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患者收治病区消毒隔离的专家共识

2020-11-24张林马思玥卢洪洲石磊汪邦芳曹蓓蕾赵亦红王琳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21期
关键词:含氯护目镜消毒剂

张林 马思玥,2 卢洪洲 石磊 汪邦芳 曹蓓蕾 赵亦红 王琳

(1.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 201508;2.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03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所致[1]。2020年1月,新冠肺炎被国家卫健委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但也不排除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的可能,且人群普遍易感,故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确保所有医务工作者及患者、陪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到位尤为必要。笔者旨在通过制定“新冠肺炎患者收治病区消毒隔离的专家共识”,指导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及时、有效地发现和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同时规范医务工作者的消毒流程,以降低新冠肺炎在医院的传播风险。

1 专家共识的方法学

本专家共识根据《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第一版)》[2]《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护理规范》[3]和相关国家标准、指南及文献[4-7]形成初稿,邀请全国各医院及护理学界共18位专家组成专家组,以邮件形式根据FAME模式请专家组成员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交由专家组进行评审,共识过程中如每个条目超过70%的专家选择纳入,则该条目纳入最终共识,最后形成专家共识的终稿。

2 新冠肺炎概述

2.1流行病学特点 目前,新冠肺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目前的无症状感染者基本是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现,包括尚未发病者和隐性感染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人群普遍易感[8]。

2.2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部分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重症患者多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9]。(2)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9]。(3)胸部影像学: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9]。

3 新冠肺炎的现场消毒技术

3.1消毒总原则 建议由掌握新冠肺炎相关消毒知识的工作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后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消毒的方法及流程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4,9]。为确保消毒效果,在医院接收疑似或确诊病例后的2 h内,专业人员应完成消毒工作,且消毒期间保持手部卫生[4,10]。患者入院前的住所、住院期间病房的空气、空调系统及其所有接触使用的诊疗用品、生活用品、患者自身的血液和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环境物体表面和地面,均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11]。消毒后需在专用区域对消毒人员、消毒器械、运输工具进行消毒。

3.2消毒方法

3.2.1空气 (1)密切接触者的住所建议加强自然通风,每日≥3次,每次≥30 min;观察期患者居住的病房可考虑使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或次氯酸动态喷雾消毒[11]。(2)院内缓冲间建议使用紫外线或次氯酸钠进行消毒,每次≥30 min。(3)密闭空间可考虑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溶液,按20 mL/m3进行气溶胶喷雾,作用1 h后进行自然通风[2-4]。

3.2.2负压病房送风系统 依据《医院负压隔离病房环境控制要求》(GB/T 35428-2017)[7]进行消毒。消毒示意图,见图1。

图1 负压病房送风系统消毒示意图

3.2.3空调系统 (1)建议对确诊或疑似的病例居住或活动的房间进行空气消毒后,打开所有门窗,并最大程度地打开空调系统进行空气交换,维持≥30 min。(2)过滤器和过滤网建议使用2 000 mg/L的有效氯消毒剂喷洒至湿润,维持30 min后,拆下并使用2 000 mg/L的有效氯消毒剂喷洒消毒[4]。(3)供风设备和送风管路装置建议使用2 000 mg/L的有效氯消毒剂喷雾或擦拭消毒[12]。(4)空调箱建议使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后维持1 h,消毒过程中封闭机箱,消毒工作完成后应及时通风,每次时间≥30 min,1次/d[13]。

3.2.4手卫生 (1)建议在接触患者前后或接触潜在的感染性物品前后或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前及脱掉包括手套在内的个人防护用品时使用流动水及抗菌洗手液洗手,每次≥1 min。(2)建议使用快速手消毒剂(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乙醇等)采用七步洗手法揉搓至手干为止,时间≥15 s。(3)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建议使用非接触式快速手消毒剂,使用七步洗手法揉搓至手干为止,时间≥15 s。(4)当手部有可见污染时,建议使用5 000 mg/L的0.5%碘伏溶液,涂擦≥2 min,或使用75%乙醇浸泡≥2 min;也可考虑使用皂液洗手[2]。

3.2.5重复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

3.2.5.1一般用品 一般重复使用的诊疗用品建议使用2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重复使用的用品建议使用20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或者使用75%乙醇浸泡≥30 min[14]。眼罩及鞋子使用清洗消毒机选择90 ℃、5 min模式清洗、消毒后烘干。

3.2.5.2正压呼吸器[15](1)正压呼吸器的动力送风装置:建议使用75%乙醇喷洒至湿润并维持30 min做预处理,再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湿巾仔细擦拭。(2)正压呼吸器的管路装置:建议用75%乙醇先浸泡30 min做预处理,再送至消毒供应中心,使用低温等离子灭菌或选择56℃、40 min模式清洗消毒后烘干。(3)正压呼吸器的头罩:建议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湿巾擦拭做预处理,再送至消毒供应中心使用低温等离子灭菌机器进行灭菌。

