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

2020-12-11黄橙蓝

法制与社会 2020年35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诚信传统文化

摘 要 新时代社会治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治理过程中是否富有人文内涵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历代先人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与当今社会治理相融合的治理理念,如道德教化、和谐统一都具有现实意义。重庆市云阳县就是深入挖掘传统治理文化,构建诚信文化服务体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治理。本文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思想及其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创新运用作简要探讨,以期为有关领域的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社会治理 诚信

作者简介:黄橙蓝,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2.041

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并提出了具体任务。全国各地积极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建构社会价值、整合社会冲突和导向社会发展是文化具有的三个社会功能,有利于解决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文化因素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有相关研究提出文化治理的概念,“以文化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和进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千年,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的。”[1]社会的治理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实现现实社会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增强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增强人民对社会现代化的归属感,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一)相关概念定义

文化是一种精神产物,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巨大的价值和功能。文化通过对自然人的人格塑造,用社会化功能使其转化为社会人;通过协调成员、导向行为方式、维护价值观和秩序规范等作用,使得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得以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指,特定的地区中,当地民族或者当地人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并对当前以及未来生活都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精神文化的总和。[2]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特指中华民族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主动塑造、持续稳定传承及发展演变而成的文化体系。起源于神农氏,经历千年的传承发展,极具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和历史传统性,内容包括了儒、道、佛三家主流思想和其他思想,以及诗词歌赋、武术、历史、地理、医学、天文、农学、官方史书,民间野史传闻,以及生活习俗等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思想

1.强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含义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生命与价值,明确人在社会和自然界中处于极高的地位,发挥极大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治理思想中主要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与西方文化关注抽象、虚拟化的神不同,中国原始的宗教观念里更多的是对人,对现实世界的关怀,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是高贵的、核心的存在。在这样的视野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关注人,重视人,反对把太多的精力用在抽象性的崇拜活动之上。“以人为本”最早追溯到春秋时期,而孔子重新定义了“人”的概念,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仁”,从此人就脱离了神学,并作为一个出发点,构建整个儒学思想系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发源地。

“以人为本”思想落实到社会治理领域当中呈现两重要原则,一是以民为本;二是要正确处理君民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历代统治者的执政信条和准则都遵从这些思想,主张实施仁政,爱民如子,轻徭薄赋等,落实在政治实践上就是四条具体措施:一是爱民,关心人民疾苦;二是富民,民富才国富;三是信民,取信于民;四是德治,教化于民。[3]毋庸置疑的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实践中都具有伟大的影响力。

2.重视道德伦理的教化

在中国传统社会,道德伦理的教化是具有极大的能量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都有其痕迹。简言之,传统道德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点,是区别于西方文明的最基本特征。[4]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儒家”思想、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基础的影响。

儒学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孝”,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范畴,整个道德伦理教化都围绕它进行,规范了人们基本的行为。从孔孟,荀子,到老子,从“孝”为“仁”本到“仁之实,事亲是也”,再到公正、廉洁、重行、修养、举贤任能都归入“仁爱”之中,均展现了道德伦理教化的实施,先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再推己及人,从爱自己爱父母到爱众生,以善相报。在这样的思想教化之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得以沟通和加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关系,无形中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另一方面,孝悌之道在社会层面,扩展上升到忠君爱国的“忠”文化,这是统治阶级乐见其成的结果,为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可以说,传统社会中以“忠孝”为主的道德伦理教化,有利于封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力量。

中國传统文化也受到经济与社会组织的影响:一是中国自古以农耕为主,形成的长达数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所特有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二是氏族制度延续下来的“家国一体”宗法社会结构。这种宗法社会组织结构,要求个体想在群体中安身立命,就必须依托家庭、族群而生存,“家长制”由此形成。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特征的文化价值系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组织模式和社会运行逻辑之中产生的。[5]

3.倡导中庸与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中庸”“和谐统一”思想占据着主要地位,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甲骨文和金文上可循到“中”“和”二字;《尚书》中的“和”思想更是涉及到时令、礼仪、刑法、人伦等各个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即使百家争鸣,但对于和谐统一的理念却保持着高度统一的认同,且各家学派均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讨论和发展。回顾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佛等几个主要的学派,都体现出对于中庸与和谐统一的提倡和宣扬,这种社会理想强大的影响力,堪称中国社会理想永不中断的主轴。

