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舞蹈与岭南文化

2020-12-03

岭南音乐 2020年4期
关键词:广府岭南文化潮汕

一、岭南文化的特点

(一)岭南文化的发展

岭南早在13万年前,就有最早的人类马坝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我国商周时期,这里的原住民百越族就开始与商周进行贸易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岭南地区与当时的楚国、吴国、越国关系比较密切。

岭南在古代以农业为主,岭南水稻种植历史要早于中原地区,除了水稻,也因为气候原因,岭南有丰富的水资源,因而养鱼、种植水果、养蚕都是岭南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构成因素。

由于岭南接受汉文化比较晚,在古代,这里一直被称为“化外之地”“瘴疠之地”,在中原人眼里,他们是“刀耕火种”的落后之邦。一直到唐宋朝,岭南还是犯人流放之地。

岭南文化的发展从战国时开始,随着中原的战争频发,很多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岭南地区。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也曾派兵南征南越,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中原文化逐渐传入到岭南地区。唐朝开元年间,张九龄主持修建了大庾岭新道,使岭南和中原地区的联系更加频繁。

因为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更适合农业,古代北方战乱中,中原人纷纷南迁,来岭南从事农业耕作,将中原的文化也带到了岭南,这就是客家文化。

而我国古代将贬官流放到岭南,也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被流放的文人有刘禹锡、韩愈、柳宗元、苏轼、秦观、寇准等人。

明朝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到海上,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由此,岭南文化既有汉文化,也有当地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主要是欧洲的基督教文化。

(二)岭南文化的特点

受历史发展的影响,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在本质上还存在差别。岭南文化中,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比中原晚,因而在生活中,岭南人没有中原人那种传统的先国后家思想;由于岭南气候特点,很少有大旱大涝的自然灾害对农业产生影响,人们的忧患意识也比中原薄弱。在中原文化中,人们受儒家思想影响,更注重对理想的追求,将精神生活放在首位;而岭南文化中更加注重生活享受,重感觉轻理性,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利益,没有中原文化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而是平民化思想为主。

广州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很早就成为商业中心,经商成为岭南人民重要的经济活动。他们意识里没有“士农工商”的观念,不觉得经商的地位比读书、农业和工业低贱,因此更讲究务实性。这种讲究实用,不空想的思维方式也是岭南文化的特征之一。

岭南地处沿海,又是最早的港口,因而更容易接受外来事物。从历史渊源来看,岭南文化是百越文化、移民文化和侨民文化组成的,所以岭南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二、岭南文化的组成

岭南文化的组成主要有传统的汉文化,以及本土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这些文化中,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融合,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它们的共性体现在共同使用汉字上;不同方言、饮食、信仰是不同文化独立性的体现。

(一)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是以广州为中心形成的文化,也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文化,是最初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越族留下的。从当地发现的青铜器可以看出,百越族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自己铸造的青铜器,历史比中原晚一些。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才正式成为中国领土。

广府文化最具特点的就是粤语,粤语是百越族的古老语。秦朝之后,不断有移民从中原来到岭南,也有被流放的人来此,他们将中原的古老语言带到这里,和当地语言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粤语,粤语中至今还保留着中古音和古四声。后来随着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粤语中还吸收了部分外来语。目前,粤语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不仅是广府文化的象征,还是岭南文化的象征。由粤语派生的粤剧和粤语歌曲至今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象征。

广府文化中的粤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煲汤”“靓汤”都来源于广府文化,成为“美食”的代名词,在制作上还保持古老的特色。在节庆方面,广府文化中的春节前“行花街”,以及“波罗诞”“何仙姑诞”等都是广府文化特有的现象。

广府文化既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又有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因此成为岭南文化的象征。

(二)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是产生于今天广东潮州、汕头、揭阳一带的文化,虽然同属于岭南地区,但潮汕文化和广府文化不同,广府文化是古老的百越族流传下来的文化,而潮汕文化中的土著文化成分很少,更多的是汉文化。

潮汕文化主要表现在语言、音乐、戏剧、风俗、饮食等多方面。

潮汕方言的特点是每个字都有八音,还有丰富的谚语。潮剧的产生就是以潮州方言为基础。

潮州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表现喜气为主要特点,有锣鼓乐、弦乐等组成,分为潮州笛套曲和庙堂音乐。

