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声乐作品中的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

2020-11-17吴勇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7期
关键词:二度创作声乐

摘  要:音乐作品是作曲家运用各类专业知识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在乐谱上记录下来的产物,是一度创造。其中包含了曲作家、词作家的思想。而二度创作则是音乐表演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情绪情感向受众传达歌曲的内容和思想,是对一度创作的再创造。本文就《松花江上》的演唱对歌曲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进行分析阐释,让演唱者了解该歌曲一度创作的来源和二度创作在演唱时的原则和应用。

关键词:声乐;一度创作;二度创作;《松花江上》

音乐创作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音乐发展水平的标志。[1]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也能造音乐。每个时代会有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格,文学上是,音乐上亦是。

一、一度创作

一度创作是作者的经历和经验,是他对生活的感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经验就很难创作出打动人的作品。

创作背景

《松花江上》是张寒辉先生在1935年创作的抗日歌曲。它产生在中华民族遭受日本侵略者迫害的时代。歌曲以那个时期东北人民的苦难流亡为背景,描写了美丽富饶的东北被日本人践踏后,东北军民流亡关内的景象。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将领对待日军的挑衅态度消极,使得东北军民流离失所。张先生目睹了这种军民的景象,也听到了他们悲愤的声音,通过与这些人的交谈写出了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人的哭诉之声,写出了曲调[2]。

歌词分析

第一部分的歌詞,像是一个流落他乡的浪子在回想自己家乡,是“怀旧”段。歌词描绘了美丽富饶的松花江边,不仅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也有自己的同胞和爹娘。

第二部分是“流亡”段,伴随着“九一八”事件,日军在东北发动了战争,东北三省沦陷。无数东北军民要想不被奴役只能离开自己的家乡,在关内流浪。“抛弃那无尽的宝藏”说的是去他乡的人不得已的“抛弃”。我认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是对国民党面对日军行为无动于衷的一种讽刺。

最后一部分的歌词是“呼唤”部分。不仅仅是东北人民的呼唤,呼唤回到家乡,也是全中国人的呼唤,呼唤东北回到祖国。

曲式分析

《松花江上》是带尾声的单二部曲式,“是降E宫调式和c羽调式,拍子是4/4、3/4[3]”。第一部分由各为三句的两个乐段组成。第二部分开始转入唱c羽调式,色彩由明亮变成了暗淡,也预示着美丽家园即将遭到破坏。节拍上也由平缓的4/4变成了较快一点的3/4。后面又转回了降E宫调式,是在表现悲伤过后的呐喊和期盼:“何时才能回家乡!何时才能见爹娘!”

张先生本人没有到过东北,却能写出让人为之动容的音乐。正是源于那个时代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烙下了印痕。每个中国人内心都埋藏了深深的愤恨以及重振家园、重振中华民族的雄心。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的革命家带领人民走出了被侵略的阴霾,而各类抗战救国的歌曲则成了当时人们心里的壁垒,鼓舞着全国人民。

二、二度创作

音乐表演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是把音乐作品从乐谱变成实际音响的过程,要通过表演者来完成。一度创作的乐谱是理性的产物,因为上面记录的是明确的节奏节拍、音高旋律和速度力度记号。二度创作则可以看作是感性的,因为表演者传递出来的是歌曲的情感。

二度创作的原则

二度创作是一度创作的再创造。作曲家在谱子上的每一个音、每一个符号都是自己内心思想的表达。“演唱者应当充分站在原创作家的立场上,对原创作家的创作态度与创作心得等进行思考,保持艺术作品的真实性[4]。”在尊重一度创作的同时,演唱者要对上述所提到的创作背景和词曲内容进行了解和分析。尤其是抗战时期的歌曲,只有了解了背景,演唱者才知道自己将要诠释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然后再分析曲式结构,对歌词、旋律进行解析,就能够明确歌曲的大致内容和情绪。最后加上自己科学的技巧和舞台表演,呈现给观众。

对演唱者要求

“每个舞台表演者对舞台都要有一份敬畏之心”,不管舞台大小,我们都要学会尊重。这不仅是对观众的尊重,同样也是对作品和自己的尊重。

除了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演唱者还要做的是把美好声音传递给听众。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认为美声就是很厚重,很多颤音的。那种声音听得真的很”美“吗?肯定不是的。其原因还是因为有一些演唱者把那种音色传递给了听众,让他们形成了错误的声音认知。音乐是非常美好,演唱者必须把美好的音乐传递出来,让大家都建立好声音的概念。这样对声乐的发展都是一种小进步。

《松花江上》的二度创作

《松花江上》塑造了一个流亡关内、失去家乡并且痛恨侵略者的形象,表达了想早点把侵略者赶出去,重建原来美丽富饶的家乡的愿望。歌曲的基本感情上是沉重、悲伤的,是一首带着思乡的悲歌,悲就是整个曲子的基调。还应该注意乐谱上的表情记号、强弱记号、速度记号等。演唱第一部分的时候我们应该是很自豪的介绍自己美丽富饶的家乡,到了”还有那衰老的爹娘“的时候,就应该把那种无奈感唱出来。虽然爹娘在,但是前面加了衰老二字,是对情绪转化的一个预示,也是转调之前的一个过渡。进入第二部分的歌词,“九一八”频繁的出现了几次,也是在强调这个让人流离失所的事件。在记号上九一八是mf,是在像我们强调这里的一定是用带着些许愤怒去演唱,而后一句是p也表示着我们的无能为力,只能自己呐喊。后面“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这部分应该是整首歌曲最悲伤的部分,要唱出失去美丽家乡,关内流浪的伤感。最后一部分的歌词是三个问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三句的情绪应该是层层递进,前两句属于酝酿情绪,到爹娘啊那里应该完全爆发出来,最后在呼唤中结束表演。

结语

一首好的曲子离不开作曲家的一度创作的躯体,更离不开表演者二度创作给予的灵魂。不同的表演者也会有不同的二度创作表演,应当灵活进行。表演者既要遵循好作品所传达出的思想,也要注入自己的表演,最终把美好的声音传递出来,就一定会打动人。

参考文献

[1]  王次炤. 《音乐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孔杰. 歌曲《松花江上》的曲式结构与情感表达之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3]  李政. 《松花江上》在歌剧《流亡曲》中的演唱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8.

[4]  董艳艳.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J].黄河之声,2019(13):45-46.

作者简介:吴勇,男,汉族,江西上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二度创作声乐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浅论讲故事的几个要点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解析舞蹈元素在戏剧小品中的应用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论民族声乐艺术之“声、情、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