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社交媒体的老年人学习适应性分析

2020-12-06赵姝押男白浩徐晶晶姚英

电化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赵姝 押男 白浩 徐晶晶 姚英

[摘   要] 使用移动社交媒体开展老年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当前老年人学习需求增多与老年学校资源不足的供需失衡问题,有助于推动老年教育规模化、均衡化发展。以老年大学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核心目标是调查老年人使用移动社交媒体开展学习的学习适应性,采用解释性序列混合研究方法,围绕学习现状、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障碍等五个维度收集了量化数据与质性数据,并进行结合分析。研究表明:老年群体分为完全自主个体和非完全自主个体,均具备一定的移动学习适应性;更偏好健康类、个人兴趣类、视频类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以低阶认知层为主,缺少高阶认知活动;更关注移动社交媒体的互动社交功能和自身兴趣相关内容,对使用社交媒体学习抱有积极但谨慎的态度。最后提出遴选老年人熟识的学习工具、开发碎片化内容、开发高阶认知层学习活动、提供高质量学习支持服务等策略以提升老年人学习适应性。研究为老年教育领域研究者、管理者、教师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策略参考。

[关键词] 老年学习者; 移动社交媒体; 学习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姝(1985—),女,河北邯郸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zhaoshu@snnu.edu.cn。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全球各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教育问题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推动老年教育发展,成为新的研究命题。在K12教育领域及成人教育领域,已经在广泛利用移动终端、学习类APP开展在线学习,尤其是2020年疫情期间,使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组织教学更是成为一种重要的移动学习形态。随着“空巢老人”现象的加剧,老年人利用社交媒体交友和学习的行为也逐渐普及。2018年,腾讯研究院报告显示,老年人已开始积极融入数字世界,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受调查老年群体中普及率近半[1]。抖音、快手等自媒体的发展,也为老年人学习知识、分享生活提供了便利渠道。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逐步向高龄渗透成为必然趋势。利用移动社交媒体开展老年教育,对于老年人个体而言,可以促进其身心健康[2];对于老年教育机构而言,可以有效缓解当前老年教育领域的供需失衡问题。中國老年大学协会数据显示,当前国内现老龄学员共计1300万余人,与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9亿基数相比,供需错配问题非常严重[3]。

移动社交软件在老年群体中的广泛应用,为利用移动社交媒体开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然而,目前国内关于老年人移动社交媒体应用、移动学习等相关研究几近空白。基于此,本研究以老年大学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以“老年人使用移动社交媒体开展学习的适应性”为核心目标,从学习现状、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障碍等五个维度考察老年人对于使用移动社交媒体开展学习的适应性情况。为了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本研究采用解释性序列混合研究方法,首先进行量化研究,然后开展质性研究,并对量化数据和质性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移动社交媒体

维基百科将社交媒体定义为:“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在很多文献研究中,“社交媒体”一词常与“Web2.0工具”和“社会网络工具”通用。本文关注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社交媒体工具和应用,学习者可以利用移动社交媒体对学习内容进行创作、参与、分享、管理、与其他师生进行交互等。本研究在与老年学习者、老年大学教师沟通基础上,结合老年人实际学习需求与习惯,将常用的移动社交媒体分为综合社交类(微信、微博)、视频社交类(抖音、快手等)、新闻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CCTV等)、音视频播放类(爱奇艺、优酷、酷狗、喜马拉雅等)、健康服务类(春雨医生、健康管家等)、其他综合类(交友平台、老年大学自建APP等)。

(二)老年人

关于“老年人”的年龄划分,目前没有一致标准。联合国和很多老年人领域的学者将老年人界定为60岁或65岁以上的人。由于中国国内人口退休年龄中女性为50或55岁,男性为60岁,因此,本研究将老年人年龄标准限定为50岁及以上。这也是国内大部分老年学校限定的招生年龄。

(三)学习适应性

目前国内关于学习适应性的看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将学习适应性理解为一种学习的适应能力[4],一是将学习适应性理解为学习者的内在、外在状态与学习过程、学习状态的匹配度,前者关注能力,后者关注状态和过程[5]。本研究侧重第二种理解,重点关注老年人使用移动社交媒体开展学习状态与过程。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在老年教育机构学习的老年人,研究方法为解释型序列混合研究方法。该方法按照开展时序分为两个阶段:量化研究阶段、质性研究阶段。各阶段具体设计如下:

