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分析与引导策略研究

2020-11-09姚红侠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融媒体引导分析

姚红侠

摘 要:在融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既为高校师生交流思想提供了便利条件,又为高校舆情应对带来巨大挑战。准确把握基于智能终端的融媒体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深刻影响,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侧重对融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与治理的应用性研究,在舆情分析与引导工作方面提出了颇具操作价值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舆情;分析;引导

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高校作为舆情传播工作的主阵地和舆论场,融媒体环境的发展和全媒体平台的搭建,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生态的活力,帮助学生树立理性客观的舆论分析能力,强化思政工作时效度,让融媒体切实为教育服务、为校园服务、为学生服务。

融媒体环境对高校教育生态的影响

高校教育生态,是校园文化生态、课堂教学生态、组织建设生态和信息传播生态“四位一体”的综合体现,全媒体平台在高校线上教学、精神文化培育、师生互动交流和丰富学生生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融媒体传播的特点

第一,线性传播与圈层传播融合。从语言传播到纸质媒体传播、电视广播媒体传播,再到网络媒体传播、自媒体传播,传播趋势呈线性上升态势,各传播渠道既有替代性,又有交叉融合性,各媒介手段形成合力圈层,共同服务于融媒体建设中,发挥自媒体优势,提供全媒体覆盖传播模式。

第二,整体传播与碎片传播融合。融媒体传播时效性强,内容碎片化严重,“一句话新闻”常见各网络报道中,网民在第一时间可以获取信息的基本轮廓,了解事件大概。特别是手机终端的应用,让信息打破时空界限,传播及时流畅,随时随地第一时间获得一手信息。

第三,权威发布与有影响力的榜样群体融合。有影响力的榜样群体是在团队中构成信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并能左右多数人态度倾向的少数人。有影响力的榜样群体在网络平台的诞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官方媒体的权威地位。但官方媒体和有影响力的榜样群体非天然对立关系,他们在重大事件和新闻报道中往往能够形成合力,共同引导舆论走向。

2.融媒体环境下师生角色重构

第一,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互换。融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掌握话语权,传播者没有了以往的“身份论”,体现出平民立场。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传播内容的接收者,在传受双向交替过程中实现角色的互换。

第二,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交织。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各高校采取线上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网络直播、云授课、空中课堂成为近期校园热词。在新媒体手段的应用中,学生甚至比教师更为熟练,教师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既是教授者身份,也具有学习者的角色定位。

3.融媒体环境下学生接受特点

高校融媒体环境主要体现在校园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校电视台、校报、校广播站等形式的融合應用,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主动获取信息的意愿和探究信息来源真实性的兴趣。以北京邮电大学的“北邮人论坛”为例,学生会自发将新近发生的、热点聚焦的、有讨论热度的话题在论坛发帖,吸引师生广泛留言讨论,热度排名前十名的话题会登顶“校园十大热门话题”,引发更大范围的交流热议。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力军,是融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求知欲强、表达意愿浓烈、分享精神充分的特点,能积极参与高校舆情互动、引导高校舆论走向。但有时难免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疏漏等问题,易受负面影响产生情绪波动,导致“舆论狂欢”和群体极化。

1.融媒体能增强学生舆论引导的参与感、建设性

高校思政工作中,一般以微信公众号、微信群与学生交流为主,微信开发功能具备了推送制作、H5浏览、短视频插入、图文并茂等形式,能够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学生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意浏览感兴趣的内容,并通过点赞、转发和评论参与到舆论传播工作中,配合高校教师、辅导员完成主动传播。在事关高校发展前景的公共决策中,可以利用融媒体平台广泛听取学生心声。学生的参与虽然不乏激进、消极的声音,但只要多加筛选、合理甄别,就能最大限度地引导舆论、凝聚共识、争取人心。

2.融媒体又极易形成舆论漩涡,危及校园稳定

融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容易混淆大学生的判断能力,煽动学生激愤情绪,引发舆论热潮。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和有效管控,很容易出现失控态势。这就要求高校相关部门面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酵要高度重视,及时反馈,回应得当,采用多种手段和合理方法控制舆情蔓延。传统应对舆情的围堵、屏蔽、封杀、删帖等单一手段以及回避和冷处理的方法,不仅无法降低学生的关注度,而且反而会导致舆情在其他平台发酵。因此,不能局限于对论坛、贴吧的关注,更应聚焦大学生在微信、微博、知乎等自媒体平台上发表的观点和态度,采取合理手段化解矛盾,降低舆论冲突风险。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引导案例分析—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

