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黄宾虹的绘画艺术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2020-11-16吴晓昊

艺术大观 2020年25期
关键词:生活环境绘画艺术黄宾虹

吴晓昊

摘 要:黄宾虹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艺术源于生活,动乱的时势和生活经历造就了他在绘画艺术上的独到见解和卓越成就,所生活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对他的绘画艺术、习画创作、画论观点也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黄宾虹;绘画艺术;习画创作;画论观点;生活环境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5-00-02

黄宾虹1865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正值晚清,父亲是在金华经商的徽商,黄宾虹祖籍为安徽歙县,但他从小生长在金华,儿时在金华的成长经历对黄宾虹今后的绘画艺术产生了一些影响。金华处于浙江中部,是一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气息浓厚,历来为文化礼仪之邦,曾吸引过不少文人贤士,宋代词人李清照曾在《题八咏楼》中这样描述金华:“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可见古代金华的经济文化之繁荣。金华在古代不仅有着四通八达的水路,也有着景色秀丽的山川河流,位于金华北山之上的双龙洞曾经吸引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等唐宋文豪为其曾留下诗词佳作。文化积淀浓厚的人文环境和景色秀丽的自然环境给自幼喜欢书画的黄宾虹提供了良好的习画氛围。金华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给了黄宾虹最初的艺术滋养,对他今后的画论观点、习画创作以及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1]

一、黄宾虹的画论观点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黄宾虹在绘画的研究和探索中总结出了四个观点:

(一)“多文晓画,画乃进”。意思是画家需要多读书要有文化,才能更加通晓绘画,才能使绘画更进步。黄宾虹少年时期在金华遇到了诸多恩施,传授他读书写字、诗文书画。五岁时随金华汤溪邵赋清习读“四书”。六岁时随金华罗店李灼先、李咏棠学诗文书画。七岁时随金华石门倪谦甫、倪逸甫兄弟学画。七岁时拜金华塘雅的黄济川进士为师,学习举业。十二岁时随赵经田、应芹生学习“五经”。十八岁时随金华义乌画家陈春帆习画。黄宾虹青少年时期在金华所遇的这些良师都是当时金华的贤人志士,他们给黄宾虹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正是有了这些文化基础做积淀,使得黄宾虹在之后的绘画研究和探索中总结出了“多文晓画,画乃进”的观点。[2]

(二)“解衣繁礡,识画者之真”。意思是解放身心和思想,摆脱观念的束缚,用身心去感受真切的自然。黄宾虹曾经说过:“中国古代优秀的画家,都是能夠深切的去体验大自然的。徒画临摹,得不到自然的要领和奥秘,也就限制了自己的创造性。事事依人作嫁,那便没有自己的见解了。”自古以来浙江便有“山水江南”之美称,位于浙江中部的金华亦是如此。金华可谓是山水环绕,风景名胜繁多,有双龙洞景区、大盘山景区、仙华山景区、牛头山景区等等。除了山川之外还有婺江、兰江等江河流经。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给画家习画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尤其是注重表现写意的中国山水画。黄宾虹从小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深切地去体验真实的自然风景,对他的绘画习作有着很大的帮助,也为其习画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黄宾虹之所以能够提出“解衣繁礡,识画者之真”的观点,和他儿时生活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对其日后习画观点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3]

(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言画”。意思是画家要多读书,多行路,多见多闻,才能更好地去谈论绘画。黄宾虹曾经说过:“天下书多读不完,最忌懒惰;天下景多画不完,最怕乱涂。”从黄宾虹后来所提出的画论,以及他一生的习画经历来看,游历写生是黄宾虹习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历写生就是多行路、多见多闻的体现。在王中秀先生撰写的《黄宾虹年谱》中记载,早在黄宾虹十八岁时,便开始了游历写生。当时黄宾虹拜金华义乌的画家陈春帆为师,之后黄宾虹跟随师父游历了义乌。后来十九岁时又随舅氏方良英游历了金华各地区的名胜,一边游览一边写生作画。这是有文献记载的,黄宾虹最早的游历经历。[4]

(四)“滴水成渠,无可少视古文化,无古焉有今”。意思是要多积累古人留下的文化,继往开来。黄宾虹的父亲最早是希望黄宾虹能走仕途这条路的,所以黄宾虹自幼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等古文化。七岁时跟随黄济川学习举业,此人为金华塘雅人,光绪十二年进士。黄宾虹在十三岁时随父亲到祖籍安徽歙县参加县试,第一次赶考便考中了秀才。随后又返回居住地金华,继续生活、学习。十六岁时,黄宾虹考入了金华丽正书院,学习文化、绘画。由此看来,黄宾虹少年时期在金华的学习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古文化。黄宾虹之所以在绘画的探索和研究中,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得益于自身深厚的文化素养的积淀。[5]

