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问题审视与困境归因

2020-12-06徐晶晶黄荣怀胡卫平赵姝吐尔逊艾力·巴孜力江

电化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协同

徐晶晶 黄荣怀 胡卫平 赵姝 吐尔逊艾力·巴孜力江

[摘   要] 區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既是一种理想追求,也是当前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文章基于Q市10区(市)整群抽样的证据,采用数理统计法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差异进行量化研究,采用三角互证法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企业等参与主体视角对实然困境进行质性分析。基于量化与质性的双重验证,对实然困境进行归因诊断,明确相关“不协同”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各维度发展情况差异显著,马太效应较为突出,协同发展问题仍未受到足够重视。信息化推进中面临统筹与定制、内联与外协、供给与需求、管理与激励、建设与应用未能协同发展等实然困境。协同已成为未来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研究旨在为理性认识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为2.0时代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 协同; 实然困境; 归因诊断; 聚敛式平行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徐晶晶(1987—),女,陕西安康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E-mail:jingjingxu @snnu.edu.cn。

一、引   言

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区域合作。《仁川宣言》呼吁在全球和区域层面开展实施教育议程的有力协作[1],经合组织(OECD)提出学校间合作网络的建立能够促进学校的自我发展[2]。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机制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都明确提出要通过多方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意味着国家层面认识到多主体协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为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尽管成绩显著,但理想图景和发展现状之间的差距不容忽视。此外,对实践样态经验本位的理论解读显然亦无法洞悉当前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然样态。依据上述思考,本研究旨在系统探究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实然困境,并进行归因诊断。

二、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问题审视

(一)协同现象阐释

政治家孙权曾提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3],明确反映了协同的重要性。反思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这一复杂的系统化过程,同样需要协同各主体从动态非均衡状态向相对均衡和有序状态转变。基本特征如下:(1)参与主体多元化。“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教育作为公共性产品,从来都不是教育行政部门独自主导推动下的产物,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发展需要多领域、跨组织的齐心协力与协同攻坚。(2)角色功能互补性。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发展不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和高校的教育理念支撑,还需要企业持续的技术支持与家庭潜移默化的配合。(3)主体利益契合性。在体系庞杂、归口多元和服务多样的背景下,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组织内部和组织间形成了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行为模式和操作逻辑,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极有可能在个体利益重组和群体利益博弈中出现消解和畸变,致使发展呈现不协同的态势。

(二)协同本质解析

对事物本质的精准认识,能够为科学预见事物发展规律和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重要指导。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协同是通过选择、竞争、合作和整合等形式来调节参与主体间的活动与关系,促使参与主体的实践活动与主体关系的协调发展。本质是信息化发展较好的区域对滞后区域反哺的同时,各主体能够协同发挥作用并实现各自的价值目标,通过多元主体的通力协作追求价值增值和协同效应,有效推进应用的深度和效率,并起到引领辐射作用,最终实现协同发展。

面对复杂的系统环境,各主体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面对诸多难题,实现协同攻坚往往要经历相当漫长的磨合与适应过程。尽管研究者和实践者已逐步意识到协同这一现象及重要价值,但在实践过程中却鲜有成功案例可寻,这促使我们不得不对协同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追问,“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实然困境是怎样的,困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因素阻碍了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发展”。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进行归因,是破解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瓶颈和实现起步应用向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

三、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现状与实然困境归因

(一)研究设计

文章采用聚敛式平行设计的混合研究范式[4],通过定量设计探究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通过定性数据分析所面临的实然困境,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进行聚合,对实然困境进行归因诊断。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调研数据包括:(1)实地调研。对62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师生座谈,对企业代表进行访谈。(2)线上调研。对1000余所学校的校长、信息化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0万余份。

(二)发展现状:基于发展水平与差异评估的量化研究

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权重确定

为准确测算Q市各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依据科学性与可行性原则,结合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关注的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创新,通过多轮专家咨询和修正,选取基础设施、数字资源、课堂教学体验及应用、课堂环境感知与数字化学习、机制保障五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并形成18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5]与CRITIC客观赋权[6]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以兼顾协调调研数据的客观性和专家决策的主观性。

