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2016-10-12马小艳

考试周刊 2016年75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高师院校文化建设

马小艳

摘 要: 文章以Z学院为个案,采用调查研究法,深入分析高师院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从宏观层面(彰显教师教育特色、注重多元文化融合、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和微观层面(加强文化建设的规划、实施及宣传,找准文化建设的抓手和着力点)提出加强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大学文化 文化建设

一、研究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极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从当前的形势看,大学之间的竞争,直观的表现是人才的竞争、制度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文化与精神的竞争。深入研究大学文化建设问题,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的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等文化功能的内在要求[1]。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根本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高师院校的大学文化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号召,又是新时期高师院校改革发展的新任务。作为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根本任务的高师院校,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不仅有利于当下教育教学主体的和谐发展,而且将带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Z学院为个案深入研究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从时代的高度和文化的视角,探索高师院校大学文化的可能建设路径,从而更好地发挥高师院校的应有职能,另一方面可为省内乃至国内同类高校的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进一步丰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等。

二、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1.调查对象

调查的对象为Z学院的在校师生,涵盖文科及管理类院系、理科院系、艺术院系和行政机关,其中教师和管理人员60人,本科低年级学生150人,本科高年级学生150人。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问卷352份,有效问卷347份。

2.调查结果

(1)对大学文化的内涵、核心及阵地和载体的认识

在调查师生对大学文化内涵的认识时,选择比例超过10%的选项有:大学精神(13.89%)、学术氛围(13.83%)、办学理念(13.60%)、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13.20%)、价值观念(11.84%)、学风校风(11.50%)等。在调查师生对大学文化核心的认识时,有37.80%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27.35%的受访者认为“育人环境”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认为“办学理念”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的受访者占19.31%。在调查师生对大学文化的阵地和载体的认识时,选择比例较高的分别是图书馆(16.12%)、学生文化活动中心(12.25%)和课堂(11.66%),其次是校史馆或博物馆和校园媒体,二者所占比例均为8.97%。这也表明在师生看来,图书馆、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课堂、校史馆或博物馆和校园媒体等是较为重要的大学文化阵地与载体。总体来看,被调查的师生对大学文化的内涵、核心及阵地和载体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但也反映出不少受访者存在理解不够深刻、把握不够全面等情况。

(2)对大学文化建设相关问题的态度和认识

下列数据分别反映了师生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学文化建设与自身的关系和大学文化建设的规划等问题的态度和认识。有70.60%和25.9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文化建设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无受访者认为“大学文化建设完全没必要或者不太重要”。有62.25%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文化建设与自己有关并且全校师生都应该积极参与”,但也有36.60%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文化建设与自己有关但不知道如何参与”,这也说明大学文化建设负责部门还需进一步加强组织、引领。此外,绝大多数的受访者(91.65%)认为“大学文化建设不但应该有长远规划,而且应制定实施细则和建设方案”。

(3)大学文化各要素的建设现状

在调查Z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的现状时,笔者分别请受访者对大学文化8个要素的建设状况进行打分。从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受访者对各要素的评分为“较好”、“非常好”的比例之和最高的是“领导班子”(37.75%),其次分别是“师生对学校的认同”(37.18%)、“学校历史传统继承和发展”(35.16%)、“领导对具体工作的部署”(34.29%)、“校园文化景观”(31.12%)、“规章制度完善与认同”(30.26%)、“机制、体系及工作队伍”(29.97%),最低的是“公共设施与阵地建设”(29.10%)。但也有不少受访者认为(最高28.24%、最低15.85%)某些要素的现实建设状况是“较差”或“很差”。在调查Z学院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时,受访者认为在学术与文化交流氛围(占19.62%)、文化设施和阵地建设(占18.54%)、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素质(占17.38%)等方面最需改进。

(4)对大学文化建设的评价和建议

关于Z学院文化建设做得好的方面,受访者的回答主要集中在:校训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校文化传统;图书馆建设富有文化气息;校园媒体建设多样;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校园人文环境富有文化底蕴,注重周口地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等。针对Z学院文化建设的建议,受访者提出:大学文化建设一刻都不能放松,要制订长期规划;要搞好大学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机制,加强宣传力度;要加强宿舍、教室、图书馆和校史馆等文化阵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术与文化交流,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等。

