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洗澡频率对新生儿皮肤及体温的影响

2020-11-25亓恩金李晶李兴霞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浴巾总分体温

亓恩金 李晶 李兴霞

新生儿规律性洗澡能够帮助其保持皮肤清洁、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外周神经发育。但新生儿皮肤嫩薄,调节体温能力较弱,不恰当洗澡方式、频率可能引起皮肤破损,表面水分散失不利于洗澡后体温恢复,还可能破坏胎脂保护效应,甚至增加感染风险[1-2]。目前国内产科领域相关指南多推荐每24 h洗澡1次,有助于清洁皮肤,促进皮肤代谢与循环。国外相关新生儿临床护理推荐则认为,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洗澡频率更有利于新生儿皮肤护理,但目前国内对此研究极少[3]。本研究探讨每3,2,1 d洗澡1次对新生儿皮肤及体温的影响,为新生儿皮肤护理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4]:孕周37~42周的新生儿;孕妇无糖尿病、高血压等妊娠期并发症;新生儿无肺炎、黄疸、败血症等严重疾病;分娩后12 h内完成首次洗澡;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积极配合;未进行其他临床观察。排除标准:出生后患皮肤疾病;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合并先天性疾病;出生后有手术治疗史。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6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A,B,C 3组。A组男11例,女9例;孕37~41周,平均(39.87±1.04)周;出生体质量2587~3976 g,平均(2843.42±182.12)g。B组男10例,女10例;孕37~41周,平均(39.83±1.10)周;出生体质量2546~3966 g,平均(2836.92±180.89)g。C组男9例,女11例;孕37~41周,平均(39.78±1.02)周;出生体质量2590~3971 g,平均(2850.42±180.98)g。3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3组新生儿均按照《妇产科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5]的步骤及方式进行洗澡,采用襁褓式沐浴法。打开空调预热房间,室温调节至26~28 ℃,室内具备柔和光线。备好沐浴盆、水温计等相关物品。水温38~42 ℃,深度8~10 cm。在喂养30 min后进行洗澡,操作者具有3年以上护理经验,双手洗净、温暖,不断与婴儿交流。在新生儿下水前按照襁褓式包裹法先用消毒浴巾包裹,洗澡时按脸、头部、颈部、前胸、背部等顺序依次逐层解开襁褓,且在洗好一侧后用浴巾覆盖,洗澡完成后脱去湿浴巾,抱入另外一条浴巾并擦干全身。A组每天洗澡1次,B组每2 d洗澡1次,C组每3 d洗澡1次。

1.3 观察指标 采用新生儿皮肤状况评分(NSCS)[6]评估3组新生儿出生3,6,15 d皮肤红斑、干燥、皮损等情况,单项评分1~3分,总分3~9分,分值越高皮肤状况越差。比较3组新生儿出生3,6,15 d洗澡1 h后体温。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0统计学软件,多样本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出生后3,6,15 d 3组新生儿皮肤状况评分比较 C组出生3,6 d皮肤NSCS总分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生15 d NSC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出生后3,6,15 d 3组新生儿皮肤状况评分比较(分,

2.2 出生后3,6,15 d 3组新生儿洗澡1 h后体温比较 C组出生3,6 d洗澡1 h后体温均显著高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生15 d洗澡1 h后体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出生后3,6,15 d 3组新生儿洗澡1 h后体温比较

3 讨 论

新生儿出生后适当洗澡不仅仅具有清洁作用,还能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促进正常睡眠-觉醒周期的建立,本研究采用的襁褓式沐浴能够模拟宫内环境,减少洗澡时新生儿的随机活动,增加新生儿安全感,促进其进入安静状态,减少不良应激[7]。但不恰当的洗澡时机及频率可能因外力作用造成皮肤损伤,洗澡过频新生儿因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水分快速挥发而出现干燥;新生儿皮脂腺发育不完善,洗澡过频会造成皮脂含量下降,皮肤屏障受破坏,出现红斑、皮损等。本研究结果显示,C组出生3,6 d皮肤NSCS总分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生15 d NSC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适当降低洗澡频率能够改善新生儿出生后早期皮肤状况,减少红斑、皮损、干燥等情况出现,主要与出生后早期洗澡频繁破坏皮肤屏障、皮脂腺等有关。随着日龄的增加,皮肤屏障逐渐发育完善,高频率洗澡不再影响皮肤状况[8-9]。

当受寒冷刺激时人体会产生体温自主性调节效应,即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但新生儿出生后早期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缺少寒战反应,皮下脂肪以及棕色脂肪含量较少,表皮能量储备少、角化层差等特点,洗澡后造成新生儿散失热量过多,体温恢复较慢,若环境温度低、热量摄入及保温不足时,易出现体温恢复较慢等情况[10-11]。C组出生3,6 d洗澡1 h后体温均显著高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减少洗澡频率有助于新生儿早期洗澡后体温恢复,这与师宾芬[12]观点一致。3组出生15 d洗澡1 h后体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随着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的发育完善、肌纤维产热增加、体表面积相对下降、皮下脂肪增厚等,其环境变化的调节适应能力逐渐增强[13]。早期减少新生儿洗澡频率能够缩短母婴分离时间,增加母子间沟通,也可对妇产科护理工作进行重新分配,降低亲属及医院护理负担[14]。早期减少新生儿洗澡频率能保留表面残留羊水气味,帮助新生儿识别母亲乳头,提高母乳喂养质量。

综上所述,新生儿每3 d洗澡1次皮肤状况更佳,每3 d洗澡1次更有助于洗澡后体温恢复,因此可适当降低新生儿洗澡频率,保护皮肤,增加保温效果,减轻护士及家属护理负担。

猜你喜欢

浴巾总分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送给青蛙的大海
送给青蛙的大海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玩转大浴巾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浴巾用3次就该洗了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