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齐国的征伐之权

2020-12-02荣敦宁

孙子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姜太公中华书局诸侯

荣敦宁

关键字:周天子 齐国 征伐之权

齐国是周王朝初建之时分封在东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齐国的始封之君是姜太公,其立国之初已在周王朝中拥有特殊的政治、军事地位和权力。《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①〔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45 页。按照周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即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是天子才能拥有的权力。周成王将天子拥有的征伐之权赐予齐国国君,足见齐国与周王室关系的密切。从此,齐国国君可以代表周天子讨伐有罪诸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正是因为齐国拥有周天子赐予的征伐之权,为齐地兵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一、周王朝为了巩固和强化对东方的统治,赐予齐国征伐之权

周王朝建立后,其统治并不稳固。周王朝原是商王朝的一个西部小国,却在八百多个诸侯、方国的帮助下,灭亡了自己的宗主国商王朝。灭商后,周公在对殷商遗民的训词中,仍自称“小国”,而称已灭亡的商王朝为“大国殷”“大邦殷”“天邑商”。在殷商故地,尤其是东方一带,仍然存在着强大的商朝残余力量。这些旧势力对新生的周王朝虎视眈眈,严重威胁周王朝的统治。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商故地,统率其遗民。周武王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在殷都旧地及周围一带,监视殷商遗民,以防止其反叛。灭商后第二年,周武王去世了。当时周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然而,管叔、蔡叔对周公摄政不满。于是,武庚见有机可乘,便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起兵叛乱,局势一时十分严重,对周王朝的统治造成了极大威胁。

面对武庚等势力的叛乱,周公旦迅速采取果断措施,亲率大军东征,“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①〔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71 页。。此次东征的范围非常大,声势达于江南。《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②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8 页。这也反映出此次叛乱范围之广,以及西周建立之初形势的严峻。周人以一个西部小国取代了宗主国商王朝而拥有天下,其力量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因而实行分封制,封疆建国以屏藩周室。特别是周王室的主要力量集中在西部,而殷商残部大都盘踞在东方。因此,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王室必须在东方建立一支能维护其统治的支柱力量。于是,周成王便赐给分封在东方齐国的姜太公征伐之权。

周成王为什么把征伐之权赐给姜太公而非其他人呢?首先,姜太公与周王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姜太公是周武王的岳父、周成王的外祖父,并且在灭商建周过程中立有大功。《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③〔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44、92 页。《诗经·大雅·大明》描述了姜太公在牧野之战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情景:“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 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④〔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44、92 页。因此,周武王分封的第一位功臣就是姜太公。《史记·周本纪》云:“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⑤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72~373 页。其次,姜太公本身来自东方,对东方的形势非常了解。《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据考证,其地在今山东日照一带。姜太公对殷商旧势力,以及东夷部落、方国的风土人情等各种情况非常了解,能够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再次,姜太公封齐建国后,很快在东方站稳了脚跟,巩固了政权。齐国初建之时,姜太公面临的形势也比较严峻、复杂。《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太公赶往齐地建国时,“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①〔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45 页。。为了迅速稳定局面,巩固新生的齐国,姜太公采取了一些非常措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营丘,使执而杀之,以为首诛。”②〔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41 页。姜太公认为,狂矞、华士兄弟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为诸侯做事,是自私自利,不为国家尽义务,扰乱了国家法纪,其行为完全是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新生的齐国,所以将其诛杀。《春秋繁露》记载,当时齐国的司寇营荡,“足恭小谨,巧言令色,听谒受赂,阿党不平,慢令急诛,诛杀无罪”。他表面上却劝说姜太公推行“仁义”,要求姜太公做到“爱人”“尊老”,并且向姜太公解释如何做到“爱人”“尊老”,称“爱人者,有子不食其力;尊老者,妻长而夫拜之”。姜太公揭露其本质说,“寡人欲以仁义治齐,今子以仁义乱齐,寡人立而诛之,以定齐国”③以上均见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70~371 页。。因此,果断地将其诛杀。通过这些非常措施,姜太公迅速消除了不稳定因素,安定了齐国,仅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便向周公“报政”。

