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2020-12-14汤龙升宗晓蕾耿广汉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众创示范区空间

汤龙升, 宗晓蕾, 杨 剑, 耿广汉

(安徽财经大学 1a.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1b.艺术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2. 安徽科技学院 建筑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201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1]。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众创空间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将众创空间目标定位为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等多种方式,构建具备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和一体化等特点的新型创业公共服务平台[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由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自2009年3月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以来,已陆续批准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由安徽省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组成,以自主创新为主题,希望打造一个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区域品牌,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示范区于2008年开始建设,2016年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合肥、芜湖、蚌埠为皖中、皖南和皖北的区域中心城市,高校密布,高新技术企业密集。近年来,示范区GDP增幅稳居安徽省前列。2018年以全省16.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42.7%的经济总量[4]。众创空间是示范区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5],对示范区内高校众创空间的相关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厘清示范原理,拓展示范成果,带动区域发展。对多个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也有助于示范区内高校众创空间的协同发展[6]。

一、 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优势、劣势及必要性

1. 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优势

在人力资源方面,高校众创空间的主体为高校师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储备,有良好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等,具备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在学科背景方面,高校具有学科门类多的特点,学科间交叉有利于思维的创新与发散,易于助推创新成果的产生,这是创业成功的重要突破口;在科研平台方面,高校具有包括先进实验设备等科研平台,为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些科研成果往往可以直接转化成生产力;在创新文化方面,高校自古是学术大师、思想精英的聚集地。这里学术氛围浓厚、文化气息浓郁,往往是新思想和先进文化的诞生地,创新文化是创新创业的重要驱动力。

2. 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劣势

首先,高校具有实战经验的教育管理人才略显缺乏。众创空间的建设和管理需要专业的运营团队,高校众创空间多挂靠于团委、教务处或者创业学院,为数不多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很难满足众创空间良好运转的需要。同时,众创空间的创业指导师应是兼具扎实专业知识储备和创业实战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这与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显著差异。目前,学校创业师资呈现配备结构不合理、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7]。其次,高校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容易与市场脱钩。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需要更加贴近市场,市场的好坏也直接决定着创业的成败。传统的高校象牙塔式教育模式决定了高校与市场的联系不紧密,是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一大劣势。最后,高校创业资源亟待整合。高校具备充足的人力和平台优势,但由于工作方式和观念的问题,以及众创空间的高标准要求,众创空间建设中创业资金、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与创业管理服务能力提升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影响着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8]。

3. 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是高校四大职能的必然要求。高校具备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大职能[9],而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则完全契合这四大职能。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是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是文化传承的延伸发展,是科学研究的转化落地,是社会服务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次,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众创空间的建设是李克强总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蓬勃开展的完美体现,高校众创空间同时又肩负着培育当代大学生创客精神的伟大使命,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同时,对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最后,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是建设学校特色专业的有效途径。高校优势学科领域的科研平台和成果,为众创空间提供了专业平台支撑和智力支持。高校依托众创空间平台,拓宽校企协同合作,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师资队伍等,全面推进专业特色化发展,是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与特色专业发展的完美契合[10]。

二、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现状

201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阐述了安徽省众创空间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激励和组织实施几方面内容,对进一步加快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众创空间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11]。

1. 高校众创空间数量

截至2019年底,国家科技部复核后共剩余1 88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2]。根据《关于发布安徽省2019年度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目录的通知》可知,安徽省境内共有备案众创空间301个,见图1。

图1 2019年度安徽省众创空间城市分布

目前,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共备案125个众创空间,获得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27个(占全国总数的1.4%),省级备案众创空间60个,市级备案众创空间38个[13]。据了解,示范区内目前有普通高校76所,由高校发起的众创空间为13个(见图2)。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备案众创空间中,高校众创空间仅占10.4%,有备案的高校众创空间仅占示范区内高校总数的17.1%。

图2 2019年度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校众创空间分布

2. 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现状

建设面积方面,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3个备案高校众创空间平均建筑面积为1 660 m2。其中,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创客空间较大,面积达到了5 200 m2[14]。据作者调查,其中9个,69.23%的众创空间建筑面积在500~2 000 m2之间。基于高校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高校众创空间建筑面积是较为合理的。规模太小,既不利于众创空间综合服务功能的彰显,也不利于更多创客的聚集;规模过大,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运行模式方面,当前众创空间的运行模式主要有活动聚合型、辅导培训型、媒体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地产思维型、产业链服务型、综合创业生态系统型等几种典型模式[15]。13个高校众创空间中,“智造未来·众创空间”“孕沙成珠·众创空间”“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创客空间”等为综合创业生态系统型,“青年新徽商众创空间”倾向于培训辅导型,“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创客空间”倾向于活动聚合型。目前,没有单纯的地产思维型、媒体驱动型、投资驱动型、产业链服务型众创空间。