在尊重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和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有效、反馈及时、处置得当的网络舆情研判机制,是高校舆情建设工作的制度保障。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北邮)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定期组织学校舆情研判专家,针对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等积极展开个案研判,做好舆情公关和应急处置方案。专家对其中有研判必要、有讨论价值的主题进行内容分析和归因推断,归纳总结其舆情生成的主客观原因、事件演进过程和舆论最终导向,对内在传播规律和外在演变形式作出科学研判,制定“一事一案”的舆情处置和应急预案,形成分析研判报告,为学校危机公关和应急处置提供理论参考和案例借鉴,为学校决策层提供研判思路和处理建议。学校舆情中心还形成追踪反馈机制,积极采纳和吸收学校的反馈意见,反哺舆情监管和研判工作。

2019年6月25日,部分媒体转载发表题为“高考分数线陆续出炉,填报志愿警惕这392所野鸡大学”的文章,文章中引用了《人民日报》2018年6月26日发布的微博文章《392所“野鸡大学”曝光名单》,转载媒体混淆原微博中关于“中国邮电大学”的提法,错误编辑刊载为“北京邮电大学”。部分媒体未经核实直接转载发文,导致该假新闻被广泛传播。该消息发布正值北邮招生录取工作进行时,对学校社会声誉和招生工作造成恶劣影响,引发师生强烈不满和关注。

北邮舆情中心最早发现《每日经济新闻》于2019年6月24日22时44分刊登文章《高考分数线陆续出炉,填报志愿警惕这392所野鸡大学》,随后新浪财经、光明网、每经网、东方财富网等网站纷纷转发,传播负面影响极大。6月25日下午,有人在知乎上提问“如何看待北京邮电大学被列为野鸡大学?” 回答中多数谴责部分新闻媒体专业素养不足,常识性知识缺失,抹黑学校形象。此后,新浪微博、百度贴吧也有人转发错誤新闻讨论。

北邮舆情中心根据掌握的各媒体平台舆情发展现状,撰写《关于部分媒体误报我校为“野鸡大学”的情况汇报》《关于部分媒体误报我校为“野鸡大学”的舆情汇总分析》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经学校紧急分析研判,学校党委宣传部第一时间与相关媒体沟通,要求媒体删除或更正不实内容。经学校法律顾问确认,学校领导审阅批准,于2019年6月25日20时35分在北京邮电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严正声明并与《人民日报》、人民网作出联合回应。声明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北京邮电大学官微发布的声明阅读量截至6月26日6时21分已有489万,《人民日报》发布的声明阅读量截至6月26日6时22分已有563万,6月25日22时左右“北京邮电大学”话题登上热搜榜,讨论次数达1.2万。

至此,该舆情暂告一段落,舆情中心通过后续跟进追踪,确认绝大部分媒体已对错误报道进行删除或更正,部分媒体对学校严正声明进行转发报道。北邮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与正当合理的维权,捍卫了学校声誉,保障了学校的合法权益,并借助该事件进一步扩大学校影响力,提高社会对学校的关注度。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工作的思考和启示

1.平台与理念融合对融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舆情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融媒体平台搭建了更为开放包容的舆论环境,舆情激增使高校思政工作的难度和效度面临新的挑战,裂变式传播对舆论场的监管提出更细致深刻的时效要求,内容的真伪研判要求舆情监管队伍进一步提高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舆情应对和治理要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做到事前监测预警,事中研判处置,事后总结提升,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多圈层、全维度、全时段的监测和应对,同时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研判能力,培养学生网络自律观念,共同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生态。

2.技术与内容融合为融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舆情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舆情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风险共担。媒体融合发展使得高质量舆情分析与引导工作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一方面,高校的宣传栏、纸媒等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和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在信源获取和新闻深度的挖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又拥有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大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快速地提炼出用户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进行舆情分析。因此,融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工作者可以迅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舆情中“聚焦”师生关注的热点,找准切入点,实施相对应的引导策略,包括报道内容甄选、评论配发、新闻发布方式等,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舆论引导“入眼入脑入心”的目标。

3.渠道与角色融合对融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舆情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融媒体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方式,也为舆论引导提供了实践平台。融媒体背景下思政引导协同创新模式,使管理者不仅承担着传播人的角色,同时也是把关人、参与者,学生不仅是受传者,也可通过舆论发酵和舆情引导成为事件中有影响力的榜样群体。学校应积极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水平过硬、知识积累丰富、熟悉网络用语的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争做高校网络舆情的启蒙师、引路人和践行者,促进专业人做专业事。对网络热议的热点舆情,学校在回应时机和回答内容上要慎重选择,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和传统媒体的优势形成资源互补,重视议程设置,强化多中心话题,做好后续跟进调研,激发师生话题参与度和讨论热情,巧妙凝聚正能量。

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融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分析与引导策略研究—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楚新.全媒体打造新数字传媒生态[J].现代视听,2019(5):1.

[2]厦门日报社课题组,江曙曜.在“舆情从众”中实现“舆论导众”—论互联网场景下融媒体关系及舆论引导策略[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6(5):51-55.

[3]王腾飞.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6.

[4]张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育人形式变革与创新[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1):99-105.

[5]《学术前沿》编者.媒体融合发展的未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3):4-5.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融媒体引导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