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地区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11-06朱书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15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学

朱书乐

摘  要 立足西南地区,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深入了解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分析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5-0056-03

1 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变革背景下,不断有新的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被引入教育行业。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我国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自此,国家陆续颁布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向新时代。但是各地人口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平衡、学校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使得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仍处于不均衡状态。

近年来,国家在不断加强教育信息硬件设施投资和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切实提升教师的信息技能实践水平。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着力推动全国中小学教师 (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但由于受经济发展的限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还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

本研究将研究对象确定为位于西南地区的四川省N市某小学,采取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问卷调查采取网络发放的方式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与该校教师进行面谈及相关培训深入了解实际情况。

问卷分析  本次问卷共计发放40份,回收36份,有效问卷36份。其中,男女教师比例为1:8,理科类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38.89%。

通过问卷相关部分调查发現,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意识普遍较高,大多数人对于信息技术能力较重视。但通过分类分析,在认为信息技术意识十分重要的25名教师中,只有三名教师基本全程采用电子备课,五名教师基本全程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由此可见,教师虽然在认识层面对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强,但在实际中的运用现状并不理想。

如图1所示,Word是大部分教师能熟练运用的基础软件,其次是Excel和PowerPoint,这三种软件均属于较基础的日常办公软件;而对Flash、Access这些普及度不太高的软件能熟练使用的教师人数锐减,Focsky这种更为新兴的软件能熟练使用的教师人数则为0;同时,仍存在极少数教师不会运用以上任何一款软件。由此可见,教师对于软件的使用局限在传统的基础性软件。

当课堂教学中涉及需要制作教学资源时,36名教师中55.56%的教师只能部分制作,余下教师尽管尝试制作,但由于困难较大而放弃。而且近四分之三的教师在公开课时才会制作教学课件。在分析教师的教龄数据时也发现,五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人数仅为五名,教师教龄大多集中在21~25年,教师队伍年龄不均衡,新教师占比较小。因此,教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教师的软件运用等产生影响。同时,缺少信息化教学平台和资源以及缺少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是教师遇到的主要困难所在。

通过对教师近三年参加信息技术及相关培训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三年内一次培训都没有参加过的教师占总人数的44.44%,而只参加了一次培训的教师也达到总数的25%,五次及以上的教师仅占8.33%。可见,大多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相关培训名额少而学校教师数量多,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教师参加培训的需求。同时,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发现,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及课件制作、计算机及网络基本操作技能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方法培训的需求较大。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及相关指导以及可供下载的教学资源包在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需求最大。可见,虽然教师参加培训较少,但对其需求仍较大,且具有较为明确的需求要求。

实地考察分析  通过对该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与教师进行座谈并开展相关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相关问题。

通过与部分教师进行座谈交流相关问题,发现因仍存在大班额情况,教师普遍存在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材更版后备课量增大的问题。同时,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新入教师数量少,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普遍偏弱。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课件制作难度大、耗时长,在教育教学中使用效率较低。虽然大部分教材配备有对应的教学资源,但这些教学资源缺乏个性化,与学生实际情况匹配度不高,配套碟片不易携带且学校设施兼容性较差、设备损坏率高等问题,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较少选择使用配套资源,极大限制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在信息技术相关培训方面,教师也反映一般培训大多时间较短,但内容过于丰富,理论性知识、涉及实际上机操作的部分都较多,存在短时间内学习内容过多而导致并未真正内化的问题。同时,学习中也存在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普遍性内容较多的问题。培训活动大多是以区或市为单位进行,每所学校能参加培训的教师名额有限,只有少部分教师能有参加学习的机会。培训班的学员能力无法协调在同一水平,导致教师对培训节奏的适应存在一定的难度,培训效果不太显著,大多知识内容在有限时间内学习完成后也无法有效内化,遗忘率较高。培训的可持续性较低,目前的信息技术及相关培训大多是一天或持续几天进行,课程安排紧凑,高强度的学习对教师而言难度大,教师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尽管有些培训采取分期进行的方式,但也存在无法保证由同一批次的教师继续进行培训的问题。

通过对45名教师开展现场培训发现,现场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差距较大,中年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普遍较弱,青年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较强。大多数中年教师对于计算机的熟悉程度较低,较少接触相关软件,对于互联网的接触甚少。由于年龄等客观原因,他们较难适应从纸质备课、传统教学转到信息化教学,自身较弱的信息技术能力局限了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耗费较多时间,但收获与投入不相匹,因而更偏向于把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用到更擅长的传统教育教学中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虽然中年教师在思想意识方面通过文件等途径能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仍选择传统课堂授课方式。也有极少部分教师由于目前各级教育部门对信息技术的“强制”要求且信息技术运用难度较大而存在负面情绪,进而抗拒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因此,其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较高的青年教师在学校占比较少,且由于教学经验少,教学任务相比于其他教师更重,因此在其他教师制作课件或其他涉及信息技术遇到困难时,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