(一)量化研究设计与实施

1. 问卷设计

本研究基于张梅琳[6]、孙传远[7]等学者的研究,自编问卷《基于移动社交媒体的老年学习者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主体为调查题目部分,包括基本信息调查和学习适应性调查,学习适应性调查主要包括学习现状、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障碍五个维度,各维度调查内容及题型见表1。问卷在正式发放前进行了试测。首先,由2位老年大学教师对问卷措辞、排版进行审查,根据其意见修改问卷。问卷在某老年社区学校进行了小规模试测,根据试测结果进行修订,最终形成正式问卷。

2. 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调查范围为某省的四所老年学校(包括老年大学、老年社区学校)。为保障问卷的填写质量,由4名研究小组成员深入学校,以面对面方式进行纸质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共计发放问卷460份,回收有效问卷391份,问卷数据采用SPSS 25.0进行分析。调查样本基本信息见表2。该数据显示,老年学校的学习者接受过中学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占94.1%,该比例高于全国老年人受教育水平[9],表明老年学校学习者具备较好的文化教育基础。另外,数据显示老年学校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严重。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与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规定有关,按照规定,男性退休年龄迟于女性,参与老年学校学习的机会和动力会低于女性;二是与老年学校开设的课程类别相关,已有的老年学校中文艺类课程偏多,而这类课程对于女性退休人员的吸引程度远高于男性。

(二)质性研究设计与实施

在完成以問卷调查为主的量化研究后,开展质性研究。该阶段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访谈对象均为自愿参与,且参与了前一阶段的问卷调查。访谈问题聚焦在问卷调查中划分的五个维度,访谈主持人为经过访谈法训练的两名研究生。访谈小组分为两个小组,第一个小组包括8名老年大学学员,第二个小组包括9名老年社区学校学员。访谈时间在20~40分钟之间。在获得受访对象的同意后,访谈过程全程录音,后将录音转为文本导入QDA Miner中分析。

四、基于移动社交媒体的老年学习者学习适应性分析

本研究将量化数据与定性数据进行了结合分析。通过定性数据的补充,为量化数据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性、解释性信息,丰富了量化数据的结果。

(一)基于“学习现状”维度的适应性分析

移动设备拥有数量方面,老年人智能移动设备拥有率达到98.2%,这说明老年学习者群体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设备基础。从访谈结果看,大部分老年人的移动设备为智能手机,具备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包括装载APP应用、管理信息内容等。分析访谈数据发现,“大屏幕”“存储空间大”“上网速度快”等年轻人关注的手机性能也成为当前老年人的诉求。这也侧面反映出老年人的移动设备应用体验更加全面、多样化。

常用的移动社交媒体方面,数据显示,老年学校的老年人用于学习的社交媒体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综合社交类(85.4%)、新闻类(72.1%)、视频社交类(62.2%)。访谈过程中发现,在老年学习者群体中,微信用于移动学习的比率最高,很多老年人都喜欢使用微信来查询和分享信息,并参与了很多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可以“查看教师分享的学习内容”“上传自己的作品”“组织班级活动”等。这些均表明,老年学习者已经可以很好地适应利用微信学习的方式,通过微信构建学习环境已经具备成熟的条件。访谈数据表明,微信的各种功能很好地契合了老年人多种层次的需求,包括认知需求(“用微信查需要的资料”)、情感需求(“与家人和朋友聊天交流”)、生活需求(“微信可以帮我处理很多日常生活的事儿”)等。

操作的熟练程度方面,均值为3.01,表明老年人具备一定的移动社交软件操作基础。另外,本研究分析了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先前移动设备使用经验、受教育程度)与操作熟练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只有“先前移动设备使用经验”对熟练程度产生影响。这表明先前有电脑或手机的相关使用经验,能够使老年学习者对于使用社交媒体开展学习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获取软件操作帮助的主要渠道方面,学校教师和同伴占61.2%,家人和朋友占60.1%,前者略高于后者。这可能与本次问卷发放范围为老年学校有关。访谈数据显示,有老年学习者表示:“我们教师会发学习资料到微信群里,他会鼓励我们上微信反复回顾学的这些东西。”这表明已有教师在有意识地引导学员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学习。一名学员表示“我们群很活跃……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在群里互相询问”,老年学习者之间具备了很好的交流氛围。这些表明老年人可以通过学校渠道获得帮助。另外,已有相关报告表明,由于“空巢老人”逐渐增多,部分老年人从关注核心家庭逐步转向自身社交[10]。因此,与过去主要靠家人来教授使用手机软件相比,老年人可以获得的帮助渠道更加多样化。

