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研究

2020-11-28孙媛媛

商情 2020年8期
关键词:新思考养成教育文化自信

孙媛媛

【摘要】养成教育是高校必不可少的育人环节,肩负着德育的重要任务。当前,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育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新时期“文化育人”理念还未真正落到实处。本文立足文化自信视域,从教育模式、教育资源、教育活动双方三个维度,对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文化自信 高职院校 养成教育 新思考

从古至今,养成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古代,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体现在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上,儒学经典也非常强调后天的道德养成。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强调立德树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品德教育也被摆在突出位置。养成教育是高校必不可少的育人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养成教育肩负着培养青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引导青年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提升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重要任务,其最终目标是目标是促进入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文化自信”思想与高校养成教育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场合表达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尤其在慶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将文化自信确定为“四个自信”之一,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和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思想的根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主体之一的大学生,正处在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巩固定型的关键时期,高校养成教育肩负着培养青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引导青年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提升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重要任务,“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对高校养成教育的成功开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丰富了高校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高校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通过养成教育带给学生精神食粮,而这种精神食粮必须是有益的、无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高校养成教育有着很多契合之处,如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修身自律的人生价值观,尤其是近代以来脱胎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中国革命文化,都应该成为青年学生优质精神食粮的基础来源。借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盛宴,能够极大的丰富高校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内涵,弥补高校人文素养、道德素质培育等养成教育的理论“短板”,既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又有利于实现新世纪“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为高校养成教育的开展进一步明确了发力方向

“文化自信其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体,文化自信既体现中国民族的底蕴特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耐力定力”。如果青年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不自觉、不自信、不自省,就不会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即便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也必定不会成为社会真正有用之才。高校应以”文化自信”思想为指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价值引领和发力方向,引导青年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艰苦奋斗的红色革命文化,弘扬独特鲜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当前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问题分析

深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基还未被高职院校养成教育体系充分吸收利用起来,导致当前高职院校养成教育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从文化认同角度看,学生深受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文化认同方面,高职院校学生深受西方文化冲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了解,不自信,甚至不认同现象普遍存在:推崇西方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文化,而对中国集体主义、利他主义文化不屑一顾,奉献意识淡化:热衷于西方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等,而对中国的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的节日十分淡泊;追捧西方的影视“大片”,不能辩证地、客观地评价其影视文化;在物质生活上,偏好西方的品位和品牌,而给国内的品牌贴上“低端”“保守”的标签。高职生这些种种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象的背后是价值观的迷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了解,是文化自信的缺失。

(二)从培养方式看,重专业学习,轻养成教育

有的高职院校急功近利,一味单纯追求就业率,在专业课程开发、专业知识传授、学生技能培训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在养成教育方面却能省则省,搞“夹生饭”,有的高职院校甚至忽视养成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单纯“就业至上”的教育理念使得就业工作与育人工作严重脱节,养成教育被“边缘化”。

这些事实让我们领悟到,高职院校要想真正提高办学质量和育入水平,在专业教育与养成教育两者之间搞“一手抓”的路子是行不通的,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从开展形式看,“以管代育”,重管理,轻育人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学生在自律性、自觉性、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任务要重于、难于本科院校。再加之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致使辅导员、专职班主任数量不足,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不能满足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师生配比。为了维持日常管理,很多高职院校采取“以管代育”的方法开展养成教育,单纯的行政管理成了维系正常秩序的重要手段。这种方式只看重了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忽略了对其品德修养培养和完善人格塑造,忽略了文化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大部分“以管代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缺少人生信仰,也缺少精神引领和文化沉淀。该方式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养成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路径新思考

(一)教育模式方面,极构建“以育为主,管、育结合”的文化育人新模式

“高职学生较之高一层次的本科高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高职学生智商不低但学习习惯相对较差:高职学生活泼好动但自控能力弱”。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当前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中不能缺少行政管理,但也不能只重行政管理,轻文化教育,更不能片面地“以管代育”,应积极构建“以育为主,管、育结合”的文化育人新模式。

1、建章立制要“刚柔并济”

单纯的行政规范管理不是养成教育,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提升育入水平的综合目标,要有严格的行政管理,更要有强大的精神引导力量,那就是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刻理解和吸收后所形成的文化自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建章立制要做到“刚柔并济”。所谓“刚”是指各类规章制度的设计要体现权威性、严格性、严肃性,给学生以“无规矩不成方圆”的硬约束:所谓“柔”是指管理当中坚持以生为本,秉承文化育人新理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给学生硬约束的同时加强人文感染与引导,根据院、系和专业实际,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髓,加强精神引导和价值引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此熏陶和感染学生。

2、重视环境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和舆论文化中来,做好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的建设工作;其次,要搞好物质文化建设,从校园布局、建筑装饰到设施安置都要体现体现文化育人色彩,让校园的每个地方都充满文化气息,以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各类学生组织的作用,借助多元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文化“活”起来,“动”起来,真正走进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二)教育资源方面,要深入挖掘和利用社会这一大资源库

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几乎每座城市都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渊源,几乎每一寸土地上都绽放着灿烂的文明与文化之花。以山东的几座历史名城为例,曲阜、济南、青岛等,这些资源正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最好素材。在交通与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教育已决不是难事,深入挖掘和利用社会这一大资源库,拓展养成教育的文化领域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品味营养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餐,从而建立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教育活动中,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兼顾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一名辅导员,笔者长期从事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工作,深刻感受到教師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教师的文化底蕴、综合素养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做好养成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应铭记“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八字箴言,不断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夯实文化底蕴,以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吸引和感染学生,以期更好的育人效果。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养成教育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与其日常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育方式,既要讲形式,更要重视内容。

总之,做好养成教育,高职院校任重而道远,应以“文化自信”思想为指导,加强探索,勇于开拓,积极实践,借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展养成教育,这对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反过来,在青年学生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必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沙明允,论中国古代的养成教育[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刘潇,高校养成教育论[J],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08期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8年7月2日

[4]郭建宁,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2018年02期

[5]郭航鸣,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特殊性及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07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课题编号YG15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思考养成教育文化自信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的新思考
基于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思考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