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膝关节损伤的针灸取穴规律分析※

2020-12-09顾昊东尤艳利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21期
关键词:膝眼选穴艾灸

顾昊东,尤艳利

(海军军医大学,上海200433)

军事训练指为了提高军事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及体能等而进行的军事训练活动。军事训练是部队的日常任务,具有磨炼官兵的意志力、提高体能、培养战斗素养,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作用,所以日常计划的军事训练科目多而繁重。军事训练期间,经常会发生训练伤,其原因主要有训练前热身准备活动不充分、训练防护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官兵的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等[1]。军事训练伤的产生会影响官兵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增加非战斗减员的发生率。军事训练中,官兵最易发生损伤的部位是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复杂、最大的关节,膝关节在各类军事训练项目中担负着重要的功能,如跑步、跳跃、攀爬、匍匐等。膝关节损伤的类型主要包括髌骨相关病、半月板损伤、髌韧带和周围筋膜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2]。膝关节损伤属于中医“痹证”“膝肿”等范畴,膝关节损伤主要是由局部气血不通,外邪侵袭而致。《灵枢》中提到针刺的目的是调气血,气血调则疼痛除。本研究通过查阅近10年国内外相关书籍与临床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治疗膝关节损伤的选经用穴、针刺部位、针刺手法等,总结针灸治疗膝关节损伤的取穴规律,筛选高频、有效的腧穴,以期为针灸治疗军事训练膝关节损伤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文献来源及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①图书馆查阅2008—2018年纸质书籍中针灸治疗膝关节损伤的文献,用Excel整理统计。②计算机检索2008—2018年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文献搜索引擎中与针灸治疗膝关节损伤的有关文献。检索词为“膝关节损伤”“髌骨损伤”“半月板损伤”“膝关节滑膜炎”“髌韧带和周围筋膜损伤”“髌交叉韧带损伤”“针灸”“耳针”“电针”“艾灸”“温针灸”“平衡针”“梅花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

1.2 文献筛选方法 整理并仔细阅读已检索出的文章,经过初筛、复检、纳入和排除文献等过程。其中,有关军事训练伤的文献重点查看。

1.3 文献纳入标准 研究膝关节损伤、髌骨损伤、半月板损伤、膝关节滑膜炎、髌韧带和周围筋膜损伤、髌交叉韧带损伤等相关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及病例报告;以毫针刺法、温灸法、电针等针灸手法为唯一治疗手段,或以针灸合并口服或外用药物、穴位注射、康复复健等其他方法治疗的临床研究及病例报告;第一诊断为膝关节损伤,也包括膝关节各附件及周围相关组织的损伤。

1.4 文献排除标准 关于膝关节损伤的形成原因、系统评价、损伤类型及程度等文献;治疗方法中没有使用针灸治疗或未涉及具体腧穴的文献。重复发表的文献保留发表年限最近的1篇。

1.5 数据库的建立 对筛选后的文献进行分类统计整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统计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取穴、分布及针刺方法,并分析高频穴位及经络的频次。

2 文献统计结果

2.1 纳入文献情况 共检索、查阅相关文献486篇,筛选后纳入文献195篇;涉及穴位共计58个,其中十四经腧穴51个,经外奇穴7个,另有阿是穴、耳穴等特殊取穴。纳入文献中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艾灸、电针、耳针、梅花针、温针等。

2.2 选穴统计 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依次为犊鼻、内膝眼、血海、阳陵泉、梁丘、足三里、阴陵泉、鹤顶、膝阳关、委中。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膝关节损伤选穴前10位频次统计

2.3 选穴在十四经的分布情况 所取穴位所属经络前3位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膝关节损伤选穴十四经分布统计

2.4 选穴分布部位 下肢为80.3%,背部为9.6%,胸腹部为6.0%,头项部与上肢较少。针灸治疗膝关节损伤选穴以下肢为主。见表3。

表3 针灸治疗膝关节损伤选穴分布部位统计

2.5 针刺方法 采用毫针刺法取穴穴位使用频率33.1%,艾灸法为18.2%,温针法为16.7%。头皮针、平衡针、腹针、铍针较少。见表4。

表4 针灸治疗膝关节损伤选穴针刺方法统计

3 讨论

3.1 膝关节损伤的病因病机 膝关节损伤可归于中医“筋伤”“痹证”等范畴。“痹”首见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中医认为,痹证的病因不仅有外力冲击、过劳损伤、非正常体位等外在因素,更与人体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阴阳两虚等内因有关。因此,膝关节损伤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3]。

