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样的国际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

2020-11-09冯小桐仪名海

对外传播 2020年10期
关键词:烈度行动者统一

冯小桐 仪名海

2020年是德国统一30周年。30年前,德国在柏林墙倒塌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和平统一,令世界瞩目,也同样出人意料。中国亟需借鉴在两种制度、民族统一语境下的政治传播史相关成果。两德统一进程中的大众传媒,成功实现了在两种不同制度之间打破“铁幕”隔阂,推动德意志民族统一、民族认同的重新塑造。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基于实证分析,本文将讨论当尚未统一的现代国家开启统一进程时,什么样的舆论环境更有利于统一进程。世界舆论最关心哪些国家或社会实体与德国的关系?舆论最关注的事件有哪些?世界舆论更侧重讨论统一的困难还是进展?口头上的还是实质上的?反映在舆论上,哪些国家或群体造成了最剧烈的冲突?哪些国家或群体达成了最紧密的合作?这些都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对这些信息的搜集、分析和研判,将为中国如何在推动实现完全统一的语境下开展国际传播提供历史参照。

本文使用谷歌全球新闻数据库(GDELT)。GDELT可以检测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公开新闻信息,且支持150多种不同语言。同时,它也囊括了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如广播、电视、新闻报纸,以及2013年后的社交媒体数据等。GDELT是一个开源数据库,且实时保持更新。基于实际需要,本研究将选取GDELT1.0版本数据库。

研究时间范围设定为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当日)至1990年10月3日(两德正式统一当日)。在这一时间范围内,以“德国”(字段代码“DEU”)为关键词,从GDELT1.0数据库中搜得有效数据19074条,每条字段选择7项有效信息要素:日期(Date)、事件行动者(Source)、事件行动目标(Target)、行动事件类型(CAMEOcode)、事件文章数量(NumArts)、冲突/合作类型(Quadclass)、冲突/合作烈度(Goldstein)。

本文首先对事件行动者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它们的出现频次。出现次数越多,说明被媒体报道越频繁,被关注度越高。经统计,得到420项不同的行动主体。出现次数小于100的结果说明报道次数较低,在研究时段内被关注度较低,因此省略该部分结果。本文选取出现次数超过100的结果,并从高到低排序。之后运用同样方法对事件行动目标进行分析。

各国媒体每日对某事件报道和讨论的文章越多,说明国际舆论对该事件关注度越高。本文选取了每日报道数量≥10的事件,得到1941条有效数据后,对其中的事件行动者和事件行动目标进行分析。

在事件冲突/合作类型中,包含四种基本类型:口头冲突、口头合作、实质冲突、实质合作。在所有研究样本中,这四种关系类型的占比见图1。在此基础上,本文筛选冲突/合作程度高的字段进行分析。根据GDELT的分析规则,烈度指数越小冲突越剧烈,指数越大合作越密切。该数值区间为[-10,10],因此本文将≤-5或≥5的字段筛出,分析与德国冲突最大、合作最密切的行动主体。

在大量机器学习、人工校对和编码校对的基础上,GDELT对不同事件类型进行分类,并用行动事件类型代码对每一种事件类型作唯一标识。①例如,一条新闻的核心内容是:“波恩拒绝了东德共产主义统治者最近提出的立即提供经济援助的呼吁,称在民选政府接管之前,不会提供援助”,意为“拒绝经济援助的请求”。本文统计了被报道次数最多的不同类型事件,并依次从高到低排列。

二、主要研究结果

1.媒体关注的热点对象

如表1所示,作为事件行动者,苏联(RUS)出现618次,美国(USA)397次,法国(FRA)224次,英国(GBR)171次。作为事件行动目标,苏联出现601次,美国317次,法国167次,英国165次。东德(GME)出现频次无论是作为行动者还是行动目标都高于西德(GMW)。相较之下,东德作为被统一的一方,其动作和命运更受关注。另外,与德国有边界争议的波兰(POL)也被频繁讨论,为414次。

如表2所示,作为讨论热度较高的行动主体苏联出现44次,美国45次,法国35次,英国15次。讨论热度较高的事件行动目标中,苏联出现33次,美国28次,法国20次,英国13次。作为讨论热度越高的事件行动者频次越高,成为讨论热度较高事件行动目标的机率就越大。

2.新闻中合作与冲突形象

如图1所示,在两德统一期间,有大量口头达成的合作意向见于诸媒体,占比高达所有事件类型的70%。其次是口头冲突,占比12%。口头产生的合作与冲突共占82%。实质合作与冲突共占18%,其中实质合作略高于实质冲突2%。总体而言,统一进程中,讨论如何合作是主题。

对比四大国在冲突/合作烈度中的关系可以发现,越接近[-10,10]两个顶点,冲突愈激烈或合作愈密切。如表3所示,烈度≤-5事件行动者中,苏联出现41次,美国38次,法国17次,英国20次;而在烈度≤-5的事件行动目标中,苏联出现50次,美国27次,法国14次,英国31次。这表明在烈度≤-5的條件下,作为事件行动者的频次越高,成为事件行动目标的机率就越大。其中,苏联无论是作为事件行动者还是事件行动目标的频次都稳居榜首。

如表4所示,在烈度≥5的事件行动者中,苏联出现141次,美国频次为74次,法国频次为49次,英国频次为29次。在烈度≥5的事件行动目标中,苏联出现135次,美国55次,法国45次,英国34次。这表明在烈度≥5的条件下,事件行动者和事件行动目标存在正相关。作为事件行动者的频次越高,成为事件行动目标的机率就越大。其中,英国无论是作为事件行动者还是事件行动目标的频次都是最低的。

