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古诗词中的文化传承

2020-12-12彭新颖

关键词:诗性读诗意象

彭新颖

一、诗性为魂,诵为上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中提出了“诗性智慧”的理念,诗性智慧是人类智慧的原初形态,是全世界的智慧瑰宝,是各民族最原始和本质的智慧,对人类精神生活至关重要。然而,当下古诗词教学中仍存在着碎片化的现象,把短短的古诗词肢解,读诗五步法、解诗三部曲……花样繁多,手段多样,让人眼花缭乱。这样的诗歌课堂缺乏了对诗词的热爱和共鸣,学生只是机械地翻译和背诵,根本无法唤醒孩子们的诗性智慧。

那么,如何保护诗性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有个性的诵读,有高度的诵读!

我们知道,古诗词借助语言文字这个媒介得以存在和延续,文字是读诗者了解诗人、诗意的关键。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有两种功能形式:一是可见的内容,词语的意思是可见可解的,是显性的。二是隐藏的情感,词语中含蓄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这也是读诗最重要的部分,属于隐性的。只有读出诗词中隐性的部分,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诗歌,再加入自身的理解,才是读透了诗歌。

诗词教学中,学生读懂诗词并不难,可是,要他们充分感知语言的情感就难了,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情感代入,只有带着“同理心”读诗词,才能进入诗词的内部,才会形成独特的认识。因而,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脚手架”,关注细节,从一字一词上下功夫,让学生沉浸于诗词中,读“进”去,还要读

“出来”。

在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王崧舟老师在《墨梅》一课的教学中,就充分运用了诵读来调动学生的诗性,“谁家梅树?”“我家洗砚池头树。”“我家梅树长在哪里?”“我家洗砚池头树。”多个角度问,用多种读法读,既有趣,又诗意盎然。通过反复吟诵,体现了品味古诗声韵的教学智慧。此外,诵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配乐读、表演读、情境读……读着读着,诗意就出

来了!

二、意象营境,品为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苏州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诗中“江枫”是两座桥的名字,“愁眠”为山名,那是否了解了“历史的真相”后,我们就要把此处化虚为实,将诗歌的意象常识化呢?并不是这样。“枫”的意象最早出现于《楚辞·招魂》,它体现着主人公的悲哀情思,后世继承其意蕴,用“枫”表现忧伤、愁虑的情绪。此处若作桥解,便失去了太多的韵味。除此之外,古诗词中还存在很多有特殊意蕴的意象,古今“共情”,从而能够勾起人们心中共同的情感,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香菱言“《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段描写其实突出了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在诗词教学中,掌握典型“意象”不仅十分重要,还关乎未来读诗读词的延续性。只有意象为先,品味诗意,方能举一反三,读懂更多的经典。而这典型意象,不一定要在诗词中提取出来,可以通过对诗歌的吟咏,读出味道,从而体会意象。有时,孩子当时未必能懂,但在今后的某个时刻,他或许就体会了其中的内涵,这是诗歌赋予孩子的能量。

三、文化为重,承为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全面智力的发展。”这条富有诗意情感的清泉,在我们的历史中、生命里缓缓流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千百年来,那些历久弥新的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信念、神韵、理想,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多彩生活,还包含着中国人的精神密码。

中国人的启蒙教育都是由诗歌开始的,食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寝有“谁言冬夜永,辗转已天明”,行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继而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退有“未出土时先有节,凌云深处仍虚心”。那么,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到底是知识重要,还是文化重要呢?答案不言自明。

新《课标》明确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个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大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

这首先需要教师积累大量的素材:多读,积累诗词;多解,训练阅读诗歌的思维;多品,体悟诗歌中的细微之处。叶嘉莹先生提出“锐感”一词,其少时之作已是才情艳发而锐感横生,中年之作律细辞工而尤能深切见意,晚岁之作则信手拈来,无不惬当,其内容与风格之变读者自不难窥见。因此,教师也要修炼自身的“锐感”,对诗词、文章有敏锐的观察,对文本有细致的理解,如此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

学生。

另外,还要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针对学生的特点,可以组织游戏、闯关、群文自组等活动,把诗词歌赋中的文化密码,生动形象地印在孩子的心里。对于低龄段的儿童,游戏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教育方式。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我们如果想告诉孩子些什么,最好的方式应该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文化有重量,但是要知道厚重的文化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输出方式。《经典咏流传》把诗词唱出来,很多书籍把读诗和游戏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一种开启诗慧的好方式。

总之,古诗词负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它不是一种通过告知宣讲就可以让人知晓的知识概念,也不是通过诵读背诵就能体悟的学习内容。我们要充分了解古诗词所承担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古诗词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用教师自身的濡染,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诗词教学的质量,使其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态度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诗性读诗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卷首语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读诗的窗口
看花的人回过头来读诗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