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荡口古镇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令人惊叹
——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荡口游览印象记(之一)

2020-11-28邹天杰

上海商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华氏钱穆

陆 炯 邹天杰

在无锡东南20多公里处,有一个湖泊,方圆8000多亩。湖面碧波荡漾,湖区风光绮丽,让人流连往返,她象上天掉落于此的一颗珍珠,变身为一汪水域,惠泽四方,浇灌着这里的万顷良田,使这块土地丰衣足食,富甲一方,也孕育了这方土地的千年文明,这方土地文脉流传,绵延不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方湖泊便是鹅湖。

鹅湖原名鹅真荡,这方土地处于鹅真荡的入口,所以这方丰饶的土地有了自己的大名:荡口!有了鹅湖的馈赠,千百年来荡口古镇世代繁荣,丰衣足食,富甲江南。

如今,荡口古镇已名闻遐耳,她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她以靓丽的风姿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荡口古镇除了她的明清古建筑群、小桥流水人家的保护和修复堪称经典之外,更令人惊叹的是古镇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

来到荡口古镇景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古牌楼,上面“荡口”二字,是明代吴郡才子唐伯虎的手迹。牌楼另一面的“仁里义坊”四字,则是另一位才子文征明所书。唐伯虎、文征明他们和荡口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呢?荡口以华姓居多,千百年繁衍下来,华氏家族名人辈出,当时唐伯虎、文征明这些吴门才子与荡口的文化人华世桢、华夏私交甚密,常到荡口观景饮酒、吟诗酬唱,留下了很多的诗篇和墨宝。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被华氏子孙镌刻在石碑上,至今仍保存在华氏义庄内。

接下来,游客随着导游来到仁里义坊,仁里义坊两边有一幅对联是:荡口繁华,名乡长卷任风卷;鹅湖灵秀,古镇清流带韵流。“荡口繁华”中的“繁华”其实是个双关语,既是普通意义上的“繁华”,也暗指荡口华氏的繁荣。荡口的历史,几乎就是华氏家族的历史。

接着人们走上了一座精致玲珑的古桥。这座桥叫“千虑桥”,而前面花笑池边还有一座“一得榭”。这“千虑”“一得”,取自荡口华氏始迁祖华贞固的《虑得集》。贞固自幼好学,熟读诸子百家,曾被朝廷征为孝廉通经儒士。明代高攀龙为他的《虑得集》作序:“一举口而虑无与兴戎矣,一举足而虑无冥行矣,一举念而虑无非机矣,人之率然而动皆欲也,惕然而虑皆理也。欲动而虑止,则得失之分,而安危存亡治乱之机也。”可见古人做人非常讲究,时时刻刻想到自己做事是不是符合天理。

一得榭实际上是一座砖雕,这座历经六百多年的明代砖雕,历经风雨洗刷仍巍然屹立。砖雕上“源远流长”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见,向人们诉说着荡口的岁月沧桑。

砖雕上“源远流长”四个字,是荡口华氏始迁祖贞固手迹。两侧楹联:“逊其智 居其愚 惟虑其远 明诸心 守诸躬 故流诸长”,同样取自华贞固所著《虑得集》。

砖雕上有朱元璋的年号“洪武”字样,元末明初,朱元璋刚刚平定江山,百废待兴。华氏始迁祖华贞固一家结束了在船上躲避战乱的日子,从二十里之外的邻镇东亭迁居荡口。他为什么会选择荡口呢?因荡口是华贞固父亲华幼武的外婆家,华幼武眼光卓著,选择了这个地方。华家本来有良田万亩,但因为战乱都荒废了。华贞固带领族人在这里开垦荒地立足下来,华氏家族由此扎根壮大。所以说荡口的发展史也就是荡口华氏家族的发展史。

接着人们看到了一片开阔的水域,名叫花笑池。“花”是通华氏的“华”;“笑”,说的就是唐伯虎与秋香的“三笑姻缘”了。传统戏里唐伯虎点秋香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池水引自前面那条北仓河,北仓河是荡口的母亲河,全长1.2公里,它就像一条长长的项链,而花笑池就是这项链上一颗漂亮的坠子。

人们看到对面停靠的游船,那里是一个游船码头。所以游览荡口古镇不仅可以选择陆路,还可以选择水路,在船上感受一下荡口古镇的水文化。

游客们随着导游继续往前。除了水文化,荡口古镇还有“孝义”文化。在人们面前的这座春晖桥,因“春晖堂”而命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耳熟能详的诗句,充满了儒家文化的孝道精神。当年华幼武、华贞固父子在堠阳及荡口分别建造“春草轩”侍母,存续600多年的“春草轩”,堪称我国农村第一所家庭养老院,春晖堂则是其中的重要建筑。

接着人们来到了古镇非常热闹的一条小街——文昌路。这里汇集了荡口乃至江南地区的一些特产和小吃,像桂花糕、爆鱼、走油肉等等,人们饶有兴味地边走边看。

青白团子是荡口这里的人们清明前后必吃的一种糯米点心,有肉馅、芝麻馅、豆沙馅等多种馅料,青白两色,寓意清清白白做人。其中青团子是由手工打制的纯天然无污染的麦汁揉进糯米粉制成,散发着麦汁的阵阵清香。走油肉是挑选肥瘦相间的带皮方子肉在油锅内炸至金黄色,将肥肉中的油“走”掉,再用这边特有的烹制方式蒸制,走油肉入口软硬适中,口感肥而不腻。这道走油肉,是荡口百姓逢年过节餐桌上必备的一道美味佳肴,也经常是作为压轴大菜登场的。