姜太公在齐国推行的政策、措施,使齐国在立国之初就拥有强大的实力和十足的发展后劲。《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④〔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45、2462、1275 页。《史记·货殖列传》对齐国立国之初的发展盛况描述得十分形象:“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⑤〔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45、2462、1275 页。齐国这种强大的发展后劲,从立国之初周公对齐鲁两国的评价上也可以看出。《史记·鲁周公世家》云:“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⑥〔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45、2462、1275 页。这应该也是为什么周成王没有将征伐之权赐给与其关系更为密切的同姓鲁国而是外戚齐国的一个原因。

周成王赐给齐国征伐之权,让外祖父的齐国在军事方面代表周天子震慑东方,征伐违抗王室命令的诸侯、方国。同时,因为“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周天子也积极扶持与齐国同处东方的周公之子伯禽建立的鲁国,“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①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536~1537 页。,使鲁国具备了周王室的各种文物制度,让鲁国在文化方面代表周天子震慑东方,与齐国一同形成文武并重的局面,共同捍卫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国语·鲁语》记载的齐孝公一次讨伐鲁国的事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齐孝公讨伐鲁国,鲁国派展喜游说齐孝公。齐孝公问展喜,面对齐国大军,鲁国依靠什么而不惧怕。展喜回答道:“恃二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面对展喜的说辞,齐孝公理屈词穷,“乃许为平而还”②以上均见陈桐生译注:《国语》,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67 页。,不战而退。

二、“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是齐国征伐之权的行使范围,并不是齐国疆域的四至

要了解周天子赐给齐国征伐之权的行使范围,首先必须明确“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不是齐国封疆范围的四至。《孟子·万章下》记载北宫锜请教孟子周王朝的官爵、俸禄等级制度,孟子描述各种爵位封地大小时说:“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③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17 页。表明公、侯封国的土地纵横各一百里。《孟子·告子下》还记载了孟子描述齐鲁两国立国时的封地大小,其云:“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④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68 页。《孟子》明确说明,姜太公封齐建国时的疆域范围大约纵横一百里。姜太公封齐建国时的都城营丘在今临淄区,齐国初建时的封地大致为今临淄区、广饶县和博兴县一带,并没有达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这一范围。

姜太公之后的齐国国君先后是齐丁公、齐乙公、齐癸公、齐哀公。到了齐国的第五位国君齐哀公时代,齐国的疆域也没有东至大海,因为在当时齐国的东部,还有一个邻国纪国的存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①〔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46、1245、1246 页。齐胡公迁都的原因是齐哀公被纪侯谮杀,迁都目的自然是为了躲避纪国。纪国在齐国以东什么地方呢? 《括地志》记载:“故剧城在青州寿光县南三十一里,故纪国。”②〔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2 页。《齐乘》记载春秋纪国的位置是,“纪城,寿光南三十里,春秋之纪国”。刘敦愿、宋百川、刘伯勤三位先生注释为:“纪国故城遗址,位于寿光市纪台镇纪台村、黄孟庄、冯家庄周围。”③〔元〕于钦撰,刘敦愿、宋百川、刘伯勤校释:《齐乘校释》,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99 页。当时,纪国最西部的一个城邑酅邑(今临淄区皇城镇皇城村东南),距离齐都临淄仅18 里。纪国直到齐襄公(前698—前686年在位)时才被齐国灭亡。在齐国和纪国以东的今山东半岛一带,还存在一个莱国。莱国到了齐灵公(前581—前554年在位)时才被齐国灭亡,纳入齐国版图。在此之前,酅邑(今临淄区皇城镇皇城村东南)以东直至大海的土地,并不属于齐国。

