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ouviere沟引导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0例

2020-11-26胡小强潘敏汪剑良谷献军魏寇准王芳王小明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钝性延长线基层医院

胡小强,潘敏,汪剑良,谷献军,魏寇准,王芳,王小明

(1.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 普外科,安徽 芜湖 241000;2.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 肝胆二科,安徽 芜湖 24100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术式,具备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显著优势,目前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诊疗的“金标准”,得到了外科医师的推崇及广大患者的认可,已在基层医院大规模开展。LC最大的问题是有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风险。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处理棘手,可导致诸如胆漏、腹腔内感染、胆管狭窄,甚至造成胆汁性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症等,预后不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2]。由于缺乏显著的胆道外科解剖标志来判断胆囊管的位置,对胆管结构的误判是造成胆管损伤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寻找一个显著的定位解剖标志对预防LC胆管损伤意义重大。如何简易、快速、准确地定位辨认胆囊管是避免胆管损伤的关键。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部分胆囊良性疾病患者,通过Rouviere沟引导下行LC,无中转开腹,出血极少,无胆道副损伤,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 月至2019年12月行LC的患者40例,其中33例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3例胆囊息肉,4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男16例,女24例。年龄26~70岁,平均(49.3±11.5)岁。所有病例无上腹部手术史;术前均常规检查肝胆胰脾B超,若B超提示胆总管直径>8 mm,则进一步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排除胆总管结石及肿瘤;急性胆囊炎发作时间<72 h;彩超提示胆囊壁厚度<5 mm;无腹膜炎体征;胆囊息肉直径≥10 mm;无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下,取头高足低左侧卧位。常规采用三孔法操作,对于肥胖、粘连、解剖困难病例增加一个操作孔,气腹针穿刺成功后建立CO2人工气腹,维持12~14 mmHg压力设定。置入镜头后先常规探查扫视腹腔,左手持无损伤钳将胆囊颈向头侧及外侧牵引,保持张力,充分暴露胆囊后三角。观察有无Rouviere沟,若存在,在Rouviere沟引导下在其延长线之上寻找胆囊管(图1)。在Rouviere沟引导下以其延长线为界,贴近胆囊在界线上用电钩将胆囊后三角的浆膜打开,而后调整方向,将胆囊颈向下及侧向牵引以充分展开胆囊前三角浆膜后切开。吸引器头端轻柔分离Calot三角内脂肪及结缔组织,分离操作的方向尽量贴近胆囊侧,以钝性分离为主,充分裸化胆囊管后,再解剖出胆囊动脉(图2),确认三管结构后分别施夹Hem-o-lok后离断,电钩自胆囊床顺行剥离胆囊,经剑突下戳孔送入标本袋取出切除标本。若无Rouviere沟,则靠近壶腹部依次切开胆囊前后浆膜层,吸引器钝性分离解剖游离出胆囊管及胆囊动脉,Hem-o-lok夹闭后离断。

图1 Rouviere沟及延长线上定位胆囊管

图2 保持Rouviere沟延长线之上游离

2 结果

术中37例可见Rouviere沟,3例Rouviere沟缺如,Rouviere沟出现率92.5%。4例急性胆囊炎Calot三角区水肿粘连解剖不清,Rouviere沟被网膜覆盖,钝性分离粘连后显露,在Rouviere沟及其延长线上顺利定位胆囊管,顺利实施LC。3例胆囊息肉术后病理示:1例慢性胆囊炎,腺瘤性息肉伴腺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慢性胆囊炎伴胆固醇性息肉;1例慢性胆囊炎伴单纯性腺瘤形成。

