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2020-12-12张娇

关键词:道德规范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内涵包括:治国理政的政治文化、注重修身的伦理文化、唯物无神、辩证思维的哲学文化以及重道劝学、育才兴国的教育文化。其德育价值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培养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见利思义、以义导利”—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择善而从”—建立和谐诚挚的人际关系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观念、人文情怀、思想规范,对当代青年的德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化根脉 德治教育 道德规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深入挖掘与阐发其价值内涵,是当代青年德治教育的源头活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1.治国理政的政治文化

在中华史籍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涉及国家、民族、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等多个方面。治国思想包括“国将兴,听于民”(《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的民本思想,“德,国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的德治思想等。理政思想包括“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二程集》),“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左传》成公二年)的义利观、荣辱观等。认真体会和汲取其中的宝贵智慧是十分必要的。

2.注重修身的伦理文化

修身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修身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完善,狭义的修身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修身意味着修炼自身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品行,以期有益于社会和国家。这里包括:“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的律己观,“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的谦让观,“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郑耕老劝学》),“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二程遗书》)的治学观等。

3.唯物无神、辩证思维的哲学文化

哲学文化,既在于辨,也在于通。正所谓“欲哲必通。欲通必辨。欲辨必折或析”。

哲学思维强调的是唯物观、辩证观。以《易传》为例,它并不是要求事物两者之间的同一、统一,而是两者之间的对立、矛盾、斗争,进而实现改革和发展。即“天地革而四时成”。

二程讲:“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二程遗书》),做学问的最根本方法在于思考,辩证的思考,这对当代青年培养浩然正气、完善思维品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重道劝学、育才兴国的教育文化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中之重,“教不善则政不治”(《国语·齐语》)。落实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当代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教育文化尤为重要。在社会层面,要重道劝学,正所谓“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之瑜《劝兴》)。重视教育、鼓励学习才是建设国家的根本。在个人层面,要好问、多思,方能明辨是非,牢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易·乾·文言》),“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朱之瑜《劝兴》),博识多闻,才能高歌猛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培养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代名词,含有广博深远之德、刚毅勇为之能。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中华儿女无不将奋斗、进取、拼搏作为自我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典范,也正是如此,才培植了中华道德正气,演绎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演奏了我们民族的正气歌。古人讲君子要担当起天下兴亡的重任,作为当代青年,应时刻保持奋斗进取的人生态度,以昂扬的精神面貌铸魂新时代。

2.“见利思义、以义导利”—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义利之辨由来已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关于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挚峻在《报司马子长书》中说“利不可以虚受,名不可以苟得”,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见利思义、以义导利”所含的公平、公正、忠义的理念和原则,是对当前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以及自私自利等现象的纠正,我们要摆正义与利的关系,追求正确的价值导向,牢记“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左传》昭公十年)。道义才是利的根本,于国于家、于己于人都是有益且必要的。

3.“和而不同、择善而从”—建立和谐诚挚的人际关系

“和而不同”和“择善而从”都是儒家哲学的重要思想理论,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择其善者而从之”是指要保持谦虚、和善的人际交往态度,不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讲究方式方法,常思己过、反躬自问。宽厚而严肃、柔软而有主见、诚实而恭敬、正直而温和,这才是为人处世之道。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薪火相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自觉、文化自觉、人文情怀、品德规范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更是当代青年修习、陶冶、培养自身意志品质、品行规范的标准和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知中国、知中华文化,做传承薪火的爱国青年,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张申府《张申府文集(第三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 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2015年。

[3] 《鲁迅书信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4] 《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三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基金项目:天津市201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以习近平“政德”理论培养领导干部新时期“政德观”(TJDJQN19XSX-002);天津医科大学校级一般课题《近现代革命家修身思想研究》(2019YY070)。张娇,1986年生,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哲学)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动因、原则及职能探析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现行准则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对体验性德育的几点思考
作为掌握和改造现实之方法的道德和法律1
水运工程施工阶段监理人员的事前控制及管理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