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问题与思考

2020-11-06陈扬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高师院校课程建设儿童文学

陈扬

摘   要: 高师院校的“儿童文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与中小学语文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有着密切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当前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普遍问题: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专业性不强;学生兴趣匮乏。可从以下方面解决:教师方面:调整课程目标;更新课程内容;拓展教学形式。院校方面: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有效整合资源,组织教研团队;引入网络课程平台,探索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兒童文学   课程建设

儿童文学研究学者王泉根给“儿童文学”下了这样的定义:“儿童文学,或称少年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与发展心理艺术特征的,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1](7)高师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即探讨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文本特征、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在我国,“五四”时期启蒙思潮背景下的一批学人树立了现代儿童观、儿童文学观,推进了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并在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直接影响。当代“儿童文学”课程经过了几十年曲折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是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然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学科相比,儿童文学的学科基础是薄弱的,地位是边缘的。学科的建设发展情况对高校设置相关课程有直接的影响。回望世纪之交,有学者曾发出过这样的慨叹:“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现状堪忧!”[2]二十年过去了,儿童文学学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通过哪些路径可以加快课程改革与建设,本文针对高师院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作出思考和探索。

一、“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有学者评价儿童文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助推器”[3](139-144),是“一体两面”的关系[1](8),指出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指出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儿童文学是不可或缺的[4](58-62);儿童文学甚至被认为直接引导小学语文课程形态的变革[5](40-45),说明儿童文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已经被充分认识。儿童文学首先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我国的语文教材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了“儿童文学化”的进程[6](37-41),以叶圣陶主编的《开明小学国语读本》为代表。直到现在,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包括正在全国推行使用的统编本教材,儿童文学(包括儿童诗歌、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散文等)都占了极大的比例。以统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为例,几乎90%以上的课文体裁都是儿歌和儿童故事,识字教学的主要载体就是儿歌和童谣。特色栏目“和大人一起读”基本就是由儿歌、儿童诗、童话故事或儿童散文组成(如《小兔子乖乖》《剪窗花》《小鸟念书》《拔萝卜》《小松鼠找花生》《谁会飞》《猴子捞月亮》等,都可以非常明确地归类到儿童文学范围之中),这些文质兼美的儿童文学作品构成了语言教育、文学教育的基石。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外阅读中,儿童文学也占了很大比例。

此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集文学性、教育性、思想性于一身,不仅是课程学习资源,更对儿童的想象力、审美感受力、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是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桥梁。可以说,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儿童文学。

相较于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院校更注重“师范性”,特点鲜明,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均强调培养教育教学能力过硬、专业发展意识强、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既然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如此重要,必然要求师范生具备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包括对儿童文学的情感态度、专业知识、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的实践技能等,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需求,“儿童文学”课程无疑是提高这种素养和技能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新时期以来,在一批学者、教师的努力之下,“儿童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和课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不少高师院校都被设定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对儿童文学的学科发展、教学实践、人才培养等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全国范围内走在前列。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硕博招生设有儿童文学方向,浙江师范大学设立了本科儿童文学专业方向,还拥有国内第一个国际儿童文学馆[7](49-53)。成绩是显著的,但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发展。

(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专业性不强。

这种情况首先与儿童文学的学科地位有关。目前高校在招聘专任教师时大部分要求博士研究生,截至2020年6月,在中国知网上以“儿童文学”为主题可搜索到的博士论文仅一百余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该研究方向的博士数量不多,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这些成熟的二级学科相比,儿童文学还处于边缘位置,没有正式的“身份”,在学科、专业目录中,并不是二级学科,一般被认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下的一个研究方向,虽然曾有多方吁请给予其二级学科的地位,但都没有实现。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导致高校在课程设置时没有充分重视和合理安排。任课教师多为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等相关中文专业出身,既缺乏儿童文学专业知识,又不具备小学一线教学经验,不熟悉小学语文教材,与儿童教育脱节,与小学语文教育脱节。鉴于师范毕业生比较明确的就业去向,甚至有学者建议专门开设“儿童文学教育课程”:“如果参照历史,则应该在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编写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为主要内容的‘儿童文学教育概论教材”[8](21-22)。其实现在通行的几种高校《儿童文学》教材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增加了语文教育内容,如王泉根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方卫平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均设有专章讨论儿童文学的教学应用,还是要求授课老师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否则容易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二)学生兴趣匮乏。

