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学术沙龙的全方位建设及实施策略

2020-12-12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沙龙学术研究生

吴 昊(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沙龙,虽起源于16 世纪的法国,但在中国已是由来已久。古代的文人雅集,用以议论学问、吟咏诗文,就是一种类似于沙龙的文人聚会形式。在现代社会,沙龙衍生成为一种教育手段,学术沙龙在我国当代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拓展研究生的知识和视野,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所以大部分研究生培养院系都在采用“学术沙龙”这种辅助性的教育方式。但目前,研究生学术沙龙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学术沙龙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用。

一、研究生学术沙龙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术兴趣

张炜、郑晓齐和林莉萍曾对大部分来自“211 工程”院校、“985 工程”高校的759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只有约14 %的研究生入学动机是希望从事科研事业,72.1%的研究生没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打算[1]。这个比率之低,说明学术兴趣的缺乏已成为目前研究生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万子君也专门对学术型研究生的求学动机进行过问卷调查,在预设的三个主要变量“学术理想驱动”“家庭社会驱动”“学位工作驱动”中,“学位工作驱动”的得分是最高的[2]。这说明,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学术型研究生,并不是为了追求学术理想,而是为了取得一个硕士文凭和学位继而谋取更好的工作,才选择攻读硕士。

从求学动机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大部分学术型研究生没有学术理想,缺乏学术兴趣,仅依靠学位和工作等外在动机,进行被动的学术研究,其学习效果和培养成效可想而知。他们对学术沙龙的参与度低,没有热情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激发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兴趣,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更是学术沙龙得以开展和实现培养效果的关键。

(二)缺乏规章制度的客观保障[3]

无论是当代社会的文艺沙龙,还是中国传统的文人雅集,多是由一位或多位核心人物依循惯例组织举行,没有制度的规范和约束。这种传统的个人化的组织形式,在今天的研究生学术沙龙中也大量存在。大部分学术沙龙多是以约定俗成的自愿方式进行,这就使学术沙龙的开展频次和质量过度依赖于发起人和组织者的自觉性和组织能力。参与者之间更多的是按一种口头约定或默认的规则进行,这对参与者的约束力不够,无法保证沙龙定期高效地顺利举行。在发起人和组织者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学术沙龙的开展就会难以为继。

(三)主题脱离社会或科研实际

学术沙龙在主题的甄选上比较随意,也存在脱离社会和科研实际的情况。如果学术研究不能够面对社会实践,那么它的社会功用就会微乎其微,所培养的研究生也不能很好地肩负起社会责任。当然,由于基础学科并不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因此它们与社会实践的距离稍远。同样的,学术型研究生所关注的问题与专业型研究生相比,距离社会实践的距离也较远。但这些特殊性并不妨碍其关注科研动态,联系科研实际。目前,学术沙龙在举办前缺少主题甄别的环节,多是个人随机的选择和确定,所以常常导致主题与社会实际、科研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制度建设、组织形式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对研究生学术沙龙进行全方位的建设。

二、研究生学术沙龙的全方位建设

(一)给予制度和管理保障

依靠口头约定或个人意志来组织学术沙龙,是无法保证其活动质量和持续性的。管理者或组织者的变更、各种偶然事件,都有可能导致学术沙龙的中断。所以,应为其配置一整套的制度来保障学术沙龙的正常运行。只有建设学术沙龙的相关制度,如组织制度、反馈和评价制度等,通过制度管理,才能更好地将学术沙龙纳入教学体系,保证其培养质量。康芒斯将“制度”视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4]。学术沙龙的制度建设就是将过去的个体行动建设为集体行动,以集体化的监督管理保障学术沙龙的开展。制度的制定能够更好地延续学术沙龙的传统,实现长期的培育效果。所以,制定学术沙龙的相关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是保障学术沙龙长期运行的首要建设任务。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术沙龙的培育功效,还应为其提供与教学活动一样的规范化管理,在建立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化管理,树立制度权威。只有以合理完备的制度树立制度权威,才能维持组织活动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当然,人文关怀也是必需的。它与制度化管理相互补充,制度化管理是保障和基本架构,而人文关怀是活力之源,是制度和管理创新的基础[5]。运用人文关怀进行管理,关注参与者的情感需求,消除消极的情感障碍,激发积极的情感因素,可以更好地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葆有学术沙龙的生命活力。

