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内介入治疗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的药物与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对比及安全性观察

2020-11-11代瑞宁

大医生 2020年9期
关键词:脑血管颈动脉硬化

代瑞宁 谢 飞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合肥 230000)

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人口死亡的首要因素[1],具有极高的死亡率。缺血性脑卒中占该病的80%左右,其中15%~30%的缺血性脑卒中与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具有紧密关系[2]。目前认为,给予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实行重度狭窄病变能取得明显疗效,其治疗核心为合理有效干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避免发生血栓脱落[3]。随着我国导管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手术联合颈动脉球囊扩张逐渐成为能代替血管内膜剥脱术的重要治疗方案[4]。本研究探讨血管介入治疗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 年11 月至2018 年12月收治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 例。对照组男性 23 例,女性 17 例;年龄 64 ~ 82 岁,平均年龄(72.52±6.75)岁。干预组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龄63 ~80 岁,平均年龄(71.87±6.7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标准:①根据《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5]经临床诊断均确诊为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患者;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20 分。排除标准:①心脏、肾脏、肺等患有严重疾病者;②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有障碍者;③生活无法自理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浙江众益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33021198,规格:100 mg×30 片),100 mg/次, 1 次/d;氯吡格雷片(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23115,规格:25 mg×7 片)25 mg/次,3 次 /d;辛伐他丁片(山东鑫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420,规格:20 mg)20 mg/次,1 次 /d 治疗。

干预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进行常规的生命体征检查、凝血功能检查、传染病检查等,手术前3 天同对照组每天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辛伐他丁片进行药物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降压降糖处理,手术前4 h 禁止饮食饮水。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患者取仰卧位,2%利多卡因(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558,规格2 mL:40g)进行局部麻醉,以右侧股动脉为穿刺点,置入8F 导管鞘,全身肝素化后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正确判断患者的血管狭窄部位、程度等,选择合适的支架,在患者的狭窄部位进行球囊扩张,规格为5 mm×30 mm,利用路径图技术将脑保护伞经狭窄段轻缓放入远端正常颈动脉内,之后将支架放入狭窄段,确认无误后将其释放,随后了解患者的血管扩张程度。手术过程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发现不良情况,要及时处理。术后1 个月患者按照术前剂量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 1 次/d、氯吡格雷片25 mg/次,3 次 /d、辛伐他丁片 20 mg/次,1 次 /d 进行治疗,术后2个月后按照术前剂量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 次 /d、辛伐他丁片 20 mg/次,1 次 /d。

1.3 观察指标

研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3 个月、12 个月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及临床疗效,显效:12 mm ≤IMT <20 mm,仅存在1 个斑块;有效: 2.0 mm≤IMT<4.0 mm,至少存在1个斑块; 无效:IMT ≥4.0 mm,有多个斑块。按照介入治疗选择的血管是否将干预组划分为非责任血管组与责任血管组,观察其脑血管发生事件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3 个月两组患者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干预组患者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3 个月两组患者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例(%)]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5.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12 个月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治疗后12 个月干预组患者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12 个月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例(%)]

2.4 比较“责任血管组”与“非责任血管组”患者12 个月内脑血管发生率

干预组中责任血管支架植入手术28 例,非责任血管支架植入手术12 例,责任血管组在12 个月内出现脑血管患者3 例,发生率为10.71%,死因即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功能不全;非责任血管支架植入手术者出现脑血管患者1 例,发生率为8.33%,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两组患者的脑血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责任血管组”与“非责任血管”患者12 个月内脑血管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血管介入治疗术与药物治疗方法是现阶段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类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病变诊治方案,研究两者针对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的临床诊治疗效极为重要。其中,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是现阶段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项血管介入治疗方案,能显著解除狭窄现象,治疗段颈动脉粥样硬化,加快患者脑血流灌注,使段颈动脉粥样硬化得以稳定[6]。支架植入手术在治疗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效果显著,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资料显示[7],约30%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接受支架植入手术,手术成功率达到100%,术后随访12 个月内的全部患者均无管腔再狭窄情况出现,也未发生重症并发症。有研究表示[8],若选取药物治疗方案未能有效改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且患者存在显著脑血流动力学损伤情况时,应选择支架内植入手术进行治疗,旨在缓解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风险。针对行血管内介入诊治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者,患者介入血管与其临床诊治疗效间有着一定关联性。

本文研究中结果显示,干预组内责任血管支架植入手术28 例,非责任血管支架植入手术12 例,责任血管组在12 个月内出现脑血管3 例,发生率为10.71%,死因即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功能不全;非责任血管支架植入手术出现脑血管1 例,发生率为8.33%,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两组患者的脑血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表明,介入血管的选取不会对患者预后造成显著影响,然而部分非责任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通过支架植入手术后产生同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析此现象可能与高灌注综合征相关,鉴于此在选取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案时,需提前实行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患者的有效评估,包含狭窄程度、脑血流灌注等。若患者术前评估时未产生显著脑血流灌注受损,应谨慎选取血管内的介入治疗。此外,李雄新[9]研究结果显示,30 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临床病症有效率约90%,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的随访中均未出现严重疾病,未出现管腔再狭窄现象,均表明支架植入手术诊治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性,值得临床中进一步使用。由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自身有着低创伤性的特征,目前随着我国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脑部保护伞器材的不断使用,使得血管内介入治疗出现并发症几率大大减少。

关于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的治疗,临床上通常采用CEA(癌胚抗原)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但是CEA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患者接受程度较低,临床价值不突出。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易于到达患者的梗阻位置,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来说,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较高,且操作起来方便,可以迅速对患者建立起穿刺点。本研究干预组患者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由此可知,血管介入治疗具有理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12个月干预组患者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果表明采取药物与血管内介入治疗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患者效果显著,有着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综上所述,药物与血管内介入治疗段颈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病变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后者的临床价值更为突出,更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020年上海市崇明区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人参皂苷Rg1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
亲吻会致死,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