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探讨

2020-12-12何占涛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毕业论文说明文选题

何占涛(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与学生的学科素养密切相关,故而有研究者把毕业论文视作评价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媒介。殊不知,毕业论文的写作也是培养学科素养的重要实践。所以,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除了加强学科教学之外,还要把本科论文写作纳入学科教学的实践之中。另一方面,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反映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高低。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体现在其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中。虽然毕业论文写作并不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唯一途径,但结合毕业论文写作进行科研能力培养却是不二的选择。

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许多方法可供选择,现结合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对各个阶段应该掌握的具体方法逐一叙述。

一、明确写作规范,构建提升前提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科研实践,它必须遵循明确的规范。从论文选题到写作内容,再到论文打印格式,每一个院校的毕业论文写作都有其严格的学术规范。明确了这些规范,就等于确立了提升质量的前提。论文写作规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因此,明确学术规范一是师生对现行规范的理解,二是对完善学术规范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学术规范

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毕业论文质量才有保障与提升可言。因此,为了客观地评价毕业论文质量,首先要规范毕业论文写作。学术规范也是论文评价体系的构建。有许多研究者在谈及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时候,都要谈及评价体系的构建;而谈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就一定会涉及学术规范的问题。特别是在宏观的层面上,共时性地比较不同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问题时更是如此。所以,有研究者这样说,在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中,目前各学校都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因此各学校本科质量差距较大。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客观的、公平的评价体系。因此,该研究者在借鉴其他研究者论述的基础上,引入了学术规范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构建了一套本科论文评价方法[1]。引文在明确各校本科生成绩差距的同时指出,缩小这种差距的方法是构建一个明确的学术规范。

针对毕业论文写作制定的学术规范一般多看重论文的重复率,同时也兼顾论证过程的逻辑性,以及论述语言的规范性使用、论文的格式设置等诸多问题。这些学术规范的内容可以一分为二:一部分是论文写作内容层面上的规范;另一部分是写作格式上的规范。前者如论文的重复率、论证是否符合逻辑;后者如打印时的格式设置。在这些学术规范中,重复率处于优先地位,在各院校都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论文写作质量的提升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本校看,质量的提升意味着历年本科生的论文写作呈现出一种递进式的发展;从共时层面上讲,质量的提升是指本校学生论文的质量优于其他院校的学生整体水平。衡量论文写作质量是否有所提升,需要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上利用学术规范进行衡量、比对。

(二)完善现有的评价制度

完善论文评价制度也可以实现提升学生论文写作质量的目的。“完善论文评价制度”可以从两方面着眼:一是通过对现行制度的严格执行,彰显其规范论文写作的客观作用;二是通过对现行评价制度的修订完善,使其更加适合对论文写作的规范。为此,师生要充分了解现行的论文评价制度。对现行评价制度的了解,其目的有两点:一是告诉学生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作;二是告诉任课教师应该如何去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现有规范制度的执行,还是对现行制度的完善,其都具有提升写作质量的意义。学术规范的完善或者说新评价体系的构建,一般应该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论文的写作者;二是论文的指导者;三是论文的管理者。在一则研究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文章里,作者认为不可能单纯地依赖文字重复率的检测来提升论文的写作质量。他认为,通过调查分析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现状,结合本校毕业生论文的质量问题,应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可行的应对措施,在不降低要求标准的前提下确保论文质量[2]。面对重复率过高这一共性问题,这位作者的提议值得我们借鉴。

二、强化学科教学,奠定提升基础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大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深层次研究、探析后,通过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的成果展示[3]。从引文可知,毕业论文的写作依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为此,强化学科教学是奠定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

