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改革及其意义

2020-11-28宋展云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作品的研读与教学,需要回归诗教传统,重视诗歌艺术感发力量,结合诗、书、画、乐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以及综合人文素养。古典诗歌教学,可以打造开放式课堂,综合应用网络以及文化考察等手段,增加课程趣味性及生动性。通过经典作品的研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指引富有诗意的人生。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诗教传统 经典品读 教学改革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诗教”传统,古典诗歌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在人文素养培育及人格塑造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现代以来,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等名著应运而生,成为重视诗歌艺术感发及情操培养的经典作品。然而,随着当代人文学科的分科日益细化,大学课堂中文学史的讲述成为课程重点,而经典诗歌作品的讲授有所减少,尤其是经典诗歌作品的现实感发意义的讨论与研究显得不够。当下的诗词大赛较为盛行,然而大多偏重诗歌记诵和吟诵,而作品内涵、艺术意蕴以及对于人生的指引价值等问题较少讨论。在目前重视通识教育的背景下,诗歌艺术感发与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研究现实意义深远,诗歌品赏与人文素养培育的教学改革也值得深入研究。如何在多维艺术视野下,调整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模式,启迪学生追求富有诗意的人生,颇值得探讨。

一.以经典诗歌为主,侧重“心赏”式的感发品读

目前,诸多学校强调通识教育,学生入学之后,先讲授文科基础课程,随后再强化专业培养。在人文学科中,以往专业的文学史和文化史授课内容和方式需要变通与改革,其中开设中国古典诗歌研读课尤为必要。一方面,就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言,经典诗歌作品的品读与欣赏,可以让其初步建立起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知识体系,对日后深入专业学习有所帮助。另一方面,经典诗歌作品的艺术品赏,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塑造优良人格品性以及提升文艺作品欣赏能力皆有益处。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有“心赏”的传统,所谓“心赏”,即要深刻感受到诗歌作品“感荡心灵”的情感力量,从而有理解之同情,思考现实人生。严羽品读《离骚》曰:“歌之抑扬,涕泪满襟”,读出诗中真味。《诗经》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阮籍《咏怀诗》曰:“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谢灵运诗曰:“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杜甫诗曰:“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国古典诗歌注重心灵的抒发,品读诗歌也要重视“心赏”。相关课程可以选取历代经典诗歌篇目,尤其侧重精选最美、最打动人心、最具诗味的作品,从主题辨析、意象解读、内韵品赏、情感表达、文学母题延续等几个层面,建构起“心赏”式的品读模式。如此,力求摆脱传统文学史和诗歌史重视“史”的阐释,而容易忽视本文品读、情感分析的不足,增强学生阅读经典诗作的感悟力和欣赏力。

笔者在讲授“古典诗歌欣赏”课程时,重视“诗”及“人”的选取,“人”为代表诗人,“诗”,则是最动人心魄的作品。近代胡怀深著有《中国八大诗人》,选取古代八位著名诗人,侃侃而谈,颇有己见。顾随《驼庵诗话》,更是字字珠玑,气象万千。近年来,一些诗歌赏鉴作品显示出多元化倾向,也侧重内心感发式品读。如莫砺锋先生的《莫砺锋诗话》,选取诸多话题,敞开心扉,与古诗及读者交流。如张定浩《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一书,品评先秦汉魏六朝诗歌,视野开阔,涉及诸多文艺话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又如黄晓丹的《诗人十四个》以春命题,围绕友情、孤独、离别等主题,体悟古今生命体验之同情。此皆一己之心赏,而为众人之同心。本课程讲授中,选取经典诗作,联系今人评赏,建构“心赏”式品读范式,古代作家、作品鲜活起来,课堂也变得有趣而生动。

二.文本、图像、音乐并茂,建立多维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门类息息相关。文字可以与图像互见,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蕴;音乐可以与诗歌互补,将诗歌的意味,以声音的形式再现。如《诗经》名物的讲授,可以参考日本学者细井徇的《诗经名物图解》,学生原本陌生的动植物,一下子變得栩栩如生,同时起到了“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作用。《楚辞》成为经典文本,后世出现不少屈原及其诗歌意象的画作,这对于理解诗歌意境和作家人格魅力很有帮助。图像方面,如明代萧云从所绘《离骚图》,有助于理解作家、作品形象。而且,《离骚》情感起伏跌宕,如何更好地理解其内在脉络与节奏?可以结合管平湖先生打谱演奏的《离骚》古琴曲,此曲共分十八段,情感脉络与《离骚》文本有其相似性又有变化。其中最后一段“临睨故乡”,很好地表现出屈原回望故乡、以死殉国的深深哀痛之情,此曲曲调哀婉深沉,与《离骚》原文相互印证、一起品味,可以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力与爱国情操。又如,明清时期的琴人热衷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艺术再现,将诗歌意境以古琴音乐的形式呈现,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结构、意蕴和情韵,琴曲本身也成为经典作品,值得聆听与品赏。[1]