40例患者均无中转开腹,无胆管损伤,无胆漏,无术后出血,手术时间(54.4±13.5)min,出血量4(3~5.5)mL,术后住院时间(2.8±0.7)d。

3 讨论

胆囊切除术是目前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标准化术式,近80%胆囊切除采用LC,已取代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成为首选[3-4]。但基层医院大型设备配备缺失,术前无法使用MRI、CT等精确评估胆囊及胆道情况,特别是术中遭遇胆道及血管的解剖变异、三角区致密粘连、胆囊炎症水肿,更会增加胆管损伤的几率。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0.3%~0.7%,是LC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5]。LC常见胆道损伤类型有胆管穿孔性损伤、副右肝管损伤、肝外胆管侧壁损伤、肝外胆管横断损伤等。术中胆管损伤,不仅对低年资医师造成巨大心理负担,也对患者造成身心伤害,医疗卫生资源浪费,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是引起医疗事故及医患纠纷的导火索。在基层医院中缺少经验丰富的肝胆外科专家,即便及时行胆管修补或胆肠吻合,有些病例甚至需要一期、二期等多次反复手术,然而针对术后并发症的治疗仍疗效欠佳,因此如何避免胆管损伤,确保LC手术的安全性,对腹腔镜手术在基层医院的推广运用意义重大。

术中损伤胆管的首要原因是对肝外胆管结构的误判,尤其是胆囊管[6]。胆囊管无法被准确辨认,加之其较多解剖变异,埋下了胆管损伤的隐患。胆囊管辨认的常用方法:Calot三角淋巴结[7]、后三角入路手术[8]、术中胆道造影[9]。胆囊炎症状况对Calot三角影响大,Calot三角淋巴结多出现在病理情况下,个体差异较大,不是固有的解剖标志,在临床上使用局限;再加上受胆囊炎症等病理改变影响,导致胆囊三角解剖结构不清,采用后三角入路术中辨别确认胆囊管更加困难;术中胆道造影操作过程繁琐,加之基层医院缺乏相关设备,其结果只能发现术中存在胆管损伤,而不能指导手术过程预防胆管损伤。因此寻找一个能够准确定位胆囊管的解剖标志意义重大。

右肝表面唯一的解剖标志——Rouviere沟,是肝门右侧的肝裂,存在于大多数人中,是显著的定位解剖标志,临床意义尤为重要[10]。王守军等[11]报道在750例LC术中705例出现Rouviere沟,出现率高达94%,且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利用Rouviere沟为解剖标志来引导定位胆囊管,其延长线与肝外胆管相交点是胆总管的起始部位,亦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交汇点,因此以Rouviere沟及其延长线作为界线,在其上切断胆囊管的是安全的,可确保顺利施行LC[12]。我们在手术中始终保持在Rouviere沟平面及其延长线以上进行所有操作步骤,调整胆囊壶腹部牵引方向,电钩切开胆囊前、后三角浆膜后,吸引器头端贴近胆囊方向小心轻柔钝性分离Calot三角内脂肪及结缔组织,贯通胆囊前后三角。胆囊三角区域局限,电钩操作不熟练可引起电灼伤,三角区内脂肪结缔组织疏松,吸引器钝性头端在分离时不易损伤胆管及血管,急性胆囊炎时边推边吸引可以更加清晰地暴露胆管结构,减少盲目电钩操作的副损伤,充分体现了吸引器钝性分离的优势。解剖Calot三角、游离胆囊管及胆囊动脉过程始终保持在Rouviere沟平面延长线之上,确保分离过程中不离断任何管道。潘敏[13]报道应用肝横沟联合胆囊后三角入路解剖法,有利于显露肝外胆管的结构,避免解剖变异导致的胆管损伤。王立权等[14]报道利用Rouviere沟引导定位LC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应激反应,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等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过程。王守军等[11]报道以Rouviere沟为解剖标志定位胆囊管可以帮助初学者解剖胆囊三角,对预防LC术中胆管损伤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中利用Rouviere沟引导行LC,无中转开腹,无胆管损伤,无胆漏,无术后出血,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取得满意疗效。

综上,充分利用解剖标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Rouviere沟出现率高,无需过多的解剖就能显露,通过其引导定位胆囊管,可以精准地掌握胆囊管与胆总管的位置关系,从而可以有效规避医源性胆管损伤;同时有助于加速低年资医师学习LC手术的曲线进程,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钝性延长线基层医院
显微再植术在手指钝性离断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手指钝性离断伤断指再植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手指钝性离断伤断指再植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南京地铁二号线既有线与延长线的施工及转场组织研究
2020年本刊原创题(二)
急诊超声对钝性腹部创伤内脏破裂出血的诊断与研究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探索大医院帮扶基层医院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