(一)依赖学科兴趣与就业需求,确立论文选题

“中文本科生语言类毕业论文的写作在选题上要做到选题适中,做到口子小,挖掘深……”[4]这是对论文选题的共性要求——只有选题“适中”,才能满足学生“挖掘深”的要求。所谓选题适中,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难度适中。本科生的知识学习相对有限,没有研究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适中的选题不会因其有限的学识而感到难于操作。其次,适中是既能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现行论文写作规范的要求。论文写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探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兴趣,因此,它要能激发写作欲望,同时还要受到一定的规范限制。只有满足两者要求的论文选题,才是一个“适中”的选题。再次,这里的“适中”是研究现状层面上的“适中”。在中文系的毕业论文选题中,《红楼梦》的人物形象颇受学生喜爱。但是,相对刘姥姥、宝玉、林黛玉这样的形象分析已经众多,如果学生再次选择刘姥姥等人物形象的解析作为自己的选题,是很难写出新意的。莫不如改换小说的文本,写其他小说里的经典人物形象,一则可以避免论点上的重复,二则可以避免重复率过高的尴尬。同样是写人物形象分析,《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润叶、田晓霞、贺秀莲等人物形象,都可以成为学生论文选题的对象。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其所用到人物分析方法与选择《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等人的研究方法基本是一致的,都能体现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这种保护与建立模式下,相关的校园文化可以得到定期的传播与不定期的更新弘扬,并且可以确保在校职工和历届学生都能够了解到相关的校园文化,尤其是之中最重要的校园精神、故事等。但同时,由于校徽、校旗、校歌等校园文化载体的不可变性和其自身难以避免的俗套、呆板等问题,容易让高校师生尤其是学生对于相关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如此,不定期举办的艺术文化创作活动,也就变成了教职工和学生的负担,对于校园文化的保护和建立工作,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依据未来的就业需求确立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依据目前的就业形势,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可以进入相关的中学从事中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能够利用毕业论文的写作机会,让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相对深入的研究,这无疑能够使其快速地适应工作。因此,依据就业需求选择毕业论文题目也是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的重点。在这类论文选题的指导中,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所用教材的修订情况;二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热点。关注教材修订,可以使学生的研究对象更加贴近初中语文教学;融入改革热点,可以培养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兴趣,把握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动态。例如《中学微写作教学解析》,其中所提及的“微写作”就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微写作”之“微”不仅体现在习作的篇幅上,还体现在写作的方法上。在这篇文章中,这位学生写到了“微写作”的概念,分析了“微写作”的考查方式,探讨了“微写作”的训练方法,可谓是对“微写作”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解析。这位同学的写作过程,无疑加深了他对“微写作”这一教学热点的理解。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解析与实际的教学有些细微的出入,但这样的探讨完全可以使其对“微写作”这个教改热点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

中学语文教学所用的教材正处于一个修订的过程中,因此,研究新部编本教材里的某一课、某一类型文章作品的教学,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未来的工作需要。例如,有一位同学选择了《解析新部编本教材中鲁迅小说的讽刺意蕴》这样的论文题目。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首先谈及小说题材与作品讽刺意蕴的联系。他的第一个观点是“题材的个性化选择奠定了讽刺意蕴的基础”。例如《药》的创作,鲁迅选择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活现象;《孔乙己》的写作,鲁迅选择的是一个特殊的人——一位读书人却没有自己的名字,所以才会产生讽刺意蕴。学生在文中探讨的第二个话题是:以人物为核心的讽刺意蕴。人物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依据人物形象命名、参考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言行探讨其所产生的讽刺意蕴。最后,这位学生结合上述话题的解析,总结了鲁迅小说讽刺意蕴的作用——彰显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强化了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发读者对鲁迅讽刺对象的思考。

(二)整合知识点,丰富写作素材

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学生完成论文的有力支撑。在学科教学中,如果能够整合相关的知识点,就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毕业论文的写作素材,即理论素材和事实依据。

例如,当学生把苏轼的音乐诗创作作为自己的论文选题时,则需要把文学史上有关苏轼的论述,把古代文学作品讲解提及苏轼时所讲授的相关知识,把自己在平时自读时看到的与苏轼相关的材料整合在一起才能写好论文。因为,苏轼的音乐诗创作与他的贬谪经历密切相关,正是因为被贬谪,他才有机会接触到各地的地方音乐,加之其本人对音乐的喜好,以及在日常诗词创作中积累的经验、技巧,促使他的音乐诗创作与众不同。与此同时,从诗言志的层面上分析,苏轼在贬谪中逐渐养成的豁达性格与其贬谪的经历也密切相关。如果不是被贬谪,他也不可能如此旷达。上述这些内容,如果没有知识整合的视角,就不会有一个突出的主题。