有研究者曾经就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情况进行过调研,得到的结果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欠缺、作品阅读数量有限,阅读推广、阅读指导能力还有待提高[9](39-42)。这种情况可能与这些语文教师在受教育阶段学习“儿童文学”课程的情况有直接关系。

笔者曾在所任教的小教专业做过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因为兴趣爱好、课程要求等原因,阅读过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具备一些感性认识;但进入大学之后,认为儿童文学过于简单幼稚,已经远离他们的生活,很少自觉接触,对“儿童文学”课程也不重视。他们有限的阅读经验集中在曹文轩、杨红樱、J.K.罗琳等知名作家作品,叙事性作品又占主要地位,很少涉猎儿童散文、儿童诗歌、儿童戏剧等门类。师范生都经历过儿童时代,并不天然意味着他们懂得儿童、懂得儿童文学,还必须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系统的专业学习,才能具备全面的儿童文学素养。

三、“儿童文学”课程建设路径的思考

如何将“儿童文学”课程建设成为师范生培养中不可或缺、卓有意义的一门“金课”,“走出‘边缘化课程氛围,逐步建立‘核心化课程地位”[3](139-144),仍需要多方面的尝试和努力。作为课程建设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作用当然是最重要的,“教师不仅要熟悉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目标、知识体系,还要研究现实儿童的文化消费、审美趣味、心理结构,以及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现实需求等”[3](139-144)——这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教学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下是笔者根据个人教学经历作出的思考。

(一)调整课程目标。

“儿童文学”不应该仅仅被视为一门理论课程,更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并以实践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课程。有学者指出,现在的“儿童文学”课程普遍缺乏儿童文学“教育”的导向,可以说几乎不涉及教育问题[8](21-22)。这种缺乏既体现在教材中,更体现在课堂上:该课程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是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高校执教,缺乏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儿童文学”课程若与小学教学脱节,将导致学生学而不能致用。教师应有计划地去小学听课,精研教材、观察课堂,准确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实践,将课程内容与小学教育深度结合,在授课时就会更“接地气”。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越多,对师范生正向的引导就越多。除了亲身实践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课程作业、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形式完成与小学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结。

(二)更新课程内容。

教师需加强对本学科的全面了解和基础理论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用教学反哺科研。

具体而言,教师首先需不断更新儿童文学知识储备,大量阅读中外儿童文学作品,提高批评鉴赏能力,对作品有较为专业的把握,不仅要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还要与时俱进地了解当代儿童文学情况。近年来童书市场可谓欣欣向荣,新作家新作品不断涌现,儿童文学出现了哪些新门类、新潮流、新风格,都是值得关注研究的。另一方面,教师不能止步于教材所涉内容,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学科前沿及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儿童文学面向的对象虽然是简单纯真的儿童,然而儿童文学研究却并不简单。我国的儿童文学研究起步于“五四”前后,至今已有近百年历程。初创期有鲁迅、周作人等一批知名学人投身其中,还有如茅盾对于神话的研究,顾颉刚等人对中国民俗、歌谣的研究,其实都与儿童文学密切相关。当代更有一批专门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学者,如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等,在教材编写、理论研究等多个方面都颇有建树。在国外,儿童文学研究蓬勃发展,并且日新月异[10]。教师需关注这些研究成果,及时更新、完善知识体系,才能够更好地教学。

比如在教授“童话”一章时,教师首先必须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童话作品,其次要进一步熟悉童话研究理论。目前的童话理论不仅涉及一般的文学理论,还兼及儿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传播学、民俗学、文化社会学、认知研究等多学科的知识,深入研究并非一件易事,如杰克·齐普思、河合隼雄、佩里·诺德曼、尼尔·波兹曼等人的著作,都应当广泛阅读。在教授“图画书”时,不仅要讲授图画书的历史,还要讲授图画书的理论知识,日本学者松居直的研究,语图关系的最新研究,都是值得关注的。对当前的學术热点也要了解,如儿童文学与小学教学,原创图画书的理论建构与批评标准等。