接着人们看到了荡口古镇景区的全景图。荡口古镇是呈东西走向的窄长型景区,总面积超过300亩。刚才人们看到的古牌坊是荡口景区的北大门,而现在游客们是位于古镇最西面的文昌路,地图往下,就是荡口古镇核心的“一河两街”,“一河”即荡口的母亲河——北仓河,东西走向,上为仓河北街,古镇大部分文化景点都分布在北街上,所以文化气息比较浓重,下为仓河南街,南街是特色小吃街, 古镇东面则相对集中了住宿业态,很多精品客栈和民宿都在这边。

细数明清两朝,荡口一共出了25位进士,其中华氏22人,举人50多人,五品以上官员130多人,五品以下数百人。但是在明朝前期近100年间,荡口华氏在科举上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话说当年朱元璋的开国大将常遇春与张士诚的悍将莫天佑在荡口邻镇甘露镇酣战,荡口华氏积极为莫天佑提供粮草支援。朱元璋打了胜仗做了皇帝后,对华氏当年帮助张士诚耿耿于怀,断了华氏的科举之路。而华氏先祖为了平息此事,不受牵连,也立下家训不准子孙进京赶考。直到明朝中期才慢慢开禁,华氏子孙又开始崭露头角。

文昌路上的文昌桥是北仓河上唯一一座廊桥。江南地区多雨,人们可在此躲雨休息。登上文昌桥,西侧是一副绘有古镇美景的幕墙,惟妙惟肖的北仓河风光,既挡住了幕墙之外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光桥、老旧的管线、来往的车辆,也得到了视觉上的延伸。没想到这个无心之作,受到了媒体和游客的热议,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到文昌桥上走一走。转过身,这便是荡口的母亲河——北仓河。放眼望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一派江南景色。古镇景区主要就是围绕这一河两街打造,景点和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仓河北街。人们逛完北街的景点后,可以去南街品尝风味小吃。

荡口古镇的核心区面积为8.56公顷,而这条仓河北街全长大概1公里。现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一座古朴、典雅的石拱桥叫耕读桥。华氏始迁祖华贞固来到荡口以后,天晴的时候带领族人一起开垦荒地,雨天的时候就在家里读书修身养性,所谓晴耕雨读,耕读桥由此得名。耕读精神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精神,在商业文明还不发达的时候,中国人相信“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相信“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可见古人对于耕读的重视。现代社会,则把“耕”理解为实践,理解为“行”,这就不难发现,中国人相信“知行合一”,相信“实践出真知”,文化知识总要通过实践,学以致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能力与品格。

力学之父钱伟长

下面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一片民居是清代建筑。这组建筑原是华氏一分支的祠堂,民国时期,杰出科学家钱伟长曾租住在这里。钱伟长和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为我国“三钱”。钱伟长是邻镇鸿声七房桥人,离荡口不过五公里。因祖宅两次遭遇火灾,四岁就跟随叔叔钱穆及家人一起搬到了荡口。他的童年、少年时期都是在荡口度过,所以对荡口的感情非常深厚,每次回无锡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回到他的母校——荡口中心小学去看看。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2007年,钱伟长一共回荡口十四次。

七房桥钱家是后唐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的后代,一千多年以来,族内精英不断涌现。比如著名的“一门六院士”钱穆、钱伟长、钱易、钱俊瑞、钱临照、钱令希。

接着人们来到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庙宇关帝庙。关帝庙原名义盛庵,是由举人华祖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门前有座义盛桥,是北仓河上五座老桥之一,和义盛庵相呼应。上世纪关帝庙毁于火灾,在原址重建的关帝庙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门口有关羽的青石雕像,连同基座高约5.5米。为什么这里会有关帝庙呢?“仁义礼智信”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孟子尚义,在义利之辨中,孟子看到了“义”才是最大的利。荡口的孝义文化崇尚关羽的忠义。所以荡口人一向尊崇关羽。另外荡口历来水运发达,与外埠的商业往来密切,关帝是“武财神”,这关帝庙的香火自然就一直很旺盛。庙内设有伽蓝殿和三圣殿。

现在游客们所走的这座桥叫忠佑桥。荡口古镇现在共有桥梁28座,恢复了当时小桥流水的景象。桥下一条河当时叫做烧香浜(现名庙浜),那个时候,香客都是坐船来庙里烧香的,船就在这里靠岸。过了这座桥,有条栽满花树的紫屏路,向东连着近代科学的先行者、数学家华蘅芳的故居。这是一片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群,是华氏家族曾经的主要聚居地,这片建筑现在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游客们来到了华蘅芳故居。故居上方这块匾额,是由钱伟长于1998年题写的。华蘅芳是晚清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他曾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幕僚,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艘木质明轮蒸汽轮船“黄鹄”号,他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行者和传播者。故居一共有五进,分别为前厅、小厅、惇惠堂、荔雨轩以及行素轩。