在民俗文化中,潮州有自己的宗教节日,有妈祖、太阴娘信仰以及各地的“迎老爷”活动。

在饮食文化方面,最著名的就是潮州功夫茶了。

“英歌舞”也是潮州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个大型歌舞已经有三百年历史。它来源于古老的祈雨仪式,结合了古代的“傩舞”形式,后来发展成独有的综合舞蹈。

(三)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创造和吸收的文化形式,而客家人指的是古代中原地区汉族人南迁后,与岭南地区土著人和少数民族繁衍的后代。客家文化是中原汉文化和岭南地区文化混合后的产物,在本质上是汉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与岭南当地文化的融合,因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汉文化,也不同于潮汕文化和广府文化的新兴文化。

客家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建筑等不同方面。

客家语言是中原话和粤语的结合,目前已经没有多少普通话的成分,反而更接近粤语。由客家方言派生出客家戏和客家山歌。

岭南舞蹈

岭南传统的民间舞蹈和岭南文化一样,具有兼容性和多元化特点。岭南舞蹈具有汉族传统,还有来自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中的传统舞蹈。

客家的风俗和节日,大多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古老的节日,还被客家保留着,像唐朝宋时期的“中元节”,本来是汉族传统节日,但目前汉族人很少过,客家人却当成了重要节日。连古代男女成年的“冠礼”和“及笄”礼仪也保存着。

客家文化中还有特有的舞蹈形式,赣南采茶戏中“矮子功”“单袖筒”和“扇子花”就来源于客家舞中的经典动作。

我国传统的“麒麟舞”也被客家人带到了岭南,成为岭南舞蹈文化中的传统节目。目前和客家凉帽、龙岗舞龙成为岭南客家文化的代表。

客家的建筑文化也很著名,以福建土楼为代表的“围屋”是客家建筑的重要标志。[1]

三、岭南传统舞蹈的文化特色

岭南传统的民间舞蹈和岭南文化一样,具有兼容性和多元化特点。岭南舞蹈具有汉族传统,还有来自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中的传统舞蹈。

(一)岭南麒麟舞

岭南传统舞蹈很多和传统中的宗教祭祀相关,像狮子舞就是从古老的驱邪活动发展而来的,今天无论是岭南还是其他地区,狮子舞都是作为喜庆助兴表演的。虽然形式上做了保留,但意义已经改变。

岭南传统舞蹈中还有麒麟舞表演,麒麟是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与凤、龟、龙并称“四灵”。一直以来,麒麟舞都是作为宫廷庆典专用。南明灭亡后,宫中掌管公众麒麟表演的文林郎冯玮归隐故里,将宫中的麒麟舞道具带回河南睢县,麒麟舞才开始从宫廷走入民间。虽然麒麟舞兴起于河南睢县,但却在广东发展,是由明末清初的客家人南迁带到岭南的。

麒麟舞表演其实是美术、舞蹈、杂技、音乐等多种艺术的结合。首先,需要用竹木做成骨架,再用纸绘成麒麟的外形。麒麟和龙一样,是图腾形式,它由龙头、鹿身、马蹄、牛尾组合而成,身上是五彩麟甲。需要两个青年掌握头部和尾部进行表演。由于麒麟都是身长四五米,在表演时需要举头和尾部的青年踩在高跷上,根据音乐节奏做出腾挪旋转的动作,是将杂技功夫运用到表演中。每次表演,需要一雄一雌两只麒麟成对进行表演。

麒麟舞蹈表演形式是“训麒麟”,需要有人进行对白,这个人就是表演中的大头娃娃,麒麟要顺着大头娃娃的手势进行站立、蹲伏、快乐或者愤怒的表演。麒麟时而凌空跃起,时而又匍匐在地。表演者加上乐队伴奏,一场麒麟舞要有二十人才能进行“套路”表演。乐队伴奏都是传统的锣鼓、唢呐。

麒麟表演具有气势恢宏、威风凛凛的场面感,大头娃娃在表演中,常常将生活细节融入表演中,因而麒麟舞具有诙谐幽默的效果。[2]

