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2020-11-25韩争艳

科教导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辽宁文化自信文化产业

韩争艳

摘 要 文化自信理论对于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起到风向标和精神旗帜作用。从文化自信的高度彰显辽宁民族文化,促进其现代转型,在文化自信视域中创新发展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调整文化产业整体布局,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 文化自信 辽宁 少数民族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07

Abstract The theory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minorit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e should highlight Liaoning national culture, promote its modern transformation, innovate and develop Liaoning minority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djust the overall layou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ethnic cultural industry.

Key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Liaoning;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industry

1 文化自信與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理论指南。[1]文化自信之于辽宁少数民族文化是各个少数民族对自己民族的理想信念、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并且对自身民族文化以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理性认识。

文化自信理论对于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起到风向标和精神旗帜作用。文化自信理论可以激发当地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内驱力,自觉地进行文化发展的主体选择,担当起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以文化凝聚人心,提高民族文化的现代适应性,改变地区的贫苦落后面貌是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宏观角度上,通过发展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出发点和目标已经明确的前提下,确定有效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则是重要的切入点。辽宁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最具潜力和开发空间的物质性存在,只有将其转化成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价值,注入当代活力,才能实现静态资源与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相互接纳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这就是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过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高级形态,可以使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保持新常态,焕发出更大生命活力,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和现实基础。

2 文化自信视域下创新发展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新时代是精神经济的时代,民族文化产业是新时代拉动经济、提升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从而深层次实现文化自信的最好结合点。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创新也适应了辽宁省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规划要求。目前,国内文化产业研究起步较国外晚,文化产业的理论滞后使得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和一般性研究常常被模糊等同,对于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措施尚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辽宁现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并不均衡,其中,满族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较好,而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其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缓慢。因而,在设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布局上应该有重点,分步骤进行,以重点带动其他,共同提升辽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本文试以辽宁满族文化产业为重要着眼点,探讨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整体布局和创新发展之路。

2.1 辽宁满族文化产业现状

辽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中满族文化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和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满族文化历史资源是辽宁省文化形态的主要形式:“一宫三陵”、五女山等为代表的民族历史建筑(遗址)知名度极高,岫岩、新宾、北镇满族剪纸等民间手工技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非遗项目名录;满族地区拥有水洞、关门山、五女山、青山沟等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抚顺市的“满族风情节”、桓仁的“满族风情园”等少数民族节庆礼仪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辽宁满族文化产业充分利用满族的民族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的优势,可以极大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既是对辽宁客观历史发展脉络的尊重,又体现了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从国内角度,满族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这与以往辽宁重视重工业发展,忽视精神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有直接关系。

2.2 创新辽宁满族文化产业结构布局

从辽宁满族文化产业的实际运行情况着手,满族文化产业的创新规划及发展思路是实现省内五大城市与六个满族自治县的联动,以七种产业经营模式在城市和自治县侧重作用。

首先,创新满族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以六个满族自治县辐射五座城市,走七种模式侧重发展的产业路线。辽宁的满族文化最浓郁也最原汁原味。满族文化产业作为辽宁文化产业中的特色品牌必须进行统筹规划才能充分发挥地区之间的联动和辐射作用,促进满族文化产业形成规模和气候,担当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满族文化丰富而绚丽多彩,其中岫岩、新宾、清源、本溪、桓仁、宽甸满族自治县六个县代表了满族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成为省内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最活跃和最发达的代表,通过精心规划和合理布局便会形成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与周边城乡特别是沈阳、抚顺、大连、鞍山、丹东等省内重要城市形成联动局面和发散结构。同时,满族民族文化产业的范围较广,具体发展模式可以分为满族文化体验模式、满族工艺品输出模式、满族演艺经营模式、满族节庆会展模式、满族体育赛事模式、满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满族文化产业园区模式等七种模式。在不同地区发展满族文化产业过程中,应发挥各自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满族自治县与城市运营模式各有分工和侧重。满族自治县重视发展满族文化旅游产业(如基于满族地区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风情的旅游小镇)、满族节庆文化产业(如满族节日文化和活动的展示)、宗教民俗文化产业(如各类宗教祭祀仪式和民俗文化的展示)、满族建筑文化产业。受六个满族自治县辐射的五大城市注重发展满族文化艺术产业(如各地民族歌舞乐艺术展演)、满族饮食文化产业、满族服饰文化产业、满族文化创业产业、满族体育产业等方面。由于着力点不同,使得乡村和城市在现有的文化产业布局中承担不同角色,调整文化产业供给结构,适应文化消费主体的不同需求,从而增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生产力,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产业提质增效需求。

其次,针对六个满族自治县推行文化产业的观念创新,通过引入交互体验的消费模式、民族文化共享模式等新思路来调整文化产业理念,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满族文化市场主体。满族自治县、乡发挥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为完整的独特优势。以特色民族文化展示为主,如桓仁满族风情园、本溪市满族风情一条街、抚顺市的“满族风情旅游节”发展生态文化,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化园区的建设。伴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体验消费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消费类型。重视文化体验感的营造,引入“体验消费”的运行模式提升满族文化产业的魅力和品牌效应。相对于传统的功能型消费,体验消费强调消费者与商家的充分互动,也是消费者的个性表达、对自我的追寻在体验中展现及获得满足的过程。[2]例如人们在星巴克体验“第三空间”的悠闲,在迪斯尼感受童话王国的快乐与梦想,而在满族文化产业的特定空间体验时空的穿越感和傳统文化的神秘与魅力。因此,传统的满族文化展示和旅游项目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于个性和表达自我的精神追求。通过对现有满族文化园所进行改造,通过精心布局的消费情境以及开设的文化体验区,如满族剪纸体验、刺绣体验、满族食品制作DIY,满族祭祀、萨满跳神的互动体验等增强满族文化的现代活力,消费者作为整个消费过程的一分子,与消费对象充分互动获得一种精神层次的享受,同时,商家通过一系列传播策略的应用,使得消费者从消费个体被询唤为消费主体,在不自觉中文化消费者融入文化情境之中,纳入满族文化产业的价值体系。满族文化体验消费也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将满族文化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收入,帮助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有效方式。

文化软实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需要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重视文化自信理论在逻辑思维、理论高度等多层面的指导作用,激发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充分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生产力,调整产业布局,将生态和科技注入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之中,城市与乡村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各有侧重又形成整体联动,通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带动全省精神经济发展,将文化强省落到实处,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基金项目:2018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研究”(编号:L18BMZ007)

参考文献

[1] 陈一收.文化自信:中国力量的精神支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 陈静.“星巴克式”的体验消费的传播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4.

猜你喜欢

辽宁文化自信文化产业
读辽宁 爱辽宁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人生哲理等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辽宁出版集团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