三、加强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对Z学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从事大学文化研究的学者、师生代表的访谈情况,我们试图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就加强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对策。

1.宏观层面

(1)彰显教师教育特色

教师教育特色是指举办教师教育的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院校,在促进教师发展的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持久稳定的办学模式和学校文化。教师教育特色的本质特性是举办教师教育的机构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特殊属性,体现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实践的人本性、教育文化的民族性[2]。作为高校的一种特殊类型,高师院校的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建设理念,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深刻分析社会形势,综合考虑学校办学层次、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基础教育对于师资素养的实际需要,以培养优秀毕业生从事基础和基层教育为己任,积极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努力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充分发挥文化对育人的重要作用,着力培育学校的教师教育特色文化。同时,要注重将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师范性质相结合,充分考虑“未来教师”职业成长所需要的文化氛围和条件,围绕其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信念等职业发展需要开展大学文化建设。

(2)注重多元文化融合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等不同维度的文化形态是共生并存的。一般说来,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是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总的来说,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和演进的主流[3]。所谓文化融合,是指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在世界大舞台上展现各民族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即出现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化,这是总体趋势。高师院校在大学文化建设实践中,要敢于直面多元文化共存这一现实,承认教育主导文化、社会主流文化、强势文化和优秀文化的存在,客观对待各种文化思潮和外来文化的渗透,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共存与竞争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而是一个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过程。为此,高师院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眼于现实、立足于现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在继承自身特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开展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弘扬、吸收和借鉴优势文化,在不断的交往和冲突中吸取外国、外地、外校等多元文化的营养,在冲突中达到提高、达到和谐、实现融合。

(3)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根植于地域土壤中,其建立、建设、发展无不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具有深厚的融合关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地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将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不仅有利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而且有利于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从当前大学文化的建设实践可以看出,积极利用当地优秀地域文化开展教育教学,丰富和充实大学文化的内容,已经成为培育大学文化特色的一大趋势。高师院校承担着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任务,其培养的很多人才在大学所在的区域内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担负着继承、传播和创新地域文化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师院校必须深入研究当地的地域文化,积极吸收、融合地域文化的精髓,凝练概括出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学校精神、校训、校风、学风等,并通过倡导和行为规范加以熏陶和内化,潜移默化地成为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进而成为其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乃至终身的操守[4]。

2.微观层面

(1)加强文化建设的规划、实施及宣传

首先,学校领导要意识到大学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对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要研究制订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短期规划,确立文化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文化建设的牵头负责部门,建立统揽全局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定期部署文化建设工作,学校财政预算要有专门的文化建设经费,逐步完善科学的文化建设机制。其次,学校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和教学基本建设的同时,还要抓好文化建设的阵地与载体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图书馆、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课堂、校史馆或博物馆、校园媒体(包括广播、校报、新闻网和各单位自行建设的宣传橱窗、阅报栏等)等及学生社团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都是较为重要的文化阵地和载体,需要高校重点关注。最后,学校要加强对文化建设的宣传,引导师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优良传统、办学特色等,进而主动融入学校的文化建设,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2)找准文化建设的抓手和着力点

高师院校开展文化建设,必须找准抓手和着力点,具体来说,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学校要根据新时期高等师范教育的办学规律、自身的办学传统及学校的发展实际等,不断强化文化自觉意识,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蕴涵,积极凝练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大学精神。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活动,强化学术责任意识和学术道德建设,建立健全学术规范和学术评价体系,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优化组织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摆脱行政权力的过分干预,逐步建立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专家治校、依法行政的机制,畅通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渠道。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要努力创设与学校精神文化相一致的校园环境、文化设施、文化载体、人文景观及视觉识别系统等,注重提升校园育人环境的整体水平及文化品位。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采取注重示范带动、强化育人责任、转变工作理念、加强教育引导等,着力培育大学人(管理人员、教师、服务人员和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文化,营造优良的校风。

参考文献:

[1]张兴福,满顺昌.社会转型期中国大学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1(4):68-74.

[2]武海顺,闫建璋等.论教师教育特色[J].教师教育研究,2011(11):14-18.

[3]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35-40.

[4]朱俊义,汤颖.教师教育特色高校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1):15-17.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高师院校文化建设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反思的现状与对策
新时期高校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的探讨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结合学科定位谈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中国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