场英语》慕课课程等,都将有助于建设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在线课程平台。应用型高校应不断完善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利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学习模式进行“新工科”ESP学习和交流,将课程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提升“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线上自主学习,预习后带着问题进课堂,再结合自身学习情况进行线上知识点巩固、消化。线下教学应积极探索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方法的有效应用,不断提升课程难度,加深课程深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注重语言学习过程的双向性、互动性、交际性和情感性,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活动,达到专业学习和应用语言的目的。

任何语言教学必须为专业实践服务,线下教学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创建“新工科”ESP教学内容,设计真实的学术活动,选取相关的专业文献,支持和鼓励学生阅读与专业或未来发展相关联的文章,设计相应的学术写作操练。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教师都要跟踪与管理好学生课前知识预习、课中知识内化和课后知识升华的每一个环节[7]。通过“新工科”的ESP教学,不但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同时也培养新工科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信息综合运用能力、评价新知识能力,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

三、 结 语

利教学之器,善育人之事。“新基建”时代背景下需要的人才与传统工科人才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具备极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分析与满足不同学科专业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是ESP体系构建的精髓,“新工科”ESP教学目标更明确,课程设置更合理,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估更科学。面向“新工科”的ESP教学应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与时俱进,迭代更新。

猜你喜欢

新基建工科应用型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远东智慧能源 掘金“新基建”风口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