近代科学家先行者华衡芳

西侧房间展示的是明代至近代荡口华氏名人的主要脉络。人们可以看到,老祖宗华幼武,他的两个儿子各为一个分支,华贞固这一支到了荡口,另外一支晴云支则主要居住在现在的无锡坊前镇,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就是晴云支的第二十八世孙。人们可以看到华贞固这一支:华贞固是荡口华氏始迁祖,正是他开创了荡口华氏一代基业。明代中叶华察,就是人们熟知的唐伯虎点秋香故事里的华太师(字鸿山),官居三品,曾被皇帝赐一品服出使过朝鲜。行文至此,笔者要更正一个谬误,华察曾经担任翰林院的史官,华太师实为华太史。文艺作品中唐伯虎所伴读的两个公子呆呆傻傻,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华太师的三个儿子都非常聪明,尤其是小儿子叔阳,二十多岁就中举做官了。华叔阳还是华氏家族中有名的大孝子,“割骨疗亲”的典故,说的就是叔阳割肉救父的故事。当然,人肉药引并没有救活华察,而华叔阳也英年早逝。另一支是山桂支。这一支的华燧,继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之后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改进了印刷质量,他的印本,成了当时的印刷精品。现今荡口是全国彩印之乡,是有一定的历史传承的。明代中期的华世桢,和吴门四才子私交甚密,留下不少酬唱之作,被华氏后人汇集成册,刻成了《澄观楼法帖》,部分被保存在了华氏义庄的碑廊内。同一时期华察的侄子华夏是一个大收藏家,人称“江东巨眼”。他的书房“真赏斋”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金石书画,很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华祖勤,就是明万历年间修建义盛庵的举人,义盛庵就是那座关帝庙。乾隆年间,华进思、华公弼父子创建华氏义庄,赡养族内穷乡亲,是现在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个义庄。到了晚清,被誉为“数学双星”的华蘅芳、华世芳兄弟声名显赫起来。华蘅芳的嗣子华子唯,是非常有名的书画家,女儿华璂是锡绣的创始人,她的绣作《卧在稻草上的雄鸡》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了金奖。晚清时期还有著名的琵琶艺术家华秋萍(字文彬),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十面埋伏》的琵琶曲谱就出自他之手,电影《十面埋伏》里章子怡那段长袖独舞,用的就是这个背景音乐。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也是这一族的佼佼者。华君武的父亲华裳吉、大伯华倩朔都是日本留学生,父亲留学回来后在杭州任药学教授,所以华君武出生在杭州,但是祖籍是荡口。华君武的大伯华倩朔,精通日语,归国后担任荡口果育学堂国文和音乐老师,是国学大师钱穆的老师。在日军占领荡口期间,日本军官向他请教中国的诗词绘画音乐艺术,华倩朔就警告日本学生不得破坏荡口的历史建筑,不得扰民。在钱穆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这本书中也提到,倩朔从苏州教学回来,一路船行穿镇而过,岸边站满了乡亲,瞩目凝视,鞠躬行礼。当时荡口尊师崇教之风盛行。华氏“三省”支的“忠烈公”华允诚忠贞不屈成为一代楷模。明清交替时,清军入关,满人做了皇帝,对汉人实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暴政,而华允诚抵死不从。讽刺的是,到了清朝中期政局稳定以后,清皇帝还反过来追记他为“忠烈公”,希望清人学习华允诚的忠贞不二。这一支还有华鸿模和华绎之。民国时期,华鸿模是荡口首富,财力可以和荣氏家族相敌。但是他又是位隐富,他把一生的积蓄都投在教育上,创办了果育学堂,也就是现在的荡口中心小学。他的孙子华绎之追随祖父的脚步,捐出自己的花园洋房创办学海中学,也就是现在的荡口中学。华绎之还是一位养蜂大王,他从西方引进了箱式养蜂法,大大提高了蜂蜜的产量。这两所学校泽被后世,成为百年名校。从这里走出了很多名人,有国学大师钱穆、力学之父钱伟长、人民音乐家王莘等。“财富不足为后世计,唯德可致绵远也”,本着这样的理念,华氏先人自明代以来修桥铺路,创办义庄,开办义学,造福一方百姓,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华蘅芳是少有的数学天才,自幼遍览中国数学经典。他很小就读《大学》,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熏染出来的科学家。1862年初,华蘅芳和他的忘年交好友徐寿应曾国藩之邀,进入安庆内军械所,从事机械制作的研究,合作制成蒸汽机。1865年,曾国藩会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并调华蘅芳、徐寿前往“建筑工厂安置机器”,次年制成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1867年,华蘅芳、徐寿开始与外国人合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翌年制造局内设翻译馆,主要用于译书,同时进行数学研究。并在格致书院执教十余年,参加院务管理工作;后来华蘅芳又到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担任教习;到张之洞在武昌举办的两湖书院、自强学堂讲授数学;晚年又回江南制造局的工艺学堂任数学教习。1898年回到家乡,在无锡竢实学堂任教。华蘅芳毕生致力于研究、著述、译书、授徒,敝衣粗食,不改其乐,官至四品,但非从政。他不慕荣利,穷约终身,在科技贫瘠的时代,为我国的科技建设与科学教育开拓了一条新路。

华衡芳故居前厅有两块匾额,一块是我国数学界泰斗吴文俊对华蘅芳一生的评价——“中国近代科学先行者”。下面一块是华蘅芳先生的亲孙女华嘏在爷爷的故居纪念馆落成开放时的亲笔题词,当时老太101岁。

华蘅芳的成功,离不开身边的良师益友,在华蘅芳的这些师友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无锡人徐寿。徐寿,我国近代科学先驱、化学家、兵工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从无锡到安庆,再到上海江南制造局、格致书院,两人默契合作,可谓一生挚友。可以这么说,华蘅芳和徐寿的相处时间,比和他的夫人多得多。华蘅芳的夫人邹佩兰是一代才女。邹佩兰的父亲邹鸣鹤曾任广西巡抚,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能诗善文,父亲早逝、夫妻聚少离多,使她的诗文充满了离愁别绪。“愿君勿惜修书纸,两字平安值万钱”,江南小镇,深宅大院,帘卷西风,寂寞花痩。华蘅芳事业上的得意,与之相对的,就是对家庭对妻子的忽视。加上五岁儿子的夭亡,给了邹佩兰极大的打击,虽然后来育有一女华璂,但终究抚慰不了她受伤的心灵。1873年她因病去世,年仅39岁。一段令人唏嘘的爱情,就此终结。