(二)提升学术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提升他们学术兴趣的关键。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能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且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虽然有部分学生因为外在动机(文凭、工作等)选择继续深造,但这种外在动机可以被转化为内在动机,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术沙龙的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自主支持教学模式。自主支持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习兴趣。例如,自主支持教学的三种形式——组织自主支持、程序自主支持和认知自主支持[6]——在学术沙龙中可以具化为:多元化的沙龙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尤其是那些舒适惬意的组织形式可以更好地发挥沙龙效果;从初始任务就开始参与沙龙活动,能够最大效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归属感;沙龙活动所带来的学术收获和思辨乐趣,也能够带来学生更持久的心理认同和投入。

(三)创新组织形式

1.地点的多样化

法语“沙龙”(salon)的本意为“会客室”“客厅”,许多著名的沙龙(如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均是在家庭客厅里举行的。随着学术沙龙的兴起,其组织地点从家庭的会客厅逐渐拓展到公共场所。不同的地点所形成的沙龙氛围千差万别——家庭沙龙有助于形成更加温馨、和谐、放松的交流氛围,也有助于增进师生、生生的感情;而会议室、教室的沙龙则相对严肃和激烈。沙龙的地点甚至可以从室内拓展到室外,室外的自然环境能够有利于营造自由开放的交流氛围。

2.组织模式的多样化

学术沙龙在讨论形式上可以是漫谈式、讲座式,也可以是对话式、论文式。参与形式不仅可以采用个体的常见形式,而且也可以采用合作性学习模式[7]。“合作性学习是指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学习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通过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和学习,从而对所学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评价依据的一种学习模式。”[8]合作性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但在沙龙活动中还鲜有尝试。如果能够运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且也能够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更好的讨论效果。

3.类型的多样化

根据所讨论的内容,学术沙龙可以区分出多种类型,比如学术论坛、学术读书会、学术茶话会等。学术论坛的基本形式是围绕一个主题,由一人或多人发言,大家就有争议之处与发言人交流,彼此展开讨论,此种形式也可能发展为两类或多类阵营之间的辩论。学术读书会是根据预选的书目进行阅读,交流读书感想。学术茶话会是在交流的同时辅之以茶点,为学术交流营造一种更为轻松惬意的氛围。将各种类型的学术沙龙相互补足、共同进行,可以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

4.网络学术论坛的延伸

网络已成为年轻人不可或缺的学习和生活媒介。依托于互联网,可以在网络上开辟网络学术沙龙,即网络学术论坛。国内这类知名的论坛有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BBS、北京大学的未名BBS 等[9]。这些成熟的学术论坛满足了学生们学术探索的需求,激发了他们学术创新的兴趣,是网络学术论坛建设的榜样。而且,网络论坛在组织学术沙龙、上传学术资料、分享沙龙记录和读书心得等方面,也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网络学术论坛在时间、身份等方面的自由度远胜于传统实体沙龙,可以作为学术沙龙在网络媒介上的有效延伸。

(四)有效结合多种培养方式

学术沙龙与学术论文、课堂教学、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导师培养等教育方式的有效结合,可以相互促进,提升培养效果。学术论文和沙龙相配合,是较为常见的结合方式。此外,还可以探索学术沙龙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模式: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进度开展学术沙龙,选取课堂讲授到的某一学术问题作为沙龙的主题,通过深度讨论促进专业教学;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沙龙元素,借鉴沙龙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加强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沙龙的兴趣,可以拓展学术选修课,让学生依循兴趣在丰富的选修课中进行自我学术兴趣的探索和选择,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模式,挖掘学术潜能。校外社会实践或科普活动,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热情和实现自我价值。知识的运用和传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从而令其更加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参与沙龙。