(三)拓展教学形式。

传统课堂强调知识的传授,但很容易变成知识的灌输,本该生动有趣的儿童文学课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缺乏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界都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课堂实施方法,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等已有不少研究和实践的成果。这些理念和方法都可以在“儿童文学”课程中借鉴实施。

比如在作业设置、考核形式方面,除读后感、作品分析、研究论文、闭卷考试等常规考核形式外,对于本科层次的师范生而言,考核的意义更在于能将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中,形式应当趋近此目标。笔者在教授“儿歌”一章时,布置的课后作业是创作一首简单的儿歌,并结合所学“插图”内容为儿歌配上插图,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兴趣浓厚。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创作了儿歌《小老鼠的裤腰带》,绘制了精美的插图,还运用音乐知识谱曲弹唱,充满了想象力和儿童情趣。如在教授儿童戏剧文学时,可布置学生进行简单的儿童剧创编,既可以选择教材中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又鼓励原创,编排后在期末汇报演出。在此过程中,学生提高了教材理解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肢体表演能力、编排组织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以上均是对任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此外,“学校是课程计划的使用单位,成功的课程实施离不开学校对课程改革方案的管理、领导和各种行政配合”[11](205),学校、二级学院层面可作出以下努力:

四、学校应积极支持“儿童文学”课程建设

(一)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高校及院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对“儿童文学”课程的任务、目标和地位须有全面的考量,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等多个平台实现教学的整合提升。通识教育部分可在全校开设“儿童文学概论”“儿童文学名著赏析”等公选课,营造儿童文学阅读和研究的整体氛围,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和内涵。专业教育方面,儿童文学教学大致可分为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批评、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教育几大模块,除了“儿童文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外,有条件的话可同时开设如“儿童文学作品精读”“儿童戏剧创作与表演”“中外儿童文学史”等选修课程,形成课程网络,增加“儿童文学”相关的课时数。实践教学方面可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实践,进入兄弟院校、中小学、公益机构等进行交流和学习。

(二)有效整合资源,组织教研团队。

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组织具备文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教研团队,共同研究课程建设方案,进行理论研讨、教材撰写、课题申报等活动。此外,师范院校一般具有丰富的小学教育资源,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输送任课教师去小学观摩学习、进修提升,也可邀请小学一线教师进校交流指导,或邀请儿童文学作家开展访谈、讲座。

(三)引入网络课程平台,探索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线上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新样态,遍及教育领域,各省各级学校都在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建设工作,线上線下混合模式在可见的未来将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趋势,虽然尚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但如果正确利用,就一定能够大大加速教育改革进程。在此次疫情防控背景之下,线上教学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线上教学的平台资源种类丰富,使用较多的有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等。高校应推进与各类平台的合作,授课教师积极学习掌握线上课程建设的技能,增强教学效果。笔者任教学院与超星合作,至今已成功开设多门线上课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效果良好。

综上,“儿童文学”课程建设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研究制订新的课程建设方案,才能够培养出具备儿童文学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范生,从而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王泉根.“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现状堪忧[N].中华读书报,2001-5-30(05).

[3]李学斌.儿童文学: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助推器”——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4]龙永干.“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J].高教探索,2018(11).

[5]郑飞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形态变革——基于阅读教学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7).

[6]王林.“儿童文学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12).

[7]方卫平.儿童文学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0).

[8]张心科.当前儿童文学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方面存在的问题[J].文学教育(上),2012(05).

[9]丁明秀,钱万成.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以长春市为例[J].东疆学刊,2016,33(02).

[10]赵霞.思想的旅程: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理论观察与研究[M].南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

[11]汪霞.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课程思政理念下乡村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研究”(课题批准文号:C-c/2020/01/29);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学制度视域下的‘《红楼梦》研究批判研究”(2017SJB0531);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一流本科课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高师院校课程建设儿童文学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