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亮童眸里的那道光
——探索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思维的路径

2020-12-03徐雅倩

名师在线 2020年31期
关键词:广玉兰语文课堂笔者

徐雅倩

(江苏省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引 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当前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为学生搭建舞台”。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教材教语文呢?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关注到学生,就必须了解“儿童思维”,真正关心学生思维中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他们理想中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怎样的。这样,教师才能在语文课堂上合理地运用教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打破传统认知,从“成人思维”到“儿童思维”

(一)何为“成人思维”

教育中的“成人思维”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多在于“学习和模仿”,而不注重“创新和突破”。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一情况有所好转,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现象在课堂上并无太大的改变。教学内容还是围绕教师认为的教材重难点而确定的,这些所谓的“教师认为”究竟是不是学生学习的真正困惑,有时候我们不得而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但是,随着“工具性”的逐步侵入,语文的“人文性”正在逐渐丧失,“成人思维”的教学却在日益扩张。

(二)剖析“儿童思维”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应当明白,儿童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成人的内心世界和儿童的内心世界是截然不同的。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学习和收获的地方,是让他们充分施展自身才能、汲取新知、取长补短的地方。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教学者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引导,才能让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从学生的角度感知语文课堂的成功。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时刻不忘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要用孩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孩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孩童的大脑去思考,这样,一种真正的教育关系才能应运而生[1]。

二、开创新型课堂,听思维成长的声音

(一)活化:创设情境,还原真实

“语文即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么宽广,语文学习的素材就有多么丰富[2]。语文学习是学生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占有极高的比例,他们首先会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再结合感受去想象这个世界,最后用想象记忆这个世界,这样,他们的思维形式会日益强大。

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诗歌短短几十字所表达的内涵并不易懂。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诗中的情趣[3]。

《村居》是一首描写儿童的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无论写景还是写人,作者都是为了抒发对春天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既然是一首儿童诗,教师就要把自己当作儿童去吟诵、感知。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体验,首先笔者将这首诗提前至三月教学,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寻找“草长”,感知“莺飞”,看一看那倒垂的杨柳,听一听小河叮咚的声音,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春天的醉人之处。接着,笔者和学生约好放学后去操场上放风筝,让学生对此充满期待。坐在校园的小庭院中,笔者用儿童的口吻和学生一起诵读这首诗,并引导他们读出节奏、读出理解、读出感悟。在这样的情境中,笔者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感知新型课堂给他们带来的别样体验,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趣化:植入体验,加深理解

朗读是每一学段的首要目标,每篇文章都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用意何在?笔者认为,朗读即理解,朗读即再现。何为“再现”?在语文课堂上,再现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复述、概括、讲故事都属于“再现”。但是,学生最为喜爱的还是“表演”。笔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你最喜欢的再现课文的方式是什么?班级43 名学生,1 名选择“复述”,2 名选择“概括”,5 名选择“讲故事”,其余35名全选“表演”。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天性,将“表演”作为趣味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文章。

例如,《三打白骨精》一课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学生对这个故事都特别熟悉,但是如何理解小说的写作手法和特点,则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学生普遍提出的问题是:孙悟空如此神通广大,为何要“三打”,打一次就可以完成,而且不会被自己的师父误会。此时课堂一片沉默,学生都在思考,只是缺少了启发和引导。有学生提议可以表演一下这个故事,或许他们在品读人物台词、揣摩人物心理的过程中能有所启发。基于“儿童本位”理论和对学生的了解,笔者同意并支持这个提议。通过半节课的表演、观看和思考,学生终于有所得:是为了增加作品的可看性,是为了让故事一波三折,“三打”与“三变”一一对应,让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丰富。

至此,笔者并没有结束这节课,而是鼓励学生阅读小说中更多的篇目,去感悟人物,孙悟空是否就如这篇课文中所言疾恶如仇、神通广大、爱护师父,他是否还有其他特点?这样,就使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也会随着阅读的深入而不断加深对人物、对文本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三)内化:自主探究,培养能力

研究表明,通过自己思考发现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在日后的学习中也更容易被运用[4]。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乐趣也会促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之后的学习中。因此,对于语文课文的理解,不应当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在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发现、合作探讨、班级交流的方式总结和归纳出来。如此一来,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就得到了全面培养。

例如,《广玉兰》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广玉兰的花,略看之下与《荷花》一文描写荷花的形态颇为相似,都写了三种形态:花骨朵、刚展开、全都盛开了。但是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荷花只是写了花开的三种形态,广玉兰还写了花谢的时候。这是为什么?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该自然段,读后谈一谈感受。大多数学生会说广玉兰开花很美,生命力很旺盛,但这样的回答缺少了一些深度。这是一篇经典的植物文章,学生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才能进行仿写。有一位学生答道:“这篇文章和《荷花》很像。”他一说完,其他学生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们的思路被打开了。经过对比分析,学生发现,虽然这两篇课文写花开的部分基本相同,但是《广玉兰》还写了花谢的部分。可为何要写花谢呢?学生接着交流,你一言、我一语,终于发现了原因:写花谢是为了突出广玉兰的生生不息。学生由此也认识到,描写植物的文章时,既要借鉴,又要写出每种植物的特点。如此一来,学生获得了学以致用的乐趣,提高了自我成就感。

(四)深化:真实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思考真实发生呢?“真实”最应该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实的思考”就是需要学生、教师甚至文章都具有真实性。学生越来越“聪明”,他们很清楚教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什么样的回答可以为自己博得教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但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能正视自己的真实情感了。“站在儿童思维”的小学语文课堂,必须让思考真实地发生,让学生说真话[5]。

例如,在学习《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时,学生需要通过朗读来体会“相持”这个词。因此,在指导朗读的环节,一位学生突然放声大笑,笔者问:“你为什么笑呀?”这位学生依旧笑着说:“因为我觉得它们太傻了。”笔者追问:“哦?傻在哪儿?”他说:“它们这样一直没完没了地争论下去,最后却让渔翁捡了大便宜,把它们全带回了家。”笔者继续问:“那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该学生回答:“我会不再争吵,而是和对方协商,毕竟退一步海阔天空嘛。”他一说完,其他学生都自发地鼓起了掌。这位学生真实的思维感受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他既明白了寓言的含义,也能化为己用,在师生问答中,不仅课堂教学的目标已经达成,而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以发展。

结 语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家,也是想象力的天才[6]。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放慢脚步,学会“蹲下身子”,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观看这个世界,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思考他们想要传递的信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多听少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无论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应当静下心来,还原自己的本心,回归学生思维,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以学生能够认同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7]。此外,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独特的创造性,不要让他们一味地模仿成人的行为,要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鼓励学生“你可以做得更好!”让他们发挥主体意识,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发现,尽量使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广玉兰语文课堂笔者
有效整合 “妙”“趣”横生——语文课堂学生情趣激发策略的实践和思考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师生合作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广玉兰
你看,广玉兰又开放了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