另外,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多种教育方式有效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导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导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经历、学术志向、学习动机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培养。具体表现在学术沙龙上,导师要能够根据学生在沙龙中的表现,了解其知识结构和学术素养,并依此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进而在以后的沙龙中加以引导,指引其学术方向,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研究生学术沙龙的实施策略

围绕以上几个建设方向,研究生学术沙龙的举办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实施细节。

(一)制定学术沙龙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

学术沙龙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是沙龙持续和规范化开展的重要保障。如果能够适度地对实施细则加以明确,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辅之以灵活运用,将会增强沙龙的培养效果。以沙龙的运行程序的实施细则来说,应该对举行的时间、地点、主持人、联络人等做好详尽的规定。

第一,主持人的确定和职责。主持人由本人申请或他人推荐,一般在每期沙龙的最后阶段确定下一期的主持人。话题也由主持人负责遴选,至少提前一周列出沙龙提纲,包括焦点、参考书目等。待沙龙结束后,主持人还需整理笔录公布于公共平台。第二,话题的甄选。在上一期沙龙结束之前确定下一次沙龙的甄选小组,由其在下一期沙龙之前,通过征集或自拟的方式提出3-4 个话题,再请导师组成员作出甄选。为防止讨论没有焦点,每期最好拟定提纲,以便参加者提前准备,提高讨论的深度和专业性。第三,宣传和通知。为了吸引更多师生和相关人士参加,需要建立一整套宣传与通知的渠道,为沙龙组建专门的QQ 群、微信群、公众号、微博,也可以在校园网、论坛、学院主页等各类平台上发布。多种平台和通信设备的使用,将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第四,后期总结和反馈。以学术论文或随笔的形式对沙龙现场讨论的问题进行回顾,并在公共平台上发布,以巩固沙龙的交流效果[10]。还可以对参加成员进行反馈问卷调查,总结经验,以运用于日后的沙龙活动。

另外,将学术沙龙纳入研究生教学管理体制,辅之以适当的考核机制,既可以保证学生和老师的参与,使沙龙得以定期顺利开展,也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学术素养的标尺。

(二)培养开放的心态,鼓励自由交流讨论

沙龙体现着文艺复兴的自由和自我发展精神,它的功用也是借助于这种自由交流才得以发挥的。在沙龙讨论过程中,无论是学术权威、各级领导,还是普通师生,都应秉持开放的心态,既要不耻下问,又要敢于直言,最大程度地进行自由交流。归根结底,教师和学生均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沙龙的自由平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术沙龙的教育功用,否则只会流于形式。

为了打破传统道德和前期被动式教育的拘谨,实现自由交流的讨论,当前需要从教育理念上强调师生的平等关系。这种理念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也存在。如《师说》有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拥有了开放的心态,学生们自然能够秉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原则,大胆发表与导师不同的意见;教师们也不会因为弟子的反驳和争论而介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由讨论的氛围和习惯不可能只通过沙龙一蹴而就,还需要老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三方长期共同的努力,在课堂、沙龙、辩论等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渐培养。

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是促进自由交流讨论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自主支持教学策略。比如换位思考,暂时放下自己的思路,以学生的视角来帮助他们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进而产生认知移情效果,以师生更贴心的交流探讨达到更好的沙龙效果。在语言运用上,教师也应该回避“必须”“应该”等强制性的语言,而采用更平等的教学用语,如“可以”“建议”“这样……更好”等。非强制性的语言能够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索空间,更好地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在由学生自主组织的学术沙龙中,无论是主题选定、沙龙流程,还是探讨思路,教师都应给予足够鼓励和支持,并指点迷津,磨练和增强学生的学术自主性。

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的优势,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对话,比如采用匿名的方式。主讲人将自己的学术观点或成果以帖子的形式共享在论坛上,然后其他感兴趣的人参与评论或跟帖,这样你来我往,形成了一种学术探讨与争锋的沙龙氛围。与传统实体沙龙相比,网络论坛具有无可比拟的多媒体优势,网络信息不仅有文字、图片,还配有影音视频及相关链接,既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也大大增强了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而且,网络论坛还可以用于通知和组织学术沙龙,方便上传学术资料、公布沙龙笔录。即使是在假期,也可以在网络论坛上不间断地进行学术沙龙活动。

