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文艺批评之特质与渊源
——以“贴吧批评”为例

2020-11-17

中国文艺评论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评点维度文艺

刘 巍 王 玮

“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于1960年代美国电子录像商业计划书中,于20世纪90年代得以普及。我国的“新媒体元年”被认为是2010年左右,其时移动互联开始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新媒体的“新”作为相对的时间概念,区别于“旧媒体”(包括纸媒、广播、电视等);“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移动互联为主要传播介质的新型媒介形式。在新媒体的传播视域下,文艺批评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批评实践由文字批评向图—文—声融合的全方位批评迈进,传统的、学院的、经典的批评立场、批评标准、批评话语遭遇挑战。但这不过是表象,新媒体给批评实践带来的冲击不仅存在于技术层面,更存在于艺术审美精神层面。百度贴吧是一个基于关键词搜索、以兴趣为导向的线上交流平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之一。庞大的用户群体与海量的数据使得贴吧从建立之初便成为各类话题的集结地和信息的爆发地。作为新媒体批评渠道之一,百度贴吧是开放、交互、数据等一系列技术与思维改变的产物,贴吧批评表面上是“纯粹感性”的批评,但其背后仍有一些与我们的文化传承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因子。

一、贴吧批评的特质

百度贴吧的文艺批评主体是基于“趣缘”的开合而存在的,批评的方式是离心与向心的对立统一。英国学者戴维•冈特利特在他主编的《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一书中指出,网络观影者的评论虽然“并不能代表一个完整的电影观众群。但是,这些观点比那些由电影研究专家们写的单一的、主观的、通常还是晦涩难懂的‘解读’性文字要好。事实上这些样本与多数定量研究中使用的样本一样具有价值(也很奇特),人们所提供的数据就是他们就电影自发地发表的感想,也是他们想要写的话”[1][英]戴维•冈特利特:《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彭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88页。。此论断不仅适用于网络电影评论,在百度贴吧的评论中亦是如此。贴吧之上的文艺批评是自发的感想、也是真性情所在,繁杂的批评生态亦可大致归纳出以下特点。

1. “趣缘”的开放与封闭

百度贴吧是一个较有代表性的网络趣缘社区,所谓“趣缘关系”是以媒介角度划分的、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为纽带缔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百度贴吧将拥有相同兴趣因子的个体聚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个虚拟社群。贴吧极强的开放性吸引着大批量的用户,具有鲜明特色的贴吧一旦建立起来,便形成一个个具有相对封闭性的空间,该空间内汇聚的是一类拥有着共同兴趣,甚至是共同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的“志同道合”者。因“趣缘”的设定,发生于其上的文艺批评也多呈现出模块化的特点,是一种“命题”性的批评。如对最近较火的网剧《风犬少年的天空》的批评大都发生于“风犬少年的天空吧”中,其中多是对剧情的讨论和对剧中演员的评价;对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批评也几乎是在“乘风破浪的姐姐吧”中发生的。如此设定所带来的便是用户的分流与“重新部落化”,用户只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贴吧进入并在该吧内活动。兴趣不同者不会进入该贴吧,贸然进入便会自讨无趣,无法融入该社区,与该贴吧兴趣点不同甚至相悖者,迎接他的便会是“冷漠”“群殴”进而“驱逐”。看似开放的趣缘社区,虚拟大厦一旦建立起来便是高墙林立,只有手持“通行证”者才会被允许进入。

2. 批评的离心喧哗与向心集中

贴吧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批评生态,文艺批评的话语权被赋予每一个贴吧用户,精英的、学院的、理论化的批评结构几乎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随意”的批评,主要包括内容的随意与形式的随意。内容的“随意”是指用户对于文艺作品的批评没有确定的标准,一切任性而发,想说什么说什么,享有极大的自由。而形式上的“随意”则是指发表的批评没有字数要求,可以是长篇大论,亦可以是三五个字的短评,同时出现了以表情包、图片等为代表的非文字性评论,用户可以在管理员允许的范围内畅所欲言。随心所欲的离心性批评造就了一场场言语的狂欢。贴吧中动辄千万量级的发贴数,是传统文艺批评不能比拟的。庞杂的用户群体将贴吧营造成一个各说各话、离心喧哗的场域。吧内的核心话题被不断延展,甚至促使一些贴吧的“转型”,将其带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如“呐喊吧”以“用你炙热的心去征服世界!”[2]参见“呐喊吧”,https://tieba.baidu.com/f?kw=%E5%91%90%E5%96%8A&ie=utf-8。为宣传口号,是从属于情感文化目录内的贴吧,但其中不乏关于鲁迅《呐喊》的批评,甚至是《孔乙己》《狂人日记》等鲁迅的其他作品的批评。随着贴吧关键词的改变,吧内群体由此也随之做出置换。