在文学史讲解中,尤其在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课时,苏轼的音乐诗作品很少出现,或者更确切地说,在本科教学阶段里有关苏轼音乐诗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如果不是学生个人对此有研究兴趣,很少会有人选择这样的论文题目。因此,这里所提及的知识整合,是基于科研兴趣基础上的自觉性整合。

知识点的整合还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在一篇以《部编本教材中李白诗作教学研究》的论文中,学生首先分析了初、高中教材里李白诗作的选文变化,然后对照课程标准,对这些诗作的教学要求进行了列举。在明确了选材变化,掌握了课标要求之后,继而结合李白诗作个案,详细地解析了诗作教学中的修辞、典故、情感、主题的教学重点。此外,在《部编本教材中李白诗作教学研究》的写作中,这位学生整合了课标要求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整合了语言理解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等。

(三)改革考查方式,培养写作能力

在现行的本科评价体系中,考查重点过于侧重对知识的掌握,很少关注对科研能力的培养。一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试卷,反馈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为考场时间有限,试卷里很少会出现研究性试题,为此,需要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提升毕业论文质量。

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先从“小论文”写起,不断地提升论文写作能力,这是本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如果能够结合讲授陶渊明的诗作创作,为学生布置《陶渊明“饮酒诗”的命名解析》《陶渊明“饮酒”诗创作的选材特点》《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多维情感表达》等类似的写作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陶渊明“饮酒”组诗的整体性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明确各个小问题的基础上,奠定了《陶渊明“饮酒”组诗解析》这样的选题。

三、融入案例教学,解决写作难点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难点因人而异,但也反映了一种共性问题。为了解决共性问题,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融入日常学科教学的写作案例,找到不同学生遇到的写作难点,解决毕业论文写作的共性问题。

(一)多样化的选题,化解写作的难点

毕业论文写作是每名大学生真正结束学生时代的一个终点,同时是其人生另一段历程的起点[5],在这两“点”之间架起的桥梁就是学生的兴趣。因此从兴趣出发,毕业论文选题要多样化。从诗词作品分析到诗词意象、意境的阐释;从小说的创作到人物解析,主题探讨,再到创作风格的说明;从语言运用中的语境构建到语法功能特点的研究;从风格流派到写作手法,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论文选题。例如,有的学生会因为《边城》喜欢上它的作者沈从文,也有的学生因喜欢沈从文而喜欢上他的作品。所以,探讨《边城》的主题,分析小说的主人公形象,甚至结合《萧萧》《三三》等一类作品的阅读,分析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选题。

多样化的论文选题,可以对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同一作品里不同的问题进行分析,还可以对不同作品中同一类形象异同进行解析。需要说明的是,“多样化选题”还指在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中选择不同的论文题目,做深入研究。

(二)积累案例素材,拓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论文写作的素材从其构成上分析,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日常的学科教学;另一个是学生的科研实践。对于前者而言,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教材自身的知识之外,还应结合日常教学要求学生阅读一定量的文献资料,从而解决论文写作中的理论素材匮乏的问题。

在一则探讨岑参边塞诗的论文写作中,学生参考到了如下的研究文献:《初中语文古代边塞诗德育功能研究》《唐代边塞诗中的思乡怀亲情感》《奇景唤奇情 一腔报国志——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看岑参的边塞诗风格》等。这些参考文献,从其来源上说,有的是硕士论文,有的是期刊上的研究文献;从其对象上讲,有的侧重探讨边塞诗的教育功能,有的倾向于总结作者的创作风格。正是有了多方面的参考,学生的论文写作才会丰富而深刻,故而素材的积累是学生提升论文写作的前提。