3.2 选穴分析 针灸治疗膝关节损伤取穴前6位为犊鼻、内膝眼、血海、阳陵泉、梁丘和足三里。犊鼻,又名外膝眼,属足阳明胃经,犊鼻主治膝关节周围疾病,如膝中疼痛、脚气、下肢痿痹、损伤性膝关节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4]。针灸犊鼻不仅使刺激直达病所,同时艾灸产生的热量能透达膝关节深部,改善膝关节周围微环境的新陈代谢,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膝关节周围组织的耐受性,达到治疗效果[5]。内膝眼属经外奇穴,与外膝眼相对。内膝眼主治膝痛、腿脚重痛、脚气、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等病证。内膝眼是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常用穴位之一,同时该穴也是膝骨关节炎较常见的压痛点,在该穴采用深刺针法,可直达病灶。现代研究证实,针刺或艾灸内膝眼能降低神经末梢兴奋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缺氧状态,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免疫微环境,从而起到消除粘连、水肿和镇痛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组织修复[6-7]。血海属足太阴脾经,可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4]。研究表明,斜刺血海、梁丘,能调整膝关节肌肉收缩蛋白及关节液的正常分泌代谢和膝关节周围肌肉动力平衡,促进结构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消除病痛[8]。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合穴,为八会穴之筋会,主治下肢疾病,如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等[4]。针刺阳陵泉可强筋健骨、舒筋活络,用于治疗经筋类疾病。历代医家把阳陵泉列为治疗手足拘挛、抽搐转筋对症选穴的代表穴。笔者临床研究发现,选用温针灸阳陵泉治疗膝关节僵直具有很好的疗效。梁丘属足阳明胃经郄穴,足阳明经筋结于膝,膝关节为下肢运动之枢纽,故本穴可治膝痛和下肢不遂[9]。足三里是治疗下肢痿痹的主穴,治疗膝关节诸病之要穴。《素问·痿论》言:“治痿独取阳明。”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针刺配合艾灸足三里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疗效显著[10]。

3.3 选穴所属经络分析 针灸治疗膝关节损伤选穴主要属足三阳经与足太阴脾经,分析发现,胃经、脾经、胆经的使用频次最高。查阅相关文献,也印证了这一统计结果的准确性,证实了这3条经脉在针灸治疗膝关节损伤中的重要意义。《素问·调经论》认为,治疗膝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则为温补阳气、祛寒外出。本研究发现,足阳明胃经使用频率最高,这与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有关。《素问·痿论》认为,可以采用补益气血法治疗膝关节损伤,以达到濡养筋骨的目的。《灵枢·经脉》认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值得注意的是,膝关节周围虽然还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循行,但通过统计发现,未证实高频腧穴与这些经脉有较高的吻合。

3.4 选穴部位分析 针灸治疗膝关节损伤以下肢局部取穴为主。犊鼻、内膝眼、血海、外膝眼、梁丘和足三里等均位于下肢,符合针灸治疗疾病近端选穴原则。而远端取穴则较少,有文献研究认为手肘部与膝关节相似,采用针刺手肘部局部穴位也可治疗膝关节损伤[11]。

3.5 针刺方法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膝关节损伤选穴针刺方法前4位依次为毫针刺法、艾灸法、温针法和穴位注射法。毫针刺法是最常见的针灸疗法,具有疏经通络、活血祛瘀、温经通络的作用,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缓解肿胀,对于缓解局部疼痛、改善关节活动有较好的作用[12]。艾灸疗法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通利关节、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是用艾柱/炷直接或间接对体表相应的穴位或疼痛部位进行烧灼、温熨、悬灸,产生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改变局部的新陈代谢,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的目的。研究表明,艾灸联合功能锻炼可明显缓解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效果满意[13]。温针法指在毫针针刺留针过程中,以艾绒裹于针尾并点燃加热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功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该疗法以针刺为主,热力通过针体传入腧穴,以温通经脉、调畅气血,可治疗寒滞经络、气血痹阻等引起的疾病。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一种将选用的中西医药物注入相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穴位注射的疗效包括所选穴位本身疗效和药效两个方面,常用的中成药有复方当归注射液、参芪注射液、鹿瓜多肽注射液等,具有补益气血、疏经通络等功效,有明显的消肿止痛作用。穴位注射法治疗膝骨关节炎效果较好,对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14]。

4 小结

本研究初步整理了针灸治疗膝关节损伤的选穴、选穴归经、选穴十四经分布、部位分布及主要的针刺方法,以期能切合实际需要,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充分发挥针灸治疗该病的优势。

猜你喜欢

膝眼选穴艾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空调吹得膝盖疼 按摩穴位可改善
婆婆迷上了艾灸
夏天怎么做艾灸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选穴规律分析
膝关节疼痛按这三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