到了齐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时期,为了取得周王室和诸侯列国的支持,争夺中原霸权,齐桓公与管仲返还了齐国过去侵占别国的土地,将自己的封疆保持在符合周礼规定的合法范围之内。《国语·齐语》记载,返还别国土地后,齐国合法领土疆域的四至,“南至于陶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酅”。陈桐生先生对其四至在今天的地点分别注为“陶阴:泰山之北。济:济水。河:黄河。纪酅:纪国酅邑,在今山东淄博东”④以上均见陈桐生译注:《国语》,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0 页。。因此,周天子分封给齐国的合法疆域并不符合“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的说法。所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不是齐国疆域的四至。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了当时周成王赐给姜太公征伐大权的原因——“管蔡作乱,淮夷畔周”。那么,周成王赐给姜太公征伐大权的目的,自然是要姜太公帮助周王室迅速平定“管蔡”“淮夷”的叛乱活动,协助周天子维护和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管蔡”是指分封在原商都朝歌周围一带的周朝宗室管叔和蔡叔。对于“淮夷”,《史记·正义》记载:“孔安国云:‘淮浦之夷,徐州之戎。’”⑤〔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46、1245、1246 页。管叔和蔡叔驻守的地方(在今河南北部一带),淮浦之夷和徐州之戎(聚居在淮河中下游地区的一个民族),从来不在齐国的疆域范围之内。周成王还明确指出,齐国征伐的对象包括“五侯九伯”。对于“五侯九伯”,《史记·集解》这样解释:“杜预曰:‘五等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讨其罪也。’”⑥〔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46、1245、1246 页。作为一个诸侯国的齐国,在其境内怎能存在“五等诸侯”和“九州之伯”呢?以上说明,“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这个范围只能是姜太公及其后世国君能够代表周天子行使征伐大权的范围四至。

《左传·僖公四年》云:“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楚国使臣以齐国在北方,楚国在南方,“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是问,管仲自然要回答齐军来到楚国国境的合法理由。怎么“风马牛不相及也”?早在周成王时就赐给我们齐国征伐之权,楚国就在齐国征伐之权的行使范围之内。楚国不向周王履行进贡包茅的法定义务,齐国自然要来兴师问罪,这是齐国的权力和职责所在。管仲不能用齐国疆域范围来回答楚国,因为楚国并不在齐国疆域范围之内,只能回答齐国征伐之权的行使范围。杨伯峻先生对“履”的注释也印证了这一点:“履,所践履之界,非指齐国疆土,乃指得以征伐之范围。”①以上均见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89~291 页。

通过楚成王承认错误并答应向周天子进贡,说明楚国承认自己的确在齐国“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征伐之权的行使范围之内。同时,证明这个范围四至并不是西至古黄河下游河道,南至今临朐县南部大岘山中段的古穆陵关,北至今河北盐山南部的古无棣沟(古称无棣水)。《史记·索隐》注释“穆陵”的位置在今湖北省境内:“旧说穆陵在会稽,非也。按:今淮南有故穆陵门,是楚之境。无棣在辽西孤竹。服虔以为太公受封境界所至,不然也,盖言其征伐所至之域也。”②〔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45 页。《水经注·淇水》注释“无棣”的位置在南北朝时期的辽西孤竹县(即今河北卢龙县一带):“京相璠曰:‘旧说无棣在辽西孤竹县。’”③〔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30 页。可见,“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是周王室赐予齐国行使征伐大权范围的四至,并不是齐国疆域的四至。齐桓公称霸的口号是“尊王攘夷”,“尊王攘夷”就必须维护、遵守周礼,其争霸活动就要在周天子赐予的征伐之权“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的范围之内。《国语·齐语》记载齐桓公行使其霸主权力的范围,“南征伐楚”,“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方舟设泭,乘桴济河,至于石枕。悬车束马,逾太行与辟耳之谿拘夏,西服流沙、西吴”。对于此处的“白狄”等地名,陈桐生先生注:“白狄,赤狄的别种,主要分布地在今陕北高原,少部分在山西西部。西河:白狄之西。石枕:晋国地名。太行:太行山。辟耳:山名。拘夏:辟耳山的一个险要溪谷。流沙、西吴:地名,在今甘肃省。”①以上均见陈桐生译注:《国语》,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1~263 页。由此可见,“西至河”不是黄河下游的河道,而是黄河上游的河道。因此,齐国征伐之权的行使范围“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是东至大海,西至今甘肃的黄河上游河道,南至今湖北一带,北至今河北东北部、辽宁西部一带。

