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活动”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

2020-11-07曹雯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自主参与道德与法治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施就应当以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实现其主动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自主活动;自主参与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索是课程的核心。”“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品德教材以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宗旨,同时注重人类道德生活经验的传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施就应当以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实现其主动发展,这样的“自主活动”可以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

所谓“自主活动”是一种以人的内在动力为基点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本质状态。道德与法治课的自主活动教学强调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基本形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建立在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控制、自主评价、自主反思、自主建构等基础上的活动教学方式。以自主活动为核心的教学体现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活动性的结合。

一、兴趣入手,自主参与

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有着很好的动力作用。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能量的调节者”,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淑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习的兴趣能激发起一个孩子对知识的渴求,擦亮他发现的眼睛,激发他探究的热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让我自己来整理》时可先用游戏活动开场,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又如,在教学《我是独特的》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个“魔法宝盒”,它能告诉我们世界上谁是最美丽的人,我们让学生看看宝盒中的镜子。每个同学都看到了魔法宝盒中的镜子,看到镜子中美丽的人就是自己。为什么是自己呢?……有这样的活动,学生对学习就非常有兴趣,会自主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尊重个体,自主探究

“人的道德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学习,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自主建构的能力。”过去的教材,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很少给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研究问题、自主获得结论的机会。而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将儿童生活中知、情、行等方面的经验结合起来,促成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探究”这个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尊重他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解角度不同,深度不同,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才能在课上达到探究的目的。

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与课本上相同的答案,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这是因为教师只想着完成教学任务,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新课程倡导教师做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宽松环境,给他们充足的活动时间、广阔的活动空间,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比如教学《我的家在这里》一课时,教师除了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本地学生的家乡在哪里外,还应考虑到班中的外地学生,让他们也能了解自己的家乡在哪里,尊重班里每一个孩子。

三、讨论交流,自主明理

以生活的逻辑构建教材的结构和内容,需要考虑儿童生活的特性。一方面,儿童生活具有多重性;另一方面,儿童生活是不断拓展的,具有动态性。因此我们教学的结构也应该是多维度、多层次不断递进和拓展的。教材的内容也是从儿童生活中凝练出来的。品德課经常会遇到两难问题,这种问题一般是具有道德情境的问题,常常出现于日常生活和道德情感的矛盾。它的答案主要有两种可能,让学生对其做出选择,但无论选择哪一种答案,都令人进退两难。比如我们知道了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是一种美好的道德行为,可是当在街上看到有些残疾人向过路人乞讨,想要给他们一些钱时,父母却说,那些人并不残疾,其实是好吃懒做的人,不值得同情,而且不应该给他们钱。学生不知道怎么做了。这种生活中的问题,值得在课上交流。真理越辩越明,学生随着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增长,已经能够根据已有的道德知识和思想观点,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一定的评价。教师就应把学生身边的现象、事例引进课堂,通过思考、辨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形成乐于探究的意识。

讨论时,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以启发思维,进行一系列的判断推理。时间越充足,思维展开得越充分,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深刻,问题的答案就越完整,情感的体验就越强烈。否则,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限制,认识的深化、情感的激发、行为的指导都难以实现。对问题的处理,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集体讨论订正。在这样的正确引导下,有了学生个人的思考,调动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高了。

四、自主体验,规范行为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 “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生动、直观的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缩短学生与老师、同学及教材的心理距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建构。如让学生扮演向往角色(经理、老师)、童话角色(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和现实角色(妈妈、营业员),学生因新异激起了热烈的情绪,在角色驱动下,投入生活,经历进入情境。

五、价值引领,自主创造

教育的最大力量在于学生自己。我们应当创造条件,多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向前走。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去做智者,努力引领学生充分学习智慧,积极消化智慧,并善于帮助学生借助智慧化险为夷。那些急功近利违背教学规律的行为,不仅不会让学生获得真的智慧,甚至还会压抑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要做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吸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自主创造。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还在于帮助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发现,人生缺少的不是表达能力,而是思想。没有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就没有创造。把思考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充满灵性地感悟,乐此不疲地探索,充满激情地创造。

比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除了欣赏艺术作品外,再让他们提出怀疑,说说自己标新立异的观点,想想有没有异想天开的创意。我们要把思考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充满灵性地感悟,乐此不疲地探索,充满激情地创造。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和辩证批判的人,我们怎能指望他去开拓去创造?而要增加学生的悟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

现在的学生比过去的少年儿童成熟得更早,对人、对事的认识显得更敏锐,对自己也更自信,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强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少年儿童,他们知识面广,有自己的主见,不再畏师和唯上,他们渴望参与。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以自己的眼光发现,用自己的手寻找,用自己的脑思考,自主地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精神的主人。

(责任编辑:韩晓洁)

作者简介:曹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江村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自主参与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加强综合与实践活动,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关注生活实践 优化作业设计
构建学生主体课堂,提高高中音乐教学效率
参与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实施现状及提高策略
引导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关键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快乐学习,自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