3 小学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  对学校而言,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出现教龄较长教师占比总教师人数较大的情况,新入职的教师较少,导致教师队伍相对缺乏新生力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整体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与运用能力。教龄较长的教师年龄较大,由于生理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对于新兴技术的掌握吸收能力较弱,学习一门新技能对于他们而言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远远超过年轻教师,在教学压力并存的情况下,大多数教师选择主攻教育教学,采取更熟悉、更擅长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来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他们往往采取求助相关人士或资料共享等方式,同时在公开课等场合需要信息技术相关支持时也大多选择求助相关人士。由于时代的限制,目前教龄超过20或25年的教师对于新兴事物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接受与运用较为薄弱。由于经历了计算机网络从无到有的发展,他们在此发展过程中的思想转变跨度大、难度高,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对于计算机网络不信任、不认同等负面认知。因此,年龄因素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域因素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西南地区的四川省N市某小学。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民族丰富,人口较多。而N市属于该省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地级市,地处四川盆地。本次调研目标小学位于该市东部,校区较小,学生数量大,大班额情况严重,大多数学生来自附近乡镇的务农家庭。

地域这一重要因素决定了教师所教授对象的基本学习能力、学习环境的建设以及相关资源配比。由于地域限制,学习者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习者对于新事物尤其是網络等诱惑性较大的事物缺乏正确态度,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注意力发生转移等不利于学习的行为,导致部分教师选择较少甚至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由于地域限制,学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并未达到理想状态,设备故障等问题导致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失望等情绪,也不利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地域因素带来的资源配比问题也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发展不利,学习资源少、软件购买费用高等问题在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时产生阻力;培训机会少、针对性弱的问题也在地区间表现明显,对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由于地域限制,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深入,大部分教师的认识还停留在教学辅助手段层面[2] 。因此,地域因素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影响尤为明显。

学科需求因素  针对问卷结果及访谈发现,学科需求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科类学科教师大多对于基本的课件制作软件(以PPT为主)、音视频软件的操作能力略高于理科类学科的教师,这与其学科需求关联较大。文科类学科大多需要借助大量音视频、图片等创设情境进行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等能力,因此,文科类教师对于情境创设相关的软件运用能力较强。但文科类教师对于数据处理类软件如Excel的应用能力则比理科类教师弱,这是因为数据处理在其学科教学中应用范围不广,不是其学科必需的相关能力。

同理,理科类学科教师由于学科的需求,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等能力,因此对于相关软件的需求较强烈;但由于理科类软件的操作相比于文科类软件操作难度大,因此,大多数理科类教师只能掌握一种或少量几种软件的操作以满足学科需求,而对于PPT制作等不是本学科刚需的软件操作能力较弱。可见,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学科需求的影响。

4 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及后续数据整理分析,知道了影响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相关因素,针对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首先,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针对中小学教师教学需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基础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提高针对性,针对中小学教师教学需要展开切实有效的培训活动,而非大范围的普及性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要求培训机构要依据课程主题,分学科开发课程,供不同学科、不同能力起点的教师选学[3]。要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符合自身水平的信息技术培训,充分考虑教师间存在的年龄差异等导致的学习能力差异等问题,对教师进行分层处理以更好地进行培训,满足不同能力教师的实际发展需求;有计划、有层次地为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持续的信息技术培训,而不是大规模、短期的培训。

其次,通过专业示范和案例引领,引导中小学教师合理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相关专业示范及案例引领,通过更直观形象的方式为教师展示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能有效降低中小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陌生感,以实践代替理论,能更有效地引导中小学教师展开合理高效的信息化教学。同时,培训中借助专业示范及案例引领能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率,优化培训效果。

最后,优化信息化教学资源供给,给中小学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硬件方面加大相关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尽量避免硬件设施对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拖后腿”现象,保障设施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产生信心的关键一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软件方面加大相关资源建设与普及,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丰富、适用度较高的相关资源,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J].教育发展研究,2019(7):6.

[2]李文,杜娟,王以宁.信息化建设薄弱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8(3):115-122.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DB/OL].[2014-05-3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406/170126.html.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学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