三、周天子赐予齐国征伐之权,使得姜齐始终遵奉周天子,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和地位,并对齐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周天子赐予齐国征伐之权,齐国成为维护周朝统治的重要力量。周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还不稳固,齐国征伐之权的作用就表现得非常突出、明显。“三监之乱”发生后,姜太公长子吕伋领成王之命,随周公东征,在姜太公的响应下,最终将其平定。“三监之乱”平定后,周成王“命鲁侯禽父、齐侯伋迁庶殷于鲁”②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 页。;并且,在姜太公的帮助下,周成王还平定了薄姑等方国的叛乱。《晏子春秋》记载晏婴回忆齐丁公的事迹,“丁公伐曲城,胜之,止其财,出其民”。对于文中的“曲城”,汤化先生注云,“曲城,地名,在今山东掖县东北”③汤化译注:《晏子春秋》,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2~93 页。。掖县即今莱州市,当时这一带属于东夷莱人居住的地区。可见,西周建立后,姜太公父子对周王朝在东方统治的稳固起了很大作用。

《史记·楚世家》云:“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④〔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89 页。周成王的儿子周康王姬钊继位之初,齐丁公以周天子元舅的身份,继续辅佐周康王。《尚书·顾命》云:“越翼日,乙丑,王崩。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⑤金兆梓:《尚书诠释》,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66、367 页。对此,金兆梓先生注释云:“江声云:‘桓、毛官卑,不可径迎太子,故使引导齐侯往迎也。’理或然欤!盖齐侯系子钊之元舅。”⑥金兆梓:《尚书诠释》,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66、367 页。齐侯吕伋在周王室拥有重要地位,也像他的父亲姜太公那样为周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天子器重和信任。周康王分鲁、晋、卫、齐四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为朝臣的楚君熊绎无分。并且,鲁、晋、卫三国诸侯,均是周王室的姬姓同宗,只有齐国是异姓诸侯,足见齐国国君在周王朝内的地位之高。

周王朝统治稳固以后,齐国征伐之权的作用表现得就没有那么突出了。但是,由于齐国拥有征伐之权,使得与齐国一样拥有鱼盐之利的邻国纪国,感到了深深的威胁。因为齐国拥有征伐之权等政治、军事优势,在两国对当地鱼盐资源的争夺中,齐国必然处于上风。因此,在周夷王时,为了打击、削弱齐国,当时的纪国国君在周夷王面前说了当时齐国国君齐哀公的坏话,致使齐哀公被周夷王烹杀。齐哀公被烹杀后,齐哀公的异母弟齐胡公被立为国君,引起了齐哀公的同母弟姜山即后来的齐献公的不满,由此引发了齐国内部争夺国君之位的内乱,并使齐国国都两度迁徙。这场内乱持续了十多年,许多公室成员在这场内乱中被杀,严重削弱了齐国的国力。这场内乱还使齐、鲁两个东方大国在西周后期出现了“鲁强齐弱”的局面,这一局面直到齐桓公称霸时才被改变。

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仅存“天下共主”的虚名。一些诸侯势力不断坐大,诸侯之间相互侵争,局势混乱。周围游牧民族也趁机入侵,中原列国多受其害。周天子既无力自保,又无力抗拒外族入侵。在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齐国的后世国君并没有因周夷王烹杀齐哀公而对周王室不满,仍然一直遵奉周天子,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和地位。

在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之前,还出现了两位“春秋小霸”,一位是郑庄公,另一位便是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国语·郑语》云:“齐庄、僖于是乎小伯。”陈桐生先生注云:“小伯,小规模会盟诸侯。齐庄公时期,齐国走向强大。齐僖公多次主盟诸侯,先后征伐宋、郕、许、狄、鲁、郑等国,形成了小霸局面。”①陈桐生译注:《国语》,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81 页。按照周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郑庄公所以能够成为“春秋小霸”,是因为他是周王室的卿士,可以代表周天子行使征伐之权。如《左传·隐公九年》记载:“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②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5、143、162~163 页。然而,齐僖公不是周王室的卿士,也能够成为“小霸”,他的法理依据是什么呢?就是齐国拥有周天子赐予的征伐之权。齐僖公与郑国、鲁国以宋殇公不向周天子朝觐而伐宋,以郕国不听命于周天子而伐郕,有力维护了周礼设计的社会秩序和周王室的威严。

