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研究

2020-11-11王娇曹卫红张嘉茜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

王娇 曹卫红 张嘉茜

摘 要: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有伟大的故事和传说,我国西藏这个地区就拥有独特的民族色彩。藏族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的民族之一,这个民族拥有独特的艺术文化,婚俗文化是文化产物代表之一。在当今时代文化观念快速转变的同时,探究西藏地区的文化变迁起着重要作用。西藏地区经济相对缓慢,该地区也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为实现经济的快速转型,本文将研究西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堆龙德庆区文化习俗,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问题出发,细致、深入地分析堆龙德庆区婚俗文化进一步促进各族人民对西藏地区的了解,从而实现对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平稳转型。

关键词:婚俗文化;堆龙德庆;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已逐步实现现代化、全球化,中国的婚俗习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迁,其中西藏地区婚俗起着代表性作用,西藏地区的婚俗大致分为农区和牧区,这两个群体略有差异。考虑到调查对象多为农区,本文将以农区为研究背景,深入、细致了解堆龙德庆区婚俗情况。

本文的调查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传统的文献收集资料(《西藏民俗》《拉萨婚俗》《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等);二是走访当地调查(咨询当地年长的老人,堆龙德庆区婚俗择偶、提亲、订婚、迎亲、婚礼整个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有什么标准),婚俗文化田野调查地区为堆龙德庆镇,场地如图1所示。调查过程中走访居民是道路极为崎岖(见图2),调查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座谈交流(如图3)。通过上面的两种方式调查,数据相对可靠,能准确地反映堆龙德庆区当地的婚俗情况,也能进一步反映西藏地区的婚俗文化变迁的过程,通过此研究加强了外族人民对西藏地区文化的了解,推动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等产业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

西藏社会制度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西藏地处我国西南,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我国十分重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发展西藏地区的经济必然需要考虑西藏地区特殊的群体“藏族”,我们不能一味地发展经济,我们需要结合西藏地区独特的文化习俗,实现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在西藏,民族融合和城镇化逐步推进,致使当今部分地区的婚俗文化消失,文化的消失很难再次崛起,导致宝贵的文化财富丢失。为更好地继承当今存在的文化习俗,本文的研究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改善目前存在的陋习,推广并践行一夫一妻制理念。西藏地区的传统婚俗形成见图4.

三、堆龙德庆区婚俗文化简述

(一)通婚规则

西藏地区拥有一套独特的通婚规则,这是与其他地方婚俗区别的重要标志。在传统的西藏社会制度中,通婚对象有着较多的规则限制,造成这种限制的主要原因就是传统的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传统的社会等级分为贵族和平民,这种制度十分讲究门当户对,不同阶级的个人很难实现通婚,这种现象制约了社会的进步。在这个封建社会当时,铁匠、屠夫被认为是最底层[1],假如有人与这类群体结婚,那么他们的子女也将被纳入最底层对待,所以像这种最底层基本上择偶是非常困难的。另外西藏地区严令禁止近亲结婚,这个习俗受中国传统制度影响,近亲结婚会导致一系列不利于后代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西藏的传统文化中,如果发生近亲结婚,夫妇双方将会受到社会群众的另眼相待,在旧西藏制度中情况更为严重,夫妇双方将被裹入牛皮袋中扔进河里,或者被流放。因此,在当时西藏这个封建社会中,近亲结婚是基本上不可能出现的。

(二)婚嫁程序

堆龙德庆区的社会公民对于婚嫁之前的程序也是十分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星象占扑”,这个说法用藏语有一个不同的称呼“巴仔”,男女双方在婚嫁前基本上是没有见过面的,在相亲之前,需要请一位得道喇嘛看相,如果相扑合适再进行下一步提亲准备,避免属相相克等问题。在西藏基本上是男方到女方家提亲或者求婚,用当地语言讲,叫“隆强”。但在西藏部分地区也有着很多的女方到男方家提亲,这种情况称为入赘,用当地语言讲,叫“马巴”,这种情况目前在内地比较常见,传统的西藏制度中,贵族家庭招赘女婿比比皆是[2]。

“星象占扑”之后,若男女双方合适,将进行下一步订婚,订婚是喇嘛选择的一个吉日,男女双方也十分重视订婚这一项仪式,这项仪式通常在女方家里进行,男方一般需要带上当地的传统且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如:酥油、茶叶、大米、牛羊肉等,另外具有当地特色的布料通常也被准备在订婚礼品中。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堆龙德庆区提亲一般提亲方要给女方母亲准备一套新衣服,以表母亲对子女的哺育之恩。此外,男方还要给女方准备一个“帮蝶”,含义就是提亲的那个女孩现在已经长大了,并且到了嫁人的年纪了,已经有了男人。在提亲的过程中还需要找一个村里的代表,提亲人需要准备一个“达塔”,这个物件是用五彩布所做,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物件,这个物件是戴在女方颈部位置,他代表的含义和“帮蝶”相似。准备完所有的提亲后,接下来就是成婚[3]。

一般情况下,婚礼筹备大概是一周左右,男女双方都需要选择迎亲、送亲人员,这个习俗和内地传统习俗相似,类似于“伴郎、伴娘”,当地迎送亲人员和内地的最大差别就是人数不同,在内地几乎对伴郎、伴娘的数量没有限制,藏族传统习俗要求一般分别是3人组成,迎亲人员在藏语里面称呼为“赤庆”“赤尤”“达巴”,送亲人员在藏语里面称呼为“襄庆”“襄尤”“巴尤”。以上选的这些人员基本上都是言多词广之人[3]。

(三)婚礼情景

堆龙德庆区已逐步实现城镇化,生活方式也是多姿多彩,婚俗方式也越来越现代化,逐步向城市化发展,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受传统封建婚礼习俗熏陶的那一批老人逐渐变少,古老的婚礼方式逐步退出舞台。现代化的藏式婚礼更趋近于娱乐和人际关系的发展,简化了古代传统的程序,在婚礼结束的当天,大概是下午5点,一个隆重的仪式将被举行,这个仪式叫“赤索”,所有的人将聚成一团,中间将设置一个藏式餐桌,在桌上也会摆上装满的青稞的斗,点燃煨桑,新郎手持“切玛”,新娘手持青稞酒,派出几个女生代表给每个客人敬献上哈达,新郎新娘回敬手持食品,这一个重要的仪式进行时将会由一个领头带头说唱一首当地的歌曲,增强了婚礼的仪式感。

(四)婚后生活

在中国,不论西藏还是其他地区,不论是出嫁还是入赘都要回门,藏语里面被称呼为“聂赤”,回门的时间逐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再强求规定,比如堆龙德庆区,回门时间大概是半年或者一年。回门时,夫妻双方都要为父母准备好丰盛的礼品,邀请好友、乡邻饮酒等,这项活动中所有人都敞开心扉,十分尽兴[4]。

四、结语

从理论研究看,此次对拉萨堆龙德庆区藏族婚礼习俗的研究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本次研究成果丰富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為当地相关工作的进行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标准。

从实践上看,历史是不断变迁的,我们应该关注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实行民族文化思想迁移,比较不同地方民族文化特点,有利于促进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发展。

参考文献:

[1]洛桑强白.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藏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2]陈立明.藏族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2(2):38-43.

[3]杨辉麟.西藏的民俗[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

[4]旦增,仓木啦.西藏农区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以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扎西岗乡玉妥村为例[J].西藏研究,2014(4):48-59.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
从“悲情公益”和“快乐公益”看当代中国公益文化的变迁*
浅析民间文化变迁的传媒推动力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传承与变迁:影视作品中的社火文化
基于文化变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
论中国反腐文化的变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