华衡芳故居主厅惇惠堂,主要布展了两块内容,左边是华蘅芳数学及科技翻译著作,其中的《地学浅释》和《金石识别》影响深远。鲁迅先生在回忆录中提到,他在南京矿物铁路学堂读书时曾将《地学浅释》这本书从头到尾抄了一遍,连同书上的100多幅插画也描摹了下来。这部书也启迪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代人。华蘅芳还致力于教育事业,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他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的第一任院长,此后历任天津、两湖、龙城、南菁等书院教席、院长,晚年退居家乡后曾任无锡竢实学堂(当今无锡名校连元街小学)的数学总教习。

另一侧展示的是我国第一艘机动轮船“黄鹄号”的模型,与实物比为1:13。“黄鹄号”由华蘅芳和徐寿共同设计制造。时值晚清政府腐朽没落,国力凋敝、列强入侵,在这内忧外患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洋务运动派,建立了安庆内军械所,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曾国藩的直接指挥下,华蘅芳与徐寿、徐建寅父子等人研制出了第一台蒸汽机模型,并成功制造了第一艘具有实用价值的机动轮船“黄鹄号”。“黄鹄号”首航成功,未能亲临现场的曾国藩在他的日记中原原本本将这件事记录了下来。此后,华蘅芳他们又被派到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从而造出了一系列的兵船。其中一艘海安号兵船,马力与载重都有了一个大突破,可以载重500个士兵,20门大炮,是有一定作战能力的兵舰了。应该说,华蘅芳在我国海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不可磨灭的一笔。

左厢房是华蘅芳弟弟华世芳的一些作品展示。华世芳自小深受哥哥影响,也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

右厢房是华蘅芳的女儿华璂的作品展示。华璂是我国著名的刺绣家,也是锡绣的代表、乱针绣的创始人。她的作品《卧在稻草上的雄鸡》曾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她与人合著的《刺绣术》一书,10年内再版3次。她的作品,以山水风景和飞鸟走兽见长,人们可以看到,这些绣件既有中国传统美,又具有西方艺术美。

接着游客们来到了荔雨轩,这里是华蘅芳的父亲华翼轮读书会客的地方。当时院中栽有两棵薜荔树,夏天薜荔树结果落子,华翼轮在书房中听到淅淅沥沥的声音,以为外面下雨了,知道真相后遂将书房命名为“荔雨轩”。这屋子四周全是玻璃,整个书房通透敞亮。在当时,玻璃是稀罕物,是舶来品。荡口的百姓把这间屋子称作玻璃房。

再来到华蘅芳的书房“行素轩”。首先人们看到的是华蘅芳的汉白玉半身雕塑,这是中宣部批准的全国第一批138位纪念性塑像之一,旁边就是完整的138位名人的名单,这些名人贯穿古今中外,可见华蘅芳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华蘅芳从小痴迷于算学,而不长于四书五经等文章,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有写到“余七岁读大学章句,日不过四行,非百遍不能背诵”,想必在当时老师眼里是个顽劣之徒。华蘅芳的父亲一开始也反对他,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后来渐渐也发现了儿子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便开始有意栽培。从此华蘅芳访名师寻典籍,一心钻研数学之道,二十多岁便成为远近闻名的数学家。

通过行素轩,人们走进江南大户人家所特有的“备弄”。在备弄中我们可以看到华蘅芳一生的学术圈和朋友圈,这些人都是当时的中兴名臣或名人。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还特地写了两本书《华蘅芳传》、《徐寿传》。在备弄一侧的小厅,专设了数理长廊,展示了古代的运算工具算盘,古代的益智游戏华容道等。

备弄尽头便是华蘅芳故居的出口,出口是一个刺绣馆。现在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学习女红了,而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购买刺绣作品,还可以观摩现场刺绣。

来到孝义桥。站在桥上,游客们可以看到南街外面的楼房,这就是荡口中学,而旁边三角顶楼的建筑是原来的荡口中心小学。荡口中学门口现在还留有三根石柱,是华察的私家花园“嘉遁园”遗址的象征。校园里还有个绎之亭,是为了纪念华绎之舍宅办学而修建。

从花厅进去,便来到了华君武祖居,现为华君武漫画馆。华君武是我国著名的美术活动家、漫画家。大伯华倩朔、二伯华紫翔精通文史,都是国学大师钱穆的老师,华君武父亲华吉裳学医,去日本留学归国后在杭州医专任教。因此华君武出生在杭州,但与荡口血脉不断。荡口小学百年校庆之际,他专门致信当时的校长邹雪亮以示祝贺。此信留在荡口小学校史馆。

