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的民生意蕴

2020-12-08刘伟杰师海娟

关键词:贫困地区民生理念

刘伟杰,师海娟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呈现逐步递增的态势。生态扶贫理念是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扶贫理念作为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分支领域进行研究,国内学术界已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研究成果。理论层面主要从发展脉络、理论内涵、时代价值、理论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实践层面则主要着眼于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在贫困地区的践行路径。从对研究成果的分析来看,虽然理论性与实践性研究并存,但从宏观视野研究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的成果相对缺乏,且缺少深层次的理论剖析,这无疑给本研究提供了创作空间。因此,深入研究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从未来发展目标、基本发展原则、工作实践路径探寻其理论蕴含的丰富民生意蕴,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为民生建设确立未来发展目标

民生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民生建设搞不好,势必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在以“消除贫困、保护环境、产业致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促进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位的同时,也为民生建设的未来发展确立了建设目标。

1.阶段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民脱贫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1],这是我党在全国人民面前立下的庄严承诺,深刻体现着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理念,同时也饱含了重视民生、关心民生的民生情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它的建设标准集中体现在“全面”上,“全面”不仅指的是地域上的全面、民族上的全面,更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在打赢脱贫攻坚总体战中,生态扶贫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建设工程的重要一环,更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实施生态扶贫并不是一句简单化的理性表达,而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现实运作,是谋求现实困境与理性发展的现实出路,既引导了贫困地区百姓走出经济发展落后的状态,又迎合了人们对于绿水青山的热切渴望。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保障、理论指南,更是中国人民减贫、脱贫的理论实践,其目的就是使全民脱贫,共赴小康之路。

2.价值性目标:促进民众观念转变,凝聚发展共识

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指出:“要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2]。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对我国民生建设的价值性目标进行了理性规定,为人们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提供了新思路。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以人民利益和价值诉求为逻辑中心范畴,秉持着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态度,克服短期化、形式化、政绩化的扶贫方式,促进人们思想觉醒,以期摆脱过去传统扶贫模式的思维惰性。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是在对传统扶贫思想进行提炼和客观扶贫现状进行探索的前提下凝练而成,它注重在扶贫开发中重民生、重发展,为民众提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发展思路,它使得以“生态养民、生态惠民、生态助民”的思想由理论变为现实,并将这一思想作为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得以贯彻落实。现如今,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认可程度越来越高、落实力度越来越强,已在全社会凝结成理论共识,为我国扶贫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凸显了扶贫理论再发展的科学性、创新性和进步性。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的提出源于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与民一家亲的深厚情感,在实践中积累了物质财富,在观念上扭转了扶贫开发的思维惯式,为凝聚思想共识,确立民生建设价值性目标和创设民生建设新景象开辟了崭新天地。

3.根本性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圆中国梦

生态扶贫的根本性目标是整体的、宏观的,它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过程,是阶段性目标和价值性目标的最终落脚点和价值旨归,为当前乃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生态扶贫的根本性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这一目标是对贫困地区百姓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规定性要求,同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注重在扶贫建设中改变贫困地区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现状,冲破“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发展壁垒,既符合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建设目标,又契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性需求。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因而贫困地区群众和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3],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为民生建设确立的根本性目标与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一脉相承、共同发展的。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力求使贫困地区群众从穷苦落后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贫困地区群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既抓住了贫困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又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实现共同富裕、共筑美好家园的共同愿景,为新时代背景下打造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共圆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二、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为民生建设确立基本发展原则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进民生持续健康发展是民生建设的现实任务,同时也是生态扶贫的建设目标。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从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发展思路、代际发展需求三重角度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构建了基本发展原则。

1.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统一

找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是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的重要发展原则之一。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同时也是经济财富。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4]。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正是“两山论”在扶贫工作中的深刻阐释,是贫困地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更是百姓保生态富口袋、吃上“生态饭”的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强调在扶贫开发中将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即扶贫开发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将生态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将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要素,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5],在取得扶贫效果的同时,不减少(甚至增加)生态资源的存量。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从生态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注重在扶贫开发中尊重生态规律,厘清、明晰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的内在关联度,积极践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新路径。在精准扶贫中,牢固树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引导贫困地区做好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是增进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民生底线。

2.思想观念与行动指向相统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行动的方向,而行动则是思想的诠释,体现着思想的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强调在扶贫工作中“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6],做到思想观念与行动指向相统一,不能只有嘴上功夫,而没有践行措施。习近平曾就扶贫工作“为何扶”“扶持谁”“谁来扶”“怎样扶”等关键性问题作出明确指示,其中“为何扶”解决的是扶贫工作的时代价值问题,是“扶持谁”“谁来扶”和“怎样扶”等问题的总纲和根本价值所在;“扶持谁”解决的是扶贫工作的适用对象问题,是脱贫减贫事业的关键主体;“谁来扶”解决的是扶贫工作的责任主体问题,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外部推力;而“怎样扶”解决的是扶贫工作的渠道方法问题,是精准扶贫的实践举措。习近平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从思想层面为生态扶贫提供了逻辑支点,更从实践层面为生态扶贫提供了逻辑进路,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注重弥合扶贫思想与扶贫行动之间的分歧,增进思想观念与实践探索的协调融合,增强生态扶贫效果的满意度,不断激发贫困地区人民的思想自觉,进而以思想自觉引导行为自觉,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以生态扶贫助推民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3.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一

