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2020-11-29钟宛儒张侠江婉仪毕翠玲

智慧健康 2020年29期
关键词:致残率组间死亡率

钟宛儒,张侠,江婉仪,毕翠玲

(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850)

0 引言

脑卒中为内科常见急危症,是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可合并有意识障碍,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均较高,预后较差。研究显示[1],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150 万人,其中有70%~80%存活者留有残疾或其他后遗症。脑卒中发病急骤,患者在院外往往不能获得有效治疗,给予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尽早干预疾病,有效降低其致残率、死亡率,对该病患者意义重大。相关研究表明[2],发病后6h 内为抢救脑卒中患者的最佳时机,这一时期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本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在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之间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之后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急救护理与院前急救护理,主要评价院前急救护理对抢救效果的影响,现在对其各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50 例急救中心接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其急救时间均为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其临床诊断均与脑卒中诊断标准(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相符[3],并经MRI 或颅脑CT 证实,临床表现为猝然昏迷、突然口眼歪斜、智力障碍、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等,排除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按照接诊日期单双日分组,单日为对照组(n=25),其中有男性15 例,女性10 例;患者年龄在40-82 岁。平均(50.25±3.56)岁;发病时间为5-90 min,平均为(25.2±3.8)min;双日为观察组(n=25),其中有男性16 例,女性9 例;患者年龄为42-80 岁,平均(50.31±3.82)岁;发病时间为6-80 min,平均为(24.8±3.7)min。2 组急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对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到120 即到抢救现场实施急救,简单判断患者病情,实施呼吸道处理、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对症治疗,经上述处理后将其转运到医院,入院后进行详细检查。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在出诊途中即作出快速反应,做好观察工作,接通120后立即到现场,要求接电话后1min 内即派出车辆,最长不能超出5min。根据病史对脑卒中进行初步判断,在电话中即作出初步就诊与指导,叮嘱患者停止所有活动,取平卧位并保持向一侧,将患者衣扣解开,以保持呼吸道畅通。护理人员在救护车上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询问患者情况,快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要求其保持患者静卧,并指导家属急救处理措施。救护车达到现场后,进一步观察患者病情,按照格拉斯昏迷指数(GCS)评估病情及危重情况,测量患者血压、血糖、呼吸等生命体征,检查其是否存在语言丧失、昏迷、肌力改变等现象,并评估其病情,初步确诊脑卒中,制定出详细相救计划。如GCS 评分达到8 分,则需转运至医院,如GCS 评分未至8 分,则可为其提供院前急救。对于GCS 评分未至8 分患者,如体征不稳定,可实施呼吸道急救护理,取其平卧位,松开衣襟、裤袋,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观察其脉搏、呼吸等体征,如有呼吸心跳暂停现象,应进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快速连接呼吸机。呼吸道处理工作完成后建立静脉通道;如颅内压升高,需静滴甘露醇以降低颅内压。如转运途中恢复意识,可抬高患者头部,如始终昏迷,可头偏向一侧,去枕平卧,以避免误吸。转运途中要固定好头部,监测生命体征,并给予输液、供氧等措施,司机保持平稳驾驶。途中护理人员要与急救中心联系,确保达到前将各项入院准备工作做好,救护车达到医院后,快速与接诊人员做好患者病情、生命体征与病史等情况的交接。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院外时间、院内急救时间、专科治疗时间,比较两组院前并发症与预后情况,对比两组致残率、死亡率。选择恰当时间为患者或家属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急救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满分为100 分,满意为90 分以上,基本满意在70~90 分之间,70 分以下为不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总数×100%=满意度[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 整合并处理,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描述,致残率、死亡率及患者患者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用百分数描述,P<0.05 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急救时间

观察组院外时间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院内急救时间、专科治疗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如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急救时间对比(,min)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急救时间对比(,min)

2.2 比较两组院前并发症及其预后

观察组呼吸不畅、神经功能后遗症与脑疝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资料差异显著,P<0.05,如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院前并发症及预后情况对比[n(%)]

2.3 比较两组致残率与死亡率

比较两组患者致残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资料差异明显,P<0.05,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资料差异明显,P<0.05,如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致残率与死亡率对比[n(%)]

2.4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资料差异明显,P<0.05,如表4。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脑卒中起病急骤、病情危重,诊断与抢救的及时度都关系到能否成功救治。医院接到120 电话后,立即安排车辆到达现场,途中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家属沟通,叮嘱其保持合理体位,确保呼吸畅通,以避免病情恶化[5-7]。车辆达到现场后立即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记录好发病时间、病史等情况,确保不会由于机体功能老化、其他并发症发生而误诊,贻误治疗时机,在监测患者病情时,应实施气道护理、血压护理、给氧护理等,建立静脉通道,避免发生昏厥、脑疝、呼吸障碍等并发症,转运过程中固定好患者头部与双手,达到医院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交接工作[8-10]。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院外急救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两组院内急救时间与专科治疗时间对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呼吸不畅、神经功能后遗症与脑疝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资料差异显著,P<0.05。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后,其致残率与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资料差异明显,P<0.05。在运送至医院途中对照组患者仅采取了少量急救处理,患者家属面对突发病情,由于缺少对脑卒中急救护理的常识,表现非常慌乱、无所适从,贻误了宝贵的急救时间。而观察组患者发病后,医院接到电话即在1min 内排除车辆,去往现场途中护理人员与家属联系,教会其体位护理与简单的处理措施,为抢救患者赢得了时间,同时观察组患者经院前急救后,其呼吸不畅、脑疝与神经功能后遗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均更低,提示脑卒中发生之后及时进行院前急救,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出现,这对降低患者致残率与死亡率均具有一定作用。

通过以上内容的描述可以看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可有效降低其致残率与死亡率,有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建议在临床抢救工作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致残率组间死亡率
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显著降低糖尿病死亡率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降低急性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影响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