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雪·迎春,丰年·启新
——“瑞雪”展展评

2020-11-09欧阳鸿发OuyangHongfa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瑞雪迎春美术馆

欧阳鸿发/Ouyang Hongfa

编者按:新年伊始,人们盼雪同盼春,雪承载了千千万万人民对于新年的希冀,亘古未变。今天的我们在龙美术馆通过画来赏雪迎春,同名家神思交汇,盼望着,揣摩着2020年的到来会否与从前有些许不同?

常言道“瑞雪兆丰年”,意指瑞雪预示来年庄稼获得丰收。2020年岁次庚子,龙美术馆今年的跨年特展以“瑞雪”为题,遴选与雪意、早春以及年节庆祝相关的29组作品,辞旧迎新,开启新的一年。

宋代无名词人的《西江月》中有一句“北岭天饶瑞雪,南枝地段红苞”,意在以雪之白与花之红相互映衬,以冬春之际的时间关系和北岭南枝的空间关系,突出白雪红苞的古典美。龙美术馆这一次的布展以红色的墙面为主基调,加上展出的各式雪景,正与前词相呼应。带有传统美感的中华色彩,也不禁让人联想到故宫雪景“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红墙白雪琉璃瓦”的古典趣味。

在如此意境中,我们按照本次展览“雪—春—年”的顺序,开始一场“赏雪”的视觉之旅,进行一次与众名家跨时空的神思交汇。

瑞雪•雪意

在薄云1970年创作的作品《雪夜》中,画家用他的笔墨,挥洒出风雪,又在风雪中奏着无声的乐章。我们看到了在雪夜中的石桥上,匆匆走过的路人,也许是赶着回家,他的脚步匆忙,迎着风雪踽踽独行。

画面的空间关系也非常明显,最靠近观众视野的是扑面而来的风雪,画家营造出洋洋洒洒的动态效果,然后是桥下的水面。中景和视觉中心是那座石板桥和桥上的行人。画面写实感强烈,与近景更具写意的飞雪相互动,增加了画面的镜头感和画面感。就像在实地拍摄,观者的视野,也就是“镜头”上,沾满了雪,让画面不拘泥于审美的空间距离,充满了动态视感,仿佛让一切原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与《雪夜》的风雪摇曳不同,刘海粟先生所作《雪霁(卢森堡)》的基调是沉静的。画面上亮色相对较少,青而泛黑的树干,交错盘结的枝丫,占据了画面一半以上的空间,让人感受到北欧寒冬的清冷。

画面底部,褐色的土地、灰色和白色的雪地缓和了这种“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自下而上,将雪意无形浸入整幅画面,婉转勾勒的几根浅色细枝,在青黑的树林里加入了一丝生动的旋律,打破了沉郁和寒意,使这山林在静默中又多了一种微妙的动态。

瑞雪•早春

瞿秋白先生《红梅阁》诗中有“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道人煨古拙,烟湿舞徘徊。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杯”之句,句中将白色花苞喻作雪花开满树,在第一眼看崔令杰的《早春》时就产生了极强的共鸣,虽画中之物乃是玉兰但蓓蕾初绽,刹那间的风华,在画家细致的笔下定格。这木兰之清雅纯洁,冷香徘徊,与瞿秋白笔下的红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木兰花开,暗香浮动,前者南枝热烈,中者含苞欲放,后者北枝无声。春之早,南枝花知了。

苏天赐曾经改写英国诗人兰德的小诗《生与死》的最后两句,作为他自己的座右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只要火苗还在,自有春晖满怀。”本次展览展出的苏天赐的《春晖》,画名也取自其意,抒发画家对春天的感怀,色彩清新素雅,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与诗歌般的韵律美,看得人心生喜悦,似有春晖入怀。画面多用清新淡雅的浅色,好似春日暖阳,阳光洒在房子的墙壁上,落在嫩绿的叶芽上,隔着画面都觉得暖洋洋。这是苏天赐对生命和艺术热爱的火苗,是他对春天的理解和赞扬。

展览链接:

瑞雪——迎春特展(群展)

艺术家:薄云、常书鸿、崔令杰、段建宇、黄养辉、刘海粟、罗中立、苏天赐、杨立光、朱乃正

展览时间:2019年12月7日—2020年5月5日

主办:龙美术馆(西岸馆)

