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

2020-12-13黄曦曦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禽类致病性家禽

刘 升 ,李 汀 ,黄曦曦

(1.萧县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安徽 宿州 235200;2.萧县永堌镇畜牧兽医站,安徽 宿州 235200)

禽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以禽类传染发病为主的烈性传染病,在一年四季内均有出现,但冬季与春季的发病率较高。禽流感病毒的毒株种类不同,根据其致病性,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以及无致病性禽流感。该病可传染多种禽类,部分病症会感染人类[1]。

1 禽流感的流行特点

禽流感传播主要是水平传播,易感的禽类和已感染的禽类发生一定的接触或与病毒直接接触时就会引起感染。例如,可以通过空气、排泄物、饮水及饲料等进行平行传播,其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不易切断。禽流感与病禽的上皮细胞和血液细胞具有较好的亲嗜性,传播后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伤口进入宿主体内,主要是经过消化道传播,造成病禽机体各项功能下降,最后衰竭死亡[2]。禽流感病毒在宿主体内繁殖速度快,发生了感染的家禽又可以通过结膜、呼吸道、消化道等将病毒排出,该病毒喜欢潮湿和凉爽的环境,能够存活很长时间。健康禽类接触该病毒,抵抗力差的会出现应激反应,很容易感染该病毒,造成该病呈地区性传播[3]。

2 禽流感的临床表现

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3~5 d。发病的严重程度与病毒毒力、家禽免疫情况、品种、抵抗力、饲养管理和营养状况、环境卫生及应激因素等有关。高致病性禽流感患病禽类的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体温迅速升至 43℃以上,病程长时会出现精神不振和食欲减退,饮水量显著减少,羽毛蓬松凌乱,病禽冠和肉髯发绀、水肿,有坏死灶,呼吸困难、打喷嚏,张口呼吸,啰音,结膜发炎,眼肿胀流泪,鼻腔内有黏性的脓性分泌物。病情严重的患病禽类脚趾部位鳞片有出血斑点,颜色深红。粪便稀薄,呈黄白色。同时部分家禽还会出现头颈后仰、抽搐、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禽类群体中出现大批量死亡的情况,死亡率在90%以上。剖检病禽可发现部分患病禽心肌表面坏死,呈条纹状、灰白色。另外高致病性禽流感根据发病时间及表现症状还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最急性型,没有任何的症状就导致禽类突然死亡。急性型,病禽会出现大腿肌肉出血、头部水肿、流泪等症状。低致病性禽流感在1月龄以上的家禽中发病率较高,主要侵害蛋鸡,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该种病毒还会传染给人类,人感染后会出现体温升高、咳嗽、鼻塞、头疼等一系列症状,感染人的潜伏期较长,一般可达到7 d左右。有的患者还伴有恶心、腹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肺部感染,表现为呼吸窘迫,甚至导致死亡。

3 禽流感的诊断

3.1 鉴别诊断

对于传染性较强的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只有科学、合理的诊断才能进行快速有效的控制,防止其他禽类的感染,也为禽类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鸡禽流感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鉴别诊断和实验室诊断。所谓鉴别诊断是指将病禽出现的疾病症状与鸡禽流感症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可以初步判断该病是否为鸡禽流感。使用该方法,能准确区分鸡禽流感与其他一些类似症状的疾病,例如减蛋综合征、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疾病,增强人们对鸡禽流感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上述病症均与鸡禽流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对鸡禽流感进行诊断时,需要全面、仔细地进行鉴别和比较,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鉴别诊断法操作简单,诊断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合理性,为后续的实验室诊断提供了初步方向。

