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生态课堂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16-12-13谭永惠高云飞

中学生物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生态课堂核心素养

谭永惠+高云飞

摘 要 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为例,通过优化生态课堂结构,创设“自由与和谐”的课堂氛围,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品格;设计“探究和生成”的探究型生态课堂,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意识;营造课堂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生态课堂 核心素养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11 - 0027 - 03

目前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考、高考压力,依然存在“唯分数论”的课堂教学方式。

笔者曾设计学生自评分析表让学生进行期末试题自评分析,在学生的一道综合试题的自评分析中发现:“答题要点不全,层次不分明”的选项比例与“班级成绩”排名对比有如下结果:24个班级中有14个班级该项比例与考试成绩排名呈正比,即排名越好,分析问题能力越强;有6个班成绩相对高于分析问题的能力,有4个班成绩相对低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调研发现:成绩相对高于分析问题能力的班级善于进行题海战术,常常进行反复的练习夯实学生的基础,学生的成绩相对较高。但是这种靠挤压学生时间进行的机械练习最终将导致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不到挖掘,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同时,笔者发现教师有教学能力,但缺乏足够的教学责任心和耐心,关注学情较少,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

事实上,一线教师确实存在学业水平考试和竞争压力,但是,过分注重学科知识、考试成绩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兼顾成绩与学生的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为例,通过优化生态课堂,创设自由和谐、探究和生成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所谓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统一的关系。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意识和欲望,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和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生态课堂是一种被赋予生态学意义的课堂,生态课堂不仅涵括了人与环境,即包括教室、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语言环境等方面,还拓展了教学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之间,更重要的是,这些关系是环环相扣、动态平衡的。生态课堂是对传统课堂进行充分解构的基础上融入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课堂,最终的教学成效不是以简单的成绩来衡量,而是关注学生的人格和心智双重发展。所以,教师构建生态课堂能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

1 创建自由舒适的生态课堂,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品格

生态课堂的首要特征就是自由,师生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教育个性才会完全展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在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有最终的自我实现。笔者曾对班级进行“自己用一句话评价老师”,结果发现:认为教师语言幽默、生动有趣占80.7%;教学方法好,学习效率高(有条理、重点突出、教学严谨、思路清晰、学得轻松等)占64.9%;觉得教师关注自己改变自己的占15.7%。这说明教师营造的语言环境和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能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当然,不同个性的教师呈现的语言环境不同,但是自然和谐的语言环境能充分唤醒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和对教学内容的求知欲。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64.9%的学生关注教学方法以及自身学习状态的感受和学习效果,这是教师教学高效性的体现。这需要教师精心备课,避免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充满新意、处处有惊喜的课堂氛围中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教师仅仅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简单教学,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碰撞,难以激发学生的潜力。而15.7%的评价比例主要是集中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只有学习很困难的学生才会发出诸如“重点关注有困难的学生”“点出了一个平淡的学生在人生道路的思想改变与转折点”“帮我辅导是一个人人尊重的好老师”“老师的正能量激励着我影响着我”的话语。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唤醒、激励生命。教师需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爱。这会奠定师生之间的情谊,教师的正能量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终身学习的品格。

2 营造具有探究氛围的生态课堂,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意识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而初中生正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无法短期内学会科学方法,形成探究思维。教师可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例如实验探究之前,教师先进行科学故事探究,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引导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另一方面避免学生依葫芦画瓢只实验不探究,只操作不思维。初始阶段每一个实验设计需要有针对性地侧重一个探究环节,训练某一步骤的探究方法。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程度,再进行综合探究,最后再分析、评价科学探究。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的探究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思辨的习惯,在思考中培养理性思维。同时,教师要创造条件落实实验探究,能动手完成的实验就不用纸质作业来代替。例如在“观察叶片气孔”的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还发现:不同叶片的气泡数目不同;有的叶片在热水中会释放某种物质;有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发现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而氧气不易溶于水,从而得出“气孔释放的气体大多数是氧气”的假设;叶片拿出水面后依然还有积水,通过观察发现叶片上面有绒毛,所以得出“叶片有持水能力”……学生亲自去“做”是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常规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不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考。尤其是在教学过渡时,需要教师不断生成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还要关注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如生物科学探究与化学对照实验的运用;光合作用反应式与化学原理分析;眼球结构与物理凸透镜原理等。这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点,更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延续。教师必须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构建跨学科知识和能力模型,共同构建学生的认知梯度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 营造课堂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生态课堂的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著名的“破窗效应”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这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结果。它包括卫生的教室环境、课座椅的整齐摆放、墙面文化的更新和整洁、黑板报内容的引导、教室灯光的调控、师生声音的控制、学生座位的轮次调整、先进的多媒体硬件设备以及教师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实验材料、教师对学习状态的关注与引导……这些不起眼的环境因子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长期在干净、整洁、舒适和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无疑对学生的终身素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精神文化是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是一种深层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知识背景和精神面貌以及师生之间的融洽程度。只有在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得到心理和情感的安全感。初中生往往存在“喜欢这个老师,喜欢这门学科;喜欢这门学科,学好这门学科的心理倾向”。教师首先要欣赏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优秀生善于引领,中等生善于激发,后进生善于关心。例如初一是培优辅差的最佳时期,开学伊始笔者往往会关注一、两名后进生,发现问题并不断鼓励、纠正使其迎头赶上,适时在班上对其进行表扬。这种“暗使劲、明表扬”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后进生的自信心,还暗示相同层次的学生摆脱自卑建立自信,从而提高集体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充分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融入“生命与价值”的核心生态理念,在教学中适度的延伸、拓展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学会感悟生命,引导学生在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气氛中学习。

猜你喜欢

生物学教学生态课堂核心素养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