儒家大力宣扬“中”“和”思想,孔孟都是以“和而不同和为贵”作为理论的前提,把“中庸之道”作为一种道德准则。简单说来,儒家和谐思想的精髓,就是利用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的人际关系,追求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营造一个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型社会。道家秉承“道法自然”的观念,认为人处于世知足常乐,不争不抢是为之德,社会治理采取无为而治的措施,天、地、人相互之间和谐相处,减少突与对抗。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实质上想通过柔性管理,追求建立一个无等差的既符合人自然性,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和谐社会。法家则从法制的角度提出要统治之术要赏罚分明,君臣的言行名副其实,各司其职,才能上下和调,政局稳定。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在于中国文化融合本土化后,也有着基础的“因缘和合”世界观,“平等慈悲”的伦理态度,人与人与自然“依正不二”,强调心灵和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和正效应的净化。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思想流派都包含着中庸、和谐的思想,尽管它们的立意、宗旨与追求路径或许有所不同,但是流派之间仍然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它们尊重差别,承认矛盾,但是依然追求共生共存、和谐统一。在历史的潮流中,这样的共识凝聚出中华民族有容乃大的民族气魄,是中华文明“礼仪之邦”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和谐统一的理念促进社会人群形成稳定和睦的关系,推动不同族群之间的和平交流和融合,在社会治理领域具有极大的价值,乃至当今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创新运用

文化治理是以文化人,以制度创新尤其是社会信用体系激励和约束干部群众,建设和谐社会。文化治理属于软治理,其成本,效果好,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许多地方党委政府振兴文化产业,提供文化产品服务,弘扬传统文化,共同建设和谐社会。云阳县隶属于重庆市,位于重庆东北方向,靠近三峡库区,是一个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区。因为靠近三峡腹地,也是当年三峡大移民时期,被规划为接收移民的区县,人口基数较大,农业水平也较高。近年来,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阶层日趋复杂,再加之三峡移民带来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一直以来社会矛盾交织,群众诉求不断增加,新的矛盾层出不穷,各领域诚信危机现象愈演愈烈。为此,云阳县坚持以民生为导向,挖掘优秀的中国传统“和”文化,以“和”的理念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方法的创新,以儒家“诚信”文化作为行为准则,建立诚信教育制度体系,实施“三大工程”,构建和谐诚信云阳,实现“人人和善、家庭和气、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经济社会同步快速发展目标[6]。

(一)建立诚信教育制度体系

思想决定行动,制度保障建设。诚信文化要深入人心,必须树立牢固的思想意识,先解决为什么要讲诚信,再解决从心底自发的愿意讲诚信的问题。因此,云陽县党委把诚信体系的建设作为重点工程,批示了党委领导,社会参与的十六字原则,先后出台了多个规范性文件,建立诚信教育制度体系。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立志从孩子抓起,在全县的幼儿园和中小学中设立诚信教育课程,开展诚信文化进校园活动,将道德诚信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中,逐步形成一整套诚信教育课程体系,以便可以更大范围的推广。另一方面,注重社会教育,挖掘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用现实事例展示,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教育引导群众树立诚信理念,培养诚信意识和素质,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大诚信在媒体、窗口、读物、街区四个传播途径中的力度,例如县电视台编排播出了一系列诚信文化公益广告和方言故事剧,以及诚信为主题的《“和文化”系列丛书》等等,向全县群众广泛宣传,让诚信文化源源不断输入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村子、每一个家庭里。

(二)“三大工程”打造诚信云阳

诚信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更是社会和谐共生的基础。云阳县通过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这个载体,让守信者享受便利,同时,也要让失信者得到相应的处罚和代价,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正所谓机制决定效率,平台提升服务。思想教育树立了群众讲诚信的意识,接下来就需要实施一系列具体措施,解决能讲诚信、会讲诚信的问题。云阳县委通过实施司法公权力促进、政务公信力提升、公民道德档案影响力扩大三大工程,夯实了诚信落地的基础。