生态扶贫要求贫困地区人民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实现生态脱贫,并为子孙后代打好生态致富的发展基础,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发展与后代发展的和谐统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着眼,贫困地区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是相互影响、交织叠加的,如若只顾眼前利益,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而不为后人保留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则人类的发展前途渺茫。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从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均衡发展出发,兼顾现实贫困问题和理想发展模式,以富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将生态富民思想延伸至未来,着力探索民生发展的多维需求,从而将生态扶贫的成果加以巩固和发扬。生态扶贫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长效工作机制,它不仅对于当前扶贫工作具有抑贫困、助发展的功效,更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旨在从时间这一坐标轴将当前与未来进行一体化建设,从空间上实现各地域依托当地特色发展生态经济,当前的民生建设离不开生态扶贫工作的继续推进,而未来的民生建设则更依赖于生态建设的蓬勃发展。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明确要求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将生态扶贫的建设理念提升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这一理念指引人们既要做当前生态扶贫工作的建设者,又要做未来民生建设的推动者,在各族人民的接续努力中发展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

三、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为民生建设确立工作实践路径

生态扶贫是一项兼具长期性和系统性的民心工程,构建协调统一、融会贯通的生态扶贫工作路径能够为这项民心工程注入生机和活力,夯实生态扶贫工作成果。同时,从参与主体、参与形式和参与机制三方面构建的生态扶贫工作方案也有利于为民生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工作方法借鉴。

1.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格局

生态环境与脱贫攻坚两者具有影响范围广、工作战线长和涉及群体多等共同特点,因而这两项工作都兼具公共属性。在帮助贫困地区民众依托生态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和自我发展时,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要求集聚多方力量,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帮扶合力,共同推动精准扶贫落到实处,为民生建设提供有益助力。

首先,党中央通盘筹划。“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7]。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在广大人民面前立下的庄严承诺,而生态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对此,各级党组织理应在生态扶贫工程中发挥风向标的重要作用。在生态扶贫工作中,有关部门要对我国贫困地区进行摸底考察,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状况和贫困程度进行政策制定,根据扶贫项目和当地实际状况进行工作部署,对生态扶贫的成效进行考核监督。

其次,地方政府认真履责。省级有关部门要贯彻落实党中央生态扶贫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措施,协调好生态扶贫所涉及的参与主体。市县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上级要求合理安排本辖区内的生态扶贫各项事务,确保生态扶贫政策落实到位,生态扶贫项目惠及百姓,生态扶贫资金专款专用。

引导群众有效参与。贫困地区百姓是生态扶贫的重点帮扶对象,生态扶贫政策是否落实到位,贫困地区百姓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各基层帮扶干部要对群众开展生态扶贫政策宣传,让群众拔掉思想穷根,调动其参与生态扶贫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贫困群众参与生态扶贫的各项技能和本领,增强群众参与的配合度、有效度和满意度。

最后,鼓励企业深度帮扶。企业是生态扶贫的重要力量,企业参与生态扶贫可以弥补政府统筹扶贫工作的不足,同时还可监督政府扶贫工作的落实成效。要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支持和人才培育等多种途径鼓励企业参与生态扶贫。企业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生态工作岗位,选派专人到定点帮扶地区进行生态技术指导,给予贫困地区百姓生态产品销售渠道等。

由党中央、政府、群众和企业四者组成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格局不仅为生态扶贫提供了工作合力,而且还为构建民生建设的参与主体指明了建设路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民生建设是涉及各方利益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为建设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贡献各自力量。将多元主体参与格局引入民生建设,既可以明晰政府、企业、公众等各类主体的分配责任,又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民生建设的良好格局。

2.制定多措并举工作实践方案

发展是为了民生,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民生,对贫困地区进行生态扶贫更是为了民生。生态扶贫,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实施生态扶贫相结合策略,关键是要发现生态扶贫发展的突破点”[8],要秉持着扶贫生态化、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既守好绿水青山,又依托生态资源创造金山银山,用实际行动带动百姓创收、增收。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正是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发,提出通过生态就业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生态产业扶贫、生态旅游扶贫等形式,从民生关切中找到民生发展动力,实现贫困地区“造血式”扶贫。

首先,开发生态管护岗位,促进生态就业扶贫。习近平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9],就业问题关乎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解决好就业问题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关键。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既立足贫困实际,又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发挥职能优势,鼓励贫困地区人民参与生态管护;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吸纳贫困地区劳动力参与其中,并支付价格合理的劳动报酬。此项举措,既帮助贫困地区百姓实现了就业增收,又充实了生态环境管护工作力量,实现了扶贫就业与生态管护同发展、共促进的良好局面。

