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隔”艺术的美学效应

2020-11-11唐旋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抽象间隔影视

唐旋

摘 要:本文从不同的领域探究“间隔”艺术的独特美学效应,通过对蒙德里安和日本能剧以及日本惊悚悬疑电影《X圣治》的解读来进一步研究“间隔”艺术在不同艺术形态中的美学作用与效应,得出在当代技术的高速发展环境下,“间隔”艺术以其疏离观者的态度和尊重观众,给予观者情绪表达的权利和自主思考的空间的形式得到了观者的支持。因此证明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间隔”艺术因其“冷静”的艺术风格,与各种艺术产生了相对应的美学效应。

关键词:间隔艺术;美学;影视;抽象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02

“间隔”艺术一词的出现引发了我们对于艺术风格的思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在不同艺术形态领域的应用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美学效应,这是引发我们研究和思考的基点。文章从蒙德里安和日本能剧以及日本惊悚悬疑电影《X圣治》来探“间隔”艺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与表现。

一、“间隔”艺术

在艺术的演变与发展中,艺术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艺术中独有的“框”,“框”在艺术中似乎成为了辨别艺术与否的手段之一。传统绘画的画框,即时艺术的舞台,电影艺术的屏幕都是不同艺术形态领域的“框”。“框”也成为艺术隔离群众,艺术家疏离群众的标志。在传统的电影理论中,形式主义派如明斯特伯格,爱因海姆都在寻找并主张强化“框”的概念,也就是让电影得以被感知,得以被区分的状态,让电影归类于艺术。艺术媒介的可感知性保持了与观者之间的距离,让艺术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媒介本身,而不是零距离投入时,艺术的独特美学效应也就应运而生。[1]“间隔”的美学感受更多的偏向于情感的隐秘,形式的距离,态度的疏离,在热艺术风行的时代,冷静的艺术形态给了观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从蒙德里安论“间隔”艺术

蒙德里安认为“艺术必须超越现实,必须超越人性,否则它对人毫无价值。”蒙德里安主张的艺术理念是超越人性的,以极简的形式来呈现艺术的复杂。蒙德里安的作品如《灰色的树》《百老汇爵士乐》等,都采用与以往具象绘画不同的形式,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域进行抽象的创作,在清晰的线条和简明的色块下包含着作者对于生活的简化,情感的收敛。这种极简主义的观念和理智冷静的处理手法,似乎在营造一种疏离观众的氛围,给人一种冷静的思考空间,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在观望,使观者能够在一种相对冷静的心理图式状态下去思考一件艺术品的内在含义,以及它抽象极简的形式下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与人文色彩。[2]这种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也是艺术中重要的成分,它所产生的美学感受是区别于以往的艺术形式的。

在现代主义艺术批评中“形式”分析及其理乱的建构往往围绕“画框”展开。蒙德里安从这个画框中和复杂的社会表象中抽离出来,以最均等最本真的方式简化所看之物。蒙德里安的艺术理念以一种沉着冷静的方式传递着,也影响了一大批艺术者,如里特维尔德的红蓝黄椅以及其后期的建筑设计。不仅如此,其观念对后来的工业设计、服装设计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这些领域中,极简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极简主义外衣包裹下则是艺术的“间隔”特性,“间隔”所产生的距离感不仅存在于接受者与发出者之中,也存在于接受者与艺术品之中,而这种距离不仅使观者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维度,也使艺术品在这个距离上得以更好存在。[3]

三、从日本能剧论“间隔”艺术

“能”是活跃在日本历史上七百余年的古典戏剧。随后的发展又融入了多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能”是由田乐、猿乐发展而来的。14―15世纪经由能剧演员、能剧作家、理论家阿弥之手,将猿乐中滑稽解说部分去除,形成以歌舞为中心、重在抒情兼具教化、程式化和仪式化特征的戏剧形式。19世纪能乐的名称取代了猿乐。与西方古典戏剧对比,强调了能剧中具有“悲剧”的艺术美学特征,在这种悲剧的情感基调下,加上其舞台空间的设计,动作,服装的设计都给观众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感受。[4]

从能剧的面具(图1)出发,“能剧”的面具具有神秘的庄严感,表情单一,面具之下的表情观众无以得知。所以的情绪以及情感的表达都通过“面具”或是能剧演员的肢体动作来传递。能剧的舞台动作与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不同。能剧演员需与时间对抗。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演是一个特定的空间里耗着演员自身的能量。表演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停留,唱谣之间的停顿都有空白,而观众却无法感知其时间的流逝,演员一直保持的内心的紧张感与动作的缓慢感正是观众的情趣所在。在这种面具之后的表演以及“缓慢”的节奏里,观众的思绪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被带入其中,以一种“冷静”的欣赏方式沉迷于能剧的叙述。[5]不仅能剧的表演注重内敛,不张扬,凝重,能剧的剧情简素,唱词的旋律单一。整个舞台(图2)特有的样式:主角、配角所站立的位置都有意地疏离群众。通常主角出场要经过长长的廊桥,这一段空间的间隔与舞台艺术一样,区分了觀者与表演者的自身份。对于能剧的表演者而言,能表演者用其“不动的身体”与舞台空间的特点来与点滴逝去的时间加以抵抗来营造一种凝重的氛围。在这份凝重的氛围里,观众需要用心去品味这一独特的舞台艺术,而不是像通常情况下的沉浸式体验方式。在能剧中“悲剧”的色彩更能烘托出气氛的冷淡与压抑。能剧中悲剧的色彩不是完全直抒胸臆的,能剧中的情感输出是委婉的,不仅仅存在于故事的叙事也存在于能剧演员的音与演,他给观者带来的体验方式就是营造艺术与观者之间的距离,用这个距离来思考艺术本身的形态基质。