(三)融入修改案例,端正写作态度

文章是改出来的,论文质量的提升还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从选题到最后的定稿,每一个写作环节都涉及修改的问题。

论文选题的修改,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题不能过于宽泛。过于宽泛的选题会产生论述不精的后果。例如在沈从文的笔下,他先后写出了知识女性、农村女性的命运特点,因此,如果把选题界定为“沈从文笔下女性形象研究”,就不如把其确定为“沈从文笔下知识女性形象的分析”更精确、更具体,更适合学生写作。

二是论文的语言表达尤其需要不断修改完善。论文也是语言的“艺术”。在叙述中,语言要准确,要言简意赅,不能重复啰唆,因此,多练习结合词语的选择,典型病句的分析,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论文结构的调整也是写作思路明确的过程。在写作中,针对学生所列的提纲,教师在指导中应该关注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总思路。例如,针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应该通过对其研究现状的总结,发现其中需要叙述的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具体的解决方法,从而得出研究结论。同样的思路也适用于研究其他诗人的某一类诗作。探讨白居易的讽喻诗,分析白居易的感伤诗,解析苏轼的豪放词等,都可以这样做。这样的教学案例如果能够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将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在一则题为《初中说明文教学解析》的论文里,学生原定解析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初中说明文的教学要点;二是说明文教学方法;三是说明文的习题教学。由于学生没有从事过说明文教学,为了使其更适应说明文教学的实践,建议学生把第一个解析问题设定为:初中说明文的选材特点与教学要求。初中说明文教学一般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事物说明文;一类是事理说明文。两类说明文不能运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因而,从选文入手,学生细化了第二部分的研究——说明文教学方法的解析。学生把这部分研究的内容细分为两类:一类是事物说明文的教学方法研究,具体有“找事物”“明特点”“系统讲解”。找事物就是找说明对象,明特点就是知晓说明对象的特点,系统讲解就是逐一介绍说明方法、解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知识内容。在第二类事理说明文的教学中,这位同学设计了一个“找事悟理”的教学重点。从教材编排上讲,事理说明文一般出现在事物说明文之后,因而在事物说明文学习的基础上,只要学生运用先前所学,准确地判定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并结合这件事又讲了一个什么样的事理,就基本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经过这样调整结构之后,学生又增加了论文的第三部分,即如何利用说明文的课后习题进行巩固性训练。这一部分增设了两个问题:一是教材习题的处理;二是如何为巩固说明文的教学效果进行补充式习题设计。从说明文的要点到利用习题对教学效果的巩固,这样的教学安排才更切合初中说明文的教学实践。这一案例可以使学生知晓如下的问题;首先,论文选题一定要是自己熟悉的对象;其次,论文的结构调整一定要符合研究对象的内部规律;再次,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讲解教材选文所涵盖的知识点需要一定的习题配合。只有这样的研究,才能培养学生系统研究教材的能力。

(四)格式设置案例

论文的格式是写作规范的重要内容。规范的论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降低重复率的作用,也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如果在写作中忘记了标记引用,那么论文的重复率就会人为地增加,也有剽窃的嫌疑。在论文的写作中,论文摘要的写作,结论的写作,正文的安排,各校的学术规范里都有明确的要求。依据这些要求,论文摘要的写作可以提升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即在规定的字数限制下完成对论文观点的总结;而结论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即分析自己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反思还有待于完善的地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格式的设计还包括论文的打印格式。这是一种应用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依据一定的规范动手操作的能力,即培养学生操作电脑应用软件的能力。微软的WORD、金山的WPS,都是学生在写作中必然用到的操作软件,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结 论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有待提升,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如下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通过明确论文的写作规范,构建提升论文写作质量所需要的教学前提;其次,通过强化学科的日常教学,奠定提升论文质量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再次,在教学中融入历届学生的论文写作案例,解决学生遇到的共性写作难点。可见,保障与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究竟哪种方法与途径是最佳的选择,这需要通过客观的评价来确定。

猜你喜欢

毕业论文说明文选题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本科生论文要从严检查也要适度松绑
谈诗词的选题
选题有误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光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