3.2.5.3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1)护目镜:每次佩戴后,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湿巾擦拭消毒,再使用环氧乙烷消毒30 min,护目镜松紧带使用2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干燥备用。(2)防护面屏:每次佩戴后,一次性塑料片卸下扔入黄色垃圾袋,重复使用的部分使用2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后冲净擦干备用;也可考虑使用过氧化氢消毒湿巾擦拭消毒,干燥备用[14]。

3.2.5.4纺织品 (1)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如纯棉衣物等,应使用1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后放置在黄色感染性医用织物专用袋,密封后煮沸消毒15 min,臭氧消毒2 h。(2)不耐热的纺织品:如化纤尼龙制品,应按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 mL(1 g/m3),放置在玻璃容器中,加热熏蒸2 h;或置环氧乙烷消毒柜中,在温度为56°C、相对湿度为70%~80%条件下,用环氧乙烷气体(800 mg/L)消毒30 min。(3)患者使用过的被褥应焚烧处理。(4)患者自带衣物应使用75%乙醇浸泡消毒30 min。

3.2.6病房环境及患者接触物品表面 (1)床单位、床头柜及医疗仪器的表面:建议使用3%过氧化氢湿巾擦拭消毒,也可考虑使用2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湿式擦拭≥30 min[2-3]。(2)餐具:建议煮沸消毒30 min[14];也可考虑使用2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后,再用清水洗净。(3)精密仪器:建议使用75%乙醇擦拭消毒,1次/d。(4)病房地面:建议使用2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拖地,2次/d,每次≥30 min;被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地面,建议使用带2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的吸水巾覆盖,维持1 h 后使用过氧化氢消毒湿巾进行消毒[16]。(5)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所在病房除基本消毒外,增加过氧化氢湿巾对床单位及仪器消毒的频次,每日增加≥3次[17]。(6)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出院后建议使用过氧化氢消毒机对病房密闭消毒1~2 h[3]。

3.2.7患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2-4](1)稀薄的分泌物或呕吐物:建议每2 000 mL加20 000 mg/L的有效氯消毒剂2 000 mL或考虑加漂白粉50 g,搅匀放置2 h。(2)黏稠的分泌物或呕吐物:建议每2 000 mL加50 000 mg/L的有效氯消毒剂2 000 mL搅匀放置 2 h。(3)盛分泌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建议使用2 000 mg/L的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 min,浸泡时,消毒剂要漫过容器顶部。(4)被分泌物或呕吐物污染的地面:建议使用带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的干巾或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作用1 h后拖地消毒。

3.2.8尸体 建议使用3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防渗透的双层尸体袋中,由专用车辆直接运送至指定地点火化[2]。

3.2.9运输工具 车、船内外表面和空间可考虑使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2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至表面湿润,并维持30 min[2-4]。

3.2.10生物运转箱 建议在出患者房间后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2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浸泡,时间≥30 min,或在标本袋外表面喷洒2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或75%乙醇,出污染区后放入第2层透明密封袋中,在密封袋外喷洒75%乙醇[13]。

3.2.11医疗废物和垃圾 建议使用2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至表面湿润,并维持4~5 h,或将医疗废物和垃圾收集在医疗废物袋内作为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套双层黄色垃圾袋送至固废中心焚烧[14]。

4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技术

4.1个人防护用品选用原则 (1)帽子:医务人员使用的帽子面料能阻止患者体液、血液和其它轻微渗液渗透。(2) 护目镜:建议仅在隔离留观病区(房)、隔离病区(房)和隔离重症监护病区(房)等区域,以及采集呼吸道标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无创通气、吸痰等可能出现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喷溅操作时使用;禁止戴护目镜离开上述区域。(3) 面罩/防护面屏:建议在诊疗操作中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喷溅时使用;禁止戴面罩/防护面屏离开诊疗区域。(4) 防护口罩:应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 19083-2010)[5],口罩应覆盖佩戴者的口鼻部,应有良好的面部密合性,表面不得有破洞、污渍,不应有呼气阀;口罩上应配有可调节鼻夹,口罩带应调节方便[18]。(5) 呼吸面具:建议使用全面具,配合使用高效滤棉盒或高效过滤棉[18-19];可考虑使用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使用头罩、电机及电动送风系统配合最高等级滤棉[19]。(6) 乳胶检查手套:建议在预检分诊、一般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病区(房)、隔离病区(房)和隔离重症监护病区(房)等区域使用,及时更换手套,每次佩带时间≤4 h。禁止戴手套离开诊疗区域。手套一旦破损,立即更换。(7) 速干手消毒剂:建议在预检分诊、一般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病区(房)、隔离病区(房)和隔离重症监护病区(房)或在医务人员诊疗操作过程中手部未见明显污染物时使用非手触式速干手消毒剂。(8) 隔离衣:建议仅在预检分诊、一般发热门诊使用普通隔离衣,隔离留观病区(房)、隔离病区(房)和隔离重症监护病区(房)可考虑使用防渗一次性隔离衣。(9)防护服:建议仅在隔离留观病区(房)、隔离病区(房)和隔离重症监护病区(房)使用。防护服不得重复使用。(10) 长筒靴或保护性鞋套:建议穿一次性使用鞋套。