齐襄公在位期间,虽然荒淫无道,但他仍然非常遵奉周天子,并娶王姬(此王姬为周平王孙女)为夫人,继续维护周礼规定的列国秩序。如《左传·桓公十五年》记载:“许叔入于许。公会齐侯于艾,谋定许也。”③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5、143、162~163 页。即齐襄公和鲁桓公在艾地会见,谋划安定许国。鲁庄公六年(前688),齐襄公率领诸侯奉周庄王命令护送卫惠公回国复位。齐襄公甚至按照周礼,替与自己有“九世之仇”的敌国国君纪侯安葬了夫人。《左传·庄公四年》经文记载,“三月,纪伯姬卒……纪侯大去其国。六月乙丑,齐侯葬纪伯姬”。杨伯峻先生注:“三年纪季以酅入齐,此年纪侯亦大去其国,故齐侯为之葬伯姬。”①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62~163 页。齐襄公依照周礼行事,就是“尊王”,即遵奉周天子。

齐桓公即位后,也娶王姬为夫人(此王姬亦为周平王孙女)。他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和地位,平息诸侯之间的纷争,击退周围游牧民族的侵扰,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国语·齐语》记载齐桓公的功绩:“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使贡丝于周而反。荆州诸侯莫敢不来服。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与诸侯饰牲为载,以约誓于上下庶神,与诸侯戮力同心。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方舟设泭,乘桴济河,至于石枕。悬车束马,逾太行与辟耳之谿拘夏,西服流沙、西吴。南城于周,反胙于绛,岳滨诸侯莫敢不来服。而大朝诸侯于阳谷,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诸侯甲不解累,兵不解翳,弢无弓,服无矢。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②陈桐生译注:《国语》,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1~262 页。对于齐桓公和管仲的贡献,孔子称赞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③杨伯峻编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49、148 页。在礼乐制度开始出现崩坏的春秋初期,作为一位诸侯国君的齐桓公,能够做出这样大的功绩,并受到周天子的认可和诸侯列国的支持、拥护,依靠的不仅仅是强权和武力,更重要的还是周天子赐予的征伐之权。

在争霸过程中,齐桓公处处表现出对周天子的尊敬和对其权威的维护。如《史记·齐太公世家》云:“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桓公欲许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赐。”④〔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52、1253 页。不但齐桓公非常遵奉周天子,以管仲为代表的齐国大臣也非常遵奉周天子。《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三十八年 (前648):“齐使管仲平戎于周。周欲以上卿礼管仲,管仲顿首曰:‘臣陪臣,安敢!’三让,乃受下卿礼以见。”⑤〔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52、1253 页。正因为如此,孔子对齐国霸业的评价要远高于晋国。他说 “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⑥杨伯峻编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49、148 页。,谴责晋文公先“称霸”而后“尊王”,赞扬齐桓公先“尊王”而后“称霸”。齐桓公的霸业是由“尊王”而来,是行使周天子赐予的征伐之权,符合周礼设计的社会规范。可见,齐桓公称霸的法理依据,正是周天子赐予齐国的征伐之权。

到齐景公时,齐国仍然一如既往地遵奉周天子。《晏子春秋》记载了一件自姜太公至齐景公时,齐国一直尊周、尊王的事情。其云:“景公新成柏寝之室,使师开鼓琴。师开左抚宫,右弹商,曰:‘室夕。’公曰:‘何以知之?’师开对曰:‘东方之声薄,西方之声扬。’公召大匠,曰:‘立室何为夕?’大匠曰:‘立室以宫矩为之。’于是召司空,曰:‘立宫何为夕?’司空曰:‘立宫以城矩为之。’明日,晏子朝,公曰:‘先君太公以营丘之封立城,曷为夕?’晏子对曰:‘古之立国者,南望南斗,北戴枢星,彼安有朝夕哉!然而以今之夕者,周之建国,国之西方,以尊周也。’公蹴然曰:‘古之臣乎!’”①汤化译注:《晏子春秋》,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90~391 页。

