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的策略

2020-12-03胡云兴

名师在线 2020年15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意识高中语文

胡云兴

(四川省广元外国语学校,四川广元 628000)

引 言

泰戈尔提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高中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因其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沉溺暴力游戏的现象,容易产生极端的个人主义观念,甚至抑郁、自残等,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鉴于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在开展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完成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构建,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全面加强学生生命意识的渗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具体来说,其必要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社会现实的需求。当前调查结果显示,自杀是导致高中生死亡的重要原因,这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担负着传播语文知识的重任,也担负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生命观的重任。只有全面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完成语文知识的传递,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要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以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基于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全面加强学生生命教育,则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滋养生命,进而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1]。

二、生命意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深挖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

基于高中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现行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含有生命意识、充满人文关怀的文章,其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载体。教师在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的同时,应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生命、人生进行深入思考,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遮挡住自己的眼睛,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并将自己这几分钟的感悟表述出来。之后,结合作者海伦·凯特的人生经历,在学习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认识到在人生中只有经历过多种挫折,才能勇敢地面对未来,体会到生命的价值,进而更好地珍惜生命,实现对学生的生命教育[2]。

(二)结合作者创作意图,渗透生命教育

作者在创作文章时,常常将自己的生命意识贯穿在作品中,并对生命的态度进行有效的表达。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同时,可以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作者的生命观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对作者坚强人格的来源进行分析,进而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逐渐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例如,《我与地坛》这部作品渗透了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具有极强的生命教育意义。基于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以史铁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史铁生直面挫折、在困境中思索人生的态度进行学习,进而使学生对生命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逐渐变得更加坚强。

(三)探究文本主题,全面加强生命教育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应充分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在对文本主题探究过程中感悟其中的精神意义,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创作观念,进而实施生命教育。由于当前的不少文学作品,为了提升艺术性,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常常采用含蓄的创作风格,将生命教育的主题蕴含在文章中,体现得不甚明显。基于此,为了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深层次挖掘,积极探究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文章讲述了一位老画家为了鼓励年轻人,而绘制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为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主题进行探究,对老画家舍己为人的精神进行探究,对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凝聚的生命意识进行探究。在探究文本主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生命产生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更好地体会其中蕴含的生命力量,实现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四)引导学生直面死亡,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无疑都是最宝贵的,也是极为脆弱的。针对当前高中生群体中存在的自杀现象,教师在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直面死亡,开展死亡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死亡,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等。例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语文知识学习之后,可以讲述仁人志士勇于流血、勇于牺牲的伟大事例,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品读、深入领悟,在无形中感受生命的伟大,积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五)拓展语文学习时空,采用多种形式加强生命教育

鉴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其教学资源比较丰富,教学活动并不局限于课堂内,课外活动也是重要的教育途径。尤其在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同时,教师应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开展多形式、有创造性的生命教育。一方面,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优秀著作时感悟生命的价值,完成生命教育的渗透;另一方面,利用辩论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生命观展开辩论,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对生命形成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逐渐形成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最后,在语文课堂上的生命教育中,还可结合新闻媒体教育,引导学生观察一些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关注时事、新闻的同时,对生命进行思考,逐渐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结 语

综上所述,基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加强语文知识教学,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具体来说,教师可对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结合作者、文本主题、人物形象、语文活动等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意识高中语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