这样一个看似无秩序、无规则的批评场内,实际由一股无形的向心力作为拉扯。首先,贴吧作为一个趣缘社区,几乎所有言论都围绕特定的兴趣点展开,虽偶见无关话题,但难以形成合力,大多都被吧内原住民忽视,或者被吧务清理。如“剑来吧”吧规规定“与剑来、作者及本吧内容无关的水贴将被删除”[1]参见“剑来吧”,https://tieba.baidu.com/p/6428119269。,这一条同样可见于绝大多数主题贴吧的吧规之中。由此,“趣缘”既是吸引用户的主要方式,又是加强向心力的核心手段。其次,贴吧的文艺批评的话语构成中充斥着大量所谓的“行话”,每个贴吧都有一套具有鲜明区别性特征的话语体系与言语逻辑,流行于其批评体系之内,尤其常见于一些网络文学贴吧之中,这些话语一旦形成便可以起到一定的凝结作用,促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如“斗破苍穹吧”中“斗皇”“斗尊”“斗帝”的晋升序列;“盗墓笔记吧”中的“粽子”“倒斗”“黑驴蹄子”等是“稻米”(《盗墓笔记》的粉丝)批评话语中的流行词汇。这些语汇、句式构成了具有鲜明贴吧特色的批评话语并不断更新重造。此类话语术式构建成一座座虚拟的“巴别塔”,因彼此不能沟通,遂可以将“外行”拒斥于千里之外。因此,这种强大的向心作用,是对“局外人”的自动屏蔽,将其变为带有某种文艺沙龙特色的内部交流。这种俱乐部式批评与传统的文艺批评截然不同,它所追寻的是体验式的感性交流,而非传统批评所要求的严谨的学理研究。

这类批评在离心力与向心力合力的作用下构建起贴吧文艺批评的基本形态,营造出特定的批评风貌,离心只是其个别的微观表现,而向心才是其最基本的批评样态。

二、新媒体文艺批评与“评点式”批评的对接

新媒体的出现对文艺批评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麦克卢汉在《乔伊斯、马拉梅和报纸》中指出“每一种表达媒介都深刻地修正人的感知,主要是以一种无意识和难以预料的方式发挥作用”。[2][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6页。新媒体文艺批评作为一种新型的文艺批评样态,与传统的文艺批评风格迥异,但也并非无源之水。新媒体文艺批评亦可以理解为对传统文艺批评的致敬与对接。百度贴吧的文艺批评与传统的评点式批评可相互参照理解。评点式作为中国古代文艺主要的批评样式之一,“它源自经注,发端于诗文批评,明中叶以后盛行于小说批评”[3]谭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价值系统》,《文艺评论》1998年第1期,第93页。,自身特点鲜明。评点式的文艺批评主要包括两种批评手段——“评”与“点”。“评”包括总评、眉批、旁批、夹批等;“点”则运用钩、抹、标、划等符号对文本作圈点标识。“点”在新媒体文艺批评中囿于多种原因较少使用或较难显现,而“评”这一端在新媒体文艺批评中蔚为大观。

1. 文论相杂

以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为例,其批评文字主要集中出现于三篇序言、“读法”、回前的总评以及小说内部的眉批、旁批和夹批。长评独立成章,短评散落其中,与小说文本结合巧妙,相得益彰,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批评方式。以楔子“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1]金圣叹:《金圣叹全集(一)》,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7页。为例,前有数百字的总评,对《水浒》这部小说整体进行统领性的解读,包括该书的命名的原因、楔子的寓意等前言性解说,同时也有多则数十字,少则一二字的夹批、眉批点缀其中,批评氛围极富有生气。此种文与论相杂的批评形式,于新媒体文艺批评中也屡见不鲜,此处仅以起点中文网中的批评为例简要论述。