2.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测算

选择性编码是对主轴编码的概念类属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完善各个范畴及相互关系,逐步提高概念层次并挖掘核心范畴的过程。通过对原始访谈资料的概念筛选与分类,利用主轴编码挖掘校长层面的7个主范畴、信息管理者层面的7个主范畴、教师层面的6个主范畴、政府层面的5个主范畴和企业层面的7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通过选择性编码对主范畴进行聚类,提炼主范畴的属性和维度,将32个主范畴凝炼为统筹与定制、内联与外协、供给与需求、管理与激励、建设与应用五个核心范畴(见表2)。

依据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得到的主范畴与核心范畴,基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企业等群体视角,明确实然困境,构建了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实然困境理论模型,如图4所示。

不难发现,不同区域和学校在信息化推进中所面临的实然困境有着很多共性。具体表现为:(1)统筹与定制。区域层面的统筹配置主要是政府部门为区域内学校提供的标准化产品或服务,而各个学校的实际需求存在差異,仅仅依靠区域统筹难以实现全面发展。(2)内联与外协。内联是通过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协调与信息流通来破解学校内的协同问题,在此基础上协同各主体合作关系,破解高校帮扶不深入、政企协同困难、家校信息化理念的协同提升不够等现实问题。(3)供给与需求。基础设施、资源和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不适配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4)管理与激励。区域教育信息化既需要有效管理,又需要科学激励,而实际情况往往是过度强调管理而忽视了适当的激励机制。(5)建设与应用。片面追求建设中的硬指标,忽视应用观念、水平和能力的协同提升,导致教育信息化投资的低效和浪费。

(四)归因诊断:“不协同”因素的识别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实然困境制约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迫切需要找准问题的原因,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对存在的实然困境进行分类与归因,不仅可以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寻找突破口,也是探寻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的逻辑起点。现存的诸多发展困境可归因为以下五个方面:

1. 区域统筹与学校定制的协同推进力度不够

区域统筹是政府管理部门统筹配置现有资源,为学校提供标准化的资源配置,较难满足学校差异化的现实需求。学校定制是学校根据发展需要提出实际需求,企业提供个性化产品与服务。目前,区域层面的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和统筹推进,与学校层面的定制化服务开发基本处于分离模式。一是上级的政策与学校的具体执行和落实处于分离状态;二是区域层面缺乏对软硬件资源的统一规划,导致软硬件资源的重复建设,以及平台的整合与兼容性差等问题;三是由于信息化专用经费不足,学校在信息化投入方面缺乏自主权,完全依赖区域统筹,在定制化服务方面乏力,很多合作无法持续推进。

2. 组织内部与跨组织的协同联动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呈现的领导间条块分割、行业间隔岸观火等现象仍旧存在,各组织部门由于空间位置的分散性,致使组织内部和跨组织间的协同联动不完善。一是跨组织的互联互通不充分,造成组织间存在分工壁垒;二是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特别是信息化管理层与执行层的沟通合作缺乏;三是学校间协同发展,尤其是城乡学校结对帮扶不深入且难以持续;四是参与平台、资源和数据库建设的各类企业间的利益冲突凸显。

3. 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主体间的合作对接不充分

服务供给主体间需要打通壁垒,依据实际需求,为需求主体输入所需的信息化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开发先进的教育产品和资源、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更好地服务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但现实情况通常是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的精准匹配与合作对接不充分。资金投入方面,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需求巨大与经费来源单一、持续性经费投入不足之间缺乏协同;基础设施方面,软硬件配套设施陈旧,更新换代需要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实际需求对接;数字资源方面,教育资源与教学场景不匹配,且与实际教育教学的应用需求脱节。

4. 管理、激励与评价机制间的协同发展不均衡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需要相对应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的保障,三者之间是循环的发展过程。归口管理和统筹推进的管理机制的具体落实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欠完善,各主体得不到相适应的激励,相配套的评价机制跟不上,难以形成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工作体制。同时,还需要动态的评估机制来了解现状并确定未来发展路径[17]。但在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运行过程中,管理、激励与评价机制之间缺乏约束和监管,三者协同发展不平衡,主体动力不足,也是导致信息化推进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5. 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惯性与信息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不相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互利共生发展既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一种理想的生态愿景。当前,迅速发展的网络环境正在孕育新一代教师和学生,但却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掣肘。学校层面,校长、信息化管理者领导力的提升与部分教师传统信息化教学观念之间的协同发展不足;家庭层面,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环境与学校信息化教育理念的协同发展不够;企业层面,教育信息化市场、技术等外推力过强,而以教育创新应用为核心的内驱力不足,导致内外驱动力紊乱无序;技术发展层面,技术的快速发展演进与教师传统教育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改进相对滞后,导致知行分离,亦难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

