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06魏国平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历史课堂诗词

【摘要】本文论述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挖掘诗词的史料价值、德育价值、艺术价值开展教学活动的建议,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史学研究能力。

【关键词】诗词 历史课堂 教学价值 史料实证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070-02

在现行的国家课程体系中,“语文”“历史”课程各为一家,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二者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因此历史上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诗词不仅是典型的文学作品类型,更是重要的文史资料,它以显著的史料性、思想性、艺术性在历史教學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结合课文引入大量史料,训练学生阅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史料的意识和方法。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诗词作为教学素材,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更是顺应了新时代历史教学的要求和理念,有效推动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和史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一、挖掘诗词的史料价值提升历史教学的丰富性

最早,人们喜欢用诗词吟唱世间百态、悲欢离合,渐渐的,诗词发展为描绘古时候广阔的社会生活,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文学作品,可以说诗词就是当时社会的镜像。因为诗词所包含和反映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所以其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首先,在历史课中充分发掘诗词的史料价值,可以有效地呈现历史,培养学生讲述历史和建构历史的能力。历史上有大量的诗词是直接反映和记录现实的,教师可以将这些诗词作为史料引入课堂。例如,《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历史文学作品,主要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社会生活,能在历史、地理、考古、民俗和文学等方面提供给我们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在教学世界古代史的时候,可以对《荷马史诗》进行摘录,引导学生从中了解古希腊的一些历史;又如,《诗经》描绘了先秦时代的社会生活,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生活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周颂·载芟》里的句子“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描绘了数千人一起劳作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周人的生产劳动场景,表明商周时代农业生产技术已有较大发展。

其次,诗词作为一种特殊文学体裁的史料,易读好记,将其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历史知识。例如《三字经》: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

该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引入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并且三字一句的格式,朗朗上口,学生容易背诵。

再次,用诗词讲述史实,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例如,教学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时,关于如何评价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是非,笔者选择胡曾的诗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李敬之的诗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和皮日休的诗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为补充素材,在教学中将三首诗歌进行对比,从不同角度表现隋朝大运河的作用及先人对其的评价,将历史的真实展现出来。历史课上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诗词,实际上也是在锤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理解史料的能力。又如,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一课提到,“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这样的描述相对刻板,很难让人对长安城有更生动的想象。而引入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诗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王建的《早春五门西望》诗句“宫松叶叶墙头出,渠柳条条水面齐”等,便可以一句一个图景地还原长安城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长安城作为盛唐繁荣景象重要象征的理解。

二、挖掘诗词的德育价值提升历史教学的教育性

相当一部分诗词的诞生,是为了讴歌一些历史人物,歌颂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精神世界,因此,诗词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挑选那些思想性、史料性和艺术性兼备的诗词,作为教材的补充材料,提炼其思想精髓,渗透到德育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或高尚的道德情感。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爱国诗人为国捐躯的爱国行为;陈毅的《梅岭三章》,一句“旌旗十万斩阎罗”,体现了革命者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及豪迈的气概。

在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风靡网络。这原是出自唐明皇时期日本诗人长屋所作的诗歌《绣袈裟衣缘》,句子优美、意境隽永,现因写在日本捐赠的物资箱子上而为大众所知。结合这一现实热点,在教学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开篇用这首诗引出唐代中日友好往来的历史,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体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的千年情谊。

在讲述历史时,亦可引用诗词构建历史情景。例如,教学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时,用岳飞的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表现岳飞的抗金事迹与爱国情怀;用林升的诗《题林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描绘南宋的繁荣太平景象,揭露南宋君臣苟且偷安、纵情声色的社会现实。巧妙引入诗词作为史料,创设出贴切的教学情境,既能在一定程度重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浸入课堂氛围,充分地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记忆历史,又能以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情绪,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去思考、想象、体验。

从以上层面看,在历史教学中借用诗词展现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学生可以从中获得道德的提升和精神的支持。

三、分析古诗词的艺术价值提升历史教学的生动性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诗词作为一种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其语言精炼优美而形象性强,韵律和谐如乐曲般悦耳动听,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诗词,可以较好地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学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时,将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入教学,学生在细读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词句后,感悟到雄浑、开阔、宏大的意境,感受到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心境。该词寥寥数语便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将宏大的历史描写出来,让后人在品读时,既看到历史的沉积,也感受到文学的美感。从这个角度看,在历史的学习中融入诗词的赏析,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诗词作为文学和历史的表现形式,以生动精炼的语言、具象化的形象,融诗、史于一体,义理深邃、寓意深远。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反映某一时期历史的“史诗”,无论对充实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都大有裨益。例如,在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中,引用杜甫的“三吏”“三别”,将安史之乱用文学的形式展现出来,构建战乱纷争、百姓颠沛流离的历史情境,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同时通过对杜甫“史诗”的解读,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史实并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理解的有效方式。

以上的教学实践彰显了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诗词这一特殊形式的史料,不仅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和艺术修养的提升。但是引用诗词作为史料,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紧扣教学内容,不能为用而用,要清楚诗词是教材的补充,是为教学主题服务的;二是使用不可过多过滥,以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三是诗词数量众多,选用前要注意甄别。生涩难懂的、用字用典生僻的、过度夸张的诗词尽量不用,要选择那些通俗易懂、易学好懂的诗词;四是选用思想崇高、艺术水平高的诗词,还要对诗词的历史局限性和作者的三观进行解释,切不可囫囵吞枣地一股脑用于教学活动。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广西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研究”(课题编号:2018JD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魏国平(1980— ),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研究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历史课堂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