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与养生

2020-12-04

养生月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晋平公五音移风易俗

浙江中医药大学( 310053)

有不少人听说过音乐疗法或音乐养生。市面上还有一些专门的“五行音乐”音乐碟片,一般是根据五音通五脏的原理编创的。五音通五脏见于《黄帝内经》:肝在音为角,心在音为徵,脾在音为宫,肺在音为商,肾在音为羽。因为五音、五脏都配属五行,所以叫“五行音乐”。

但是在历史上,很少见到用这种方式来养生的记载。这有着客观的原因:古代不像今天,人们可以随意选择乐曲播放,如果不是王公贵族,想听一曲都不容易,更谈不上选择乐曲的调性了。学会乐器并能亲自弹奏的人,在古代也不多。

所以,在古代实际上并没有形成针对五脏的音乐养生体系。那么《黄帝内经》所说的五音通五脏有什么价值呢?当时主要是用来诊断的。《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这里是说,可以通过体表征象、声音、面色来诊断病人。所以五音属于听诊的内容,通过听病人发生的声音帮助判断病性病位。在《灵枢·五音五味》中还用了很具体的文字,说明五音的诊断意义与对应的经络治疗方法。五音通五脏既然能用于诊断,那么依照同样的理论来编创乐曲来开展养生或治疗,应该也可行。不过具体方法和机理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不同曲调是否按照五行配属来分别调五脏呢?从古代文献来看,这种五行、五音配五脏思想是东汉才流行的。

《礼记》收载了我国最早的专篇音乐理论文献“乐记”。该书成书于西汉,但汇集了先秦的礼制内容。“乐记”里面提出著名的音乐思想:“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即音乐由声音构成,它的本质来自于人内心的感受。随着乐曲的起伏变化,人们产生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情绪。作为儒家经典的《礼记》,强调了音乐有社会教化功能,统治者创制音乐,可以用来引导人心和移风易俗。

音乐怎么能起到“移风易俗”作用呢?本质还是通过它影响情绪的功能。“乐记”说:“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意思是说,好的音乐能够和缓生发人的气机,引导五行五脏功能正常运行,阳刚但不会过于亢散,阴柔但不会过于低沉,让人有情绪激昂但不会发怒,或者情绪柔和但不会封闭,身心都和调,做事自然做得当,因而“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儒家看重的是“移风易俗”,而我们从医学角度看,这里其实说的正是音乐养生的原则和依据。

先秦儒家中的荀子,也写有系统论述音乐理论的专篇《乐论》,同样也阐发了重要的音乐养生理论。他强调音乐有好坏,举例说:“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文中提到的都是古代一些乐曲名,有些音乐让人心悲、心伤、心淫,都不是理想的乐曲。只有曲调典雅的音乐能让人“心庄”,才是有益的。

不好的音乐除了会引导人产生不好的念头之外,甚至会让人得病。《韩非子》记载,琴师师旷曾为晋平公弹奏琴曲《清商》,曲调悲凉。偏偏晋平公喜欢听这类音乐,还问这是不是最悲凉的曲调?师旷说,比它更悲凉的还有《清徵》。晋平公即要求他弹奏,之后听说还有更悲怆的《清角》,又要师旷继续弹。一弹之下其,当即风雨大作,后来“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说音乐能呼风唤雨,还会导致旱灾、癃病,这当然是一种寓言。

音乐影响人体,主要是通过心理。晋朝才子阮籍也写过一篇《乐论》,对不同音乐对人身的影响说得比较恰当,好的音乐应该是让人快乐的,“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而悲哀乐曲使人“流涕感动,嘘唏伤气,寒暑不适”,这不是“乐”(lè)而是“哀”,对人体自然不好。

但是跟阮籍同属于“竹林七贤”的嵇康却提出不同的观点,主张“声无哀乐论”。他说“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即音乐的本质在于音调的和谐动听,本身并不含有情绪,主要取决于听音乐的人自身,因而乐(yuè)并不是乐(lè)。有人反驳他说,人们“听筝笛琵琶,则形躁而志越;闻琴瑟之音,则听静而心闲”,同一种乐器,弹奏不同乐曲,听众的情绪感受不一样,这不是说明音乐有哀乐之情吗?嵇康说,引起不同情绪反应的,其实是不同乐器的音色,或不同乐曲的节奏,“声音之体,尽于舒疾。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声调的舒缓或急促,会引起情绪的平静或紧张。至于单纯每个音节,无所谓哀乐。

“竹林七贤”注重“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的观点其实是对儒家过于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反叛。用同样的道理来思考音乐疗法与音乐养生,其实也有启示。五音是否跟五脏有客观的对应,能够针对性地起作用?这在古代并没有类似的实践佐证。但是结合不同声音的大小疾徐来调节情绪,则有成功案例。宋代欧阳修说,他有“幽忧之疾”,类似于忧郁症,后来学习弹琴,“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为什么“宫声”能治忧郁呢?他指出“大者为宫,细者为羽”,宫声宏大,正好振奋其情绪,日久自然生效。

古代音乐理论告诉我们,音乐疗法实质是结合了乐韵的高级心理治疗,是接受治疗者发挥能动性、参与性的调养方法。在有需要重点调理某脏的时候,除选用合适的乐曲,还应加以一定的心理引导,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晋平公五音移风易俗
新媒体背景下淄博五音戏传承发展策略探析
——以哔哩哔哩为例
乡村文明新风尚——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移风易俗新事多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反话救人
反话救人
师旷撞晋平公
白沙埠镇:争当移风易俗“四大员”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