(二)潮汕英歌舞

英歌舞是潮汕文化中的传统舞蹈,场面比麒麟舞更加恢弘。英歌舞是将古代祈雨的傩舞和秧歌结合而成的。表演者有108人,都要带上面具进行表演,表现的内容和水浒有关,一种是梁山好汉为了营救卢俊义,化妆前去攻打大名府;另一种是梁山好汉化妆成老百姓,劫法场救宋江。表演时,每个人都要手持两根二尺长的圆木棒,号称“英歌棒”。

英歌舞表演分为前棚、中棚和后棚。

前棚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需要108人组成对阵,小型需要24人或者36人组成。最前面的要带上髯口,化妆成李逵和杨志,黑色胡须的是李逵,红色的是杨志。鲁智深和武松是和尚打扮,孙二娘、顾大嫂是男扮女装的。还需要有人扮演时迁,手拿长蛇,穿梭在队伍中调整队形。队伍中的其他人需要敲击手中的木棒,伴随着锣鼓的节奏进行舞蹈动作。

中棚主要表演用民间趣闻加工的小品,有佛教类、生活类等13个小品。

后棚是英歌队的后头部队,表现的是起义队伍的增大,表演者要手持刀枪棒等武器。这个方阵人数不多,24到36个,主要是保持队形。表演特点是需要进行武术表演,对打、散打穿插进行。

节目结尾是有人扮成官员,骑在布马上,与和尚对打,最后被打败。

英歌舞作为潮汕文化中的代表,是将祭祀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也是岭南文化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3]

(三)客家舞蹈的“三绝”

客家舞蹈中的“矮子功”“单袖筒”和“扇子花”是客家舞蹈动作的“三绝”,这些动作利用传统道具和杂技艺术让客家舞完美体现出中国传统特色。

矮子功由舞蹈表演中的男性担任,在表演中有高桩、中桩和矮桩之分,需要利用半屈膝或者屈膝蹲身的动作来表演行走、上山、下坡的动作,同时右手还要舞扇子,左手甩水袖。

单袖筒和普通水袖不同,是左手的水袖加长,需要在表演中进行甩、卷、抛、抖、绕、拖等二十多个动作。

扇子花是利用扇子舞动,时而举起,时而摇动,动作达到三十多个。

矮子功、单袖筒和扇子花不是三种单独表演方式,而是聚于一身的表演。男性半蹲在地上表演矮子功的同时,左手表演单袖筒,右手表演扇子花。

岭南传统舞蹈都是来源于古老的祭祀,无论是道具、音乐还是表演形式都具备中国传统色彩。客家舞蹈动作对我国地方戏剧的表演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舞蹈和岭南文化一样具有兼容性和务实性,都是在发展中吸收了其他文化形式后,将原本庄严的祭祀活动演变为娱乐活动。[4]

四、岭南当代舞蹈特色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一方面进行了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岭南文化特征,创作了一批具有岭南文化特征的新舞蹈。

(一)岭南舞蹈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对传统舞蹈的发掘,除了保持著名的麒麟舞、狮舞、英歌舞等形式外,还对传统的“五马巡城舞”和“三灶鹤舞”进行了发掘和改编,让这两种古老的民族舞蹈以现代面目呈现在大众面前。

最近几年,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舞蹈创作,将岭南文化元素融入在舞蹈中,这些元素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

在新创作的舞蹈方面,根据广府美食文化编排的《老火靓汤》,用舞蹈手法来表现煲汤的过程,作为舞蹈是一种创新,但又符合广府文化中的务实性。而美食中的煲汤是广府文化的象征之一。

大型歌舞剧《岭南行走》的压轴部分也是表现广府文化中的美食部分,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筷子和茶杯有节奏地敲击,大呼“上梅菜扣肉”。

骑楼和西关大屋是广府建筑文化的象征,根据这个编出的舞蹈《骑楼风情》表现的就是建筑文化。

自梳女是潮汕文化中的婚姻习俗,很多潮汕女性为了自立,前往南洋谋生,终生不婚。自梳女有的是为生活所迫,有的是追求婚姻自主。舞蹈《自梳离别伤》就是通过一个女孩逃婚成为自梳女时,与母亲的离别情。

