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博物馆教育资源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25何佩茹

科教导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教育资源

何佩茹

摘 要 当前,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普遍推行,仅靠课内有限的教育资源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博物馆,因其具有重要的教育职能,成为校外教育的“第二课堂”。本文以福建博物院自然馆为例,从自然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自然馆教育资源的方法等方面進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学校教师、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利用科普教育资源开展生物学科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自然博物馆 教育资源 生物学教学 馆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78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s been widely implemented in China. The limit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lass cannot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As a soci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nstitution, Museum has become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out of school education because of its important educational function. Taking the Nature Museum of Fujian Museum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natural museums and the methods of applying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natural museums in biology teachi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hool teachers and museum educators to make better use of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biolog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Keywords Natural Museum; educational resources; biology teaching; library school cooperation

目前,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普遍推行,仅靠课内有限的教育资源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因其具有实物性、广博性、体验性、直观性、开放性等特点,无疑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资源支撑,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1 自然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特点和优势

1.1 实物性

相较于其他形式的社会教育资源,自然博物馆资源最突出的一个优势便是它的实物性。通过陈列展览实物传递科学知识,学生可近距离接触实物,让书本上的枯燥知识点得以形象展现,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更加深刻地学习和领悟自然科学知识。

1.2 开放性

学校教育环境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教室、实验室等封闭式场所,学生学习的是无差别的内容,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最终以标准化考试检验学习成果。自然博物馆则突破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它以“动手操作”和“实地观察”为途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在站立与行走中学习知识的开放性课堂,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与需求决定参观时间、内容和顺序,极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个体的学习风格得到充分体现。

1.3 实践性

自然博物馆以展品及场馆环境作为学习媒介,通过运用场景展示、声光电、AR、VR等科学技术手段还原其所处的环境背景,深度融合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等感觉的知觉体验设计,创造了可看、可听、可摸、可想的情境,与学生的感知系统产生交互,刺激学生发挥“多感官协同作用”来获取经验。自然博物馆基于陈列展览而开发的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更加直观地去了解和体验客观世界。

2 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自然馆教育资源的方法——以福建博物院自然馆为例

2.1 利用展览资源,组织参观教学

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学习是当前我国初中生物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元化教学方式。在人教版教育部2013年审定的初中生物学教材有不少篇幅是关于动物的主要类群、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以及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等内容,平时的教学方式以图片和视频展示等手段为主,如此难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动物类群的分布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等,而福建博物院自然馆内的“恐龙世界”“闽海蔚蓝”展览中丰富的馆藏标本资源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恐龙世界”展中复原了霸王龙、棘鼻青岛龙、合川马门溪龙、李氏蜀龙、永川龙、多棘沱江龙和禄丰龙等几种常见恐龙化石骨架模型,展出了三趾马、孔子鸟、叠层石、鸮头贝、三叶虫、狼鳍鱼、海百合等重要化石标本,展览还同步进行了进化学相关知识的普及;“闽海蔚蓝”展则形象生动展示了福建沿海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利用及其演变规律,按照“滩涂——浅海——深海”的展陈顺序,呈现了蔚蓝浩瀚的深海魅力以及百鸥飞翔、群鱼穿梭的壮观场景,这两项展览中的标本资源,恰好与教材中的内容有所关联。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与标本资源重新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组织实地参观进行生物教学,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相关的生命科学知识内容,真正做到知识的内化。

2.2 利用“双百”活动,开展馆校合作

自2010年6月起,福建博物院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提出“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号召,创新性地打造了“文物在我身边——福建文博进校园、进社区双百活动”,打破空间限制,拓展博物馆文化辐射领域,搭建出一个博物馆教育的外延平台,将文化服务送进108所社区、102所学校。该项活动运行至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欢迎和称赞。福建博物院自然馆利用“双百活动”平台,结合“爱鸟周”活动日推出一系列馆校合作课程,将鸟类标本及鸟类相关知识送进学校,由福建博物院自然馆的老师进行趣味性授课,该项课程可与教材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中“鸟类”这部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了解鸟类的存在对人类的重要性,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此外,福建博物院自然馆于每年7月-8月举办2-3期暑期夏令营活动,以初中生物学教材内容为主线,主题涵盖植物标本制作、海洋生物皮影制作、蝴蝶标本及风筝制作、探秘闽博自然馆等方面,活动寓教于乐,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空间,学生将所学到的生物知识付诸实践,渗透到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2.3 利用网络平台,传递科学诠释

近年来,随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大博物馆顺应趋势,真正实现了博物馆资源的全球共享,特别是今年特殊情况 ,全国各大博物馆暂停开放,利用AR、VR、新媒体等技术开发的直播、线上展览等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不仅能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瑰宝真正活起来,同时还可利用互联网为中小学教育服务。例如,福建博物院自然馆定期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颇具闽博特色的生物学科普知识,发布了《博物院里的重阳树》《博物院里的铁树》《一叶知秋,你可知我因何而变?》《红树林有趣的动植物》《走进红树林——神秘的“海上森林”》《蜕变之美——蝴蝶》等系列动植物科普软文,为学生科普了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对动植物特性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福建博物院还开设了“闽博开讲”栏目,由小讲解员带领学生们“云打卡”福建博物院自然馆,通过录音讲解,科学诠释了小天鹅、大白鹭、斑海豹、鳀鲸、抹香鲸、唐冠螺、鳞砗磲、棱皮龟等动物的形态、分类、生活习性等,追寻古生物的踪迹,探索海洋生物的奥秘。这些线上展览和线上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足不出户便能学习到生物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生成融合体验。

3 结语

现如今,在各种新兴传播媒体和教育机构的充斥下,自然博物馆依然保有其不可替代的传播和教育优势。博物馆中包罗万象的藏品,广博的自然科学教育内容,注重探索、参与的活动形式,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馆校结合”模式已势不可挡,并将成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15年3月,《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对加强学校和博物馆之间合作作出明确规定,大力鼓励馆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教育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崭新的政策环境和实践模式所引发的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在充分发挥博物館的教育作用、助推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同时,也为馆校双方全面深入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国馆校结合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组织参观学习、开发特定课程、藏品展览进校园、举办馆内科普教育活动等方面,这些举措在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与教材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例如政府层面缺乏成熟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因教育动力缺失导致馆校结合模式流于形式、馆校合作开发教育资源能力亟待提高等。我们需要从国外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实践中汲取成功经验,深入探索馆校结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有益方式,把利用博物馆开展教学活动纳入中小学生教育体系方面的长效机制,建立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馆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加快推动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缪蓓蓓.浅谈自然博物馆在科普活动中的定位[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S2):77-81.

[2] 刘丽,李晓丹,江雪.如何发挥自然博物馆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做好“馆校结合”[J].博物院,2020(1):89-94.

[3] 王丹.自然博物馆资源与初中生物课程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博物馆研究,2018(4):49-53.

猜你喜欢

生物学教学教育资源
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
开放教育资源愈加受美国高校青睐
高职医学院生物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例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导课的策略
优化生态课堂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浅谈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