综合各维度的量化数据和质性数据发现,当代老年人的网络社交生活比我们想象得要丰富和复杂,受固有观念的影响,很多老年人的网络社交和网络学习行为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了。根据访谈数据,老年人学习行为现状可分为两类:完全自主个体和非完全自主个体。完全自主个体类的老年人能够掌控自己的网络社交行为,根据自己真实的行动愿景和学习需求采取相应行动,包括注册和拥有独立的社交账号、自主查找网络学习资料和实施网络学习行为等,这类老年人具有更好的信息素养,对于网络风险的认识和承受力也更高,相应的学习适应速度快,在线自主能力也比较高,他们自身就是知识内容的创作者和主动接受者。非完全自主个体的老年人,不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网络行为,受到外界影响(如子女或者配偶的限制)或者自身信息素养水平的限制,对于网络风险承受力不强,更喜欢被动接受或通过代理的方式完成网络社交、网络学习行动,被动接收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提供的学习内容,这类学习者较完全自主个体的学习适应性要低。但该群体表现出的对于社交媒体和移动学习的包容、正面的态度,使得该群体接受和适应移动学习方式具有较高的可能性。

(二)基于“学习内容”维度的适应性分析

各类学习内容及占比见表3。结果显示,老年学习者更关注身体健康、个人兴趣主题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呈现形式中最偏好的是视频形式(73.2%)。这一结果与访谈数据一致。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生理状况与认知水平都有所下降,老年人对于其偏好的、大脑加工效率更高的视频类学习内容适应性会更好。

除了上述学习内容类别外,访谈数据显示,有两类零散的信息内容引起老年人的普遍关注。一是情感类的心灵鸡汤、幽默片段;二是时事政治和新闻,这类内容尤其得到男性老年学习者的关注。这些主题也恰好反映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因此,在设计学习内容时,可以考虑如何将这些受欢迎的资源整合到体系化教学资源中。

(三)基于“学习活动”维度的适应性分析

移动学习活动方面,“查看和分享学习资料”(89.1%)和“与教师、学生在线交流”(78.3%)占据主要地位。访谈数据显示,老年人使用社交媒体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主要聚焦在“查看”“转发”“分享”等低阶认知层面,面向高阶认知的学习活动和行为很少。另外,访谈数据显示,老年人学习的内容以单个主题为主,面向老年学习者的系列课程很少,当前线上教学资源主要是利用网上零散的学习资料或者教师自制的学习资源。

移动学习活动时长方面,选择“30分钟以内”的老年人占34.1%,“30分钟~1个小时”的老年人占51.6%。根据访谈数据显示,大多数老年人在校外的学习时间是分散的,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身体原因(眼睛不适、颈椎不适等),无法长时间查看移动终端;二是受家务、看顾后代等事务影响。因此,老年学习者利用移动社交平台开展的学习活动以零散的学习行为为主。另外,访谈结果显示,9位老年人认为可以接受的“持续使用移动社交媒体学习时间为1个小时左右”,对比已有研究[11],老年学习者对于学习时长的适应性低于年轻人,对碎片式的、短时间的学习活动方式表现了较好的适应性,而对于长时间的课程学习则适应性较差。

(四)基于“学习动机和态度”维度的适应性分析

使用社交媒体学习动机方面,占据前两位的分别是“方便与他人沟通交流”(72.1%)、“满足自己兴趣爱好”(68.3%),这表明老年人使用社交媒体时更重视沟通交互,关注自身兴趣。访谈数据也表明,老年人具有很高的社交互动意愿,以减少因年龄增长、退休等原因导致的社会隔离和孤独感,这使得老年人使用社交媒体开展社交行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学习态度方面,老年学习者的接受度数据均值为4.02,未来使用意向数据均值为4.31,表明老年学习者对于使用移动社交媒体开展学习的形式抱有积极的态度和使用期待。但值得注意的是,访谈数据显示,老年人对于使用社交媒体开展学习抱有积极但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访谈数据显示出老年群体具有 “希望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减少跟年轻人代沟”等积极意愿。这些都表明新时代老年人对于生命质量具有更高的追求,这也与当前社会倡导的“积极老龄化”理念相一致。这种包容度有助于他们对于新的学习形式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他们对于使用社交媒体学习替代实际中的老年大学学习生活抱有谨慎拒绝态度。一位老年学习者说:“我们现在孩子不在身边,就渴望这种聚集在一起、热闹热闹,聚在一起聊天做活动(的感觉)。我们在学校不止是学多少知识,而是认识一些新朋友。这可是拿着手机没法比的。”