漫画大师华君武

华君武在他的自传《漫画一生》中这样叙述:“我自幼喜欢绘画,但一画静物,就很狼狈,总也画不像,我喜欢用比较随意的、写意的手法画画。这符合我的性格,最终我选择了漫画。”华君武开始学漫画是在初一,他看到一群打预防针的学生很调皮,故意装出很疼的样子来,于是他就画了学生打针时装出的鬼脸,没想到这幅画居然在浙江省立一中的校刊上发表。后来,他又用漫画表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被当时的《浙江日报》刊登出来。从此,华君武开始了他的漫画一生。在众多作品中,他最喜欢的就是《磨好刀再杀》中的蒋介石形象。也许是这一形象太有感染力了,哈尔滨的国民党特务组织以“诬蔑领袖”的罪名将华君武列入暗杀名单。这个漫画上的蒋介石,光头、高颧骨、小胡子,穿着一身美国大兵服,最有意思的是太阳穴上还贴着一块四方形的黑膏药,暗示天天打败仗的蒋介石无时无刻不在头痛,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

对于读图时代的人们来说,漫画这种形式特别亲切。人们看着一幅幅华君武的漫画作品感触良深。其中一幅把自己放到天平上的人,丝毫没有感到自己已经把自己卖掉了,物化得这么严重,人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与操守,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的题材今天还是很有说服力。还有三个诸葛亮抵不上一个臭皮匠,说明实干兴邦。还有一幅蜗牛房奴的漫画,华君武似乎早就预见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一些人的尴尬。还有一幅漫画的笼子里被遛的鸟,早就习惯了在笼子里,根本也不在乎自己已经丧失了飞翔的能力,还在那儿鸣叫得十分欢畅……

欣赏完华君武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可概括其漫画特点:大俗大雅。无论是反映社会矛盾,还是讽刺权贵,华君武总是用最为简洁的笔触来描绘,普通老百姓一看就懂,一看就笑,不光能看懂这幽默,还能意会这背后的深意,这实属不易,非“大俗”不能做到。华君武祖居二楼是中国漫画史馆,游客们可上楼了解中国的漫画史。

接下来游客们马上就要到荡口古镇的核心景区、有着“江南第一义庄”美誉的华氏义庄了。义庄就是以宗族为单位,对族内穷乡亲进行救助的慈善机构。华氏义庄保存完好,现存房屋四进,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

门楣上“华氏义庄”四个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华氏通四支二十八世孙华建敏所写。两个门神是秦王李世民的爱将秦琼和尉迟恭。当时秦王李世民可能因为常年打仗晚上经常睡不着觉,这两人就镇守在他的寝室外面给他护驾。后来老百姓就将这两员大将当作镇宅门神,并且成为民间习俗流传了下来。老义庄的建造是很讲究的,人们可以看到这边有两个石鼓,叫做“门当”,还有的建筑上面还有两个木杠被称为“户对”,就是婚嫁所谓的门当户对,门厅两侧是八字照壁,河对面还有对应的照壁,这些都是传统建筑上讲究的对称美,而隔河照壁,在当时,只有县衙以上级别的建筑才可以有,这也说明了华氏义庄的地位之高。

轿厅内悬挂的“尚德乐善”牌匾,也是由华建敏题写。匾额下展示的是木刻荡口义庄分布图,这是根据1934年的荡口地图复原的,重点标出了荡口镇在民国时期七所义庄的分布状况。厅内还展示了华氏永义庄、华氏襄义庄、华氏新义庄、徐义庄四个义庄的模型。荡口是当时创建义庄最多的乡镇,华氏自然就是创建义庄最多的望族了。两侧墙上是《无锡金匮县志》中《善举》篇对义庄的记载,开篇就详细记录了荡口华氏义庄,可见其地位之高。

人们来到了义庄的碑廊。这些石碑是在2007年修复义庄时从墙角挖出来的,一共有八十多块,比较完整的有六十多块。华氏碑刻主要分为三大内容:一是建庄时一些社会名流所写的义庄记;二是荡口文化人华世桢和当时的江南才子间的书信往来,也就是《澄观楼法帖》;三是华孝子祠和春草轩的相关诗文。

人们来到诒谷堂,这里是义庄庄董议事的场所,同样也是江南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一个楠木厅。这个“诒”,是赠送、给予的意思,“谷”泛指一切谷物粮食,“诒谷”,便是把义庄的主要功能阐述了出来。“诒谷堂”匾额由清代书法家梁同书所写,梁同书是华氏义庄创建人华进思的大舅子。牌匾下面是当时的刑部尚书汪由敦写的一封嘉奖信。荡口兴办义庄的好事名声在外,传到了朝廷,皇帝听了非常高兴,“天子嘉奖之”,授意汪由敦写了这封嘉奖信。旁边这三块匾额都是当时官府为表彰华氏义庄的善举赠送的,所以这个“议事厅”又是一个荣誉厅。人们可以先看那一块“式范宗朱”,“范”指的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义庄,荡口华氏是效仿范仲淹来创办义庄的;“朱”即朱熹,创办义庄就是要将自己的物质欲望降到最低,把苍生利益放在首位。“敦本表俗”,以农为本,为世人作出表率。

墙上两侧是华氏老义庄创建人华进思的简历、新老义庄的各项规条。申领义米都是要按照规章制度来的,条条框框非常详尽,这些管理制度极有智慧,怎样选举管理者,怎样管理财务……人们可以看到这边是一张各项支出比例,在年底开股东大会时人手一张。人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赡米所占比例最高,将近60%,何谓赡米?就是救助四方穷人所发的义米。除了这部分,还有公益事业、子孙教育,可以看出华氏先祖不光解决族人温饱问题,还重视子孙的教育问题,理念比较超前。西墙那边还有华氏义庄庄董的唯一一次合影,就在义庄门前拍摄的。最左边坐着的是华蘅芳的嗣子华子唯。照片中人物有的穿长袍,有的穿西装。为什么那个时候,这个偏远小镇已经有人穿西装了呢?这是因为在这晚清时期,荡口华氏已经开始将子孙送到海外留学,义庄还特别设立基金,以资助海外学子。