(三)探索学术沙龙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学术沙龙如果打破固定的场所和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多元类型相结合,将能够激发学生和教师更大的参与热情。学术沙龙可以采用学院学术沙龙、家庭学术沙龙、网络学术沙龙、学术读书会、学术茶话会等多元化的类型和组织形式[11]。

首先,沙龙地点的多元化选择。根据导师和学生的意愿选择沙龙的地点,既可以是会议室、教室,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的家里,甚至是室外的花园草坪。可以在家里的会客厅举办原汁原味的学术沙龙,比如,潘懋元先生常年在自己家中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深受师生的欢迎和喜爱[12];也可以效仿亚里士多德,在花园的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还可以把沙龙举办到某个咖啡馆或茶馆里。多样化的地点和环境,能够给沙龙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引入合作性学习模式。学术沙龙的参与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团队和小组,后者更有利于营造自由讨论的氛围。合作性学习自身就是“教与学”观念和习惯发生转变的模式,它将“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所以,在学术沙龙的讨论中采用团队式辩论、分组研讨的方式,并增加教师综合评价等环节,同样具有可行性。

最后,沙龙内容和类型的多样化创新。学术论坛、学术读书会、学术茶话会等可以穿插举行。针对某一两个学术专题,或围绕一些书籍,或完全自由地发言和讨论;严肃地讨论学术问题,或者随性地发表读书感想,或者天马行空地畅所欲言。学术沙龙的内容和类型存在多种可能。

(四)维护学术沙龙的开放性

研究生学术沙龙的参与者一般为思想相近的学缘群体,以同一专业和方向的师生居多。学缘相近在促进深入交流的同时,也会带来学术霸权和缺乏科研创新的弊病,所以,保持沙龙的开放性对于维护学术自由讨论,增强学术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为打破学缘相近所带来的局限,沙龙的成员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即从本专业向其他专业开放,从学院向全校开放,再进一步向学界和社会开放。学术沙龙的专业性较强,但如果选择一个跨学科的主题,或者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主题,也能够吸引校内其他专业师生、社会上相关专业人士参加。这些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跨地域、跨行业的交流,能够消除学科藩篱,为研究生增添新知识、新思想,开阔眼界,同时增添沙龙的吸引力。

学术沙龙的开放不仅表现为参与成员的开放,而且还应更深层地表现为讨论话题的开放。学术沙龙虽然是一种倾向于学术研讨的组织形式,但如果脱离了社会实际,就不能发挥现实功用,也不会持续长久。良好的沙龙主题,能够聚焦社会热点、争议话题,激发师生的讨论热情。即使是与社会现实相距稍远的古典学术话题,也应紧贴科研现实的发展动态,因为与社会现实、科研现实相结合,能使学术沙龙拥有持续旺盛的生命力。

在活动组织上,学术沙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学校、学界和社会开放,借助各种发布渠道和平台吸引其他专业、其他院系或学校的师生,甚至社会相关专业人士前来参加。主动邀请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邀请企事业单位的高知、专家、企业家参加,不仅有助于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在外请专家前来讲学之际,邀请这些学界的知名学者参与学术沙龙,由他们担当沙龙的总评人,引领学生讨论的方向,可以增加问题讨论的深度,拓展学术视野,增添沙龙的吸引力,扩大沙龙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术沙龙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上的效力,其建设方向与实施策略都应紧紧围绕着四个核心问题来探索和实践:如何保障学术沙龙持续顺利地举行?如何在学术沙龙中开展自由交流?如何调动参与者的自主性和学术兴趣?学术沙龙如何与其他培养方式相配合?只要有利于这四个方面的建设,就都是有益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举措。

猜你喜欢

沙龙学术研究生
MISTY LIGHT美发沙龙
“ 家教沙龙”专栏征稿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MS·CHIC美发沙龙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