(五)基于“学习障碍”维度的适应性分析

学习障碍各题项综合排序与得分,见表4。该调查结果表明,尽管老年人已经具备一定的移动社交软件操作基础(见上文“熟练程度”数据),老年学习者在软件操作、学习过程中面对的障碍仍然较多。通过分析访谈数据发现,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媒体软件操作障碍”主要聚焦在使用新软件的学习操作障碍,如某老年学习者表示“输进去账号,进去后,有好多功能……我不知道从哪开始点”。对于熟悉的软件,如微信、抖音,多个受访老年人表现得更为自信,表示“操作简单”,使用时“没啥困难”。关于“缺少支持服务”方面,他们表示学习过程中缺少人“帮忙解决技术操作问题”和“讲解不会的地方”,更关注“技术操作支持”“互动答疑支持”等服务。关于“移动学习资源不足”方面,老年人态度有差异,少数表示“有很多资料可以学”,多数则表示“找不到想要的资料”,这可能与支持老年人学习的资料不足、老年学习者个体的信息素养差异有关。关于“个人身体状况问题”,个别受访老年人表示存在一些如视力问题、肩颈问题、糖尿病一类的慢性病等,但是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影响其持续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长方面,他们对于短时学习仍然表现出积极接受的态度。“缺少必要的设备和网络支持”方面,由于国内移动设备和网络基础建设的发展,移动学习的设备和网络障碍因素已经弱化。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老年人面对的学习障碍,本研究在访谈时收集了老年人使用移动设备过程中的障碍点和困惑点。本研究对这些访谈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编码,得出老年人的三类一级节点,包括网络安全感知障碍、技术类障碍和非技术类障碍。网络安全感知的二级节点包括支付安全、网络诈骗、个人隐私和网络病毒;技术类障碍二级节点包括软件操作、手机设备操作、网络连接、软件服务四方面;非技术类障碍二级节点包括信息迷航、信息丢失、信息垃圾和网络暴力。这些障碍点会影响老年人对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学习的认知、态度和动机。如访谈对象中有一位老年人表现出很强的防骗意识,反而被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拒绝网络行为。调查中还发现,由于过量的网络垃圾信息,会使老年人对通过移动社交媒体学习知识产生拒绝和厌恶的情绪,访谈中就有老人表示微信群垃圾信息过多,“浪费时间和精力”“厌烦了”。因此,在提升老年人学习适应性时,不仅要关注老年人学习障碍的“痛点”,还要注意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

五、总结与建议

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学习诉求日益增多,老年教育供需失衡情况日益严重。使用移动社交媒体,可以为老年学习者提供更为灵活、便捷、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结合本研究的调查与访谈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升老年人使用移动社交媒體开展学习的适应性。

(一)遴选老年人熟悉的、符合教学目标的学习工具

在选取用于学习的社交媒体工具时,首先是熟悉性原则。调查和访谈表明,老年人在使用自身熟悉的工具时,操作障碍低,自信心强。因此,学校、教师可以在开课前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确认老年人的使用偏好,选择他们常用的、熟悉的社交媒体工具,使老年人更有自信、有精力投入学习活动中。其次是适合教学目标原则,即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层次,选择适合的社交软件或软件功能,以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操作时,可以结合数字布鲁姆教学思想,结合数字化活动和社交媒体的对应功能,设计面向老年人的不同的教学目标的活动。

(二)设计开发契合老年人需求的、视频化的、碎片化的课程内容

在设计开发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兴趣点和困惑点。一是设计开发与老年学习者自身兴趣相关的课程。与在职成年人追求“提高工作绩效”目的不同,老年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在于“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可以侧重于老年人更为喜好的文艺类、书画类、公共健康类的知识内容。另外,还可以将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诸如心灵鸡汤、幽默段子、时事新闻等碎片内容适度整合到课程中。二是与老年人技术应用相关的课程。调查结果与访谈表明,当前老年学习者群体对于移动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仍然不足、信息素养不高,这也成为老年人群体认可的最主要的学习障碍。通过培训可以有效提升非完全自主老年群体的信息素养水平,提高其学习适应性。例如,老年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面向老年学习者开设“社交媒体软件使用方法”的相关课程,重点可以通过向老年学习者介绍社交媒体的优势,结合与老年人自身相关的兴趣点(如养生知识、歌舞资源、打折信息等)和关注点(如隐私性、安全性等)开展应用培训,提升老年学习者的使用意愿。另外,已有文献表明,主观规范(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对于老年人技术接受行为具有积极影响[12]。老年人主要影响来源包括家人、教师、朋友或同伴。因此,老年学校还可以考虑面向教师开设“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学”类的课程,通过提升教师的使用适应性,以影响和推动老年学习者的使用行为。