当时的各义庄划有学田,专门资助族内贫困子弟上学,又有专门基金负担聘请老师的资费。匾额上的“怀芬书屋”四个字,是由荡口果育学堂的创始人华鸿模所写。华鸿模祖父华清莲,字芬远,“怀芬”自然就是纪念祖父之意。怀芬书屋是果育鸿模小学的前身,也就是荡口中心小学的前身。这边是果育鸿模小学的照片。不得不提的是这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生源到现在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国学大师钱穆、音乐家刘天华等都曾当过该校的老师,钱穆、钱伟长、王莘等也都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百年名校,声名赫赫、名不虚传。

这里有华氏始迁祖华贞固写的《训蒙习书》:洒扫应对、安详恭敬、言温气和、意诚心正、笃学修身、孝悌忠信、格物致知、穷理尽性、仁熟义精、为贤希圣、书此训辞、子孙是听。这是教育子孙做人做事的态度。不图金钱与名利,华贞固把“为贤希圣”作为教育的目标。这里还有文征明的《纺织督课图》和《真赏斋图卷》。

经过后院,人们来到了厫仓,义庄除了四进主房以外,其余房屋都用作储放粮食的仓库。这个厫间是每月发放义米的场所,现在里面布置着米斗、签筒等工具,左边墙上还有义庄发放粮食的票据。

游客来到西花园。这个花园以华氏义庄创建人华进思的号“葵圃”命名。花园里亭台水榭,还有碑廊,幽静美好。

花园内有一片池塘,内有六盆荷花。这可不是六株普通的荷花,这是中国科学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专门为荡口古镇培育的荷花新品种。

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和当地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实现高新技术转移转化、产业融合模式推广、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等功能。荡口华氏义庄作为廉政文化教育前沿阵地,有幸因其薪火相传的崇德尚义、清正廉洁之气,被植物研究所选定为荷花新品种的种植地。

蕴含着科研人员心血的新品种荷花,被命名为“荡口瑞红”。这六盆亭亭玉立的荷花,为荡口的夏天增添了一抹意义深刻的“瑞红”,荡口古镇世代传承的文化也将因此更加耀眼。

除此之外,在这一园的花草之中,有一株植物,茎像铁丝花象莲,所以它的名字叫铁线莲。一般的铁线莲只开红色或紫色的花,而这株绿玉,在当时是很稀有的。这株铁线莲是华氏和荣氏联姻时华府小姐的嫁妆。当时父亲问女儿要什么作嫁妆,女儿说,金山银山都不要,只要后院的铁线莲。其实小姐和荣家公子在华府的后花园有过一面之缘,他们在这株铁线莲跟前一见倾心,由此这株珍贵的铁线莲便成了他们的定情信物,成就了一段良缘佳话。

永裕典当,也是华鸿模创建,规模在无锡数一数二,贵重到珠宝首饰、字画对条,普通到衣被杂物,都可以典当。当铺和义庄的性质有明显不同,义庄济穷、当铺救急。而创办当铺的原意是以其收入贴补义庄费用之不足。

国学大师钱穆

接着人们来到了荡口历史上最为繁华的地段杨树洚。这里有四桥——永安桥、迎福桥、卖鱼桥、卖鸡桥。荡口水运发达,这个地方以前是个码头,去苏州、上海都要从这里坐船出发,一天一班。而卖鱼桥和卖鸡桥上卖鱼卖鸡卖农产品的热闹景象,在当时成为一道风景。

来到钱穆旧居。无锡有“二钱”名声赫赫,一位是无锡市里七尺场的钱钟书,一位就是鸿声镇七房桥的钱穆。钱穆与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交好,曾作为钱钟书的证婚人,参加了钱钟书与杨绛的订婚仪式,杨绛的《杂忆与杂写》里就有提到。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国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尊称为“一代宗师”。

钱穆和荡口有着非常深的渊源,他的童年、少年以及踏上社会的早期,都是在荡口度过,他的人生观、学术观,是在荡口形成。在他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有很多篇幅提到荡口的师友,情深意笃。

钱穆旧居的小厅就展现了钱穆的一生。钱穆出生在邻镇鸿声七房桥,7岁全家搬迁到荡口,10岁就读镇上的果育学堂,这在当时算一所新式小学,不光学诸子百家等经典之作,还有自然科学、体操、音乐等,华君武的大伯华倩朔就是这所学校的国文和音乐老师,音乐大家刘天华也曾在这里任教。钱穆13岁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和瞿秋白、刘半农都是同学。毕业后钱穆回到了他的母校果育学堂教书,自此开始了他的乡村执教经历。钱穆后来曾任教北大、厦门集美等名校,钱穆的伯乐是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他当时向北大极力推荐钱穆,他说:我有的钱穆都有,我没有的,他也有。钱穆在北大任教,胡适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这两人的课都是大课,是在阶梯教室上的,总是座无虚席,被世人称作南钱北胡。1949年,钱穆来到香港,并创办了新亚书院,一开始还只是夜校,后来与另外两所书院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晚年的钱穆应蒋介石之邀定居台湾,但是故乡一直在他心里。钱穆去世后他的夫人胡美琦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带回大陆安葬。钱穆一生没有留过洋、没有上过大学,只是个中学学历的小教员,他的成就,都是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而得来的。

钱穆旧居大厅中间是一副抱柱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大厅西墙,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示了钱穆幼年时在荡口的生活、学习情景。