运营主体方面,“智造未来·众创空间”由上海理工大学、蚌埠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蚌埠高新投资集团共同运营,是典型的高校、企业、政府合作模式;安徽师范大学“创意港”众创空间由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省经致科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运营,是典型的高校、企业合作模式,其余高校众创空间主要为高校主导运营模式。

功能设置方面,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可以充分调动政府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推动“政、产、学、研、用”结合长效机制的构建,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完善高校“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就业创业”的育人体系[16]。当前,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高校众创空间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面,如“青年新徽商众创空间”已开办创业辅导培训班16期,举办了40余期“新徽商大讲堂”;技能竞赛培训,如“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创客空间”在助推各类技能大赛中效果显著,近三年获得国赛和省赛一等奖共计20余项;创业孵化,如“中国科大先进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累计推动233项科技项目转化,成功培育了3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近年来,示范区在研发经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授权数量及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获得数量等方面均取得跨越式增长,2017年,研发经费在全省占比达62.3%,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授权数量及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获得数量在全省占比分别为57.0%、61.1%和84.5%[4]。

三、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高校众创空间存在的问题

1. 综合实力不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

(1) 套用概念,名不副实。2015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示范区内高校众创空间蓬勃发展。许多高校将传统的高校科技园、创业园、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等直接改名为众创空间,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众创空间的内涵。只是套用了一个新概念,实际上还是原来的场地、人员构成和工作方式及内容,发展水平不高,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实质性的推进作用。

(2) 定位不准,运转低效。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有着人力、平台、专业、文化等先天优势,其建设要为高校的四大职能服务。但是,当前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思路不清、定位不准,双创教育水平不佳,特色优势发挥不明显,科研平台运用效率低下,产教融合不紧密,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时有发生。同时,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偏向于行政行为,而非市场行为,本身内生动力不足,且容易与市场脱节。加之学校师生实践经验欠缺,时间难以保证等问题,整体表现出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造血”功能偏弱等问题,使得众创空间运转低效。

(3) 管理不力,服务欠佳。①创业服务水平不高。现阶段,示范区内高校众创空间大多只能提供水、电、网、办公设备、路演场地等基本条件,加之简单的创业培训、项目路演,以及项目评估等服务。服务项目较少,个性化服务欠缺,远不能满足师生创业需求。②基地管理能力欠佳。当前,高校众创空间主要由团委、教务处等部门代为管理,专兼职管理人员较少。随着众创空间规模的不断壮大,团队不断增加,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多,很难做到全方位服务、多维度管理。③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与高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校众创空间管理制度,包括课程设计和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等,众创空间进驻团队的进退机制等运行机制都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④创业激励力度不够。学校相关政策保障不够,创业奖补措施不够完善,师生创业意识不强、热情不高,创业激励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⑤发展能力有待优化,高校针对众创空间孵化的初创企业,在资源聚集、投资引入、市场对接等孵化推进措施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 资源欠缺,后劲不足。高校具有人才、科研、平台、政策等资源优势,在众创空间建设上拥有良好的基础。但是,以下几方面资源的欠缺,使得高校众创空间发展后劲不足,具体表现为:资金来源单一且支持不足,致使高校众创空间不能全速运转;有创业实战经验的创业指导师不足,虽然在创业初期的项目选择、创业策划书制定方面能够给予一定的指导,但是,当项目达到实施发展阶段时,则会凸显出专业性指导不足的问题;创业服务能力欠佳,高校众创空间多为高校自营型,众创空间的管理服务人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众创空间的发展。

(5) 发展不均,合作不够。当前,示范区内高校众创空间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以及校地、校企、校际合作不足等问题。整个示范区内只有一个国家级高校众创空间,整体发展不充分。各高校因起步时间、发展基础、经费投入、合作程度等不尽相同,导致各众创空间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为众创空间校地、校企合作在数量、深度上不同,在资源聚集能力等方面有差别。示范区内没有由高校合作创建的众创空间,校际合作明显不足。特别是没有出现合肥、芜湖、蚌埠三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共建型众创空间,没能有效发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优势。

