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人道主义体现

2020-12-08杨妃英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2期
关键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人道主义

杨妃英

摘  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著名的心理写实主义小说,其中“陌生女人”这一人物形象也是作者创作的精神导向。本文作者主要从女性视角、生命价值、命运抗争、爱情的自由平等和激情宣泄五个方面来分析茨威格独特的人道主义理想言说。

关键词: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2--02

茨威格出生于19世纪后期一个富裕的维也纳家庭,接受了非常好的哲学和文学教育,并且有机会结交了像弗洛伊德和罗曼罗兰这些好友。同时作为资产阶级当中的富裕子弟、他热爱自己生活的世界,依恋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但是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决定了他注重人的命运、人的内心。在他的作品中无不显示出人道主义关怀和精神以及对人类人道主义理想的追求。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的心理写实小说的代表作。本文住着主要将从女性视角、生命价值、命运抗争、爱情的自由平等和心灵激情五个方面来分析茨威格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女性视角来叙述爱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通篇采用的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绝望的不求回报的痴爱。茨威格用书信的方式,让陌生女人有机会站在自己的视角倾诉自己在追求爱情中的期待、等待、失落和痛苦等一系列心理过程。陌生女人在如泣如诉地表达自己的爱情过程中也掌握了自己身为女性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实际上是茨威格独具匠心,专门让渡给女性的。这种内心独白式地讲述想世人展现了女性区别于男性的独特性。陌生女人不顾一切,不求回报的爱恋方式,尽管是寻求自己在爱情中尊严方式,但无疑是自虐和自恋的。这是典型的女性人格的体现。陌生女人自13岁便爱上了R先生,直至其生命的终结。面对感情,陌生女人是缺乏理性的,她毫不理会现实的因素,只一味地栽倒在自己的爱情里。感性处于主导地位的女性性格特征暴露无遗。在一定程度上,茨威格在《来信》中真实地再现了女性的真实特点。这无疑是对不同性别的人类的尊重和不同个性的尊重。

女性一直是作为“他者”、第二性存在的,是被边缘化了的个体。茨威格塑造的陌生女人形象是“善良、宽容、坚韧和执着”的,对爱情坚贞不渝。对于女性的认可和赞美无疑是对当时女性受轻视的现实的一种违背和社会意识的一种进步。茨威格在作品中还用了“白玫瑰”作为一个意象,把陌生女人当作了男性“灵魂的拯救者”,尽管最后R先生始终没有认出陌生女人,但是R先生还是受到了灵魂的触动。

茨威格是一个欧洲富裕家庭的子弟,对于当时所处的欧洲社会,茨威格是抱有天真和美好愿望的。茨威格在作品中对女性心理和命运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的爱和同情的集中体现。但是作为一名欧洲资产阶级的男性作家,能够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刻画女性心理,赞美女性,这无疑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进步和人道主义理想的实践。

二、对社会命运的抗争

陌生女人的一生坎坷多难、漂泊不定,但她拥有独立坚强的心。身处在男权社会中,她为了爱情与个人理想饱受摧残,但她未向多舛的命运屈服,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柔韧的力量去抗争周遭的一切,坚守爱情理想与人格的尊严。

陌生女人居住地“像是一个地窖,堆满了尘封霉湿的人和物,上面还结着蜘蛛网”;她的母亲是个“寒酸的会计员的寡妇”;他们仿佛“沉浸在小资产阶级的穷酸气氛之中”。他们“深居简出,不声不响”,没有人会打扰他们和看望他们。她的出身是她一生不幸的根源。但是她不愿顺从,“不愿沾染那种低俗的、无产阶级的粗野”。这种不屈服、抵触的情绪一直持续到R先生搬来前。老管家的彬彬有礼让陌生女人感受到了尊重;R作家的温柔绅士不仅仅叩开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而且也让陌生女人初尝了作为女人而得到的来自于男性的尊重。她渴望平等的相处模式和尊重。从潜意识里,她反抗着底层的生活模式。这也是作者寄托在陌生女人身上的愿望。13岁那次,“一种内在的力量”促使她移动到R作家门口,按下门铃。这显示的不仅仅是她的勇气,还有她对残酷的命运安排的抗爭。这里,也是茨威格对女性所寄予的深意。陌生女人成年之后,心理产生了“一种钢铁般的意志”,勇敢地放弃唾手可得的舒适生活,“回到维也纳”。这是一个女人主宰自己人生或者爱情的一种独立意识。这种执着和倔强就是女人不相信命运的一种抗争。对于社会的深刻认识,茨威格一生都在执着于人道救赎。陌生女人身上的不屈抗争恰恰也是茨威格对她的期待和认同。

生下R先生的孩子之后,希望孩子能“在富裕的生活环境里接受教育”,“过一种上流社会光明、快乐的生活”,便出卖肉体,去当有钱人的情人。母子相依为命在男权社会,贫穷是可想而知的。早年的经历和阴影让她深刻地认识到穷人的尊严总是被践踏和忽视的。所以她宁愿卖身,也不愿受贫困的摆布。陌生女人将自己对自由、独立的生活的向往转到了儿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拥有R先生般的社会地位,进入上层社会的生活圈子,获得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生活的权利。这也是陌生女人渴望得到的自由和尊严。

茨威格内心一直拥有自由平等的人道主义梦想,并且为之努力奔走。他对人道主义梦想的追求与陌生女人对自由和尊严的向往是相似的。在为陌生女人设置命运背景时,茨威格将自己的意志与渴望寄托在了陌生女人身上,小说中的陌生女人在为自己努力争取有尊严的生命的同时,茨威格也是在投入自己的力量。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茨威格呼唤人类的良知,期待帮人们拜托残酷命运。