二楼的东边房间书架上陈列着钱穆的著作和家庭生活用品、老照片等。

人们来到了荡口最具生活气息的老街。这里与前面所述的华氏建筑群落相比,充满了市井文化气息。这条狭街独具特色,街面仅有一块石板宽,两侧屋檐伸出,江南雨季,一人打伞,同行者便不会被雨淋。狭街虽窄,但当年店铺众多,热闹兴旺。银荡口,小苏州,可不是徒有虚名。

接下来游客们马上就要到王莘故居了。王莘是我国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所创作的《歌唱祖国》也被誉为“第二国歌”。

现在在人们面前的就是王莘故居广场,广场上矗立着王莘先生面对五星红旗振臂指挥的铜像。

进到纪念馆大厅,大厅内的液晶幕墙播放的是王莘与《歌唱祖国》的相关视频。两边是《歌唱祖国》运用在各个重要时期的场景。

继续往里走,经过序厅,人们来到了展厅的第一部分《歌起荡口》。有2张人物照片,这是王莘在荡口小学的音乐老师华倩朔和沈凤梧。除了这两位音乐上的启蒙人,王莘家中还有一位老师,就是他的姐夫。王莘的姐夫是位账房先生,能书会画,精通二胡、笛子等丝竹乐器。王莘从小就缠着姐夫学二胡。王莘的父亲认为拉二胡是不学无术,不许他练,王莘就在二胡外面包层棉布,晚上偷偷地躲在被窝里拉。由于他的坚持,父亲也就放弃了干预。江南地区盛行丝竹音乐,一代琵琶大家华秋萍就搜集了大量的民间曲谱,编绘而成《南北琵琶总谱》,电影《十面埋伏》的背景音乐,出自华秋苹之手。

游客们来到展厅第二部分《歌声引路》,这里展示的是王莘从青年时期到参加革命工作后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资料。王莘在上海结识了一批乐团进步人士,后辗转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他结识了恩师冼星海。冼星海非常喜欢这位高足,毕业之际将他的一支进口自动铅笔赠送给了王莘,鼓励他写出鼓舞人心的作品。也就是用这支笔,王莘不负师恩洗星海创作出了《歌唱祖国》。

人民音乐家王莘

第三部分《歌者不息》展厅,展示了王莘获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用国旗的场景;王莘参加升国旗仪式;1989年《歌唱祖国》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金唱片”最高奖;这里还有1993年《歌唱祖国》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图片,同年9月参加重庆举办的音乐会现场图片;金钟奖颁奖仪式现场图片;王莘创作《歌唱祖国》五十周年暨王莘从事音乐创作六十周年活动场景图片;王莘参加救亡运动70周年纪念活动图片;王莘去世时追悼会等资料图片。

王莘纪念馆还展示了王莘四回母校的场景。王莘毕业于果育鸿模小学,也就是现在的荡口中心小学。荡口小学校歌,由钱伟长作词,王莘谱曲,歌词包含历史,意味隽远,曲调朗朗上口。“鸿山苍苍,鹅湖荡荡,江南水乡人间天堂。果育鸿模怀芬荡小,歌唱我校源远流长……”每次回到母校,王莘都会指挥校乐队演奏,与全校师生合唱这首歌,情动之处潸然泪下。

展厅最后,以王莘自己的一段话作为纪念馆的结束语。王莘说:我一生虽然写了很多作品,但我认为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然在用心灵谱写着的“歌唱祖国”。

走出纪念馆,人们可以看到院子里有一间简陋的小房子,似乎与纪念馆建筑格格不入。其实这正是王莘在荡口的故居,门口还悬挂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笔题写的“王莘故居”的匾额。

纪念馆西侧,是一座民国式青砖小洋楼,这是根据王莘夫人的意思,按1比1的比例复制的王莘在天津的工作室,其中的展品包括,获奖的钢琴、恩师冼星海赠予的自动铅笔,还有大量的照片和珍贵的手稿、歌曲原谱等等。

接着人们来到的是会通馆。会通馆是我国铜活字印刷鼻祖华燧的读书和印书工场,占地1200多平方米,分两路三进。

华燧,字文辉,号会通,是华氏始迁祖华贞固的玄孙。他自小涉猎经史,中年时喜欢校勘书籍。他发现前人留下的印本不尽完善,特别是那些罕见的作品,如果连错误一起流传后世,那是很遗憾的。所以华燧萌生了自己印善本的念头。虽然从来没印过书,但是他相信自己能“会而通之”,印出当时世上最好的书来。