2. 双创教育整体水平与教改要求有偏差

(1) 教育观念滞后。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工作。调研发现,示范区内高校均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在文件落实过程中,停留于概念层面,具体推动成效不明显,普遍存在仅重视专业教育,创业教育重视不够等问题。

(2) 师资力量薄弱。当前,我国学科设置中没有创新创业专业,尚不能直接培养专门人才。调研所涉及的高校均从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和辅导员中选聘,从事创新创业课程,比重分别为19.03%、30.22%和50.75%。仅有9.7%的教师有过创业实战经验,甚至6.34%的教师没有经历过专业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3) 课程资源匮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杂过程,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理论教育、创业讲座、创业案例分析分享和创业实训等模块,具体包含从创业意识、素养培养到创业技能提升等内容。调研发现,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多存在课程教学安排随意、创业课程资源挖掘不充分、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够。

3. 众创空间孵化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一方面,项目成果转化不佳,社会服务能力弱。高校众创空间多存在与市场联系不紧密,进而出现容易与市场脱钩的问题。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往往效果不理想,成果转化效率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同时,一些高校众创空间服务对象仅为在校学生,且内容仅为创业教育培训、项目路演、项目评估等,众创空间的社会服务功能较预期明显不足[17]。另一方面,辐射范围小,成功率不高。高校师生受创业意愿、创业素养、人脉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受高校众创空间本身接纳能力限制,除少数政、企联合建设的众创空间有些人气外,多数高校的众创空间处于惨淡经营状态,孵化项目数量少、参与师生比例小、创业模式单一、创业技术含量不高,形成可参考和借鉴的样板少,辐射范围较小。同时,由于高校众创空间自身在建设资源、服务等方面的劣势,项目孵化成功率不高,且存在毕业即项目托管或终止现象。项目延续性不佳,真正存活下来且发展较好的创业项目屈指可数。

四、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建议

1. 明确方向,合理定位

首先,围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契合示范区创新发展方向,契合示范区创新发展需要,整合示范区创新发展优势。其次,高校众创空间与地方众创空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高校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四大职能。建议可将功能定位为双创教育基地、创新文化传承、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成果转化四方面。再次,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和区域产业特色确定特色定位。同时,加强与地方众创空间的差异化建设,以及高校众创空间的特色化建设。

2. 整合资源,打造创业生态

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应在充分利用政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建众创空间。促进与政、企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资源,建立创新创业生态圈,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和资源的聚集效应。在师资方面,积极吸取具备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兼备创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邀请优秀校友和知名企业家做客座专家,在“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下打造一支既强又专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在平台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办公场地、仪器设备、科研平台等资源,与学生社团、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相结合,打造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18]。在资源方面,集聚研发成果、文献资源、人才资源等优势,汲取校内外资金,打通、串联上下游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19]。

3. 协同构建,资源共享

运用系统处理的方式,做好顶层设计。在空间建设上,融合校内资源,打破专业壁垒,协同政府、企业和合作高校资源。在内容建设上,实现从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搭建,到资源整合、创业服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环节的无缝对接。当前,部分地区为解决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缓慢问题,建立了区域性高校众创空间联盟,如重庆高校众创空间联盟和天津高校众创空间联盟。而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各高校众创空间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明显不足,多为各自为政,发展呈现不充分、不均衡等不良态势。为加快示范区内高校众创空间发展,全力助推示范区发展,可借鉴国内外相关先进经验,由政府部门牵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众创空间联盟,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和服务平台的共享共建。这样,既能促进高校间的合作交流,也可节约成本、互通有无,还可以提升创业质量和创业成功率[20]。

4. 营造氛围,激发创业激情

创新创业教育是全球范围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其中,创新创业激情的激发和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是重要内容。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推介相关创业典型,邀请他们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分享成功经验,激发创业兴趣。另一方面,加大对创业主体、培训、融资、项目,以及创业典型的激励[21],进而激发高校师生的创业激情,营造高校激励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5. 专业运营,提升服务水平

不断完善高校众创空间工作机制,打造一支校内外专兼职的专业化运营团队,引入社会上的成功运营团队,辅之以校内管理人员,形成协同互动的运营体系,进而提升专业化、规范化运营水平。面向创客实际需求,打造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指导、资源对接、法律援助、知识产权、以及公司注册登记、税收、财务等全方位服务,甚至提供个性化创业服务,形成一套完整服务链,提升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众创示范区空间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为领导干部荐书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