3.2 实验室诊断

与鉴别诊断相比,实验室诊断方法的准确度更高,只要数据不出错,那么诊断结果必然可靠,但实验室诊断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实验室常用的诊断方法为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方法有2种,分别为PCR法和血清检测法。PCR法主要是使用核酸复制的原理,使用特异性的流感病毒核酸引物使病料中核酸增加,若PCR凝胶呈像结果显示阳性,那么鸡群存在感染。血清检测法主要包括抗体检测法和ELISA法。抗体检测法主要是通过血凝抑制试验,将红细胞、流感病毒抗原和倍比稀释的血清或卵黄放入96孔板中,均匀混合后在37℃的恒温箱中孵育5~15 min,取出后评估和判断红细胞在孔底的凝聚情况,如果效价>14,则表示鸡群存在病毒感染[4]。 ELISA 法主要是通过对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的应用,在酶联吸附的作用下对组织病料中病原及抗体的情况进行有效检测,进而评估鸡群是否存在感染。如果鸡群没有免疫过流感疫苗,但是在检测过程中出现了高含量的抗体,那么说明鸡群曾经感染过流感病毒。实验室诊断法与鉴别诊断法相辅相成,均对诊断鸡禽流感有重要作用,应联合使用,有效提高鸡禽流感的诊断率,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 禽流感的危害

4.1 引发家禽的死亡

禽流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病原体多样,没有较好的治疗办法,患病后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家禽死亡数量较多,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鸡养殖业的发展。这都表明禽流感的存在是致命的,需要进行严格控制。

4.2 家禽生产机能下降

禽类的品种和饲养时间不同,对禽流感的抵抗力也不一样,但在总体上都会使禽类身体机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情况较轻的是神经失调,运动量减少或者呈现出一定的发病症状,严重的会出现大面积的死亡。具体表现为:肉禽食量减少,生长缓慢,体弱多病且肉的品质下降。蛋禽输卵管萎缩,产蛋量急剧减少,蛋壳质量差,畸形蛋增多,使得鸡养殖业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严重影响发展。

5 预防控制禽流感的主要措施

5.1 改善环境条件

良好的养殖环境和生存空间对降低禽流感发病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保证家禽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应做到及时清理粪便、垫料、病死家禽及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定期消毒。对废物等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传染源,控制疫病传播。同时,养殖场应实行全进全出的养殖方式,提升环境控制水平,人员进出应严格执行消毒程序,严禁无关人员进出养殖场,同时对周围环境加强控制,做好防护措施,禁止野生禽只及其排泄物进入养殖区。新进的禽只必须隔离21 d以上,确定无疫病后方可混群饲养[5]。

5.2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目前,养禽户中多数以散养为主,且养殖水平参差不齐,疫病预防意识有待加强,养殖户中多因未按规定程序免疫、突受外界环境刺激等因素,导致感染率上升。所以,应提倡封闭养殖、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严格执行免疫程序等方式,以保证疫情来临时家禽的安全。同时,应避免因禽舍内的温度、湿度骤升骤降,而导致禽类患病或出现应激反应。禽舍内要保证空气流通和适当的光照,提高禽舍内空气质量,从而保证禽类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6]。

5.3 提高免疫密度,重视免疫监测

为确保免疫接种效果,应采取措施提高免疫密度,重视免疫监测。规模化养殖场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而散养户应在春秋两季各集中进行一次免疫接种,并且要选取国家农业农村部批准使用的正规疫苗,疫苗要合理保存。同时疫苗注射人员的业务水平、注射量和注射部位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规范,以保证免疫效果。另外需要建立免疫档案,随时监测免疫效果,对检测不合格的禽只应立即进行补免,把好免疫的最后一关,尽最大努力提升禽流感防控水平。

总之,要加强对禽流感疾病的关注和重视,提高防疫意识,要始终如一地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理念,才能提高效益,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禽类致病性家禽
高致病性FAdV-4分离株fiber2结构蛋白表达和细胞内定位的分析
冬季禽类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影响禽类养殖的不利因素及措施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如何防范家禽钙磷缺乏症
禽类呼吸道疾病防治措施
夏季散养家禽缓解热应激的喂养策略
家禽病快速确诊要领
解除美国禽类产品进口限制
鸡大肠杆菌的血清抗性与致病性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