1.司法公权力促进工程

云阳县深化司法体制工作机制的改革,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以强化司法工作的公平公正。在司法裁量方面,试行了在押人员未决羁押表现制度,云阳县针对看守所里人员的表现好坏进行评价和鉴定,在仲裁基准上给予一定的宽严自由,在诚信实体中使得司法自由裁量基准可以运用,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表现。在司法规范方面,严格执行《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实施意见》,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和管理,规范权力运行,全面落实执法规范化建设,保护所有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在司法公开方面,建立信息公布制度。云阳县法院首次实施“老赖公告”措施,即定期在当地媒体上公布一些失信人的名单。这些人就会被限制消费、投资等活动,压缩其活动空间。同时,县法院牵头,梳理已有的诉讼案件,专门把那些失信行为进行分类,并且详细列举诉讼参与人的名单,尝试建立起了征信信息库,要求县上所有的银行、商场、宾馆一起建立了限制这些失信人的贷款、消费的制度,从而在社会层面形成约束力。若有当事人涉及到一些案件或有不诚信或违法行为,征集的这些诚信信息就可以交互使用,在立案、审理、执行各方面,都可以作为参考依据。国无信不立,民无信不宁,据统计,现已累计公布执行公告四百余人。云阳县切实发挥了诚信体系的强大功能,极大地强化了舆论引导力,在社会上确立了现代诚信价值理念。

2. 政务公信力提升工程

为了提升政务公信力,更好地服务群众,云阳县首先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一条龙”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这是一个一体化的服务管理平台,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投诉受理于一体,覆盖了全县四十二个乡镇和街道,服务范围覆盖到每一个村子和社区,给予群众便利是同时也提高行政效率。

其次,云阳县探索建立健全了执法监督,失信惩戒等制度,让云阳县在政务的执行中,秉承公正执法和诚信行政的目的,采取对发现的问题先检查,后纠正,再惩罚,随时复查监督的方式,形成了动态监管,有利于公信力的提升,也切实解决了多个民生问题。

再次,云阳县要求各级部门的领导公开述职,对政务进行公开,让群众们看到承诺的事项落实没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判,为社会诚信风气作出表率作用。

3. 公民道德档案建立工程

为了推动社会层面的诚信体系建设,云阳县给每个人建立了一本账册,即“公民道德诚信档案”。这本账册是用来记录道德行为的。全县18周岁以上的实有人口全部记录在上面,根据《公民道德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和《村(居)民自我管理道德诚信评定记录办法》,记录了每一个人的日常方方面面的表现情况。在这本档案里,可以查询到每个人做的好人好事,也可以查询到违反道德的信息,让群众看得见,摸得到。“公民道德诚信档案”里,无论大事小事、好事坏事,都有迹可循,有凭可依,并且定期组织群众民主评选,道德评议,按“八星”标准进行打分。在评议会上,群众自我选举、相互评选,公平公开公正的选出典型代表,用代码记入当事人的“道德档案”,赋予道德模范的称号,扩大了道德档案影响力。同时,拥有个人诚信代码的这些模范代表们,被视为诚信用户,可以无抵押担保“农户诚信贷”;而那些道德档案里有不良记录者,则需要付出相应或更大的成本才行。此措施把道德诚信与金融支持结合起来,有助于推进公民个人、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品德建设。互联网的发展也助力诚信档案的建设,“诚信云阳综合信息网”合了社保、信贷、税务、司法、道德档案等信用信息,每个人的道德档案都可以在上面查询到。这不仅是一个查询平台,更是一个成果的记载,展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成功。公民道德档案建立工程,是优先发挥道德的引领作用,提高道德的约束能力,再辅以法制的保障,建立的一种诚信系统,包含了社會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群众自觉也是必须讲诚信。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中起到的成效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处于社会中,所要共同认同、遵守、维护的思想理念,反映了广大的群众意愿和价值取向[7],这也是云阳县探索以诚信建设推动社会治理的思想基础。云阳县以“和”文化为支撑,以党委带头,联合司法、政务、金融等各行各业,利用媒体、读物、街道等多种形式,树立诚信理念,传播诚信文化,开展诚信活动,构建了一整套的社会诚信体系。近年来,重庆云阳县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诚信的建设,人们的社会情绪有了表达的渠道,极大地满足了精神价值追求,诚信体系的结果的运用力度不断扩大,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据统计,全县表彰诚信先进单位一百二十家,评选“云阳好人”三十余名,整个县还连续四年被重庆市委、市政府考核为综治暨平安建设优秀单位,还被中央综治委表彰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云阳县的诚信体系建设,真真正正做到了让诚信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诚信是内心的道德习俗和义务,表现出对法治社会守法信法的举止行为,成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生动力,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很大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也逐步提高[8]。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全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4.

[2] 谢新松.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3.

[3] 高小林.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路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4] 张康之.社会治理的历史叙事[M].北大出版社,2006.

[5] 陆静.慢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和谐构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04).

[6] 于军,李欣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M].国家行政出版社,2017.

[7] 卢汉龙.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M].杜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同[6].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诚信传统文化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