四、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分封制的瓦解,齐国的征伐之权也逐渐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平王东迁以后,随着周天子的式微,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因为拥有周天子赐予的征伐之权,在春秋五霸中,只有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是依靠法理依据通过正常程序(进行征伐)取得的。自晋文公以后的霸主,都是首先通过武力取得霸权,然后再由周天子追认。到春秋后期,不仅“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为历史,“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也被“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所取代。甚至在“周礼尽在鲁矣”的鲁国,竟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象。当时,在拥有征伐之权的齐国,则出现了“吕氏主祀,田氏主政”的局面。在当时的霸主晋国,也出现了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的情形。

《史记·晋世家》记载:“出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②〔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84 页。可见,到了春秋后期,霸主晋国内部出现了问题,晋国国君仍求助于齐国,其原因就是齐国拥有周天子赐予的征伐之权,有责任去讨伐破坏周礼的不法行为。周威烈王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前405—前404年),拥有征伐之权的齐国发生内乱。齐国大夫田会在廪丘( 今山东郓城西北)反叛,并向实际已经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求援。三家取得周天子的允许,组成联军,一路攻入齐国长城以内。《竹书纪年》云:“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我师伐齐,入长垣。”③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 页。此战耗时两年,其结局是韩、赵、魏三家,“东胜齐于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①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72 页。。齐康公被联军俘虏,韩、赵、魏三家大夫携拥有征伐之权的齐国国君齐康公一起去朝见周天子,用武力迫使拥有征伐之权的齐国国君,给他们向周天子说情,请求周天子册封其为诸侯。在拥有征伐之权的齐国国君的帮助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瓜分晋国的三个大夫魏斯、赵籍、韩虔,被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就是从“三家分晋”这一事件开始编写的,并将其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因为在此事件中,周威烈王命三个瓜分晋国的大夫去讨伐拥有征伐之权的齐国,这三家大夫又因拥有征伐之权的齐国国君齐康公的帮助而被周天子分封为诸侯。赵、魏、韩三家大夫对晋国公室的反叛本该受到周天子和拥有征伐之权齐国的严厉谴责和讨伐,而齐康公却支持了三家的反叛,周威烈王又承认了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的合法性。周威烈王和齐康公的行为,无疑是对赵、魏、韩三家分晋这一严重违背周礼行为的支持,严重破坏了周礼,损害了周王室的威信,让天下诸侯非常寒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批评周威烈王自坏纲纪:“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②〔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第一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6 页。从此,周王室的支持者越来越少,号召力也越来越弱,周礼设计的社会秩序也被破坏殆尽。此后,以争霸战争为特点的春秋时代结束,以兼并战争为特点的战国时代开始了,“尊王攘夷”成为历史,齐国的征伐之权也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公元前386年,在魏文侯的帮助下,齐国大夫田和正式被周安王册封为齐侯,拥有征伐之权的姜齐也被田齐所取代。

五、齐国拥有周天子赐予的征伐之权,为齐地兵学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因为周天子赐给齐国拥有征伐之权,在西周建立之初和春秋时期,为了巩固和捍卫周王朝的统治,维护周礼设计的社会秩序,齐国不但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还要为制止违背周礼的不法行为而进行对外战争,使得齐国出现了浓厚的兵学文化氛围。在齐国,不但出现了姜太公、齐丁公、齐桓公、管仲、王子成父、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田忌、田单等一大批军事家,还涌现出《六韬》《管子》《司马穰苴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子晚子》《三略》等一大批军事著作。因为齐国拥有征伐之权这一有利条件,推动齐国成为先秦时代中国兵学最为兴盛的地域,对中国兵学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北宋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诏令刊行《武经七书》,并颁为武学必修课程,是为中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其后历元、明、清不改,集中代表了我国古代兵学的最高水平,而被列为《武经七书》的七部武学经典,其中有四部出自齐地。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隋书·经籍志》云,“《太公六韬》五卷,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①〔唐〕魏征:《隋书》(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80 页。。周文王师姜望就是齐国的开国之君姜太公。②〔东汉〕班固:《汉书》(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68、1385、1368~1369 页。《汉书·艺文志》记载:“《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汉书·艺文志》又云:“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省伊尹、太公……”③〔东汉〕班固:《汉书》(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68、1385、1368~1369 页。可见,《太公》中包含有关军事的内容。据考证,《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兵》就是《六韬》。《六韬》通过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又以战略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北宋元丰三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管仲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管子》一书中。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筦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注:“师古曰:‘筦读与管同。’”④〔东汉〕班固:《汉书》(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68、1385、1368~1369 页。今本实存七十六篇,其内容较为庞杂,会集了道、名、法等家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和农业等知识。就篇目而言,《七法》《兵法》等篇专门论述兵法,《牧民》《形势》等篇讲霸政法术,与兵法和兵学有着密切关系,《地图》《参患》《制分》《小问》《禁藏》《轻重甲》等篇均存在兵法和兵学的内容。孔子曾高度赞扬管仲的政治、军事智慧:“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⑤杨伯峻编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49 页。