其次,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支持生态补偿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敏感以及需要保护的地域。它们既是生态屏障资源储备、生态建设的重点功能区,同时也是‘脱贫攻坚’的主阵地”[10]。然而正是由于生态资源所带来的“富饶的贫困”成为了贫困地区普遍面临的尴尬境地。生态补偿扶贫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主张根据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组织性、系统性和规律性,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强调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提高生态公益林补贴价格,合理调整基本农田的保有量;让生态环境受益地区向生态环境提供地区给予资金、项目、人才培养以及就业等方面的补偿,使生态环境提供地区保有工作积极性,加快脱贫步伐。通过生态补偿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贫困地区在确保稳住生态屏障功能的同时,其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也得以有序进行。

第三,激活企业微观活力,打造生态产业扶贫。绿水青山既是打造优美人居环境的必备要素,同时也是发展生态产业的温室和产床,更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营造发展新景象的希望之所在。贫困地区要着力打造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为基本盘的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产业生态系统共生共荣的有机产业循环系统;要将一家一户的脱贫产业与县域级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产业发展规模,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和增强抗风险能力;企业要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价值,结合生态环境打造优质生态产品,注重提升产品的辨识度、美誉度和安全性。

最后,依托本土自然风光,开展生态旅游扶贫。生态旅游是推动乡村加速走向现代化进程的催化剂,是促进农村经济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抓手。不少贫困地区生态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貌秀美,探索生态旅游扶贫新模式,可为民生建设提供助益。贫困地区可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为建设原则,建设具有一村一品、一地一貌的生态旅游风光;引导带动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土特产制售等旅游配套服务,增加生态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当地村民增收;依托生态旅游开发公司资源,就近聘请贫困户担任景区服务人员或旅游向导,为贫困户搭建“旅游致富通道”。

探索多种生态扶贫途径,多措并举开展生态扶贫工作,为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脱贫之路。借助生态扶贫工作优势,将多措并举工作实践方案引入民生建设,既能够为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寻求建设新途径,又能够为保证基本民生增强发展新动能,从而在补齐民生短板中提升人民满意度、舒适度和幸福感,真正让民生建设工程暖民心、合民意。

3.搭建多维运行机制保障框架

生态扶贫机制的正常运行和良性运转是生态扶贫工作有序推进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开展生态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念着眼于贫困地区的发展困境,从扶贫政策支持、文明意识培育、主体责任落实和产业发展促进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套既适合贫困地区发展又能够广为推广的生态扶贫保障运行机制,为提高贫困地区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返贫率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落实生态扶贫政策支持机制。生态扶贫是国家提出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扶贫政策涉及优惠政策扶持、扶贫资金分配、扶贫项目管控、扶贫税费减免等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态扶贫工作的发展方向。因而,扶贫政策支持机制是否落实到位,直接关系着精准扶贫落实的力度、深度和效度。各省市要根据中央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生态扶贫支持政策,找准生态扶贫政策与当地生态环境发展的内在结合点,使扶贫政策与现实状况处于同一轨道,并适时地根据扶贫实际及时调整政策内容和政策走向,实现政策与发展同频共振,互利共赢。

其次,创新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机制。习近平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11]。贫困地区百姓摆脱贫困根本在意识,即摆脱思路的“贫困”,因为只有让贫困群众的意识发生转变,人民才能挺起生态致富的“腰杆”,才能使生态扶贫项目开花结果。要采用宣传、动员、宣讲、培训等形式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生态扶贫政策落实活动,提升各级主体对生态扶贫政策的理解能力;要增强社会力量的生态扶贫意识,变生态扶贫企业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主动承担相应的生态扶贫责任和义务;驻村扶贫干部要变“浮在办公室”为“沉到群众中”,做好帮扶教育的“指挥员”,培养贫困群众的自我提升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

再次,建立生态主体责任落实机制。明确各主体生态扶贫责任、严把生态扶贫质量关是保证生态扶贫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标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要厘清本单位承担的扶贫任务,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加强统筹协作,强化沟通交流,将生态扶贫方案落实、落细、落地;地方扶贫单位要将生态扶贫任务归入年度工作计划,对各项扶贫任务进行责任化、主体化、项目化分解,使生态扶贫精准到村、精准到户、精准到人;要将生态扶贫成效作为干部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扶贫成效显著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对生态扶贫成效甚微的要进行生态问责、严肃查处。

最后,完善生态产业发展促进机制。增强企业持续发展动能、保证企业稳步发展是贫困地区有效抑制“返贫”进而摆脱贫困窘境的关键一招,同时也是增强国家发展潜力的重要举措。国家要制定生态扶贫相关优惠政策,加大给予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倾斜力度,全力支持企业打造有特色、有产业、有影响的扶贫示范点;对提供生态扶贫岗位和对口生态扶贫支援的企业以生态扶贫补贴,在合理情况下减免一定数额的税费,激发企业发展动力。

利用多维运行机制保障生态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是当前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提高生态扶贫工作效率和增强工作活力的内在要求。将多维运行机制引入民生建设,搭建一套灵活、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保障框架,既可以使民生建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又能够为保质保量完成民生任务提供相应保障措施,从而向百姓交出一份民生满意答卷。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民生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比亚迪集团扶贫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