课程形式方面,由于老年人更偏好视频形式,因此,课程内容建议多采用视频方式制作和分享。具体实践时,老年学校可以利用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如微信、抖音等)建立公共账号,对视频内容进行分发。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考虑开设直播课程。如国家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在2020年开设了“联合行动·乐学好课”系列直播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程视频长度方面,建议将较长的课程视频内容按照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处理。视频长度建议控制在30分钟以内。但是要注意“课程形式碎片化,课程内容体系化”。具体操作时,可以借鉴微课的设计开发思路,建设老年人系列微课课程。

(三)设计与开发面向高阶认知目标的、互动式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目标设计方面,建议借鉴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思想,结合老年人已有认知水平,设定学习目标。调查结果显示,现有学习活动主要以低阶认知目标为主。教师应考虑适当增设一些高阶认知层的学习活动,如分析、评价、创造,以促进老年人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微信为例,可以设计的高阶层次活动包括分析、评价层,“学生个体(或小组)在群内围绕某一学习主题开展讨论或者辩论,或对发表的作品进行评价”;创新层,“学生通过微信群组或朋友圈发布自创作品”。

学习活动交互形式方面,充分利用社交软件的互动功能,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多种交互。其中,人与人的交互可以依托聊天软件、聊天平台、聊天社区完成。人与内容的交互,要充分结合社交媒体的信息组织与分享的优势。除了提供核心知识内容外,教师还应考虑老年人的学习特点,为其提供与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相关的学习支架,如资源类支架、情境类支架等。

学习活动时长方面,根据调查结果反馈,以实际活动完成时间为准,建议持续时间长度控制在1个小时内。另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考虑开展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发布一些教学内容,线下进行精细讲解或辅导答疑等。

(四)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消减学习障碍

与成年人相比,老年人在使用信息技术时的技术焦虑感偏高,自我效能感偏低[13]。本研究的调查数据也显示,“使用社交媒体开展学习过程中缺少支持服务”在学习障碍因素中排名靠前。另外已有研究表明,服务质量对学习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14]。因此,老年学校应加强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支持服务。从分工角色方面看,老年学校学习支持服务的提供主体应包括老年大学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技术支持人员等三类角色;从服务过程看,老年学校提供的线上学习支持应当贯穿从最初的开设课程(或活动)到最后的课程(活动)结束。从支持服务类型看,不仅要提供学术性支持(包括学习指导、能力发展等),同时还应发挥社交媒体的优势,关注老年人的社交意愿,为老年人提供在线的非知识型支持服务(如在线社交、情感支持、合作支持等);另外,充分利用自适应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有助于保持其学习动力。以微信公众号为例,从学习过程角度分析学习支持服务,首先,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合作设计公众账号的相关功能、学习者分组规则、学习内容分类推送规则等;其次,由教学管理人员或教师引导老年学习者关注公众账号,通过设置互动问题并按照年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维度对学习者进行分组;之后,由教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针对不同特征小组进行内容的精准化推送;最后,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可将公众账号中的学习资源与线下课程相结合以开展教学,或老年学习者针对线上内容开展自学,由教师提供教学支持,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等。通过多种支持服务,尽最大可能消减老年人学习过程中的技术障碍和认知障碍,提升其采用社交媒体开展学习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腾讯研究院.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EB/OL]. (2018-07-30) [2020-03-10].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846075.

[2] CHOPIC W J. The benefits of social technology use among older adults are mediated by reduced loneliness[J].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016, 19(9):551-556.

[3] 田进.熬夜排队还要北京户口,老年大学有多难上[EB/OL]. (2019-10-20) [2020-03-11]. https://m.huxiu.com/article/322406.html.

[4] 田澜.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502-504.

[5] 贾巍,杨晓宏.教师远程学习适应性的内涵与构成要素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6):46-49,75.

[6] 张梅琳,邓小华,谢立.成人学习者移动学习适应性分析及建议——基于成人学习者移动学习现状的调查[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00-104,115.

[7] 孙传远.老年人远程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上海老年人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41-46.

[8] GITHENS R P. Older adults and e-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 Quarterly review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7,8(4): 329-338.

[9] 张航空.中国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现状及其变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5):1215-1216.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EB/OL].(2018-03-19)[2020-03-12].https://tengyun.tencent.com/storage/source180712/files/中老年互聯网生活研究报告.pdf.

[11] 潘宣虹,丁颖,庄立勤,吴艳华,王浪.关于大学生线上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为例[J].教育进展,2018,8(4):421-426.

[12] CHEN K, CHAN A H S. A review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by older adults[J]. Gerontechnology,2011,10(1):1-12.

[13] LAGUNA K, BABCOCK R L. Computer anxiety in young and older adults: implications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s in older population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97,13(3): 317-326.

[14] 许雪琦,张娅雯.移动学习平台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移动情境和心流体验的技术接受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3):69-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