潮汕文化中的功夫茶也成为舞蹈表现的对象,《潮汕那壶茶》《功夫茶》《擂咸茶》都是利用舞蹈来表现茶文化的。

以客家文化为背景创作的舞蹈有《大围屋》,表现了主人公雪娘、梅子和天树之间的爱情纠葛,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另一部表现客家文化的舞剧是《土楼神韵》,以福建客家土楼为背景,表现了客家人造土楼的艰苦创业精神。

在这些舞蹈中,无论是煲汤、骑楼、自梳女、功夫茶,还是围屋,都有深刻的地域文化烙印。而这些舞蹈动作中,又融合了英歌舞、客家舞的经典动作,成为传承岭南文化的舞蹈艺术。[5]

(二)岭南现代舞蹈的审美

在新创作的表现岭南文化的舞蹈中,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审美特点。

第一是姿态美,在《西关小姐》中,舞蹈人物具有婀娜多姿、轻柔细腻的形态美;《水乡晨韵》用活泼俏皮的舞蹈动作表现了潮汕女孩在海边劳动的场面。《稻草香》利用模仿劳动动作的方式来体现客家姑娘的神韵。舞蹈中的女性体现出来的都是水一般的柔情,火一般的热情,将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都通过舞姿表现出来。

第二是音乐美,舞蹈《雨打芭蕉》《彩云追月》就是利用广东音乐《雨打芭蕉》和《彩云追月》创作的,《西关小姐》和《客家风情》的音乐也是采用传统的广东音乐,具有优美、轻盈而又积极向上的特点,背景音乐也让人联想到传统的岭南文化。

第三是意境美,新创作的舞蹈背景都是小桥流水、缕缕炊烟,还将岭南的芭蕉叶融入到意境中,西关大屋、围屋也成为舞台背景。

第四是色调暖,岭南具有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是岭南的气候象征,因此在舞蹈中,采用的色调都是以暖色为主,无论是服装、头饰还是受众的道具,都是以红、黄、蓝、绿为主,体现了岭南热带气候的特点。

第五是故事温馨,无论是小型舞蹈《西关小姐》,还是大型的《大围屋》,表现的都是暖心的故事。《摇啊摇》表现的是水上摇撸的父女俩,父亲靠摇撸养大了女儿,女儿又靠摇撸养年迈的父亲,故事情节简单,却能够用温情打动人心。《大围屋》中,雪娘和天树是青梅竹马的恋人,但长大后的天树却爱上了畲族姑娘梅子。虽然雪娘最终和天树结婚了,但天树参军后,梅子生下了天树的儿子后,雪娘还是将儿子养大了。然后痴痴地等待已经战死的天树回家。

《大围屋》中不仅有大围屋这样的客家文化特征,还融合了客家文化中的传统民族道德文化,以及客家文化中民族大融合的特征。其中的女主角梅子是畲族姑娘,她和天树是真心相爱,可是天树有青梅竹马的未婚妻雪娘。她和天树没有成为名义上的夫妻,但她生的儿子却被雪娘视为己出。这里有民族传统形成的道德束缚,但没有民族隔阂,有的是传统美德和人间温暖。[6]

结语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舞蹈和岭南文化一样,具有兼容性和务实性。兼容性,是善于将古代宫廷祭祀和祈雨、娱乐等活动相联系,形成了今天的传统民俗形式,岭南舞蹈的兼容性还包括舞蹈形式,兼容了杂技、秧歌等艺术形式,每一个舞蹈都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综合艺术。

岭南舞蹈的务实性是和其他地区的舞蹈不同,其他地区舞蹈表现的是情感、思想,而岭南舞蹈无论是传统舞蹈,还是当代舞蹈,都是将生活情趣融入到舞蹈中,达到表现生活和娱乐的目的。

猜你喜欢

广府岭南文化潮汕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潮汕牛肉火锅
潮汕名食
——南瓜芋泥
舌尖上的潮汕美食
从“广府文化”的发展探索非遗传承的现实方法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广府庙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
《粤海风》与我的岭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