起点中文网的一大特色就是读者评论的模式,读者不仅可以发布小说长评,而且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夹批”,并且可以看到其他用户对作品的段评、章评等。以网络文学《完美世界》第一章《朝气蓬勃》为例。第一段二十余字有57个评论,大都十分短小。该段点赞量最高的三条热评分别是:“是否有道友在此重温。”“第三遍,为小不点、小石、荒、荒天帝。从看着石昊幼年起,一步步成长,成为最牛的荒天帝,是其他小说里找不到的感觉。石昊,是最喜欢的玄幻角色,强大,鲜活。”“开头看了十遍,可惜这本书我一次都没看完……”这些批评大都十分随意,错别字、语病等问题层出不穷,虽不严谨,却非常鲜活,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可以随时阅读、点赞、回复他人批评,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章节结束后有一个“本章说”的模块,是读者对特定章节的总结性的评论。“本章说”有人提出疑惑寻求其他读者的帮助,如“看了397章,还是没明白境界是怎么划分的”;有人记录下阅读之后的感想,如“又一次看完这章,一瞬间感到很心酸,同时也不得不佩服辰东的写作技艺。荒天帝举世无双,独断万古,另开轮回路,留下的符纸上印刻的却是一个奶罐,‘最爱喝兽奶’,那天真灿烂的日子,或许是他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仔细想想,我们谁又没有那么一段过往呢。”还有人只为留下阅读痕迹,如“沙发”“哈哈”等无意义评论,或是写下自己阅读该章的时间,如“2020 209”等。[2]参见起点中文网,https://read.qidian.com/chapter/0OAc8-pOJYI1/HhP1NZYaRKwex0RJOkJclQ2。新媒体文艺批评中的段评、章评与传统评点式的精髓虽然大相径庭,但批评形式却大体相似,文章本文与批评话语呈现出梅花间竹式的错落布局,使用户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浏览评论或者发布即刻的想法。但传统评点方式相较更为自由,批评者可以随处随地的批点,而新媒体文艺批评囿于媒介的特性与技术性因素,其评论的发表被规定在“专属”的区域内,如起点中文网的段后章后等。

2. 即兴品评

传统的评点式批评带有“鉴赏”的特点,批评内容包括作品的思想感情、布局谋篇等,并且大都是直接感悟式的评论。以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为例,评点中大量出现“妙”“妙极”等强烈主观感受性的文字,同时还有一些解释说明性文字,作补充论述,点到为止,妙处难言,耐人寻味。而此种即兴品评的方式亦是新媒体文艺批评的一大特色:字数少、速度快、态度明、灵光一闪的直抒胸臆式的批评,是用户即刻感受的最直接表达,未必经得起推敲却是最有态度的。贴吧上的文艺批评大都十分随意,篇幅可短可长,并带有明显的情绪化、断言性的特点。如武动乾坤吧2019年4月30日发布的名为“武动乾坤中最感动的章节——《轮回》”一贴[1]参见“武动乾坤吧”,https://tieba.baidu.com/p/6117389936?pid=127984233175&cid=0&red_tag=1087618033#127984233175。,通过大致浏览分析,可以将网友的回复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型:第一,“粗暴”夸赞型。如网友1评论“确实,当时看的好感动”,网友2认为“哪怕知道剧情,但每次看这一段还是不由自主的流泪”。第二,横向对比型。网友1说“确实,一直觉得武动感情戏、兄弟情写得特别好。所以比起斗破更喜欢武动,武动从进入道宗后的章节很棒”,网友2表示“我觉得百朝大战也很精彩”。第三,水贴类。如网友评论的“顶一顶”“沙发”等,亦有复制粘贴过来的无意义或无关紧要的句子,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鱼香肉丝配鸡腿。我是来打酱油的。”此类回复只在为了增加经验值,提升自己账号的等级。