二、黄宾虹的习画创作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从黄宾虹对绘画艺术的学习、思考与创作的经验来看,他最注重的是“师古人”和“师造化”。绘画不是凭空的捏造,特别是对中国画而言,它是通过笔墨技法和画者的思想,对实景实物的表达与再创作。从黄宾虹关于习画的四个观点来看,“滴水成渠,无可少视古文化,无古焉有今”和 “多文晓画,画乃进”是“师古人”的体现;“解衣繁礡,识画者之真”是“师造化”的体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言画”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从侧面体现了“师古人”和“师造化”,“书”即是古人,“路”即是“造化”。

“师古人”和“师造化”从习画方式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为临摹和写生,“师古人”就是临摹,“师造化”就是写生。黄宾虹最早的临摹是从父亲收藏的字画开始的,据悉在他六岁之时便能把父亲收藏的字画临摹得惟妙惟肖,儿时的黄宾虹在当地已经有了 “小画家”的称号。随倪谦甫、倪逸甫兄弟学画时,黄宾虹曾在倪家手抄《逸甫画论》。后来的黄宾虹,习画的大多时间也都在摹习古人之作。[6]

至于“师造化”,黄宾虹曾经说过画家对于山水的创作要有四个过程: “登山临水”“坐望苦不足”“山水我所有”“三思而后行”。黄宾虹对“登山临水”和“坐望苦不足”的解释是:“‘登山临水是画家第一步,接触自然,做全面观察体验。‘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地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要心里自自然然,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情感。”黄宾虹经常游历山川湖海,游览写生,这充分体现了他 “师造化”的观点,也很好地诠释了写生的重要性。即便是年迈以后的黄宾虹,也常游历于山川名胜,写生创作。据悉,年近七十的黄宾虹曾游历四川青城山,并在诗中写道:“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

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看,“造化”其实可以指的是自然环境;而“古人”其实可以指的是人文环境。黄宾虹儿时的生活环境给了他充分的“师古人”和“师造化”的条件,金华优秀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给黄宾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其从小就能够置身于“师古人”和“师造化”之中。[7]

三、黄宾虹的绘画艺术对中国近代美术的影响

黄宾虹的绘画作品极具艺术内涵,“浑厚华滋”是黄宾虹画作的艺术语言,是黄宾虹对古人山水画的继承与发展。“浑厚华滋”即是黄宾虹绘画艺术的画面表现风格也是他绘画艺术的笔墨技法特点。“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和“用笔浑厚,用墨华滋”是黄宾虹山水画作的独特魅力所在,亦是在艺术和绘画的研究探索中,基于“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实践和思考所得。纵观黄宾虹一生的成长经历,儿时所生活的地方给了他最初的人文滋养与艺术萌芽,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黄宾虹的艺术造诣与他儿时生长的地方金华有着深远的关系。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百年巨匠,是自身的努力和时代环境造就了其卓越的艺术成就。[8]

黃宾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对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画论对后人的绘画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黄宾虹一生经历了晚清、旧中国和新中国三个阶段,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下,黄宾虹既接受着古代传统文化的教育又接受着现代新思潮的影响。因此,黄宾虹既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着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使其对于绘画有着独具一格的思考与见解。对于自身的艺术造诣而言,他是继往开来者,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而言,他是承上启下者,他对于中国绘画艺术而言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方辉.分明与融洽——论黄宾虹的“浑厚华滋”[J].美术观察,2018(02):118-123.

[2]郎绍君.临摹与写生-黄宾虹的“师古人、师造化”观[J].新美术,2019(05):39-47.

[3]阎安.黄宾虹《古画微》及其在绘画史学史上的地位[J].新美术,2017(09):37-43.

[4]陆明君.黄宾虹以金石文字笔法为宗的画学观寻绎[J].美术观察,2016(07):105-110.

[5]潘耀昌.浅议黄宾虹中国书画观的文化逻辑[J].新美术,2019,40(05):48-54.

[6]高飞.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黄宾虹对新安画派美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01):158-163.

[7]王中秀.黄宾虹年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8]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猜你喜欢

生活环境绘画艺术黄宾虹
一锤子凿不出一口井
黄宾虹的佳作
黄宾虹的佳作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