能剧从各个方面充分展现了“间隔”艺术的魅力。用冷静,理智的艺术态度来感染观众,使其以间隔的形式投入作品本身。无论是音乐的独特性间隔,还是表演动作的刻意留白,又或是现场空间之间的物理疏离以及情感的委婉输出都是“间隔”艺术的魅力所在。

四、从《X圣治》论“间隔”艺术

《X圣治》是黑泽清导演自编自导的一部惊悚悬疑的日本电影。在这惊恐主题的衬托下也表现出它实验电影的成分。电影的整个结构在回环式的嵌套结构中。本部影片的结构魅力在于他与观者之间暧昧的距离关系。影片的剧情讲述将观众引入迷局,但又与观众保持距离,观众难以真正地把握电影的趋势,又难以完全沉浸其中。在电影中比较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长镜头的穿插运动,二是窥视镜头的频繁出现。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了前景遮挡物来表达观众对于电影的窥视角色。在这种角色的定义中,观者往往被排除在电影之外的空间维度。因此,观众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产生与电影本身的距离感。在电影中出现过一个场景,着重突出了空间的封闭性。在封闭的空间内,远景的长镜头追着人物的走动左右横移,观众好像在看话剧,演员在舞台上的方盒子里表演,加深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长镜头本身的特点就是给予观众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长镜头的表达,事物的发生地,时间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都需要观者自己去寻找,这也体现了“间隔”艺术可以带来的思考价值不同于好莱坞的视点缝合的惯用手法,使观众完全沉浸其中。大量的长镜头叙事能力虽然比起视点缝合的剪辑手法要差的很多,但这种镜头的运用给予观众与电影的空间陌生感,也给予观众思考的空间。如果《X圣治》的电影风格给观众的距离是暧昧的,忽远忽近的,那么慢电影或者诗意电影的间隔感则更加强烈。

在其他维度层次上的空间定义来说,其类型的电影本身能够给予观者足够的距离去思考。这种风格的电影不追求观者沉浸式的体验,而是寄托在观者观看影片的同时也在关注媒介本身。这种关注的过程就体现了“间隔”的意外效果。这种距离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减少了电影或艺术本身对于观众的介入,足够尊重观众的思考。

五、“间隔”艺术的独特美学效应

“间隔”艺术一直以一种冷静,理智的标签而存在。它标榜着与观者之间的疏离,拒绝用艺术占领观者的全部空间,给观众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和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尊重观者的本我情绪,给予观者一定的过程性快感。“间隔”艺术的自身又或者是民主自由的不带有侵略性的态度,在尊重观者自身的同时也含蓄自己的内心。

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今天,一切技术的发展似乎都在减少距离,减少感受,减少过程,而去追求一种快捷、投入、直接的感受。真实与虚拟交织的特效技术,AR、VR技术,互动电影,视听装置,实拍加CG虚拟影像合成的虚拟摄影技术,三维立体显示,跟踪技术、感知传感器技术、数据转换技术等,都在营造一种全方面沉浸的感官体验。对于这一系列新技术的追捧似乎也成为了一种热潮。但在新媒体时代下“间隔”“分离”又或许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例如游戏式电影与传统经典电影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形式和呈现的方式不同,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特定的魅力,但我们是否能在“热潮”之下,冷静地审视艺术的本身,在亲密接触的快感后,去享受距离给我们思想上带来空间的扩深。

参考文献:

[1]付亚康.媒介技术发展引发的电影空间美学形态演变[J].影视制作,2019,25(7):89-91.

[2]姜申.新媒体艺术的异质与传播思辨——作为新的艺术形态而独立存在[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9(3):65-69.

[3]付亚康.媒介技术发展引发的电影空间美学形态演变[J].影视制作,2019,25(7):89-91.

[4]谷鹏飞.论审美阐释——一种现代艺术的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解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6):121-130.

[5]姜申.新媒体回潮:“视觉文化”视野中的媒介嬗变[J].今传媒,2019,27(3):7-9.

猜你喜欢

抽象间隔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
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影视
间隔,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
上楼梯的学问
看影视学口语
头夹球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