仔细审视这些批评性文字,就能发现写作于贴吧上或各大论坛上的批评与传统“评点式”虽有可比性,但各自的批评特色依旧鲜明。第一,从批评语言上来看,新媒体文艺批评多为主观感受性的断言式话语。该类批评发表于网络平台之上,媒介的转变使得字斟句酌几乎没有可能。新媒体批评者大多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文艺研究者,是文学艺术的爱好者与接受者,因此在话语组织方面比较直白、简单、感性。第二,基于贴吧平台自身的特点,与传统“评点式”批评相比,贴吧上的文艺批评呈现出浅层次特征,主要表现在批评多集中于文本的故事情节,仅就其内容进行言说,少有涉及其技巧、手法等文学内部因素的。试列出“诛仙吧”中网友们发布的一些评论性贴子,如“完整梳理一下小凡被诛仙劈事件”,“重刷原著,真心感觉道玄功德无量。对得起天下苍生、青云满门,对得起天成子、万剑一,唯一对不起的,大概只有田不易一家吧”。“天帝宝库的主人到底是谁,是天帝吗?天帝是什么人,天帝是伏羲女娲?”[2]参见“诛仙吧”,https://tieba.baidu.com/f?ie=utf-8&kw=%E8%AF%9B%E4%BB%99。可见关于小说的讨论大都集中于情节之上,且并未就其“文学性”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网络小说往往以故事性取胜,文笔可能会略显粗糙,因此造成对小说的讨论大都围绕于此。那么关于文艺经典的讨论在贴吧上又呈现何种风貌呢?以“肖申克的救赎吧”为例,关于该影片的讨论与前文提及的网络文艺的话语相比,虽也大同小异,但总体水准高于平均值,其中不乏经典影评,如“肖申克的救赎经典在哪里?”,“关于《肖申克的救赎》与《海上钢琴师》”等[1]参见“肖申克的救赎吧”,https://tieba.baidu.com/p/2687109990。。又如在京剧类贴吧内不仅有全国各地最新演出消息的汇总,而且也分享着戏曲相关知识,如“‘侠肝义胆’关肃霜,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一贴,介绍了一代名伶关肃霜台上台下的一些逸闻趣事。除此之外,还有对经典剧目的赏析,如“霸王别姬一票难求背后的热议”,主要分析了程派青衣张火丁首演《霸王别姬》火爆场景背后的原因;“观京剧电影版《四郎探母》有感”谈论的是传统老戏《四郎探母》在剧场与电影两种不同媒介的差异性呈现。[2]参见“京剧吧”,https://tieba.baidu.com/p/6994743857。吧内谈论氛围极佳,且大都卓有见地,水平较高。可见不同贴吧用户群体的层次也略有差异。总体来看,新媒体的批评环境是十分芜杂的,文艺批评大都还是浅层的外围式批评。主要原因在于:从接受层面看,由于用户群过于庞大,批评视角下移,增强了文艺批评的平民性与大众娱乐性;从批评对象看,由于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大众文艺在贴吧上已经取得压倒性关注度,基于网络文艺以故事为王、艺术技巧相对欠缺等书写特点,形成了关于它的批评主要围绕故事情节来展开的特色。由于批评发生场域的特点,用户分享的都是即时的最直接的感受,理性的相对缺失使得该类批评很难达到专业文艺批评的水准。正是这些原因塑造了整个贴吧文艺批评的面貌。第三,传统评点式批评是批评家本位的,批评家拥有着对文本的“霸权”,不仅可评,还可改可删,除了词句的校雠,还有文本的修订、删改以及润饰,如金圣叹“腰斩”水浒,毛批《三国》对“拥刘反曹”价值观的强化等。新媒体文艺批评同样也呈现出作者与读者的交往行为,如余华、池莉、韩寒等开通了自己的博客,读者阅读他们的博文后可以就其阅读感受发表评论。余华就曾在听取网友留言中提到的《兄弟》上下两部分篇幅差距过大的问题后对小说进行了一番删减。余华说:“我一生没有写过日记,也不想把博客写成私生活,通过新浪这个平台,和读者有一些直接的交流,这对一个作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是感性的,读者也是感性的,我想把它做成一个精神上的博客。”[3]转引自叶剑松:《虚拟世界的另类书写——从余华看博客对文艺的影响》,《文艺报》2006年10月19日第4版。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拓宽了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渠道。当然,新媒体文艺的批评活动对作者的文本创造来说只是影响因子之一,远远没有达到传统评点式批评的威力。

三、当代文艺批评的“新媒体维度”