3.世界媒体讨论热度最高的事件类型

研究发现,事件数量超过1000条的事件类型基本都与外交活动相关。这说明外交活动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与核心,且“交换意见”“讨价还价”十分频繁。德国和平统一之路经历了多个阶段反复磋商。尽管新闻本身应当是连结普通民众与高层政策之间的桥梁,但在急速变化的历史中,民众的声音并不直接被媒体所关注。与此同时,尽管统一进程的主旋律是和平的,但并不排除发生过激烈冲突。在媒体报道中,有465条记录指向了“逮捕或拘留,有些是非法活动”,308条指向“计划动用武装力量”等。结合已有文献不难得知,在这期间两德发生了许多社会运动,这些社会运动并没有逃过记者的眼睛。另外,潜在的武装冲突一直存在,绝非是“在欢声笑语中”和和气气实现和平统一,而是像“走钢丝”一样惊险,在力量不断平衡中完成了和平统一。需强调的是,辨别新闻报道手法与叙事角度虽然也十分重要,但并非本文主旨。

三、研究发现

1.国际舆论更多讨论外交层面的合作议题。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后,由欧洲战场四个主要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接管。因此,西德与东德的不完整主权决定了两德统一必然绕不开英法美苏四大国。已有史料指向一种叙事,时任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在处理与四大国及东德外交谈判信息对外发布事务时,表现得十分谨慎。他精心控制着对媒体透露信息的内容、措辞、时机和渠道,以期让西德国内和国际舆论向着对统一有利的方向发展。通过对冲突/合作烈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事件行动者和事件行动目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当然这也与当时四大国经济、军事实力及文化背景等密不可分。

2.主动为谈判历史问题设置方向明确且可供讨论的话题。德国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而分裂的德国则是冷战的产物。随着二战结束冷战迅速开启,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矛盾日益尖锐,东德与西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冷战前线”。冷战的加剧,强化了“分裂的德国”这一事实。“分裂的德国”要想重新统一,需解决两个主要领域的历史问题。一是德国自身在二战中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根据本文数据分析结果,国际舆论对德国如何解决自身造成历史问题的关注程度高于因冷战造成的历史问题。在统一进程中,“2+4”条约参与国之间的外交斡旋和谈判极为重要,国际舆论也反映出了这一点。二是在冷战冲突中英法美苏四国给两德造成的在地历史创伤。可以看到,有关警察、军队、法院等社会主体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他们在德国统一进程中的命运被反复讨论。而与之相反,货币统一是迈向实质统一非常关键的一步,但这个话题并未获得很高关注。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当一个尚未完全统一的国家试图开启和平统一进程时,国际舆论会尤其关注如何解决与它自身有关的历史问题,其关注程度往往要高于对具体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

四、结果与讨论

基于实证研究,本文分析了德国统一期间世界主流媒体呈现的国际舆情特点。在以后相关研究中,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第一,从技术角度来看,GDELT数据库为了能够囊括更加全面的数据,在进行事件分类和情感分析时,对原始新闻数据首先进行梗概化处理,随后运用较为成熟的短文本分析技术并辅助人工标识进行反复训练来提高精确度。从整体分析角度而言,这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但在分析两德统一中某个具体事件或具体新闻机构时,则需重新抓取文本,回到长文本的新闻原文当中解读。因为在一篇新闻中,可能会同时表达出非常复杂的观点或看法,非单一标签可以简单概括。本文仅从整体和全球的层面讨论在统一进程中世界舆论的总体趋势。

第二,本文讨论的仅是自柏林墙倒塌至两德正式统一期间,德国在世界主流媒体叙事中的形象。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媒体如何叙事可以左右受众的认知,甚至可能颠倒黑白。因此,媒体叙事的热点并不一定是真实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媒体刻意忽略、断章取义或轻描淡写的部分,也未必意味着这些事件在历史上不重要。随着德国档案,特别是民主德国档案进一步被解密,本研究将与更多、更全面的史料互相对照,为未来研究者从新闻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国际传播学等不同角度探讨媒体赋能民主德国内部社会运动,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民主德国转型、在民主德国外部进行国际舆论造势、对关键领导人心理战等方面提供有力实证依据。

第三,德国统一有其特殊性,在讨论其和平统一经验时应辨证看待。首先,德国统一前,东德与西德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国家。其次,德国统一后,德国加入了西方阵营,而西方阵营的媒体力量远远大于东方阵营。试想,若统一后的国家没有加入西方阵营呢?是否还会呈现一个充满合作氛围的舆论环境?最后,德国统一所处的历史背景或历史機遇不可能再次出现,研究中应特别注意哪些现象是特定历史时空下的产物,仔细辨别其是否具有一般性意义。

「注释」

①“Conflict and Mediation Event Observations Event and Actor Codebook”, Philip A. Schrodt, http://data.gdeltproject.org/documentation/CAMEO. Manual.1.1b3.pdf, 2012-3.

猜你喜欢

烈度行动者统一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烈度速报子系统在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中的应用
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仪器地震烈度与宏观地震烈度对比分析
淝水之战
“反思社会学”,还是“反身社会学”
“老炮儿”:离轨者的自我放逐
行动主义视野中的社会治理转型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
政策问题建构:从追求共识到尊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