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三个维度

2020-12-07潘安仙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习近平维度

潘安仙

[摘 要] 自2012年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基础上,深刻分析、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我国高等教育发表系列讲话和重要论述。其中,教育主体主张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客体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载体务求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习近平;高等教育;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11-0004-03

一 教育主体维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举行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这对我们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于这种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主体即教师给予特别关注,反复强调要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并把师德修养、专业素质和高校制度作为其建设的路径。

(一)重视师德修养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道德行为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关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培养。由此可见,师德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师德的这种重要性,备受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他把“四有好老师”定为度量师德修养的内涵尺度,认为高校有师德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老师。换言之,高等院校的每一位教师只有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才会心往一处靠,劲往一处使,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之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壮大。高等院校的每一位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高尚的精神追求,才能成为学生个人崇敬的“偶像”和“标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优秀的品质。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提出了加强高校教师师德修养“四个相统一”的具体实践方法,即指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广大高校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四有好老师”的内涵尺度还是“四个相统一”的具体实践方法,其目标指向都是为了强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敬业修德、服务社会的师资队伍。

(二)提升专业素质

一流大学的标志,不在于一流的大楼,而在于一流的大师。教师的专业素质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其高低决定着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成败。因此,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置于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深谙此理,强调新时代要在高校着力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即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也要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和高水平的科研能力是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职业的根本要求,应把夯实教师专业知识、加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作为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性工程,进而使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为此,他在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呼吁广大高校教师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并认为高校教师只有先有一桶水,才能满足给予学生一杯水的要求。关于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高校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领域的主体地位,明确指出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教师作为高校履行科研这一传统职能的主力军,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势在必行,进而又提出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的具体策略,即用超常规的办法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重点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一批特别能战斗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尤其是要在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上下功夫。这种对高校教师不断学习的强调以及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的科研策略,有利于以老带新、以优带次,全面地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大大增强高校教师队伍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强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三)改革高校制度

高校制度是制约高校教师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制度改革得好可以激发高校教师自我发展、献身教育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反之,如制度改革得不好则会阻碍教师发展,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产生消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从高校制度改革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正向关系出发,要求教育有关部门和高校做好頂层设计工作,从制度层面改善高校教师的生存状况,满足他们的实际诉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可以安心从教、专心从教、终身从教,从而为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增添内部稳定因素和发展动力。不但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积极推动高校制度改革,强调改革要以高校教师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高校教师应有权益,提高高校教师工资待遇,改善高校教师工作环境,提升高校教师幸福指数,努力让高校教师成为令人艳羡的职业。为此,他还具体提出高校制度改革首先要从与教师密切相关的人事制度、管理制度、职称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入手,消除高校存在的忽略教师意见、损害教师权益、阻碍教师发展等现象,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真正做到依靠教师、面向教师和服务教师。总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这种尊重教师主体地位的高校制度改革新理念,既让广大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安心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也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加入高校教师队伍,直接提高了高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加强了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 教育客体维度:坚持以人为本

人作为高等教育客体的存在,一直以来都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他继承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发展思想,强调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终极目的,倡导高等教育改革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教育公平。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针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唯分数论”“轻德育”“劳动教育缺失”等导致人片面、畸形发展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后,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入谈及德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主心骨作用,认为它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灵魂,强调高校只有把“立德树人”这一育人根本且首要任务贯彻落实到实处,才可以从本质上提升人的素质,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于高校如何把“立德树人”贯彻落实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且改革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使高校思政课达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牵引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育德效果。习近平总书记这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德育新理念是其“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呈现,为高校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方向指导。而与德育同等重要的是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视其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明确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解放人、发展人,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实施劳动教育。面对当前高等院校“教劳分离”的顽疾以及学生惧怕劳动、轻视劳动、不愿劳动的心理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语重心长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言之,即要求集合社会、高校、家庭等多方力量,构建劳动教育教学管理、科学研究、评定监测等完备育人体系和机制,共同为大学生营造出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教育氛围和环境,帮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理论知识和技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劳动获得的满足感,引导大学生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从而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不断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实现劳动创造人、塑造人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对高等院校德育的倡导还是对高等院校劳育的强调,都始终站在人的立场,着眼于教育客体自身的利益,贯彻了以人为本原则。

(二)推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关系到每个公民应享有的受教育权,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而是延伸到以“精英教育”为标志的高等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对“上大学”“上好大学”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把推进高等教育公平提高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层面,并且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一宏伟目标,试图让蓝天下的每一位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集中体现了其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公平,习近平总书记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是高等教育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在农村的普及率。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土地面积辽阔,农民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必须让更多的农民接受高等教育。依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就倡议高等教育要面向广大农村地区、面向广大农民,同时还提出具体实践方法,即高等教育要立足农村实际,从广大农村劳动人民利益出发,多渠道筹集经费发展高等教育,将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相结合,丰富化、灵活化农村高等教育形式和内容,提高农村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把单纯劳作的农民培养成为能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的现实目标,达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脱贫效果。二是坚持高等教育资源“四个倾斜”政策,即高等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该政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立足我国城乡二元发展的社会实际的基础上依据教育公平中的补偿性原则而做出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失衡造成高等教育起点的不公平,高等教育资源理应向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他们享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应该更多更好,从而减少发达地区人们天生的教育资源优势,以此推动实现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换句话说,即要求政府通过适当调控财政投入在各区域之间的占比以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增加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经费总额,实现对落后地区和落后群体的倾斜支持,给予这些地区必要的机会补偿和经济补偿。如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发展各类特殊教育,提供各种资助资金等等。显然,无论是高等教育面向农村还是高等教育资源“四个倾斜”都是为了实现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无疑凸显了以人为本。

三 教育载体维度: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使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育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新型教育载体。面对教育载体的重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形势不可逆转,在此情况下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就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从教育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和课程两点来切入。

(一)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

互联网要发挥高校新型教育载体的育人作用,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支持,这是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根本保障。没有完备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工程作为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载体依托,高等教育信息化只能是纸上谈兵。习近平总书记深知教育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对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的本质作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要求高校加强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即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而后,他又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要求高校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展开来说,“三通”是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其建设目的在于提高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应用,满足信息化教育教学需求,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教育信息化格局,从而为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而“两平台”是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其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助力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由初级的融合应用向高级的创新发展演进,最终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紧密结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要求信息技术贯穿、渗透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体系、教育管理等高校的方方面面,而其中最重要也最艰难的是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紧密结合。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强调高校思政课要与现代最新信息技术相融合,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要言之,即要求高校结合信息时代下大学生深受多元思想、文化影响的特点改革创新思政课,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在其中的技术导向作用,构建“互联网+思政课”的全新教育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政课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搭建师生有效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更广阔的网络世界。其次,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想实现高等教育与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必须深入挖掘和发挥传统教育载体课程的教学优势,如系统学习、情感教化、目标指向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型教育载体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如远程学习、教学形象化直观化、大规模在线学习等,实现新旧教育载体深层次的融会贯通,共同将教育载体的铸魂育人功能最大程度地施展。从这一思路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高校汇聚教研系统、电教系统等多方力量打造国家级和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精品课,并通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渠道向社会大众提供大规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达成优质的个性化学习体验。由此可知,习近平总书记这种注重课程与信息技术互展所长、互为补充的理念和实践突破以往信息技术与课程皮毛分离的桎梏,为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打开教育教学这一极具价值的切入口,以点带面,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其他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最终全面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教育工作(2018年)[EB/OL].(2018-05-02)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4696438715413862577.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习近平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