四、应然转向:协同是未来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

应然性体现的是在自身性质、范畴和规律的基础上事物所应该具有的或达到的状态,是实然性所应改进和发展的方向[11]。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应然性是人们对其应该存在的或具有的实际样态的理想追求。基于发展现状和实然困境,深挖隐匿于实然困境背后的本质根源,基于实然困境聚焦应然转向,不仅是探究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基点,也是明确未来应对理路和破解信息化瓶颈的关键。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既是一种理想追求[18],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阶段性目标,是长期的、动态的和系统的发展过程。从当前实践样态来看,区域教育信息化在区际、城乡、校际和群体之间的协同联动困难,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区域性失衡问题长期且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已严重制约了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目前,信息系统种类繁多、技术路线各异、在业务整合过程中组织间沟通困难和协同机制不健全[19]等问题日益凸显,与新时代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应用驱动和融合创新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现阶段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建设已不是掣肘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关键在于各组织、部门和主体间的协同发展问题。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正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为破解2.0时代教育信息化应用瓶颈和结构优化提供了创新解决思路,将成为未来区域教育信息化改革发展的基本形态。

五、总结与展望

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共同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如果没有实然性而只有应然性,那么事物就会處于一种至善至美的状态而失去发展的必要和意义;如果没有应然性而只有实然性,事物就会因为缺乏价值的引领和发展目标的引导而失去发展的方向和尺度[11]。科学合理的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应在客观分析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聚焦困境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突破实然困境并转向应然状态,基于客观实践样态进行科学审视,促使从盲目性推进向理性思考回归。与此同时,我们既要理性看待协同的重要性,也要试图探寻协同背后的行动逻辑,系统审视信息化推进进程对协同的现实诉求与当前信息化推进模式阻碍协同的悖论问题,确保教育系统各参与主体能够统筹兼顾和协同发展[20]。文章以期为我国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提供策略建议和决策依据,为破解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重难点问题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对于更好地开展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Ministry of Education Youth,and Sport.About ministry of education,youth and sport[EB/OL]. [2020-07-28].http://www.moeys.gov.kh/en/about-us.html#.VWc H89y Uejg.

[2] OEC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society[M]. Paris: OECD, 2000.

[3]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 克雷斯威尔.混合方法研究导论[M].李敏谊,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

[5] HARKER P T.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 Oxford: Pergamon, 2003.

[6] FETTERMAN D M, WANDERSMAN A. Empowerment evaluation principles in practice[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5.

[7] 尉小荣,李昊龙,邓柳,等.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指数及区域差异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3):114-121.

[8] 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16-28.

[9] KIM J M, LEE W G. An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vel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in korea[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1,56(3): 760-768.

[10] 焦建利.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马太效应[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Z1):28.

[11] 刘志军,徐彬.教育评价: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博弈及超越[J].教育研究,2019,40(5):10-17.

[12] JEON Y H. The application of grounded theory and symbolic interactionism[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2004, 18(3):249-256.

[13] NARESH R P. The creation of theory: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 [J]. The qualitative report, 1996, 2(4):1-15.

[14] PATTON M Q.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M].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2.

[15]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6]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2.

[17] SOLAR M, SABATTIN J, PARADA V. A maturity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use of ict in school education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13, 16(1): 206-218.

[18] 徐晶晶,黄荣怀,王永忠,等.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挑战、实践模式与动力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6):43-49.

[19] 黄荣怀.教育信息化助力当前教育变革: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1(1):36-40.

[20] 徐晶晶,黄荣怀,杨澜,等.智慧学习环境下学校、家庭、场馆协同教育联动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8):27-33.

猜你喜欢

协同
关于建立航天文件管理协同平台的有效探索
协同学习:培养关键能力的重要路径
项目学习:科技活动中协同学习的基本模式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关键处着手 根子上用功
京津冀协同发展
空海协同的立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