三、对自由平等的爱情追求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个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暗恋故事,女主人公是个身陷泥淖、濒于困顿仍维持人的尊严的痴情女子。她炽热而深情地爱着作家。爱情是她“至高无上的激情”,把她“整个紧缩起来而又一再急切向外迸涌的心灵”奉献。这种“飞蛾扑火”式的疯狂爱恋让陌生女人和R作家之间的爱情变得不平等。一个业已痴狂,一个并不知情。怀孕之后,一直都没有求助R先生,宁愿独自承担一切。因为她希望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纯粹而又无任何捆绑的。否则自己将是对方的附庸和累赘,平等的爱情理想就无法实现。回到维也纳,陌生女人纵使有两次相会,也没有表白自己持续一生的爱情,她更渴望R先生能够自己认出她。陌生女人之所以这样做事因为她想要个人的爱情得到自然而发的回应,达到精神层面的平等。这是作者认可的一种高尚的爱情追求。在茨威格的笔下陌生女人人格光芒更加灿烂,爱情悲剧动人之外又显得悲壮。在陌生女人身上,作者寄予了自身对人道主义爱情观的阐释,他写出了他认为的理想、美满的爱情观,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的人道主义的热切渴望。

四、对生命价值的苦苦追求

在爱上R先生之前陌生女人感觉不曾真正活过,生活只是“阴惨惨,乱糟糟的一团”。陌生女人对R先生的爱,才使得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对爱的生命追逐中,实现了生命的自我本质。

陌生女人在给R先生的信中,“你从来没有认识过我”这样的话语反复地从陌生女人倾诉中跳出来。当陌生女人不顾一切,重返维也纳,伫立街头,这种希望被认出来的渴望几近呐喊。如果陌生女人真的抱着那种“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态度,那么她就不会有一遍遍来自心底的“认出我来”的呐喊,也不会有随之而来的那种让人心痛的绝望。陌生女人缘何那么渴望被R先生认出来呢?“这是最可怕的一点:那就是你没有注意到有我这么一个人的存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陌生女人在R先生那儿始终没有被认出来,也就是说陌生女人维持其生命本质在R那儿是不存在的,所以她生存的意义在此已经被虚无化了。当孩子这一唯一的爱的延续死去以后,陌生女子最终一死得以解脱。但是到最后临死,她还是作了最后的“呼喊”——“只有等我死去,你才会收到这份遗嘱,收到一个女人的遗嘱,她爱你胜过所有的人,而你从来也没有认出她来,她始终在等着你,而你从来也不去叫她。”其实陌生女人的这些文字无非是想做最后的一搏,证明自己曾经真正的存在过。

陌生女人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一生也是其苦苦寻求自身生命存在价值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男权文化主导的社会, 女性不能出去工作,生活内容只有婚姻和家庭,女性的价值也只能通过这些来得以体现。爱情则当仁不让地成了女性一个唯一的实现自我的途径。陌生女人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强和勇敢无疑是茨威格所认可的一种精神。可惜的是,这样一个男权社会意识形态中,陌生女人势单力薄,注定她的努力是将以悲剧的形式结束。茨威格对于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人类抱有美好的愿望,有着新兴资产阶级的一些自由平等、博爱、尊重人性,注重自身价值的人道主义理想。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茨威格开始深刻地思索人类的命运,并且更加努力地投身于实现人道主义理想之中。陌生女人的努力追求自身价值,甚至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这种精神无疑是茨威格所推崇的一种美德,也是茨威格本人苦苦追求的一种精神理想。

五、对心灵激情的本能宣泄

陌生女人是一个洋溢着激情的女性。她对R作家狂热爱情最终让她付出了生命代价。在没有遇见小说家R以前,她的性爱欲求还未萌生的时候“一切是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令人生厌”的,但是当性爱欲求萌发时,她的全部生活改变了:这个“腼腆的”、“羞怯的”、“黄毛丫头”就为小说家R着了迷。她“亲吻他的手摸过的门把”,捡起他扔掉的雪茄烟头。她由原先成绩平平而突然一跃而成为全班第一;她“如饥似渴”地念书并且以一种“近乎倔强的毅力”练起了钢琴。在爱的境界中,她不仅获得了生命的意义,更是得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这种原始的力量使得陌生女人擁有了更博大的爱的胸怀。这种对“性爱”的欲求,激情的宣泄就是一种强大的原始驱动,可以催生爱情的升华,促成博大的人道主义。然而“性爱”受到压抑,原始驱力就会消失,人道主义也就消亡。茨威格让作品中的女人肆意的发挥自己的激情和本能,丝毫都不曾收敛。此时作品中的陌生女人俨然成了茨威格实践“释放人性”理念的绝佳舞台。只有人性得到尊重和释放时,人道主义的美好才有未来。

茨威格一生都追求人道主义理想。面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他更多地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陌生女人》中对“性爱”激情的审视,正是茨威格一生为追求人道主义努力探索的一个表现,更是揭示了人道主义精神消亡背后隐藏的社会根源。陌生女人的死可谓是茨威格试图以人道主义拯救人类美好愿望的破灭的心理体验。用这种艺术的手法,茨威格召唤人性的回归,仁爱的萌生。

参考文献:

[1]茨威格著, 张玉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夜色朦胧[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那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性意识[J]. 北方文学(下旬),2017(21).

[3]许凌云. 浅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性形象[J]. 汉字文化, 2019, 230(10):91-92.

[4]陈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四种解读[J]. 译林, 2008(05).

[5]周盛. 女性视角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解析[J]. 参花(下), 2014, 000(011):107-107.

[6]斯蒂芬·茨威格著, 汀兰. 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自传[M]. 团结出版社, 2005.

猜你喜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人道主义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缺失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