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7例意外胆囊癌多中心诊疗分析

2020-11-26杨晓平韩江丁友成王永兵陶国强赵滨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胆囊癌根治生存期

杨晓平,韩江,丁友成,王永兵,陶国强,赵滨

(1.上海市浦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 普外科,上海 201399;2.上海市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普外科,上海 201318;3.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肝胆外科,上海 200120;4.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普外科,上海 201299;5.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 普外科,上海 200125;6.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 普外科,上海 200135)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居所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6位[1]。意外胆囊癌(incidental gallbladder cancer,IGBC)是指术前诊断为良性胆囊疾病行胆囊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或术后常规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患者。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成为胆囊良性疾病手术的金标准,在各级医院广泛开展,IGBC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给胆囊癌的规范诊治带来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6家医院收治的87例IGB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以期减少IGBC的发生,提高诊疗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收集

收集上海市浦东医院(37例)、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14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8例)、上海市健康医学院附属浦东新区人民医院(8例)、上海市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13例)、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7例)共87例IG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7例(31.03%),女60例(68.97%);年龄34~89岁,平均68岁;年龄≥70岁36例,≥80岁15例。患者及家属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同期6家医院行LC共16 411例,IGBC占比0.53%;同期行胆囊癌根治术219例,IGBC占比39.73%。

1.2 术前资料

87例患者术前均行肝胆B超检查,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67例,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9例(合并胆源性胰腺炎2例);胆囊息肉4例;胆囊腺肌症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8例;慢性胆囊炎2例。术前行平扫CT检查19例,提示胆囊壁局部增厚3例;行增强CT检查7例,提示胆囊混杂团块或胆囊壁增厚3例,均为急性胆囊炎发作病例;术前MRCP检查8例,提示合并胆总管结石。术前行肿瘤标志物检测52例,CA199升高(67~238 kU/L)有7例,其中3例为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黄疸患者。

1.3 手术情况

87例首次手术均为LC,行急诊LC 25例(28.74%),行择期LC 62例(71.26%)。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发现IGBC 70例,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发现IGBC 17例。行胆囊癌根治术65例,其中Tis、T1a期,腹腔镜单纯胆囊切除视为根治性手术,共23例;其余42例行胆囊床肝组织2 cm的肝脏楔形切除或IVb/V段肝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淋巴结清扫质量无法考证。另外22例由于患者家属放弃、主刀资质、老年患者基础疾病等主客观原因未能行根治手术,其中1例术中发现肝转移无法获得根治。17例术后常规病理发现的IGBC患者,其中7例患者或家属放弃根治性手术;10例行二次手术,两次手术间隔时间5~27 d,其中2例明确二次手术时由于腹腔转移无法根治。无扩大根治术病例。

1.4 随访与统计学分析

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0月。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时间。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学检查结果

87例IGBC均获得病理检查结果,腺癌74例,腺鳞癌6例,鳞癌3例,小细胞癌1例,未分化癌3例。T分期分布例数与对应根治、非根治手术例数,见表1。共9例患者淋巴结检测阳性(10.34%),其中T2期4例,T3期5例。

表1 T分期分布例数与对应手术情况(例)

2.2 随访和生存情况

87例患者中,4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6个月,中位时间26个月。22例死亡,其中1例为脑血管意外死亡,其余均死于癌症晚期。本组随访患者生存情况详见表2、图1。T分期越早,生存期越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1,P=0.01039)。手术方式与患者生存期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χ2=8.1824,P=0.00423),根治性手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期。

3 讨论

图1 不同手术方式与IGBC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

胆囊癌是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消化系统肿瘤,根治性切除率低,总体五年生存率仅约5%[2]。意外胆囊癌(IGBC)在国外的发病率为0.25%~0.89%[3],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17%~0.34%[4]。本多中心临床研究中,IGBC发生率0.53%,略高于国内外数据,占同期胆囊癌根治术病例的39.73%;其中Tis、T1期占40.23%,而T2、T3、T4期却占59.77%,这给IGBC的诊治敲响了警钟。

对于Tis、T1期胆囊癌,术前的B超、CT、MRI可能不易作出正确诊断,需术中仔细解剖观察标本,进一步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证实,这一部分IGBC的存在有时是难以避免的。但T2期以上的IGBC更多与术前影像学评估不全面、不仔细相关,对良性胆囊疾病合并胆囊癌高危风险警惕性不高有很大关系。本组87例病例中,术前行CT检查仅26例,在这26例中又有6例提示胆囊壁增厚或混合性团块;理论上讲,这6例不能单纯以胆囊良性疾病的诊断去手术,而应高度怀疑合并胆囊癌,这与医生临床经验不足,对合并胆囊癌的认知不充分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本组IGBC比例偏高与急诊手术有一定的关系[5]。2018年版东京指南[6]指出,48 h以内早期行LC治疗急性胆囊炎在手术难度及手术疗效上比延期手术更有优势,故急诊LC的比例越来越高,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弊端,如炎症重的胆囊术前术中很难发现癌变病灶,术中胆囊容易破裂或采取切除大部胆囊造成术后IGBC的播散、夜间急诊LC术中没有冰冻病理检查无法及时发现IGBC等。术前肿瘤标志物CA199升高对于胆囊癌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本组共有7例CA199升高,虽然3例合并黄疸影响判断,但仍需引起重视,应动态观察,并结合增强CT等检查来鉴别。本组病例诊治单位中,有4家常规开展胆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术中常规冰冻虽然能及时发现胆囊癌,但并不能降低IGBC的发生,只能减轻IGBC对患者的损害,可以及时行根治手术。

表2 获得随访的45例IGBC例患者肿瘤分期及手术方式生存分析

国内外研究表明,“意外胆囊癌”给胆囊癌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带来危害[7-8],尤其是术中胆囊破裂或术中未能及时发现胆囊癌存在的患者。对于T1b期的IGBC,LC术后可出现20%~50%的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15%~25%,5年生存率为17%~38%;T2期以上,LC术后的IGBC患者生存期更差。本组获得随访的45例患者中,仅切除胆囊而非根治手术的T1b以上IGBC患者,中位生存期仅有7个月,明显低于接受根治术的IGBC患者,与文献研究相符[9-10]。但本组87例IGBC患者,有22例(25.29%)未接受根治性手术,其中有二次手术探查腹腔播散转移而无法根治手术、患者高龄或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根治手术等客观因素,也有患者由于心理因素拒绝二次手术、术者手术资质或能力不够无法实施规范化根治术等主观原因。

综上所述,应提高胆囊良性疾病术前评估的全面性,尤其对于有胆囊癌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应完善CT、MRI等影像学检查和CA199等肿瘤标志物检查。每例胆囊标本均应剖开检查胆囊黏膜病变情况,对于胆囊弥漫性炎症更应重视,判断是否合并癌变,及时送检冰冻病理。对于术前影像学检查,应仔细读片,怀疑癌变的,应以胆囊癌手术方式进腹探查,避免使用腹腔镜手术,术中防止胆囊破裂。总之,意外胆囊癌应从胆囊良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治角度入手防治,才能减少其发生;根治手术能提高意外胆囊癌患者术后的生存期。

猜你喜欢

胆囊癌根治生存期
miR-142-5p通过CCND1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自贡市:多措并举 力促根治欠薪
通江县:“三集中三联合”打好根治欠薪攻坚战
Ⅱ/Ⅲ期结肠癌患者边侧性、分子亚型及治疗响应
日本:一招根治乱停车
鼻咽癌患者长期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分析
根治融资难需要多方发力
维持治疗对小细胞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生存率的影响
自噬蛋白Beclin-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胆囊癌的治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