展览地址:龙美术馆(西岸馆)第六展厅,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薄云 雪夜 纸本水墨 70×75cm 20世纪70年代 龙美术馆

罗中立 卢森堡雪景 木板油彩 42×55cm 1985年 龙美术馆

瑞雪•年节

杨立光笔下的静物是质朴而沉稳的,排斥一切虚伪与浮夸,展现着古典绘画的厚重与真实的艺术本性。杨立光将传统之“意”的特质融入油画的表现手法,中西融合,使每一个物象都同时具有写实意蕴与生命活力。画布上没有金碧辉煌的宏大景象,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画家画的只是平平常常的小事物,却透着千门万户的年节气氛,平凡而又鲜活,透出无声的喜悦。

杨立光《有鸡的静物》1930年

爷爷奶奶以前的那个年代,过年能吃上肉就是一种奢侈,杨立光这一幅静物,有肉有鸡有腰子,那可是当时很丰盛的一顿年夜饭食材了。画面没有直接描绘过年团圆这些寻常的节日景象,而别出心裁地用这些食材,就简单清楚地表现了年的味道。

繁华的都市里,人们行色匆匆,年味变得越来越淡。最令自己怀念的,还是我们小时候过的年,盼着压岁钱,盼着走亲访友,盼着烟花鞭炮,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成回忆,但回想起来,一切又是那样的鲜活。这个春节,因为疫情,年味愈发被冲淡,但在关注抗疫,为与疫情做斗争的一线战士加油之余,再回头看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仿佛回到儿时满怀期望等着过年的自己,活泼地在雪地里奔跑,手里拿着呲花,用绽放的焰火比画着图案,和家人在一起,围着火炉吃年夜饭……这平淡而满足的年味,似乎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杨立光 有鸡的静物 布面油彩 60×74cm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 龙美术馆

传统•当下

本次“瑞雪——迎春”特展,策展方希望能给观者带来对“瑞雪”更加深层次的思考,或者说是对如何处理传统与当下之间关系的思考——瑞雪兆丰年,从来是中国人民迎春、盼春、惜春的直抒胸臆的美好祈愿,千年来,中国人都盼着家室和睦、风调雨顺。

今天,我们或许依然有着同样的希冀。5G时代的到来,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起我们对于时下部分浮躁、虚无的事物的关注、讨论,思考着自身的存在与去向,由此,瑞雪丰年的简单素净的美所带来的感动与诗意,也许能使我们有所领悟,有所收获。就像朱乃正这幅作品的标题《冬至,春远乎》,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本次展览在疫情暴发前开幕,时至今日,再回过头来看,又会有一些新的感悟。经历了灯红酒绿的浮华喧嚣,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人们很难抽出时间来思考和享受当下。而本次展览展现了很多中国传统的东西——对雪的诗意之美的体察,对瑞雪迎春的寓意,对年节团圆的期盼……这次疫情的发生,就像按下暂停键,我们突然从快节奏生活里剥离,在静默中更深刻地反思传统的精神,这也正是本次展览要表达的——返璞归真,体会当下。

[韩]崔令杰 早春 纸本水彩 74.5×120cm 2013年 龙美术馆

结语

纵观全展,笔者认为,本次展览的成功之处在于,将雪与春的意境熔于一炉——“瑞雪”这一语汇,既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不乏现实生活的烟火之气。

同时,本次展览在如今观念艺术、装置艺术盛行,科技融汇艺术蔚为大观的情况下,无疑对于传统架上绘画做了一个整理,但缺少画面与观者的有效互动,只有单方面的叙述,没有融汇多种媒介、装置,场馆氛围也给人以过于冷淡幽深的印象,缺少明亮鲜活的事物点缀,墙面整体的暗红色与灯光的阴影在视觉上给人以沉郁之感,使得“瑞雪”之“瑞”表达得略显不足。

我希望能给观者带来对“瑞雪”更加深层次的思考,或者说是对如何处理“瑞雪”传统与当下之间关系的思考。展览从来都是双向的,有画家在画面里的表达,有策展人在布置上的叙述,更要有观展者的欣赏和聆听。

猜你喜欢

瑞雪迎春美术馆
孙迎春美术作品
迎春
迎春
一片瑞雪喜时光 岁月不匆忘
瑞雪逢吉年
瑞雪迎春
插画
去美术馆游荡
飞雪迎春到
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