铜活字鼻祖华燧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块华燧的代表作《宋诸臣奏议》的铜活字模板,这些反转的汉字,用纸覆盖涂墨拓印,就能得到人们所要的正常书页。这个场馆里展示的是中国印刷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印刷起源于文字,这边展示的是最早的文字记载甲骨文,到了青铜时期,人们将重大的事件用大篆镌刻在青铜礼器上,再发展到石刻,目的都是将这些文字所记载的历史长久的保存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竹简,人们将竹片用皮革、绳索串联成册刻字记载。由于竹简比较笨重,往往一本书籍要花费数百卷竹简,重量达两三百斤,实在是太不方便了,这应该就是成语“罄竹难书”的来源。再后来,慢慢用贵重的丝帛来替代竹简。但这些“书籍”往往只存在于贵族世家,普通百姓无缘接触,这就局限了文化的传播。到了隋朝,出现了雕版印刷。工匠们先选择一块平整的木板,将写好的文字反贴在木板上,再在木板上进行雕刻,这就是典型的雕版。这里所展示的就是雕版印刷所用的鬃刷。早期的雕版印刷主要用于佛经的传播,这里展示的《金刚经》就是早期雕版印刷的代表作,全长十几米,由好几块雕版组成。除了《金刚经》中的文字,佛像也被印刻下来。现在游客们看到的是北宋时期交子和南宋时期会子的铜雕板,交子和会子就是现在的现金支票,便于携带。这里还有一幅宋朝“刘家针铺”的铜版印刷广告,这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商业广告,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接下来,人们看到的是一幅佛像,它是典型的雕版与彩绘相结合的作品。图像中黑色的部分就是雕版印刷工艺,而彩色的部分是由人工手绘着色的。类似我们六七十年代的彩色照片,实际是在黑白照片上进行着色。当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这个工艺已经失传了。后来雕版印刷技术日趋成熟,就开始印制书籍,《梦溪笔谈》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到了明中期,雕版套色印刷兴起,一张画面雕成三到四块板子,每块板子体现不同的颜色,最后套印而成,这就是现在彩印套色印刷的由来。到了清代,雕版印刷发展到顶峰。清军入关后发布了第一张安民告示,这块雕版宽50公分,长接近4米,如此巨大的一块雕版一字不差一气呵成,可见技艺之成熟。

起源馆展厅后面是院子,右边走廊里展示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其中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就与上述内容有关。

游客来到活字印刷展示馆。这里展示的是毕昇发明的泥活字的制作过程。先是制泥坯,然后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接着烧制成型,工人再将这些单体活字进行排版、印制。活字印刷适用于印制书籍,但是中国常用汉字将近3000多个,工人排版挑字的工作量巨大,于是就有了元代王桢发明的转盘排字轮。3000多个汉字按照语音规律在转盘上排列,大大减轻了排字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会通馆主人华燧发明了铜活字印刷术。铜活字经久耐用,印出来的字体清晰优良。会通馆所印制的作品,共有15种,最有代表性的是《宋诸臣奏议》。旁边展板上展示,华燧的侄子华坚受叔父影响,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兰雪堂。他们的作品成为明代无锡印刷的精品。

后院走廊还有部分华氏家谱、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邵宝所作《会通君传》和华燧人物介绍以及铜活字印刷工艺过程的连环画。

第三进是近代印刷馆。这里集中展示了铅字印刷、凸版印刷、丝网印刷、凹版印刷、胶印和数字印刷技术的工艺、流程、设备实物及印刷品。鸦片战争后,由英国传入了铅字印刷,因为铅熔点低,制作方便,吸墨性能好,价格低廉,所以替代了铜活字,成为印刷业的新宠。直到上世纪90年代无锡籍院士王选发明了激光照排印刷术,铅字印刷才退出历史舞台。

游客们又来到了荡口现代印刷展示厅。荡口现代印刷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几代荡口印刷人的奋斗,目前已经形成年销售额达20多亿元人民币的产业,成为地方的支柱经济。展厅中展示了创业初期使用的手工印刷平台,复原了利用圆盘印刷机印刷过渡底色的过程,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使用的平台印刷机。同时还通过实物展示了现代胶印工艺如何进行多色套色印刷的过程。

在通向休闲区的走廊中,有华燧撰写的苏州人范从道墓志铭,这是华燧的传世真迹。人们还可以看到荡口印刷企业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先进印刷设备的图片。

通往休闲区的天井照壁上有 “彩印之乡”四个大字,它标志着荡口的印刷业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富甲一方的古镇荡口,人文繁盛,历代经久不衰。以华氏一族子弟而言,有皓首穷经的痴迷者,也有史海遨游的勇毅者,更有在诗文翰墨中倘徉忘返的风雅之士。细数下,铜活字印刷家华燧、华坚叔侄;明代大收藏家“江东巨眼”真赏斋主华夏;赐一品服出使朝鲜的翰林院大学士华察及仲谆、叔阳父子;明末舍生取火,留发不留头的华允诚;布衣少卿王会汾;中国第一艘机械动力船发明人、近代科学先行者、数学家华蘅芳以及其弟华世芳;刺绣艺术家华璂、华玙姊妹;实业家华鸿模、华绎之祖孙;多才多艺的琵琶艺术家华秋苹;《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著名音乐家王莘;漫画大师华君武;国学大师钱穆及杰出科学家钱伟长叔侄,祖孙五代考中四名进士,一所学校走出五位院士;一家父子出了五位高工,一门多人战斗在隐蔽战线,比如华明之、沈安娜夫妇。华明之是荡口人,妻子沈安娜在敌人心脏潜伏整整14年。夫妇俩一个负责收集情报,一个负责整理和接头,夫唱妇随,为我党提供了大量高质量情报,且从没暴露过,成就了我党隐蔽战线上的一段佳话……古镇荡口的这些精英、泰斗,灿若群星。荡口古镇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令人惊叹不已,其精神永存,烛照后人,从《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到《刺绣术》、《琵琶谱》等著作,一觞一咏间,凸显荡口古镇的风流。

荡口古镇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格局与风貌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在2004年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并被江苏省旅游局认定为“国家4A级景区”。

荡口古镇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将激励新时代的人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奋发图强,奋勇拼搏。

猜你喜欢

华氏钱穆
有关《华氏琵琶谱》的几个问题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华氏9/11》导演又拍《华氏11/9》
修身齐家
钱穆的两件小事
摆 棋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
一字之差引来近万罚单
摆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