《司马穰苴兵法》,又称《司马法》《军礼司马法》《古司马兵法》,《武经七书》之一。根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裔,曾率齐军击退晋、燕两国的进攻,因功被齐景公封为大司马。到战国时,“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①〔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17、1724 页。。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②〔东汉〕班固:《汉书》(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56、1384、1384~1385 页。。可惜的是,大部分后来遗失了,现只存五篇。该书较多地辑存了春秋以前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东汉以后,《司马穰苴兵法》被奉为兵学权威著作,北宋元丰三年被列为《武学七书》之一。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作者孙武,齐国乐安人,曾在吴国为将,辅佐吴王阖闾取得了破楚入郢之战的重大胜利。《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一直享有“兵学圣典”“百世谈兵之祖”“世界第一兵书”的美誉。《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③〔东汉〕班固:《汉书》(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56、1384、1384~1385 页。它系统总结了我国春秋时代及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战争指导原则,其中一些著名论断,至今仍是不可违背的军事规律。《孙子兵法》标志着中国古典军事思想体系的诞生。太史公司马迁称赞《孙子兵法》:“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④〔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17、1724 页。唐太宗称赞云:“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⑤骈宇骞、李解民、盛冬铃等译注:《武经七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59 页。北宋元丰三年,《孙子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首位。到了明朝,兵学家茅元仪对《孙子兵法》的评价更高:“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是记述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军事思想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记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注:“师古曰:‘孙膑’。”⑥〔东汉〕班固:《汉书》(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56、1384、1384~1385 页。《孙膑兵法》后来亡佚,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汉墓重新出土。经整理,出土的《孙膑兵法》为三十篇,虽非全貌,但也集中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孙膑兵法》总结了战国中期及以前的战争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共同成为“孙氏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相传为黄石公所著。《隋书·经籍志》记载,“《黄石公三略》三卷,下邳神人撰,成氏注”⑦〔唐〕魏征:《隋书》(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81 页。,将《三略》作者黄石公称为“下邳神人”。下邳在战国时代属于齐国,齐威王曾封邹忌于下邳。《史记·留侯张良世家》记载,黄石公在下邳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后对张良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⑧〔西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626 页。《括地志》云:“东阿县:谷城山一名黄山,在济州东阿县东。济州,故济北郡。孔文祥云黄石公状须眉皆白,杖丹黎,履赤舄。”①〔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5 页。东阿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可见,黄石公也为齐地之人,《三略》也是出自齐地的兵学著作。在北宋元丰三年,《三略》也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汉书·艺文志》还记载了一部名为“子晚子”的齐国兵书,“《子晚子》三十五篇。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②〔东汉〕班固撰:《汉书》(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75 页。。《子晚子》一书现在已经亡佚,其内容我们已经不能知晓,但其书名在《汉书·艺文志》中的存在,仍然凸显了齐国兵学文化的发达与繁荣。齐国兵学文化的发达与繁荣,其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就是齐国拥有周天子赐予的征伐之权。

猜你喜欢

姜太公中华书局诸侯
五张羊皮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覆水难收
烽火戏诸侯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钓鱼新传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