4.2分级防护 根据国家卫健委《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WS/T 510-2016)[20]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1],医务工作者及相关工作人员上岗时应规范着装,在基础防护之上加强自我防护。加强防护包括一级防护、二级防护和三级防护[20-23]。

4.2.1一级防护 对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的人员以及运送样本的人员在运送样本时建议采取一级防护,穿工作服、戴一次性帽子、戴一次性外科口罩、穿一次性隔离衣和戴一次性手套。

4.2.2二级防护 对新冠肺炎出现症状的密切接触者、观察或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人员或转运的医务人员及司机、一般呼吸道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在新冠肺炎观察或确诊病例或可能污染的场所进行消毒的人员、进入新冠肺炎隔离留观室、隔离病房或隔离病区进行诊疗、清洁消毒的医务人员以及供应室收污、去污护士建议采取二级防护,穿工作服、戴一次性帽子、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外罩一件医用防护服、戴一次性手套、穿一次性鞋套[24]。

4.2.3三级防护 对新冠肺炎出现症状的密切接触者、观察或确诊病例进行样本采集或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近距离治疗操作,如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 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BiPAP和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亡后患者进行肺组织活检的医务人员、标本处理和检测时可能产生气溶胶操作的人员、处理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在生物安全柜内对标本进行处理和检测的人员以及应急病房专职消毒专员建议采取三级防护,穿工作服、戴一次性帽子、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外罩一件医用防护服、戴一次性手套、穿一次性鞋套、加戴面罩或将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换为全面具或更高级别带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

4.3个人防护用品的穿脱顺序

4.3.1穿戴防护用品顺序[25]

4.3.1.1非连体防护服 应先一只手托着口罩,扣于面部适当的部位,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戴在合适的部位,压紧鼻夹,紧贴于鼻梁处。检查口罩的密闭性能,然后戴上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帽子,戴上内层手套,穿隔离衣或防护服、长筒靴或一次性使用鞋套,最后戴上外层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

4.3.1.2连体防护服 应先戴一次性帽子,然后戴口罩或全面具,检查口罩或全面具的密闭性能,戴上护目镜或防护面屏(若戴全面具则无需佩戴护目镜/防护面屏),戴上内层手套,穿连体防护服(戴上防护服帽子)、长筒靴或保护性鞋套,最后戴上外层手套,手套应为双层,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

4.3.2脱卸防护用品顺序[25]

4.3.2.1非连体防护服 应在隔离病区(房)外脱卸。首先,脱掉外层手套将手套内侧翻至外面后将手套放入黄色感染性医用废弃物袋,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5 s后脱掉隔离衣或防护服及鞋套,里侧外翻,放入黄色感染性医用废弃物袋中并再次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5 s,将手指扣进帽子内侧,并将帽子轻轻摘下,里侧外翻,放入黄色感染性医用废弃物袋中。摘下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将重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放入双层黄色感染性医用废弃物袋中,再次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5 s并摘掉口罩,摘除口罩过程中双手不接触面部,脱掉内层手套,最后再次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5 s。

4.3.2.2连体防护服 应在隔离病区(房)外脱卸。首先脱掉外层手套,里侧外翻,放入黄色感染性医用废弃物袋中,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5 s,然后脱掉防护服及鞋套,里侧外翻,放入黄色感染性医用废弃物袋中,并再次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5 s,摘下护目镜或防护面屏。摘掉口罩或面具过程中双手不接触面部。重复使用的护目镜、防护面屏或全面具,放入双层黄色感染性医用废弃物袋,再次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5 s,将手指反掏进帽子,将帽子轻轻摘下,里侧外翻,放入黄色传染性医用废弃物袋中,再次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5 s,脱掉内层手套,最后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5 s。

4.4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防护[25-26](1)发现并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即实行单间隔离,下隔离医嘱并设置警示牌。(2)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所在病房的防护用品脱卸处建议增加非触式手消装置。

本文整合历年医疗机构消毒隔离的国家标准和其他标准,以及在此次疫情期间的国家标准、护理规范及其他针对新冠疫情的文献的基础上,根据18位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该专家共识的终稿,旨在对疫情期间及时、有效地发现和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规范医护工作者的消毒流程,降低新冠肺炎在医院的传播风险提供指导意见。

专家共识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卢洪洲(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任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张志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绳宇(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胡雁(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王红红(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徐筱萍(上海市护理学会);张玉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蒋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杨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朱唯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姜丽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朱政(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倪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孙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卫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黄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猜你喜欢

含氯护目镜消毒剂
护目镜
含氟、含氯废气废液急冷工艺焚烧装置的设备布置
涨疯了!碘涨50%,三氯涨超30%,溶剂涨超250%……消毒剂要涨价了
合理施用含氯化肥可提高猕猴桃产量和品质
显示护目镜裂纹故障分析及改进
平视显示护目镜
含氯消毒剂,别仅凭名字辨别
正确使用消毒剂
你是谁
消毒剂会引发哮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