新媒体对文艺批评的强力介入,导致相关文艺批评序列的相应调整。基于新媒体文艺批评的特点,我们在此提出当代文艺批评的“新媒体维度”。

第一,美学维度。新媒体文艺批评首先必须是文艺批评,要以艺术性、审美性为批评的基本尺度。但批评对象既已发生改变,对其价值的评判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当前新媒体文艺批评往往过于率真,赞扬与批评都毫无避讳。这样的批评,优点是批评的真实性大大增加,缺点是过于主观化,逻辑严密性缺失、思想浅化、窄化与历史感弱化。新媒体文艺批评领域与创作领域相似,常成为随意的、“爽文”模式的浅层次字符拼凑。这就要求以美学维度为标尺,尽量避免当前新媒体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不足,平衡好通俗与严肃、激情与理性的关系。

第二,技术维度。在坚持美学标准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文艺批评的技术维度,这是新媒体文艺批评产生的先决条件。正如邵燕君所言:“我们今天能想到的和想象不到的‘文学性’,都要从‘网络性’中重新生长出来。”[1]邵燕君:《媒介融合时代的“孵化器”——多重博弈下中国网络文学的新位置和新使命》,《当代作家评论》2015 年第 6 期,第182页。科学技术的更迭为文艺发展提供着动力与可能,也使得文艺活动越来越依赖技术的发展,媒介因素俨然已成为文艺活动四要素(作品、世界、作家、读者)之外的第五要素。因此将技术维度作为一个评价尺度亦是必要与必须的。新媒体文艺并非仅是文学艺术在新媒体上的简单呈现,媒介要素的强力深耕已改变了当前文艺的存在与批评方式,现有的标准在新媒体文艺面前略显疲软,技术维度似尚未纳入批评维度之中。文艺批评的主要对象是作品与作者,在新媒体文艺批评的场域中,作品、作者不再被抬头仰望,批评视点的变化、批评对象的脱冕与祛魅使得文艺的神圣性被消解,传统文艺批评的光环亦不复存在,如欧阳友权所言:“从技术祛魅走向艺术祛魅带来了文学性的式微与置换”[2]欧阳友权:《互联网对文学性的技术祛魅》,《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56页。。因此,新媒体文艺批评应将技术维度考虑在内,这也是文艺批评应有的姿态。

第三,社会维度,即应将文艺批评放置在社会性、历史性的语境中进行整体考量。任何一部作品、一种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放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社会空间中品评。传统文艺批评不是新媒体的对立面,而是其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与财富。但是怎样做到古为今用?在对文艺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标准和方法?单小曦认为,“在网络文学评价标准问题上,‘普遍文学标准说’将精英文学标准不恰当地套用于网络文学;‘通俗文学标准说’人为拉低了网络文学的价值和功能;‘综合多维标准说’有割裂网络文学整体存在的倾向。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标准需要采用合理的价值预设和历史性、语境化的原则。”[3]单小曦:《网络文学评价标准问题反思及新探》,《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第24页。批评标准的不确定性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艺活动乃至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所以新媒体文艺批评亟待以社会维度来调适。文艺批评本就是发展的系统,新媒体营造的人文图景为其提供了更加开放、可待提升的空间。在新媒体文艺批评的社会维度方面,批评者首先要注意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统筹兼顾。我们当下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若作为精神产品的文艺沉溺于物质的繁盛不能自拔,则会丧失文艺审美的初心与使命。相反,若文艺一味自我迷恋于概念、理论、阐释,无视浩浩荡荡的现实之变,无异于固步自封。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多与一”的统一。由于新媒体的虚拟性,批评主体不再拘泥于自己的真实身份,在陌生的公共空间内畅所欲言也会无所顾忌、无所敬畏。众网友多声道的批评亟需遵循共同的标准,在百家争鸣的同时又有定调之音。这就要求文艺批评面向社会、面向传统,坚守并维护文艺批评的尺度与温度。在“社会维度”的参照下,当代文艺批评的优长可被发扬,短板可被规避。只有在各方合力的推动下,新媒体文艺批评方可负载时代精神与社会责任。

以“百度贴吧”为例证的新媒体文艺批评具有发言主体的虚拟、批评立场的驳杂、批评话语的多元等特征,新媒体批评对批评法则(比如对文学批评思想伦理、人文情感、艺术追求)的坚守与对其解构(批评态度的戏谑、过多的情绪代入、不经推敲的发言等)共存。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便捷、开放、自由和民间色彩,文艺批评若能更好地融合新媒体的优势,定会为自身开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评点维度文艺
1942,文艺之春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翻译擂台(116)评点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