课程讲授可以配以插图、音频材料,将单一的文本品读,变为诗、书、画、乐一体的涵咏品赏。笔者在讲授王维诗作时,联系唐代绘画史知识,让同学们更加真切地领会王维诗作的画面美。讲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则播放著名琴曲《阳关三叠》,请同学们思考为何此诗以及琴曲能够成为经典作品。有同学谈到:“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阳关三叠》缓缓地将我的思绪牵出去,不知道飘向哪里。泠泠琴音掩着淡淡的怅惘与叹息,一声一声流淌环绕,仿佛诉说着离别之意,却仍有克制,结尾余味无穷。”此类体会真切而动人。讲到李白《蜀道难》时,结合著名画作《明皇幸蜀图》,分析此类题材在绘画及文学作品上的共通性。多维艺术的熏染,可以增强学生的艺术品赏力,指引其感悟多样的人生境界,同时提升课堂效果及文化品味。

三.网络、课堂、师生互动,打造开放式教学模式

诗歌教学不一定完全在课堂上产生,相关教案也不一定全部由教师写定,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和经典点评引入课堂、在线讨论。在课程讲授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时分享与互动。讲到杜诗时,笔者将相关问题发至网络讨论区:“请思考梁启超为何称杜甫为情圣?”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切磋。有同学认为:“杜甫的情不是单讲某一种感情,而是大格局上的、多元化的情,所见之物都可以让他有感而发、情由心生。其他的还有如抨击官吏的黑暗、同情百姓的疾苦等等。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大致可以说是有极强的共情能力。”此类评点,有如灵光一闪,却弥足珍贵。让学生参与诗歌品读,可用微信朋友圈的形式与同学分享。同时,可以在线开通慕课,与网友互动,鼓励网友反馈并参与制作诗歌品赏课件,其中阅读诗歌的心得体会与精彩内容,也融入课堂或网络教学之中。

本课程在课堂讲授之余,不定期安排学生走近诗歌产生的文化场域,与诗歌产生地点、人文景观亲密接触,去感悟诗中景物,最直观地感受诗人情怀。选择性组织学生去南京六朝博物馆、王谢故居、桃叶渡,镇江昭明太子读书台、北固山,扬州古典园林、瓜洲古渡等地,体会诗歌产生的文化地理风情,加深理解诗歌内蕴。如此,将课堂延伸到教室之外,将固定的教学模式开放化、多元化。

四.回归诗教传统,指引现实人生

顾随先生说:“文学是人生的反映,吾人乃为人生而艺术。若仅为文学而文学,则力量薄弱。”[2]经典诗歌的研读与讲授,需要弘扬诗教精神,指引学生树立起富有诗意及人文关怀的人生观。

首先,回归经典,弘扬文化。古典诗歌作品,可以给人以美感,更可由此追溯中国文化的精髓。古典诗歌艺术和古代书画、中国哲学、古琴艺术等密切关联、息息相通,通过诗歌作品赏读,并以多维艺术视角贯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弘扬优良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有着切实意义。由此探寻古代诗教与当代文化传承的契合点,建立多维艺术的品赏模式,回归诗教传统,揭示诗歌作品的现实感发意义,指引学生阅读经典、传承文明。

其次,直面困境,引导人生。古代诗人能够坦然面对悲喜,敢于直面人生。如不断追寻美好的《诗经》,高洁爱国的屈原,固穷守节的陶渊明,悲天悯人的杜甫等。细细品读经典诗作,可以指引学生内心更加充盈,坦然面对未来。还要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诗意人生,人类命运和情感的表达、抒写古今具有共通性,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永恒的情感话题,培养优良的道德情操。

再者,树立情怀,走向未来。鉴古知今!阅读古典作品,可以回归历史语境,了解古代社会现实。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以及高尚情怀的塑造尤为重要。充满诗意、富于人情、敬畏自然、兼济天下,才能更好面对未来。我们需要挖掘经典诗人的人格典范意義。文学即人学,经典作品背后是高尚不屈的人格魅力,指引学生品读经典,树立优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立志做品学兼优的社会栋梁。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的研读与讲授,应该精选佳作,立足心赏,多维观照,指引现实。刘勰《文心雕龙》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3]读诗明心见志,古今同气。通过读诗,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承宝贵遗产,提升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让新生代大学生更有时代担当。

参考文献

[1]宋展云.陶渊明作品及其形象的多元接受[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9.23.

[2]顾随.驼庵诗话[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3]周勋初.文心雕龙解析[M].凤凰出版社,2015.107.

(作者介绍:宋展云,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博士后,南京大学文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文选》研究、《论语》研究、琴学研究等。出版专著《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编著《建安七子集注评》。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艺术百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